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发现
- 格式:pptx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25
小学语文课文《地图上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cī〕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科学家们继续寻找。
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shì)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1960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悬崖上,发现了冰碛(qì)岩。
冰碛岩就是冰川携(xié)带的岩石,它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
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碛岩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岩,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上面的擦痕显示,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
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
人们永远不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1地图上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 )格纳正在家里养病。
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2[①“漫不经心”说明了什么?]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 cī] 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②“突然”说明了什么?魏格纳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3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
4 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❶说”。
[句导读:“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而是有科学预见性的,而这种预见性恰恰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句导读:这里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5[③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1☜ 2①说明魏格纳不是带着什么目的和想法去看的。
3②说明魏格纳的这个发现是不经意间看到的。
这一发现就是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前提和条件。
4❶漂移: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5 ③魏格纳坚信这一发现不是偶然的巧合,于是他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
经过了两年的研究,才提出来的。
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6[④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假说”?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7[⑤这个反问句突出了什么?]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考察小组发现在南极洲的煤块上有远古时代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地图上的发现》名师教案深度解教材:《地图上的发现》这篇课文通过写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病中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可以拼合在一起的现象,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赞扬了他善于发现和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人物执着的精神;二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魏格纳在养病期间发现问题,再写他提出“大陆漂移说”,接着列举科学家两次不同的发现证实了“大陆漂移说”的真实性。
课文中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说”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明白“大陆漂移说”提出的过程。
另外,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世界地图上各大洲的边缘是不是如同魏格纳说的那样是吻合的,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知识与能力:1、会写“吻、锯、拼、煤、置、适、存、悬、崖”9个生字,会认“魏、廓、痕、适、携”5个生字。
理解“拼接、轮廓、漂移、吻合”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了解“大陆漂移说”提出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突破重难点:重点:明白“大陆漂移说”提出的过程。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这一线索,找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出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通过问题引导,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一步步了解过程。
难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突破方法: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感受人物所体现的精神。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出示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法:通过反复朗读法,熟悉课文内容。
《地图上的发现》阅读理解答案【题目】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问题地图上的发现某日,一位德国朋友到我的画室参观,当他看到我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时,竟高声地叫起来:“天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子的世界地图,是不是画错了?”我问他原因。
“我所见过的世界地图都是德国在中间,为什么你的地图却是中国居于中间呢?”他回答。
“我们最好也找一张美国印的世界地图来看看。
”我说。
随即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美国出版的有关地理的书籍,并翻到世界地图的那一页。
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这张地图又是美国在中间呢他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这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有的幅员狭小,有的广袤万里;有的遍地黄沙,有的一片沃壤;有的天寒地冻,有的四季如春,但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最为重要,并居于中心的位置。
我说:“不过也确实如此,我们从自己的国家出发,绕世界一周之后,不是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吗?不论我们现在置身何处,总是来自祖国,我们的眼睛也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哪!”1、给短文第5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每个分句内的两个短句,结构_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
3、德国朋友认为“我”画室里的地图画错了,是因为______。
后来又惊奇地发现美国出版的地图是_____________。
4、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国家放在世界地图的中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5、请写一句爱国名言。
【答案】1、“ , ! ?”。
2、排比相似相反3、中国居于地图中间美国居于地图中间4、我们从自己的国家出发,绕世界一周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而且我们的眼睛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
这说明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国家放在第一位。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这篇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
此课文我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清楚。
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得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1、出示世界地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格纳的假想。
2、学生的预习、自读是关键。
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
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
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二)《地图上的发现》一课重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
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地图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运用地图作为教育工具,教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以期改进地图教学效果。
首先,我意识到在地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
以往,我主要是通过展示地图给学生观看,然后向他们解释地图上的信息。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图,但他们却没有机会亲自操作和探索地图。
因此,我决定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
在此次地图教学中,我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首先,我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地图。
然后,我给每个小组一些任务,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地图来回答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
例如,我会让他们标注出某个特定地方的位置或计算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进来,加深对地图的理解。
其次,我也意识到在地图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更加关注教授地理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我决定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我引入了一些思维导图和问题解决的任务。
例如,我在地图上设置了一些难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观察思考能力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考察地理特征、地理环境或地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也反思到在地图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可能过于专注于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因此,我决定改变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趣味性的要素。
例如,我邀请了一位地理专家到班级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到来自专业人士的讲解和见解。
我还组织了一次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一、引言地图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学习地理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地图,我们能够了解到各个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因此,地图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重视地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我过去地图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我对地图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今后的地图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教学过程及问题分析1.教学过程在教学地图的过程中,我通常会先介绍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图样例,让学生对不同的地图种类有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会向学生详细讲解地图的制作要领和使用技巧,包括地图符号的认识和使用、比例尺的理解和计算以及方位角的确定等。
最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2.问题分析然而,在地图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教学地图制作技巧时,通常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没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这样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验不足,很难掌握地图制作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其次,在教学地图符号使用时,我通常是通过展示图例的方式让学生记忆,然后通过练习题巩固。
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容易出现遗忘和混淆的情况。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学反思通过对地图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地图教学是一项需要重视细节和实践的工作。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地图的制作技巧和使用方法。
同时,在教学地图符号时,也需要采用更加直观和具体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地图符号的使用。
2.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改进地图教学,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改进措施:(1)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地图制作技巧时,我将增加实践环节。
具体来说,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地图的资料或任务,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制作地图。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案标题:地图上的发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地图的作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地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
2. 学习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 学习如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教学准备:1. 地图册或地图图片。
2. 地理教具,如指南针、尺子等。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4.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脑。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幅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地图是什么吗?地图有什么作用?探究:1. 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a. 解释地图的标题、比例尺、指南针等基本要素的含义。
b. 展示不同地图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猜测其代表的意思。
c.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他们练习识别和解释地图符号。
2. 学习地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a. 解释如何使用比例尺来测量距离。
b. 演示如何使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c. 引导学生使用尺子和指南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学习如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a. 展示一幅包含多种信息的地图,如地形、交通、建筑等。
b.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不同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
c.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地图信息的理解和发现。
拓展:1. 给学生分发一幅空白地图,让他们标注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标出周围的重要地点。
2.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地方,使用地图找到该地方的位置,并描述如何从学校到达该地方。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图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利用地图,提高地理意识和空间认知能力。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地图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纸,评估他们对地图符号的识别和解释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使用地图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 组织地理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使用地图的过程。
篇一:《《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的同时,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是否也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以前在不少的课堂上,发现了同样的一种倾向,有时一个同学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一边还大声喊“我来,我来”。
有时老师刚提出了作业要求,明明是一听就懂,可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对老师的提醒根本不入耳,有时老师刚纠正一个同学的错误答案,另一个同学又重复了同样的错误凡此种种,都是学生不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引起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违背了全员参与的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一、教师要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
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
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
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
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
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二、要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
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
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篇二:《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