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20年出行量及出行方式结构预测
- 格式:pdf
- 大小:644.30 KB
- 文档页数:10
. . .参考学习郭周祥10224005交通运输学院2012/10/17交通港站流线设计案例分析之虹桥机场摘要:交通流线是指行人、车船、货物在一定范围内集散活动,形成一定得流动过程和流动轨迹。
流线是否畅通作为评价多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优劣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
虹桥机场交通流线可分为旅客交通流线、地面车辆交通流线、飞行区交通流线、货物交通流线、停车场交通流线。
本文主要从交通港站旅客和车辆交通流线设计的角度来研究虹桥机场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交通流线,枢纽,一体化,虹桥一、国外典型客运交通港站的结构分析1. 亚历山大广场交通枢纽1.1枢纽布局结构及其功能特点亚历山大广场交通枢纽有铁路、城铁、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
规划设计者巧妙地安排各种交通方式的设施位置,达到了既节省用地又便捷换乘的双重效果。
枢纽的布局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布局结构及其功能特点分析如下:1)利用立体空间,紧凑地、合理地安排各种车站的位置,在满足客流集散空间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使各类车站靠近。
铁路线、城铁线平行布设,均位于高架一层;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位于地面;地铁线位于地下。
地下一层为商场及与地铁的换乘通道。
这种布局结构不仅可以缩短乘客走行距离与时间,而且可以减少枢纽内集散客流所需的空间用量。
图4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枢纽布局结构图2)在高架一层中,铁路与城铁车站一体化布置,宽度约36 m。
铁路车站仅一个岛式站台,两股站线;与之平行的另一岛式站台及2股站线供城铁使用。
地面层有2条换乘通道把城铁楼梯、站台与铁路楼梯、站台连接起来,使得城铁与铁路之间的换乘距离不到50 m,既节省土地及空间资源,又实现了便捷换乘。
地面层主要用于商业、旅游等服务业的经营。
该站虽然占地不大,但每天接发及通过的列车数量很大。
在高峰时段,城铁站台停靠的S5、S7、S75、S9线列车的发车间隔分别为10、10、20、20min,高峰小时内在该站停靠的列车达到18对,每天超过250对。
2024年上海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简介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上海的旅游市场也在不断壮大。
本文将分析上海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相关问题。
上海旅游市场的概况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旅游消费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上海综合交通网络的便捷性、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力上海旅游市场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动力。
城市形象的提升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对城市形象的宣传推广,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各类展览,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上海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近年来,上海继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修建了一批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和景区,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上海本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旅游企业逐渐意识到对游客体验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因此,游客在上海旅游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
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旅游。
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受益于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问题与挑战上海旅游市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旅游资源过度开发近年来,由于上海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人气不断提升,一些景区和旅游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的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景区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流量过大,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旅游服务水平不均衡尽管上海整体的旅游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一些小型景区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小型景区和旅游设施的支持。
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旅游市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上海市综合交通调查报告上海市第四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一、上海市四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介绍城市交通是上海市民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为科学制订全市交通战略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交通矛盾,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09年,市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全市性的综合交通调查,持续更新综合交通基础数据,内容涉及人员出行、车辆出行、货物运输、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车辆停放、交通信息、交通环境等方面,以及有关的城市基础信息。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揭示交通发展内在规律,更新和优化交通预测模型,应用最新调查成果开展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专项规划和热点问题研究,这些成果在本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986年第一次综合交通调查为做好首轮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于1986年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调查,也是国内城市首次开展的综合性交通调查。
为上海市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交通数据基础,开发了本市交通模型,是世界银行在上海贷款所承认的唯一的交通信息库。
为编制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内环高架等市政建设的前期研究,以及政府争取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2)1995年第二次综合交通调查为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要求,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市交通大调查,专门成立了交通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调查工作的执行。
通过调查更新了原有调查数据,适应了城市发展的要求,掌握的信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
调查数据为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等的编制以及上海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为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还于1997年开始了一年一次的小样本交通调查,实现对交通数据的常年维护与更新。
(3)2004年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更新了城市交通基础数据和交通模型,编制了《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战略(2006-2020)》、《十一五”综合交通规划》,同时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世博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等战略性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虹桥枢纽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
2024年上海旅游市场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本文旨在对上海旅游市场进行调查,以了解旅游市场的规模、特点以及潜在机会与挑战。
2. 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对500名上海市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问卷涵盖了旅游偏好、选择标准、旅游方式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
3. 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3.1 旅游市场规模•上海市民平均每年旅游次数为2次,旅游支出占年收入的15%左右。
•60%的市民认为旅游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消费方式。
•旅游市场总规模约为100亿元。
3.2 旅游偏好•市民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包括海滨城市、自然景区和历史文化名城。
•70%的市民倾向于选择国内旅游,30%的市民愿意出境旅游。
•多数市民更喜欢自由行,与传统团队游相比,自由行更受欢迎。
3.3 旅游选择标准•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市民最看重的是景点的美丽和独特性。
•市民选择酒店时,舒适度和价格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市民选择旅游产品时,旅游行程的多样性和覆盖面是最关键的。
3.4 旅游满意度•大部分市民对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感到满意。
•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期望比实际体验要高,尤其是关于导游服务和旅游交通的满意度较低。
•市民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推广活动较为满意。
4. 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对于上海旅游市场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海滨城市、自然景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
2.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尤其是导游服务和旅游交通的改善,以提升市民的旅游满意度。
3.多样化旅游产品,满足市民不同的旅游需求。
4.加强上海旅游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开展更多的出境旅游推广活动。
5.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可以了解到,上海旅游市场规模庞大且有巨大潜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上海旅游业,需要关注市民的旅游偏好、选择标准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并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专题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顾志兵(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摘要:近几年随着国内城市人口的增长及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日益拥堵,为此,国内的多个大城市相继启动建设了轨道交通。
而事实上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运营的不同阶段,需经历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线路工可研究、线路初步设计、开通前验收等诸个环节,而且在以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开展与之对应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专题研究,并且客流预测结果对于城市轨道网络规模、线路制式、车型选择、编组安排、运营方案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而事实上,从国内城市目前关于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研究现状来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为轨道线路建成后的科学运营组织留下了“隐患”。
本文旨在对国内城市开展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现状发展情况、暴露问题等进行梳理,并就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抛砖引玉,供业内同行讨论。
关键词:轨道;客流预测;问题;建议1 引言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工作贯穿并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不同阶段,其结果对城市轨道网络规模、线路制式、车型选择、编组安排、运营方案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在不同的阶段,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主要预测内容、侧重点、作用也不尽相同。
而在轨道开通后的实际运营中也往往暴露出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数据“不准”的一些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主要任务及作用,以及目前预测中暴露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整改建议。
2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在轨道规划建设不同阶段的任务及作用2.1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基本内容2.1.1 基本概念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指以城市、社会经济、人口、土地使用、交通等方面的现状和规划基础资料为依据,利用交通模型等技术手段,预测各目标年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或线路相关客流指标的过程[1]。
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线路建设、运营的不同阶段,相应地可分为线网规划客流预测、建设规划客流预测、工程可行性研究客流预测、初步设计客流预测和试运营期客流预测等。
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了市民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上海市的城市交通已经实现了多元
化的发展,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铁交通
上海市地铁交通系统已经成为了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1年,上海市地铁已经开通有16条线路,总长度超过700公里,通达城
市的各个角落。
并且还有数条线路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地铁交通的优
点在于速度快、车辆密度大、对环境污染较小等等。
二、公共汽车交通
公共汽车依然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的公共汽车网络非
常完备,到达的区域较为广泛。
但是由于城市道路拥堵的问题,公共
汽车交通也逐渐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在这方面,上海市的交通部门正
在思考更好的政策和策略,以提高公共汽车交通的运营效率。
三、出租车服务
出租车服务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的出租车数量相对较大,但同样也面临着车辆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
而随着网约车的出现,出租车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四、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上海市的自行车道系
统逐渐完备,但由于中老年人和儿童等人群的使用较少,自行车交通
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城市交通工具。
总体而言,上海市的城市交通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在
未来,上海市的交通部门还需要加强对交通网络的优化和管理,以便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上海市交通情况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上海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问题成为了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关注焦点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市的交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交通情况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上海市的交通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交通问题。
二、背景信息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上海市交通网络发达,包括地铁、公交、轮渡、出租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
三、交通方式调查1.地铁:调查结果显示,地铁是上海市居民最常用的交通方式。
地铁网络覆盖了城市的大部分区域,线路密度高,运力充足。
不过,由于高峰时段的拥挤和空调问题,乘客对地铁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2.公交:公交系统在上海市早已发展成熟,提供了广泛的路线覆盖,对于上班族和游客来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
但公交车辆拥堵问题和公交站点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了部分路段的拥堵。
3.出租车:调查显示,上海市的出租车服务质量普遍比较高,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意识和驾驶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然而,早晚高峰时段出现的拥堵问题严重影响了出租车的运营效率。
4.骑行:自行车在上海市曾经是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车辆增加,骑行人数逐渐减少。
调查显示,上海市骑车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短途出行、购物等活动所需。
五、交通问题分析1.交通拥堵:上海市人口密集,车辆增长速度快,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尤为突出,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空气污染:交通密集的上海市,尤其是高峰时段,汽车尾气排放严重,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
这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3.交通安全: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一方面,上海市车辆数量庞大,道路状况复杂,容易引发事故。
另一方面,部分驾驶员的不规范驾驶和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也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六、解决方案1.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加大对地铁、公交、轮渡等公共交通网络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的运力和服务质量,引导居民减少小汽车使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上海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篇一:关内外交通拥堵的创新性规划上海为例关内外交通拥堵的创新性规划------上海为例摘要本次题目的要求是针对上海特区检查站关内外周边的交通拥堵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给出了如何改善拥堵情况,改善交通状况的合理化建议。
在数据方面,由于数据的来源广且反复,本文仅选取较为权威的网站,如上海市政府网站等进行摄取。
由于题目中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而量化指数需要这些缺失的数据,为尽量贴合现实,我们根据百度实时路况的软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了填充。
模型一层次分析法。
将影响各区因素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量化,较为理想的体现出了各区的功能划分不合理之处。
模型二体现车辆需求的车辆行驶总时间数学模型,本文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从车辆行驶的角度考虑车流量以及检查站附近的车速等变量,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道路的路面情况或是道路两旁的商店等,调整已有的国内外对于交通拥堵状态的评价指标研究等知识建立了车辆行驶总时间数学模型。
模型三路段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从车辆行驶的角度考虑车流量以及检查站附近的车速等变量,以及从道路两端功能分区的情况角度考虑影响道路车流量的因素,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道路的路面情况或是道路两旁的商店等。
同时此模型在模型一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着重考虑道路状况中的拥堵程度,弱化道路的车辆需求的体现,更加适合于表征一条路段的拥堵指数,进一步调整已有的国内外对于交通拥堵状态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路段拥堵指数模型。
模型四道路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考虑道路上各个路段在各自不同权重下的拥堵指数对整条道路拥堵指数的影响,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整条道路的路面情况,道路两旁的商店以及道路与路段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等。
利用加权法进行集成的方法建立了道路拥堵指数模型。
模型五路网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上海市路网状况进行简化,只考虑路网中各个道路在各自不同权重下的拥堵指数对整体路网拥堵指数的影响,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上海市的气候、道路车辆通行政策,以及路网路况等。
上海莘庄综合交通枢纽上盖开发交通建设研究朱剑豪 朱浩 陈云飞【摘要】为贯彻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交通在城镇结构、城市空间布局的先导作用,促进低碳集约化建设,上海探索利用既有的交通枢纽设施实施综合开发,以实现交通和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莘庄综合交通枢纽上盖开发就是以公共交通枢纽为基础的综合体开发。
为此,专题开展区域交通规划设计的研究,保障总体开发后交通运行顺畅。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综合体、公共客运枢纽、交通规划设计一、项目基本情况莘庄综合交通枢纽上盖开发(以下简称“莘庄上盖开发”)项目位于上海市外围区西南部闵行区的中部,紧邻莘庄立交,规划面积为191135㎡、建设用地面积为105124㎡,总建筑面积为61万㎡,地上建筑总面积40.5万㎡。
目前交通设施为地铁1号线终点站、轨道5号线终点站和12条地面公交线路的公共交通枢纽。
根据设计,上盖开发业态为商业、住宅、办公以及宾馆酒店。
具体开发量见表1。
上盖底下仍保持既有的公共交通规模和功能。
表1 莘庄上盖开发业态及规模汇总表序号业态类型 建筑体量 1 商业 13.3万m 2 2 住宅9万m 2(1000户,2500人) 3 办公 15.5万m 2 4宾馆酒店 2万m 2(200套客房) 合计 40.5万m 2根据交通专业研究部门的预测分析,上盖开发后,仅上盖开发部门将新增日均近9万人次的出行集散量,其中新增小客车出行量约1万车次(双向);新增公交乘客量约6万人次。
这将给既有的交通设施带来压力。
二、项目背景和优势1、上海市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图1 莘庄上盖开发项目区位图近年来,上海市在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交通在城镇结构、城市空间布局的先导作用,促进低碳集约化建设,利用既有的交通枢纽设施实施综合开发,以实现交通和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效益。
在这一规划建设的思想引导下,通过对上海既有综合交通枢纽的梳理研究,提出了上海市外围西南地区莘庄综合交通枢纽设施综合体开发建设的项目。
上海市民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10-12-27内容提要:为了解本市市民的出行成本及对交通状况的评价,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展了一次网上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市民出行方式、时间成本和花费、对本市交通状况的评价及购车意向等多方面内容。
调查共回收总量样本2598份,其中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
调查显示,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但逾三成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路面严重拥堵。
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高峰时段轨道交通限流措施有争议。
受访者上下班单程交通平均时间为50.4分钟。
近八成受访者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用在5元以上。
半数有车受访者使用私家车上下班。
逾七成受访者年内无购车意向,使用成本高、道路拥堵是不打算购车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通过网上调查形式,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发布问卷。
调查收到回答问卷2598份,剔除非上海地区的IP地址及回答不全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
从调查对象的分布看,居住在各个环线间与不同出行距离的受访者均占一定比重(见表1)。
因此,样本的分布情况比较符合上海的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分布二、本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1、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道路交通网络。
调查显示,有7.3%和35%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很方便和方便,合计为42.3%;36.8%认为一般(见图1)。
其中,以轨道交通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方便和很方便的分别占8.2%和45.3%,合计为53.5%;认为一般的占34.3%。
这表明,市民对上海轨道交通总体评价更为积极。
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大力推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简述交通量预测方法与步骤一、交通调查与分析1.调查综述道路交通量与项目影响区的交通出行分布是交通量预测的基础资料。
为了对公路建设项目未来年的交通量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需要调查了解项目影响区交通发展状况,相关路网交通现状,各类车辆的起讫点分布,交通组成等基础数据资料。
交通调查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公路的道路状况和交通状况调查,另一方面是车辆出行分布调查,据此分析项目影响区的车辆出行分布状况。
相关公路道路与交通状况调查主要包括相关公路历史流量发展分析,交通组成分析,用于分析项目影响区交通发展规律;车辆出行分布调查主要调查车辆出行的起讫点,即OD调查,用于分析项目影响区及相关路网车辆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掌握交通现状。
2、交通量OD调查及分析OD调查和交通量观测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项目影响区内各方向公路运输通道的交通流量、流向、车型构成等交通特性,为拟建项目所在通道的运输需求特点分析和交通量预测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OD调查点位置布设原则为:⑴在能够把握交通流量分布特性和不影响调查目的及精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OD调查点个数,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⑵OD点应尽量远离城区(一般为10公里左右);⑶为了和历年的交通量调查资料相互检验、补充,在不影响调查目的的前提下,调查地点尽量与历年交通量观测点一致或靠近。
以OD调查和交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按照调查所采用的抽样率,根据主要相关公路历年交通量计算得到的月不均匀系数和周日不均匀系数将每个调查点的OD交通量进行扩大、修正,形成单点年平均日OD交通量(AADT),并得到单点OD表。
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各代表车型和车辆折算系数规定如下表所示。
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各调查点年平均日交通量计算公式如下:21ββγα⨯⨯⨯⨯=ijk ijk V Q式中:ijk Q —第k 个调查点i 区到j 区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ijk V —第k 个调查点i 区到j 区的调查交通量;α—调查样本的扩大系数,抽样率的倒数;γ—日昼比;1β—交通量月不均匀系数;2β—交通量周日不均匀系数.3、基年OD 表的合成根据基年公路网状况,采用“串并联”法进行删除重复车辆计算,并以相关公路交通量观测资料为补充,形成初步基年OD 表。
交通影响评价中交通量预测算法的实例检验詹彩娟;潘晓东【摘要】采用实例分析对交通影响评价中传统的交通量预测算法进行检验.利用某大型项目2004年的预测交通量与2009年调查交通量进行对比,验证了传统预测算法模型及参数的正确性,并对存在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及提出建议,为交通影响评价中预测的准确性提供理论依据.%The traditional traffic prediction algorithm in 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 is tested by analyzing the example. The paper compares the prospect traffic volume in 2004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 with the actual survey traffic volume in 2009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 and parameters of the traditional prediction algorithm.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ing deviation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so that it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for 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期刊名称】《华东交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交通影响评价;交通量预测;算法检验【作者】詹彩娟;潘晓东【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201804;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2018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交通影响评价[1](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TIA)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城市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4.27•【字号】沪府发[2002]15号•【施行日期】2002.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02]1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二年四月二十七日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为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城市综合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总结“九五”综合交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九五”上海综合交通建设情况“九五”期间,上海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规模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使综合交通设施迅速改善,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客货运输稳步增长,交通服务水平有明显改善,对外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城市交通紧张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长期以来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交通难”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基本适应了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选址和总体布局规划论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先后完成了上海港深水港址的比选、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宏观经济和技术经济论证、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方案研究。
上报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建成。
相继完成了外高桥一期集装箱化改造和外高桥二期集装箱码头新建工程,开始建设外高桥三期和四期集装箱码头工程。
到2000年底,上海港已有集装箱泊位19个,集装箱的吞吐能力接近400万标准箱。
2024年上海旅游市场规模分析引言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城市之一,旅游业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上海旅游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包括旅游收入、游客数量以及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等方面。
旅游收入规模上海的旅游收入是衡量旅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的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上海的旅游收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实现了稳定增长。
这一数据反映了上海旅游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
游客数量规模游客数量是另一个衡量旅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上海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持续增加。
2019年,上海市接待的游客数量超过4000万人次。
这一数据表明,上海的旅游市场持续繁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产业对上海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旅游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统计,上海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
其次,旅游消费对上海经济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
游客在上海的消费涵盖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各个方面,为上海经济注入了大量资金。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零售等,间接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结论通过对上海旅游市场规模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的旅游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显示了上海旅游市场的繁荣程度。
同时,旅游产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为上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上海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第一章交通量预测分析3.1交通量预测与条件3.1.1预测依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2005年郊区总体规划纲要》●《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2020》●《上海市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总报告》●《奉贤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03~2020》●《奉贤区交通整合规划2010~2020》3.1.2 人口与岗位发展趋势在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020年总人口将达2600万,其中常住人口2200万人;就业岗位1200万个,其中中心城724万。
人口密度呈现内紧外疏的格局,外环外的郊区范围内新城人口密度集中;岗位呈现的态势和人口类似,中心城岗位规模进一步增加。
3.1.3 居民出行总量预测根据2004年上海市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的资料,闵行区常住人口日均出行率为2.19次/人*日,略低于当年全市2.21次/人*日的日均出行率。
由历次上海市综合交通调查的数据可见,上海市居民日均出行率增长速度变化较大,1986年至1995年增长了4.5%,1995年至2004年增长了18%,这一变化主要受到上海市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和交通条件改善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经验,一个城市的人均出行次数,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一般在2.0~3.5左右不会有很快的变化。
对比国内多数城市,上海市居民的每日出行次数偏低。
这是因为上海交通拥挤,限制了人们的活动,预计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未来人均出行次数将有一定提高。
预测2020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出行率将达到2.6次左右。
3.1.4 机动车发展预测由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的快捷、舒适和安全成为选择交通方式的重要标准,机动化趋势更加明显。
总体上,2020年机动车总量控制在500万辆。
其中汽车450万辆,千人拥有率达到200辆左右,其中小汽车拥有率从现状的45辆/千人增加到190辆/千人。
3.1.5 城市空间结构落实国家战略,贯彻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深化市域“1966”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和提升市域“多轴、多层、多核”空间布局体系和中心城“多心、开敞”布局结构,科学、有序引导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形成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区发展的“多中心、轴线切线组合和多层次的城乡生态安全网络”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