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化旅游大走廊概念规划(下)
- 格式:ppt
- 大小:176.92 MB
- 文档页数:57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绍兴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我市于2010年8月启动了《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
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规划评审以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
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详见市规划局网站),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6月2日-7月1日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1、热线电话:85125109,8511553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张同志2、电子邮箱:sxsghj1@3、邮寄地址:镜湖新区凤林路后墅路口,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绍兴市规划局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简介一、规划范围、期限(一)规划范围:分两个层面,即市域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
市域:辖一区三市两县,即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1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74平方公里(包括有条件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空间发展策略市域层面重点发展滨海新城;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镜湖新区,提升中心凝聚力,疏解优化老城,保护培育生态环境。
三、中心城市(一)分区策略1.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建设九大功能区域,即镜湖的主中心区、高铁科教园区、环湖区,越城片的迪荡湖区域、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南溇底区,柯桥片的柯北新城、柯岩度假区以及袍江片的“两湖”区域。
2.重点改善地区:重点改善5大区域,即古城“夹心层”改造区、历史街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转、搬”区块、“城中村”改造区和家居商贸城。
绍兴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要点汇总加快新基建创新提升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培育和建设,整合优化资源,抓实战略抓手,综合集成推进工业强基、产业再造、平台升级、项目续力、数字变革、集约增效、稳企稳链、码上服务等八大工程任务,为建设智造强市、深化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一)工业强基工程强化产业链核心基础。
聚焦产业前瞻领域,紧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研发,推广“揭榜挂帅”攻关模式,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
建设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的强基项目储备库,梳理共性需求,促进产学研资源、上下游资源、军民资源开放共享。
促进核心技术同步研制,基础技术同步支撑、配套技术同步升级,基本形成风险可控、处置有效的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标准强基体系,实施标准引领工程,引进培育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国际标准对接合作,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鼓励企业制定“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
构建品质强基体系,实施质量领先、品牌领军工程,支持企业争创“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等省级以上品牌,依托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创集群区域品牌。
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引进国际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培育国家和省级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质量检测中心、CNAS实验室,不断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
构建服务强基体系,补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等基础服务短板。
加快新基建创新提升。
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建设智慧创新的基础设施。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5G网络,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进建设5G体验馆、绍兴数字馆、镜湖5G试验区、新昌县5G智能装备小镇、滨海新区5G工业应用示范区。
绍兴市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作者:丁陈颖郑陶纪烨楠唐根年来源:《中国房地产·市场版》2020年第07期摘要:区域内旅游景点要素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特征对全域旅游理念下文旅产业统筹发展意义重大。
基于绍兴市旅游景点类兴趣点( POI)信息的提取与分类,采用ArcGIS核密度分析方法剖析绍兴市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地方文化特色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1)绍兴市旅游景点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中心一边缘”分布情景;(2)绍兴市旅游资源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以“π”型空间形态架构,诸多“孤岛”串“珠”成“链”成为发展趋势;(3)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民宿发展给绍兴全域旅游注入了新的动能。
针对绍兴市现有的“π”型旅游空间格局,结合浙江省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圈建设发展态势,以“内串外联”的发展思路构筑体现绍兴市地方特色文化底蕴的全域旅游网络结构空间。
关键词:POI;旅游景点;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绍兴市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38- (2020) 07-0043-50收稿日期:2020-06-15作者简介:丁陈颖,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旅(旅游)学院本科生。
郑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旅(旅游)学院讲师。
纪烨楠,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旅(旅游)学院本科生。
唐根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商学院院长,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8ZDA045):“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及协同治理研究”;绍兴市柯桥区社科联项目(2020ZD002):“文商旅融合推进柯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3275008):“美丽乡村功效空间组织机理与三生空间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1引语随着居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在休闲旅游和享受方面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
绍兴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解析1前言绍兴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几年,我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几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品味,成为“全城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绍兴市旅游集团公司通过对相关街区的调研,提出建设黄酒风情街区,并初步划定了风情街范围,项目由绍兴黄酒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
2010年初委托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编制了《绍兴街区旅游产品概念策划报告》。
7月,绍兴黄酒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我院编制绍兴黄酒文化风情街详细规划。
我们经过现状详细的调查研究以及国内相关城市的相关实地考察,形成了本规划方案。
2 规划背景2.1历史与水乡特色绍兴城址历经千年不变,为我国城建史上所罕见。
其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水乡风貌独特,在类似地段不断被吞噬的今天,这种特质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与水乡特色是该项目的宝贵财富,也是基地持久的生命力所在。
2.2黄酒文化绍兴黄酒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黄酒酒道,历史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浓郁;黄酒品性温和雅致、古朴厚重,与中国“国粹”儒家文化有着相通的文化精髓。
对于绍兴来说,黄酒是绍兴传统江南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黄酒的历史文化浓缩着绍兴的历史文化,黄酒的文化品格浸润着绍兴的文化品格。
2.3“全城游”与“水上游”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密集的河网如同城市的血管,将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各个角落连接在了一起,使绍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蕴藏着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水文化”概念。
近年来,绍兴旅游业有了飞速发展,但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仍显单一,以文化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旅游活动的特点是短程、短时。
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各个旅游地都将旅游休闲作为开发重点和再度发展的契机,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绍兴旅游谋求新的方向,旅游休闲与水结合成为首选。
重现绍兴水城魅力,以水为纽带,串起绍兴文化,把文化与休闲结合起来,无疑对绍兴旅游的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12.25•【字号】绍政办发〔2023〕43号•【施行日期】2023.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绍政办发〔2023〕43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博物馆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博物馆服务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将博物馆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文博资源活化利用和转化传播,为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以国有综合博物馆为龙头、专题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为特色、乡村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全市建成各类博物馆200家以上,其中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70家以上,每8万常住人口拥有1家博物馆;创建A级景区化博物馆8家以上、国家等级博物馆12家以上,其中一级博物馆3家;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年举办陈列展览数量超过300场(次),年参观人数超过常住人口数。
到2035年,形成体制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展陈丰富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具有中国气派、江南韵味、绍兴特色的“博物馆之城”。
全市建成各类博物馆300家以上,其中登记备案博物馆100家以上,每6万常住人口拥有1家博物馆,国家等级博物馆、A级景区化博物馆数量进一步增加;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展览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参观博物馆成为群众的生活习惯。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13•【字号】绍政发〔2021〕24号•【施行日期】2021.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绍政发〔2021〕2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2021年8月13日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为加快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改革为动力,以融合为重点,着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和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良好态势。
1.主要成就(1)文化事业①公共文化服务显著提升。
6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乡镇(街道)文化分馆实现全覆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基本补齐。
绍兴市文化馆“文艺专家门诊”被原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创意奖”。
“电视图书馆绍兴模式”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14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平均每年实现演出下乡1300场,电影下乡2.6万场,图书下乡14.3万册。
②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
全面实施《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设立古城保护基金。
“浙东考古基地”在我市挂牌。
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启动越文化解码工程。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名录86项、市级名录26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66人。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
作责任分工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4.02.20
•【字号】绍政办发〔2024〕5号
•【施行日期】2024.0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责任
分工的通知
绍政办发〔2024〕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由市长总负责,分管副市长分工负责,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面深化“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扎实推进产业提档、项目提效、环境提质、民生提优等重点任务,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有力支撑。
各责任单位要通过“政易钉”督查督办系统,每月向市政府报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举措。
附件:2024年市级政府(国企、平台)投资项目责任分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2月20日附件
2024年市级政府(国企、平台)投资项目责任分工
王琴英常务副市长
王涛党组成员
程炜博副市长
教卫口分管副市长
鲁霞光副市长
陈伟军副市长
汤文全副市长
严钢党组成员
分管市领导
2024年市级政府(国企、平台)投资项目责任分工王琴英常务副市长
王涛党组成员。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浙政函〔2024〕44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浙政函〔2024〕44号绍兴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
《规划》是绍兴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融杭联甬接沪网络大城市,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
二、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绍兴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8.2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9.2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65.1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997倍以内。
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布局,深度参与杭州都市圈建设,加快杭绍、甬绍一体化发展,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保护绍虞平原、诸暨盆地、嵊新盆地等重要的粮食生产空间,优化香榧、珍珠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空间布局。
塑造会稽山生态人文绿心,保育天台山-四明山、龙门山等生态屏障,提升曹娥江、浦阳江等流域及平原河网水源涵养、水质净化能力。
提升中心城区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的市域城镇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重点布局现代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
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简介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绍兴历史悠久,积淀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仍保存着春秋、战国、汉、晋、五代、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其中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
绍兴素有“文化之邦”的美称,人才辈出,群贤璀璨;古城选址别具匠心,格局独特;建筑隽美,传统风貌独特,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经多次编制,本次规划1999年3月编制完成,并于200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复实施。
一、规划构思1、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
既要保护古城的格局与传统风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自然文化遗产,也要保护继承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
2、在宏观和微观上采取多种规划手法,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实现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调整,人口的疏解,对过去建设性破坏逐步进行整治等。
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如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分级和保护要求,对建筑分六类进行保护与整治等。
3、针对绍兴的历史文化遗存点多、规模不大,历史街区又比较分散的特点,规划构筑系统,增强整体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
一是以“线”串“点”,以“线”串“面”,通过保护城市水系,把古城内近三分之二的文保单位和七片历史街区串连起来,形成一个能反映、代表绍兴古城历史文化特色的总体形象;二是以路串点,以绿串景;三是组织古代和近代两条历史文脉。
4、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规划措施,使《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以实施。
二、空间布局从绍兴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绍兴名城保护采取“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相结合。
所谓“点”,就是保护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
所谓“线”,就是保护“水是有城,城中有水,水巷纵横”的“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独特的城市河湖水系和“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带。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9.27•【字号】绍政办发〔2023〕36号•【施行日期】2023.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的通知绍政办发〔2023〕3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绍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9月27日绍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浙江省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通则》精神,加强大运河绍兴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用途、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管控,打造彰显运河古韵的文化活力传承带、展现现代治理的生态文明展示带、弘扬中华文明的运河旅游休闲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文件,编制本细则。
1.2 管控原则保护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引领,实施规划管控;古今融合,传承历史文脉;因地制宜,突出绍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细则用于指导绍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内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
2 管控分区划定规则2.1 起始线和终止线划定规则以河道临水边界线为起始线,以具体地物或地形(道路、河流、桥梁、自然山体、建〔构〕筑物外围界线)等实际使用的地理空间边界为终止线。
起始线、终止线通过详细规划进行空间落位,建立起始线、终止线数据库,纳入绍兴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因岸线整治、河道改造等情况改变河道临水线的,起始线及核心监控区范围原则上不作调整。
2.2 核心监控区范围划定核心监控区范围包括大运河绍兴段主河道两岸起始线至同岸终止线距离约2000米范围,面积约308.8平方公里;涉及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共23个街道、镇,其中包括柯桥区钱清街道、华舍街道、湖塘街道、柯桥街道、柯岩街道等5个街道,越城区府山街道、塔山街道、北海街道、迪荡街道、稽山街道、城南街道、东浦街道、灵芝街道、东湖街道、皋埠街道、陶堰街道等11个街道,上虞区道墟街道、东关街道、曹娥街道、百官街道、梁湖街道、小越街道、驿亭镇等7个街道、镇。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19•【字号】绍政发〔2024〕6号•【施行日期】2024.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的通知绍政发〔2024〕6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2024年3月19日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为贯彻实施《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推动与杭同城,特编制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绍兴市域,重点聚焦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以下简称“融杭重点区域”),兼顾嵊州市和新昌县。
规划期限至2027年,展望至2035年。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以与杭连接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平台合作、重大城市融合工程为抓手,以同城机制创新为保障,高水平推进八大同城发展行动,深化四大重点联动板块,谋划十大标志性工程,高质量打造全省最具示范意义的同城化实践单元,推动绍兴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为杭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绍兴精彩蝶变的样板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绍兴融杭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初步实现融杭重点区域与杭州中心城区同城发展,成为全省最具示范意义的同城化实践单元。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为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借力融杭发展不断深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道顺畅度、贸易开放度、消费活跃度、要素集聚度、城市融合度全面提升,在地区GDP突破万亿基础上,“四进争先”目标全面实现,发展进位、产业进阶、城市进级、民生进步“四个10强”地位更加稳固,融杭重点区域人均GDP达到18.9万元以上。
文化旅游景观公园概念规划研究摘要:在景观公园的设计中,首先要了解设计对象的环境因素,对景观公园存在的审美价值做出详细的分析。
景观公园概念规划的前提就是要对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联系有着深刻的认知。
人人都与环境风景有着密切联系,但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其实是在固定场所,从而是远离自然的。
这就需要我们用现代的景观规划手法去实现景观环境与人的密切接触。
通过对设计区域的文化背景的考察、咨询、思考,确定设计的区块定位。
通过设计定位了解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整理及较为系统的设计流程。
关键词:审美价值;文化背景;旅游景观;设计流程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绪论在景观公园的设计中,首先要了解设计对象的环境因素,对环境要进行一次系统的考察,对设计对象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设计初期就要先明确环境是由什么组成?“因为这之中存在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点:尽管人人都与环境风景相关,但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其实远离自然。
”[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3(1):5.]这就需要我们用现代的景观规划手法去实现景观环境与人的密切接触。
传统的景观一词,突出表现了所设计对象的环境位置。
在现代的景观公园的设计手法上再加之文化理念的充实就会将公园的规划做一个较系统的设计与探究。
1 调研分析在任何设计中,对设计对象的环境分析之前,首先都要衡量其环境的审美价值,“承认环境的审美价值将导致的不仅仅是用建筑和观光地来取代对原始湖区的砍伐和破坏。
它所包涵的远不止对于园林、公园或者城市街景的欣赏,它所要求的甚至超出了对城市建筑的保护和对不断衰败的荒地的恢复。
”[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3(5):52.]尽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关注的范围依然有限。
因为审美在我们对环境的感知中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而言,它需要人体体验的形式与性质。
环境可以被看做是所有这些体验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审美成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中心标志。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公示为了保障绍兴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2005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市启动了《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省、市专家、有关部门论证以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
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5月26日-6月25日二、公示地点:(一)《绍兴日报》(二)市政府网站()、市规划局网站()三、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一)热线电话:85125109,8514707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陈同志(二)电子邮箱:******************(三)邮寄地址:龙山后街20号,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绍兴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简介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一)规划期限近期:2008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1.市域:辖越城区、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越城区和绍兴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174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着力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积极发展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引导一般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近期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城市化水平为72%。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个密集区、二大组群、三条轴线”。
“一个密集区”指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二大组群”指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三条轴线”指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的绍北、绍西、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
绍兴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3.4.4 围墙、地下建(构)筑物(包括基础、地下室、停车场库、出入口坡道、化粪池等)、建筑外部附属设施(台阶、阳台、外挑部分等)的离界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一)围墙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视相邻地块权属等情况确定:当界外为已征用地,围墙中心线与用地界线吻合;当界外为未征用地,围墙基础不得逾越地界。
沿城市道路设置的围墙退让道路红线的要求应符合表3-5规定。
围墙是否允许设置、设置形式和具体退让要求根据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二)地下建(构)筑物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在保证建筑施工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不少于地下建(构)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不小于5米,其自用管线和支护结构的外侧的离界距离不小于1米。
当城市市政管廊、重要景观道路的环境绿化等有特殊要求时,地下建(构)筑物的离界距离应符合相应要求。
(三)在后退道路红线或河道蓝线大于8米时,允许阳台、踏步等突出部分在后退距离的五分之一的范围内安排。
(四)临时建筑的离界距离不宜小于3米。
(五)大门及门卫设施,后退道路红线与围墙退让保持一致。
高度不超过5米的机械式停车设施后退围墙不小于1.5米。
高度不超过5米的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不小于3米。
(六)建筑最大外挑部分宽度不大于2米,且外挑部分以下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4米。
3.4.5 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布置的住宅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的后退距离不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的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
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布置的非住宅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的后退距离,多层不小于15米、高层不小于2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的后退设计距离,多层不小于10米,高层不小于15米。
3.4.6 沿公路两侧布置的建筑物,其后退距离指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护脚护坡道,高速公路为隔离栅栏)外缘向外一定距离,须符合以下规定:(一)后退高速公路不少于30米,互通立交和特大型桥梁不少于50米。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00探索绍兴人文旅游资源——“浙东唐诗之路”◎宣淑园摘要:“浙东唐诗之路”主要是指从浙江渡江到越州萧山的西岭渡口,进入浙东运河,到达今天的绍兴越州,然后沿着越中著名的山西河到达佛教天台学校天台山的发源地。
本文将人文旅游的概念运用到绍兴地区“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旅游实践中,试图对唐诗文化、运河文化、孝道文化、阳明文化、大禹文化和兰亭书法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浙东唐诗之路”为背景,以绍兴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整个绍兴地区的具体实践,提出绍兴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路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绍兴旅游;人文融合;建议对策绍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唐诗文化、运河文化、孝道文化、阳明文化、大禹文化、兰亭书法文化等文化领域。
以唐诗文化为核心,唐代诗人的活动从岳州,快报,从膻中到台州,扩展到整个浙江省东部。
因此,诗歌与文化道路是一体的。
据考证,浙东唐代诗人451人,占《唐诗全集》记载的2200余名诗人的五分之一,留下1500余首唐诗。
一、绍兴有两条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带一是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由大量唐诗组成的“浙东唐诗之路。
它利用唐诗的效果创造了相应的文化景观。
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吸引外国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去绍兴,走诗歌之路,拜佛,寻找脉络与力量。
“。
绍兴也是名人之都。
然而,由于缺乏名人效应的“群体”模式,一些名人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
文化传承需要立足之地和充足的文化自信,不是把绍兴建设成为纯粹的旅游目的地,而是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否则,与相邻的杭州和宁波相比,绍兴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乡村旅游还可以促进乡村振兴。
浙江省共14个村入选首批国家重点乡村旅游村,分布在杭州,湖州,舟山,宁波等城市,这不利于绍兴文化旅游的建设,但也是一个机会。
我们必须学会把握现有文化,继承它,继承绍兴独特的人文精神。
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原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浙江省绍兴县富盛镇上旺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地背景1.1 自然条件1.1.1 地理位置上旺村位于富盛镇西北部,距富盛镇中心约5公里,东与上虞市接壤,南与红山村相连,西与倪家溇村毗邻,北濒青马村,面积4.89平方公里,由原上旺自然村和岩里自然村组成。
南北向交通干道西上线经过村域,交通较为便利。
1.1.2 气候上旺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主导风向以NNN、NNE为主,平均风速3.1—3.2米/秒,年平均气温16.5度,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615.85毫米,地面水质符合GB3838—2002二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一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符合GB3096—93二类标准。
1.1.3 地形地貌上旺村地处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中生代活动带, 四周环山,海拔在10-747米不等,山系全部属于仙霞山系之一的会嵇山脉.境内南部山脉连绵,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以山岭地貌为主.域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岩里村更是以“世外桃源”闻名。
1.1.4水文上旺村溪流均属小禹江水系,源于会嵇山,流经南部低山丘陵区,汇集成南、北两大支流,两溪经禹王庙附近汇集成小禹江,经上虞汤浦入曹娥江。
1.1.5植被上旺村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5%。
林相结构较单一,由高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结构所组成。
群落类型主要由常绿阔叶林,常绿灌丛、落叶灌丛、草本和竹林等类型。
常绿阔叶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山体上,主要由青冈栎、甜槠、苦槠所组成.;常绿灌丛以马银花、柃林属灌丛为主;落叶灌丛以茅栗、栎类、山胡椒、映山红、箬竹灌丛为主;革本以禾草丛和杂草丛为主;人工植被主要为茶园和果园。
在海拔 700米以下的山地上有马尾松、杉木、银杏和竹林。
在溪谷坡麓地带,竹林分布很广,盛产竹笋。
1.2 社会经济条件上旺村支部、村委通过体制转换和发扬老一辈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改造茶叶品种,制作名优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建立了名优茶市场,增加茶农的销售渠道,成为茶叶生产专业村。
绍兴兰亭度假区概念规划设计探讨绍兴兰亭度假区概念规划设计探讨作为中国文化名城,绍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兰亭,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胜古迹,曾经是文人雅士游赏、书法家挥毫泼墨的胜地。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兰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度假区,引来了无数游客。
然而,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展兰亭度假区,需要从概念规划和设计出发,注重可持续发展。
首先,概念规划是兰亭度假区发展的基础。
必须围绕“文化、生态、旅游”三大关键词进行规划,注重兰亭的历史文化,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
这意味着,要更好地挖掘兰亭的文化底蕴,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兰亭及周边的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保持兰亭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原则必须始终坚持。
其次,设计也是兰亭度假区发展的重要一环。
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游客体验和舒适度。
在兰亭度假区的设计中,可以借鉴现代旅游度假区的经验,如应用智慧城市技术、建设智慧公共交通等,增强游客的便利性和安全感。
在设计中,也应注重可持续性,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最后,兰亭度假区的发展必须注重全局性和长远性。
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依托兰亭文化遗产,发展全域旅游,实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在兰亭度假区的跨界合作,打造产业链,发展以文化、旅游、休闲、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加速推进兰亭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绍兴兰亭度假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区域。
未来,兰亭度假区的发展将借助概念规划和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共赢,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度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