南汇概貌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24
南汇区发展历程南汇区是上海市辖区之一,位于上海市东南部,是上海的传统农业区域,也是淀浦河的发源地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汇区已经从一个农业区逐步转型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城区。
南汇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上海市政府开始提出建设“南汇新城”的构想。
这一构想旨在利用南汇区丰富的农田资源,打造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随着南汇区的逐渐开发,大量的工业企业纷纷进驻南汇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发展过程中,南汇区注重生态环保,努力保护好当地的自然资源。
开发区内建设了多处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升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南汇区还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南汇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南汇大桥的开通,将南汇区与浦东新区紧密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区内外的交通。
同时,南汇区还修建了一些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线路,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交通便利度。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南汇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南汇区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加大了改造老旧小区和农村居民点的力度,提供了更好的住房条件。
同时,在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满足了居民的需求。
对于南汇区的未来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南汇区将继续加大与上海市的合作力度,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同时,南汇区还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此外,南汇区还将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并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
总的来说,南汇区的发展历程可谓跃跃欲试、蓬勃向前。
从一个农业区逐步转型为现代化城区,南汇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汇区将持续不断地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上海市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泥沙研究 2007年12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6期长江口南汇东滩滩地地貌演变分析刘 杰1,2,3,陈吉余2,陈沈良2(1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 201201;21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31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01)摘要:南汇东滩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带,受长江径流、来沙、波浪、潮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滩地地貌演变复杂。
近百年来,南汇东滩北冲南淤,呈整体向东南伸展的演变趋势。
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控制着南汇东滩滩坡和滩地走向,形成了岸、滩、槽平面发散的地貌形态。
近年来,受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影响,南汇东滩上段冲刷,下段淤积,地貌形态总体变化不大。
没冒沙是南汇东滩上的次生沙体,形成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形成以来虽经历复杂的演变过程,但多年来沙嘴(或沙脊)的位置和走向基本保持稳定。
南汇东滩平缓且稳定的滩坡、丰富的泥沙供应和适当的潮流、波浪动力是没冒沙长期稳定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长江口;南汇东滩;没冒沙;水库中图分类号:T V14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682155X(2007)06200472061 前言长江每年约有4亿吨的泥沙下泄,在河口区形成巨大的水下三角洲和宽广的潮滩。
南汇东滩就是其中最宽阔的潮滩之一,-5m等深线以内的滩地面积约630km2,是上海开发浦东、拓展城市空间的宝贵土地资源[1]。
近年来,随着上海新一轮发展,城市工业向沿江、沿海区域转移,南汇东滩促淤围垦工程实施强度因此增大。
继在南汇东滩围垦的土地上建设浦东国际机场以后,近5年来大型促淤围垦工程并起,0m等深线以上约170km2的滩地分别被促淤和围垦。
1998年实施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也改变了南槽上段的边界和水流动力条件。
这些变化都将引起南汇东滩的沉积响应,对南汇东滩滩地地貌演变产生深刻影响。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南汇东滩的水土资源,有必要对南汇东滩滩地的历史演变和近期的工程影响进行分析。
上海南汇新场古镇南汇新场古镇2013年的最后一天,是“二九”的第一天,风和日丽,真是个好天气。
绚丽的阳光晒在身上暖和舒服,丝毫没有数九寒冬的感觉。
为此,我与老伴去了趟南汇的新场古镇兜了一圈。
新场镇是上海市南汇四大市镇之一。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是由于多年泥沙堆积,海滩不断生长而成陆的。
原在唐代,新场初成陆,俗称“石笋滩”、“石笋里”。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两浙盐运司署迁盐场于此,相对当时建在他处的盐场而言是新的,故称新场。
如今的新场古镇仍然保持了以新场大街、洪东洪西街为“十”字骨架,传统建筑为肌理,河网水系为依托的清末民初传统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特色。
水乡人家:镇内江南水乡格局仍呈现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风貌老式商家:老街商铺(一)老街商铺(二)老街洪福桥旁的第一茶楼(书场)茶楼内正在用当地方言说唱,听众自然均是当地的一些老年朋友。
现在,镇内狭窄的南北两条老街仍保留着老式的商家铺店街面。
还继续保留着明清以来“市集繁盛,人文荟萃,科第两朝堪盛”,歌楼酒肆,商贾辐辏的那点热闹场面(南街正在进行路面改造)。
镇内书场茶楼多分布在大街与河道交汇处,以三层楼歇山顶的“第一楼”书场为最,是为全镇的标志性建筑,保存至今,是古镇上老人喝茶听戏话家常的首选之地。
牌坊(楼):明清年间,新场镇盛行建造各种牌坊,曾号称“十三牌坊“。
明代所记载的牌坊有贡元坊、旌节坊、熙春坊、兴文坊、余庆坊、莅政坊、中和坊、兴仁坊、安里坊、清宁坊、需林坊,上述牌坊早被毁没不留痕迹。
现存残迹的有明代举人倪甫英、倪家允父子所立的牌坊世科坊。
明代朱镗、朱泗、太常寺卿朱国盛祖孙三代建造的牌坊谓三世二品坊,坐落于新场市街正中,上额题书“九列名卿”,左侧书“七省理漕”,右旁为“四乘问水”(此牌坊也是后来重新修缮的)。
这是1986年期间修建的“石笋里”牌楼老式宅邸:古镇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大户是张、叶、周、朱、闵、奚等人家,至今说得出是从哪个姓氏传下来的宅子尚有近20处。
上海拍摄秋景的地方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这座城市里有着许多美丽的景色。
其中最美的地方就是上海秋天最美的地方了。
上海的秋天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所以这里的经济十分发达,在这里有着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而这些景点都有着自己独特而美丽的景色。
在这些地方中,我认为最美丽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上海秋景中的南汇大学城了。
南汇大学城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在南汇县城中心区,处于长江口南支(南支沙丘区)南侧、杭州湾北岸,东临洋山深水港,西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
在南汇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有一处面积达50余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以大学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南汇县新城镇。
南汇大学城占地总面积约为300公顷(含海域面积),是上海重要的科教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它将成为上海市最大、最现代化、最具特色和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大学城之一。
南汇大学城东临洋山深水港,西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 1 —1 —。
南汇古钟园简介南汇古钟园位于上海南汇区周浦镇,是一座集观光、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该园占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是上海市南汇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南汇古钟园是一个兼具现代化设施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园区,主要由四大区域组成:钟楼区、宜居区、体验区和休闲区。
在这些区域内,游客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并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
首先,钟楼区是南汇古钟园的核心区域。
这里矗立着一座高45米的巨大钟楼,该钟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钟楼内部装饰精美,展示了古代钟表的历史和发展。
游客们可以在钟楼内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了解到钟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
每到整点,钟楼内的古钟就会奏响悠扬的钟声,让游客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其次,宜居区是南汇古钟园的另一特色区域。
这里有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周围繁花似锦,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在这里,游客可以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和家人朋友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享受悠闲的时光。
此外,宜居区还有一些以传统建筑为主题的展馆,展示了古代建筑的风貌。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代建筑的魅力,并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
体验区是南汇古钟园的又一亮点。
这里有各种传统手工艺活动,如剪纸、提花、编织等。
游客可以亲手参与这些手工艺活动,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此外,体验区还有一些传统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等,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同时,园区还举办一些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
最后,休闲区是南汇古钟园的一个亮点。
这里有一些娱乐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SPA等,供游客休闲娱乐。
此外,休闲区还有一些餐饮和购物设施,供游客享受美食和购物的乐趣。
在休闲区的花园里,游客可以漫步散步,欣赏到园区内的各种美景。
除了以上主要的区域和活动,南汇古钟园还有一些其他设施和活动。
例如,园区内设有一些酒店和住宿设施,供游客居住。
此外,园区还有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书画展览、音乐会等,为游客提供一个与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交流的机会。
上海南汇古镇上海南汇古镇是中国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位于上海市东南部浦东新区。
这座古镇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风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围绕上海南汇古镇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旅游景点展开介绍。
上海南汇古镇历史渊源深厚,可以追溯到宋代。
南汇古镇是由中国著名水乡之一的七宝镇发展演变而来,这里河网密布、民居古老,保存了许多古老的文物和建筑遗迹。
在明清时期,南汇镇曾是上海的重要贸易港口之一,吸引了众多商贾和移民前来定居。
古镇的繁荣始终延续至今,并且伴随着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一处富有魅力的旅游景点。
南汇古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这里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体现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特色。
古镇的街道宽敞整洁,两侧街巷布满了粉墙黛瓦的店铺和古色古香的小吃摊位。
沿街而建的古老庙宇更是给人一种宗教与历史的双重体验。
此外,古镇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作坊,如刺绣、剪纸、青瓷等等,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和学习这些传统技艺。
在南汇古镇的旅游景点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南汇古街和宗庙。
南汇古街是古镇的主要商业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欣赏到当地的传统建筑和特色小吃。
宗庙是这座古镇的中心所在,体现了南汇地区的宗教文化,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在宗庙内,游客们可以参观神像、祭拜和参与一些宗教仪式。
另外,南汇古镇还有一些风景胜地值得游客们一游。
例如,南园是一座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私家庭院,内有假山、花草、湖泊等景观,给人一种幽静清雅的感觉。
还有柘林园和蚕庄园等园林景点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些园林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和精心设计的景观。
除了以上的景点,南汇古镇还有一些特色的活动和节日值得关注。
比如每年的中秋节和农历新年期间,古镇将会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和表演,如烟花表演、舞狮、舞龙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这些活动不仅在传承民间文化,也丰富了游客们的旅游经历。
总结起来,上海南汇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南汇大团古镇旅游景点南汇大团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
下面我们将从景点特色、文化价值、旅游体验和交通指南四个方面来介绍南汇大团古镇。
一、景点特色南汇大团古镇位于上海市南汇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这里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1.古建筑:古镇中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如古老的民居、祠堂、庙宇等。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2.历史文化: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镇的文化魅力。
3.自然风光:古镇周边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如万亩桃园、生态湿地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自然的美景和宁静,放松身心。
二、文化价值南汇大团古镇作为上海市的历史文化名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上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镇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通过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三、旅游体验在南汇大团古镇旅游,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古镇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
游客可以参观古建筑、游览历史文化遗迹、品尝当地美食等,体验古镇的文化魅力。
此外,古镇还有许多特色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展示、民俗文化表演等,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镇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四、交通指南南汇大团古镇交通便利,游客可以通过多种交通方式到达。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交通方式:1.公共交通:乘坐地铁16号线至大团站下车,再换乘公交至大团镇站下车即可到达。
2.自驾车:从上海市区出发,沿沪南公路行驶约40公里即可到达。
3.长途客车:从上海市区出发,乘坐长途客车至南汇汽车站下车,再换乘公交至大团镇站下车即可到达。
总之,南汇大团古镇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建筑风格的旅游景点。
通过了解和感受古镇的文化魅力,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惠州南汇新城规划方案项目简介惠州市南汇新城,是位于惠州市惠阳区南部,总面积71.04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是践行“三型两带”建设战略,承接珠江东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汇新城规划方案的编制,是对新城发展方向、总体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南汇新城以“高质量、具有国际水准的山海城市”为建设目标,打造国际化、生态化、智能化的滨海新城。
规划目标南汇新城规划方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智能化滨海新城。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产业发展: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及拥有的高科技产业,打造“学院经济、批发物流、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文化旅游”五大体系;•环境保护: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城市建设。
南汇新城将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废气、工业废渣、固体废弃物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等方面的工作;•居民生活:倡导人文、和谐、健康的生活理念,注重营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为市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的文体、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打造人性化、服务周到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城市规划南汇新城的城市规划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布局南汇新城将按照“东部新城、中部绿心、西部半岛、南部新区”的城市布局来进行规划和建设。
其中东部新城为主要的城市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中部绿心为城市园林绿地,将建设成全国第一大生态公园;西部半岛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特色,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南部新区是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区域。
交通规划南汇新城交通规划已经得到全面的考虑。
除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外,还将研究建设优质公路、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港口码头等交通设施。
3号线、22号线、环线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及支线将交汇南汇新城,建立起与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
生态环保规划南汇新城将实施生态绿色城市建设,强化环境监管,促进环境生态保护。
南汇新场——老街风貌早听说新场古镇不错,因交通不便,一直没有行动。
最近看到网友的博客,详细介绍了古镇风貌,感觉新场有别于乌镇、周庄、朱家角等,商业味不浓,老百姓安静的生活在那里,街道很干净,于是有了前去的动力。
前些天,我先生的同学夫妇俩与我们相约驱车前去游览了一番。
新场镇位于浦东新区的西南部,2002年7月由原新场镇、坦直镇撤并而成,东连宣桥镇,西接航头镇,南与奉贤头桥镇接壤,北与周浦镇相邻。
具有千年历史的新场镇,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水乡古镇格局。
3公里长的明清时期的老街、20万平方米的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群、20多幢三进门以上的明清大宅院,这些都被誉为上海江南水乡风貌的“处女地”、“浦东原住民生态博物区”。
新场镇是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它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原真性,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不管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评价,还是从旅游休闲角度观赏,在浦东都是独一无二的。
新场镇史载有“石笋十景”、“十三牌楼九环龙(桥)”、“马鞍水桥石驳岸”等名胜古迹。
新场镇至今仍保留着遗存着部分古景古迹。
全镇现存石桥21座,均为元、明、清代所建,多为建筑精美的环龙洞门桥。
镇内保存的明清大宅院有明代的奚家厅、清代的崇修堂、张信昌宅、行素堂、叶凤毛第宅和郑生官宅等,现存的60%的民房都为清代及民国时代所建。
......新场镇还是蛮大的,那些大宅院都没有进去,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大致的了解,遗漏了不少。
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所以过去新场镇又名“石笋里”。
所谓“石笋十景”即新场古镇十景(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掉、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
更多照片见相册《南汇新场——老街风貌》(共48张)。
南汇古建筑印证历史作者:安谅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09年第06期安谅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经济学博士,在某机关任职,啃书与码字为一生嗜爱,偶著短文,乃忙中啜饮咖啡,过把瘾也。
南汇位于长江三角洲最东端,地处东海之滨。
成陆时间虽比较晚些,但现今留下的古建筑及其遗址、遗迹也是星罗棋布,颇有特色,值得保留和鉴赏。
说到遗迹,当有惠南镇的一段古城为代表了。
这段古城目前留下的仅有50多米了,大约和川沙古城至今留下的一段残垣相差无几,它高有7—8米,毁坏已多,有的砌砖不在,仅剩土坡了,但依稀可见当年城墙的原状和雄姿。
据历史记载,此城墙建于明洪武十九年,距今600多年了,当时是为抵御倭寇的野蛮侵略,而设置的一道屏障。
现在古城墙上刻上了“古城遗迹”字样,让人浮想联翩。
遗迹中还有各种牌坊,兴建于明、清年间。
其中在新场镇就有“十三牌坊”之说,可惜不少牌坊已荡然无存,惟有明代举人倪家父子设立的世科坊现还存在,另有明代朱家祖孙三代所建的三世二品坊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后新场镇又集资兴建了一座大牌坊,三门重檐,也算是一种回忆和纪念了。
南汇的名人故居也是可去之处,文人荟萃使得建筑也更具人文光辉。
说近点的有著名的翻译家傅雷的故居,位于下沙乡王楼村,属于清代建筑,由数十间瓦房组成,现存23间。
另外在周浦也有傅雷故居。
傅雷生前翻译了许多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他的《傅雷家书》也颇见一个父亲的心血。
这些至今都脍炙人口,想来他的故居也是令人向往的。
另一位名人吴仲超,他的故居也为清代四合院建筑,保存完好。
明清文人的故居更见底蕴。
如朱鉴故居,位于周浦镇关岳路,属三进深,倒有古朴严谨之风格,可惜原有一座名曰“静观楼”,已不复存在。
清代文人叶氏家族的故居独具风格,在当时也颇负盛名,特别是“御书楼”被誉为“笋山十景”中的一景,即为“书楼秋爽”,可惜已不在了。
好在叶氏故居还留有数十间房屋,当年的那种文化氛围,似乎尚可感觉。
明代文人姚埙的书斋目前算是保存较好的,加之几经修葺,书斋位于幽深小巷,高楼两侧站立,因此也显得很有韵味。
南汇概貌编辑:丁丽华地域南汇区位于黄浦江东岸,杭州湾畔,西北与浦东新区毗邻,西南与西和奉贤区、闵行区交界,东、南两侧临东海,海岸线长59.5公里。
南汇区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区成陆较晚的地区。
据《旧唐书》记载,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经过南汇西端的下沙、周浦一带的古捍海塘,可以推断南汇下沙以西地段,当成陆于唐以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向东南延伸,宋、元年间,惠南一带已成陆。
因“大海环其东南,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故称南汇嘴。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南汇建县。
2001年8月,南汇撤县建区。
南汇区全境总面积860.1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30°53′~31°09′、东经121°35′~121°51′之间。
境内地势平坦,海拔高程为2 米~3 米。
全境无山,均为冲积平原。
自西北而东南,土质分别为潮泥土、黄泥土、半黄泥土、沙土、滨海盐土,其中以黄泥土为主要土壤型。
(史志)行政区划2006年,南汇区在临港新城设立南汇区申港街道办事处。
对朝阳、芦潮港两个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分别划归祝桥、芦潮港两镇管辖。
为配合小城镇保险工作,规范南汇区撤销村民小组建制的程序,根据村民意愿,全区撤销村民小组建制156个(惠南镇25个、航头镇17个、祝桥镇69个、老港镇2个、泥城镇43个);新建5个居委会,分别为周浦镇汇丽社区居委会、周浦镇幸福社区居委会、康桥镇南华城居委会、惠南镇泰燕居委会、泥城镇云锦苑居委会;调整周浦镇周东社区、澧溪社区、果园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
至年底,南汇区有14个建制镇、1个街道办事处,下辖185个村,70个居民委员会。
(龚永斌)气候2006年,南汇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总量略多,日照正常。
冬季气温变动大,前高后低,降水特多;春季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正常;夏季酷热,高温出现早,高温日多,梅雨期没有出现明显的连阴雨天气,降水均偏少;秋季气温异常偏高,为历史最高值,降水前少后多。
年内,台风、暴雨及强对流性天气影响强度较小,总体上属气象灾害偏轻年份。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1)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2006年,南汇区年平均气温为17.1℃,比常年偏高1.4℃,是1971年以后的次高值(最高1998年平均气温17.3℃),并连续第13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年极端最低气温-4.3℃,出现在1月8日。
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出现在7月19日和8月29日,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高温日数达7天,比常年多4.7天。
(2)冬季气温正常,春、夏、秋季气温偏高冬季(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平均气温为5.2℃,与常年值持平。
季内气温前低后高,1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9℃,是1986年以后同期最低值;1月中旬起气温回升明显,1月、2月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偏高1.5℃和0.5℃。
春季(3月~5月)平均气温为15.2℃,较常年偏高1.4℃。
季内各月气温均偏高,3月、4月偏高1.8℃、1.7℃,5月偏高0.8℃。
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为27.1℃,较常年偏高1.2℃。
6月、7月偏高0.8℃~1.1℃。
8月异常偏高1.7℃,为1971年以后同期最高值。
高温天气出现早,7月3 日起出现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高温天气,持续性高温酷暑天气主要集中在7 月中旬后期、8 月下旬后期。
秋季(9 月~11月)平均气温为19.9℃,较常年偏高1.9℃。
季内气温波动较大,9 月5 日~16日,出现近10年中未见的阶段性低温天气;10月、11月气温异常偏高2.9℃~2.7℃,分别为1971年以后同期最高值和次高值。
12月平均气温为7.8℃,较常年同期偏高1.3℃,比2005年同期偏高3.2℃。
2.降水(1)年降水量略多于常年2006年,南汇区降水量为1269毫米,较常年偏多8%,属正常。
全年降水日数133天,比常年偏少4.3天,其中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5毫米大雨以上的有16天。
(2)冬季降水量明显偏多,夏、春、秋季正常冬季降水量为258毫米,较常年偏多近7 成,季内降水主要出现在1 月上中旬和2 月上旬。
春季降水量为264毫米,较常年偏少近1 成。
季内3 月降水偏少,4 月偏多,5 月正常。
夏季降水量为448毫米,较常年偏少4%,属正常。
季内6月降水正常,7 月特多,8 月特少,月降水量仅11毫米,偏少9 成,伏旱明显。
秋季降水量为305毫米,较常年偏多2 成以上。
季内降水前少后多,11月后半月出现连阴雨天气,半个月的降水量占整个秋季降水量的50%以上。
12月降水量为1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5 成。
3.日照(1)年日照时数正常2006年,南汇区日照时数1914小时,比常年偏少18小时,属正常。
(2)冬、秋季日照时数偏少,春、夏季正常冬季日照时数为341小时,比常年偏少52小时;春季日照时数为532小时,偏多68小时;夏季日照时数为625小时,偏多31小时;秋季日照时数为431小时,偏少50小时。
12月日照时数135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15小时。
二、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2006年,南汇区出现热带气旋、高温干旱、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7066.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1.21亿元。
1.热带气旋:2006年,影响南汇区的热带气旋有2 个,分别是“珍珠”强台风和“碧利斯”强热带风暴,由于这两个热带气旋在广东和福建登陆,南汇区仅受外围影响,“珍珠”台风造成暴雨天气,但风力不大,影响程度较轻。
“碧利斯”强热带风暴造成的大风时间长,对瓜果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受0604号“碧利斯”强热带风暴倒槽影响,7月14日中午至15日上午,南汇区普遍出现8级~9级大风,最大风速8级(19.3米/ 秒),沿海地区达10级~11级,由于此次大风持续时间长,对南汇区即将成熟上市的水蜜桃、蜜梨、大棚西甜瓜等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全区生梨生产面积666.67公顷,因大风落果率达15%,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万元;西甜瓜大棚面积1000公顷,大棚被摧毁约30%,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万元;桃子面积3333.33公顷,损失率2%~3%,直接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总计经济损失约5100万元。
2.高温:2006年,南汇区35℃以上高温日数达7 天,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量剧增,全区最高用电负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全区的日供水总量也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3.干旱:7月28日至8月28日,南汇区境内滴雨未下,伏旱严重,类似伏旱1951年以后仅在1967年、1978年出现过,持续高温无雨,使全区大面积蔬菜生长受到影响。
4.大风:受东海低压的影响,5 月27日出现大风,期间最大阵风达到20.8米/秒(9级,出现在14时08分),全区普遍出现8级~9级大风。
此次大风对种植业造成直接损失,全区有4666.67公顷西甜瓜,被大风吹掉大棚薄膜约1400公顷,薄膜损失2730万元。
666.67公顷蔬菜大棚被吹掉薄膜133.33公顷,损失260万元。
5333.33公顷以桃为主的经济果林中,约有10%果实被吹落,受损4000万元。
全区受损面积总计约为2066.67公顷,经济损失约为6990万元。
5.雷电:2006年,全区发生雷击事件3 件,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10余件,造成供电故障多起,经济损失数万元。
6.低温:阴雨9 月5 日~12日,温度持续走低,尤其是10日~12日,3天中2天最低温度在18℃以下,达到水稻开花低温危害指标温度,同时,9月2日~16日,半个月内雨日达12天,雨量89毫米,日照偏少,十分不利于水稻开花结实,空瘪率增加,对正在抽穗开花结实的单季晚稻产生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
(陈掌明)水文南汇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端,位于上海市东南沿海,东濒东海,南依杭州湾。
南汇区陆地是在长江口水沙动力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属长江冲积平原。
境内河道分布状况为东南密、西北疏。
全区有市、区、镇、村各级骨干河道2942条,总长度为2944.56公里,河道面积58.71平方公里,河面率为8.54%,河网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4.28公里。
区域内常水位(2.50米)下,其相应河道的水面积为37.16平方公里,水面率为5.74%。
区内主要河道有大治河及其支流咸塘港、浦东运河、白龙港、人民塘随塘河等,与大治河主干交织成大治河水系。
大治河全长39.54公里,其中南汇区境内30.94公里,其上游与黄浦江相连,由大治河西闸控制水位,下游贯通东海,由大治河东闸挡潮、泄洪、排涝。
南汇区为东海潮汐口岸,全线分为东滩与南滩,其沿海潮汐特性为非正规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24小时50分)有两次高潮和低潮,且各不相等,除天文因素外,潮汐常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夏、秋季常受台风暴潮袭击。
其潮流方向也都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浅海潮流,涨潮时海水由外海流入,落潮时流向外海,流向基本为往复流,流速特征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水深越大,流速也越大。
1998年,南汇区水文站测得历史最高潮位5.68米(芦潮港);2006年,测得最高潮位4.76米,出现在7月14日。
由于成陆时间的先后,南汇区形成两级水系,分别为塘西路北片与塘东路南片(以钦公塘为界)。
2005年夹塘整治时,区内两级水系改造成为一级水系。
2006年11月23日,周浦水位站测得区内最高水位3.23米。
(顾忠耀)人口2006年,南汇区有户籍人口72.73万人,比2005年增加8462人。
其中:男性36万人,占总人口的49.5%;女性36.73万人,占总人口的50.5%;性别比例为98.01(以女性为100);非农业人口为45.28万人,占总人口的62.3%,比2005年增加7.2万人。
户籍总户数为29.11万户,全区平均每户为2.5人。
2006年,南汇区户籍人口出生数为5167人,出生率为7.15‰;死亡数4496人,死亡率为6.22‰;人口自然增长率0.93‰。
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41人。
(朱慧)2006年南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2006年,南汇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北联浦东,南拓临港”的发展方针,充分依托“两港”优势,以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主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总体完成南汇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一)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各郊区县首位。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0.2亿元,增长26.8%,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106.9亿元,增长2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5亿元,增长28.9%;引进合同外资(新口径)5.5亿美元,增长59.3%,其中实际到位外资3.6亿美元,增长30.8%;出口创汇完成18.8亿美元,增长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