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子讲义动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27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学的发展对于医学的发展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尤其是与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交叉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重大临床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与预防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国际免疫学研究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基础免疫学研究,二是临床免疫学研究和应用,三是免疫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免疫学基本概念:1.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监视、自稳1.2免疫系统的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系统皮肤粘膜系统第二道防线: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e)1.3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特点: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2免疫学发展简史:2.1时期: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世纪)科学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中叶至今)2.2重要知识点:i.经验免疫学时期: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EdwardJenner)创造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ii.科学免疫学时期: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疫苗的发明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细胞免疫)免疫血清具有抵抗病原菌的作用(体液免疫)iii.现代免疫学时期:理论发展:T细胞亚群的发现: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TCR的结构及功能细胞因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革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T细胞克隆培养技术✧转基因动物构建✧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3免疫系统的组成3.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免疫器官3.2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免疫细胞3.3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如:TNF4免疫学研究热点4.1炎症的启动和消退:如模式识别受体、炎症小体、无菌性炎症4.2免疫正/负调节:如粘膜免疫、肿瘤免疫4.3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应用4.4肿瘤免疫治疗:如疫苗、抗体药物、细胞过继转移治疗。
第1课 分子热运动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物质的构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模型;2.理解分子热运动理论;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5.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1.建立分子热运动概念与理论;2.知道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3.会用分子热运动理论分析扩散扩散现象;4.建立物质微粒(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5.认识物质三态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知识点01 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概念辨析】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的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能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
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对点练习1】关于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 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C. 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D. 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引力【答案】AB。
【解析】A.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在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A正确;B.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故B正确。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明白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二、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说明;3、明白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明白分子之间存在彼此作使劲;【教学重点】扩散现象、热运动。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作使劲。
【教学进程】一、了解分子运动论自然界存在着各类热现象:物体温度的转变,物质状态的转变,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
这些热现象的说明,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讨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熟悉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发的,这种熟悉慢慢进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运动论。
到19世纪成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慢慢熟悉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用分子运动论和内能的观点,能够说明很多热现象。
分子运动论要紧内容为:一、物质有分子组成;二、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那么运动;3、分子间存在彼此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探讨学习:扩散现象猜想:打开香皂盒闻到香味,说明香气的分子发生了运动。
下面咱们再来通过讨论实验来体会分子是运动的。
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看看到的现象。
上面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即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
请举出几个例子,看谁观看得细致。
通过所举例子咱们能够看出扩散能发生在气体和气体之间、液体和液体之间。
科学家们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路,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能够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
这说明扩散也能够在固体和固体之间发生。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一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用滴管别离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议议: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因此这种无规那么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二、分子间的作使劲。
这是一个铅块,咱们明白它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什么缘故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缘故使它们聚合在一路呢?(学生讨论)是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铅分子聚合在一路的。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讲义一、引言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塑料制品到合成纤维,从橡胶轮胎到涂料胶粘剂,它们的性能和用途千差万别。
而要了解这些高分子材料是如何被合成出来的,就需要掌握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二、逐步聚合逐步聚合是指通过官能团之间的逐步反应来合成高分子的方法。
在逐步聚合反应中,单体通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够相互反应的官能团。
1、缩聚反应缩聚反应是逐步聚合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如聚酯的合成,通过二元醇和二元酸的反应,脱去小分子水,逐步形成高分子链。
反应式可以表示为:n HOROH +n HOOCR'COOH → OROOCR'COn +(2n 1) H₂O在缩聚反应中,反应程度对于聚合物的分子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反应程度越高,分子量越大。
同时,为了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反应物的纯度、配比,以及反应温度和时间等。
2、逐步加成聚合逐步加成聚合也是逐步聚合的一种。
例如聚氨酯的合成,通过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反应,逐步形成高分子。
三、连锁聚合连锁聚合包括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等。
1、自由基聚合自由基聚合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连锁聚合方法之一。
其反应过程通常包括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在链引发阶段,通过引发剂产生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
常见的引发剂有过氧化物和偶氮化合物等。
链增长阶段,自由基不断与单体加成,使链不断增长。
链终止方式主要有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
2、离子聚合离子聚合包括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
离子聚合对反应条件要求较为严格,例如需要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阳离子聚合常用的引发剂有质子酸、路易斯酸等。
阴离子聚合常用的引发剂有碱金属、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3、配位聚合配位聚合能够制备具有规整结构的高分子,如高密度聚乙烯、等规聚丙烯等。
四、开环聚合开环聚合是指环状单体在一定条件下开环,然后形成线性高分子的过程。
例如,环氧乙烷开环聚合可以得到聚醚。
《管理信息系统》讲义段金华编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前言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近年来随着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 Science) 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交换,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Dual Discipline) 。
就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而言,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该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已成为管理领域内一门极其重要的应用性科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信息及其度量1、信息的概念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世界所固有,人类自古对其有一定的认识①,但从来没有象现代社会这样引起如此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以至于要为信息给出一个定义,十分困难。
现在各种有关信息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②。
正如十九世纪的印度哲学家辨喜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最简单的东西,它和你自己存在一样简单”。
正是由于信息概念十分广泛,所以,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其理由: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
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仪器设备获得。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
人们正是通过人类社会留下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的。
2、信息与数据数据(Data,又称资料)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数值数据使得客观世界严谨有序;其它类型的数据使得客观世界丰富多彩。
信息与数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据是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是数据表达的内容。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方式记录下来的符号(数字、字符、图形等),不同的符号可以①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中在《碧云集·暮春怀古人》中留下“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佳句。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三章《内能》(学生版)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要点梳理一、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______、______构成的。
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______米。
人们通常用______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______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
二、分子的热运动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______。
2.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______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______。
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的______使得固体、液体分子不至于散开,因而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______。
2.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______。
3.分子间既有______又有______,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时,作用力又表现为______。
如果分子之间的距离过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二、重点解读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比较【例题】(山西卷)端午情浓,粽叶飘香。
端午节那天,小明家里弥漫着粽子的清香。
这一现象表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慢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二、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分子间距离大于10倍分子直径【例题2】河北卷)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A .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C .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D .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三、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性【例题】关于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固体、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B .液体、气体有一定的形状,没有一定的体积 C .固体、液体有一定的体积 D .液体、气体有一定的形状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1.八月桂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这说明( )A .分子非常小B .分了间有相互作用力C .分子是可分的D .分子处在无规则运动中2.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 nm )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
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目录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3)实验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5)实验三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 (7)实验四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与聚乙烯醇的制备.10 实验五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12)实验六双酚A型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的制备 (14)实验七乙酸纤维素的制备 (20)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一、实验目的1.了解自由基本体聚合的特点和实施方法。
2.熟悉有机玻璃的制备方法,了解其工艺过程。
二、实验原理本体聚合是指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及其他分散介质的情况下由微量引发剂或光、热、辐射能等引发进行的聚合反应。
由于聚合体系中的其他添加物少(除引发剂外,有时会加入少量必要的链转移剂、颜料、增塑剂、防老剂等),因而所得聚合产物纯度高,特别适合于制备一些对透明性和电性能要求高的产品。
本体聚合的体系组成和反应设备是最简单的,但聚合反应却是最难控制的,这是由于本体聚合不加分散介质,聚合反应到一定阶段后,体系粘度大,易产生自动加速现象,聚合反应热也难以导出,因而反应温度难控制,易局部过热,导致反应不均匀,使产物分子量分布变宽。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体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
为克服以上缺点,常采用分阶段聚合法,即工业上常称的预聚合和后聚合。
三、主要药品与仪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20 mL过氧化苯甲酰(BPO) ~20mg50 mL锥形瓶1个恒温水浴1套试管夹1个试管2支四、实验步骤(1)预聚合在50mL锥形瓶中加入20mLMMA及单体质量0.1%的BPO,瓶口用胶塞盖上,用试管夹夹住瓶颈在85~90℃的水浴中不断摇动,进行预聚合约0.5h,注意观察体系的粘度变化,当体系粘度变大,但仍能顺利流动时,结束预聚合。
(2)浇铸灌模将以上制备的预聚液小心地分别灌入预先干燥的两支试管中,浇灌时注意防止锥形瓶外的水珠滴入。
(3)后聚合将灌好预聚液的试管口塞上棉花团,放入45~50℃的水浴中反应约20h,注意控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使产物内部产生气泡。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
2. 使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分子: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和体积。
(2)分子运动:分子在空间中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力或排斥力。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1)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随着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基本原理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通过示例或实验进行验证。
4. 生活现象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现象、溶解现象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示例法:通过示例或实验展示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促进师生互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生活现象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分子动理论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3. 网络资源: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图片、视频等。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寒假预习必备!切运动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们的动能越大。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2.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对物体内能的理解①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内能,更不能说是个别分子或少数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因此,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一切物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都有分子力的作用,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是何形状、温度是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也就是说,内能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一种能量。
③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的内能的具体数值。
④物体的内能可以发生改变,当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表现方式有温度改变和状态改变两种。
(4)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①一个物体在状态不变时,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小;温度升高时,内能会增大。
②当物体的状态改变时,尽管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也会改变。
如晶体在熔化时,分子动能不变,但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时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势能变大,物体内能增大;晶体在凝固时,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变小,物体内能减小。
(5)影响内能的因素①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最主要的因素,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大。
②物体的内能跟质量有关。
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③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在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一、知识梳理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1)理觧课本中的扫描图片;(2)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3)结论: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微观粒子的种类很多,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微观粒子。
所以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质量、体积都很小;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如果用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2)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品红的扩散(如下左图);浓氨水的扩散(如下右图)(3)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例气体可以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后,其体积小于100mL。
二、典例研究例1: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气体()A.分子的体积增大 B.分子间间隔增大C.分子的质量增大D.分子的个数增多例2: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C.微粒间的空隙大小发生了变化D.变成了新微粒例3:用微粒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错误的是()A.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B.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C.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例4: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离子能构成物质B.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D.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三、当堂训练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B.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C.水受热蒸发加快是由于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D.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是利用大气压强增大,气体分子缩小,使空气进入轮胎2.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停止运动B.分子体积缩小C.分子间间隔减小D.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3.已知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企业内训教案第一天音乐4分钟,音乐1分钟门神:门已打开,可以进来坐!导坐:先坐满前排/先坐满前排义工:手拿物品放一边,手机请关机13:30 前义工定向13:55 门神:"门已打开可以入场"〔进场音乐:《增强行动力》AZ11;《美丽的梦幻者》最后一分钟音乐《拉德茨基进行曲》14:00开始Part 1:开场<时间:90——120分钟>一、教练自我介绍1、Coach: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本次素质管理技术研讨会的导师**,英文名叫****。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一开始,我想问几个问题,你准备好了吗,可能,这几天你已经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想安心地度过这个周末,好好参加这个研讨会的请举一下手。
请问一下大家都来自哪里?有多少是XX的?XX,好,还有哪里的?XX......不管来自什么地方都欢迎你,你给掌声给你自己。
◆[练习一]下面我想请大家做个练习,要求各位同学,用你最灿烂的笑容,伸出你的热情、友谊之手,去和教室里的人打个招呼、问个好!分三次做。
第一次:坐在原位;第二次:跨出一步;第三次:全场走动。
示范:你可以说:我是××水果〔苹果、梨子、香蕉、葡萄……,很高兴认识你!然后握握对方的手。
开始……音乐《永远是朋友》请大家回到原位坐下,请问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这一刻你有什么感受……<提问>,原来人与人交往是不是那么的容易,只要你跨出一步就有了很多很多的可能性是不是?!这一刻你觉得身边这个让你开心、让你快乐的环境是由谁创造的?〔同学回答:自己。
对!就是你自己!给你自己一个掌声。
鼓掌!二、来此的目的Coach:"请问大家来到这里都有什么样的目的?是什么样的情况让你来到这里的?"1、有没有是因为好奇而来到这里的?〔举手示意2、有没有是因为给朋友面子来到这里的?〔举手示意3、有没有是因为被迫来到这里的?〔举手示意4、有没有是因为要来证明这个研讨会是无效而来到这里的?〔举手示意5、有没有是想通过这个研讨会而真正提升自己来到这里的?可能是你的企业、你的人际关系、你的影响力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2.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原理。
3.能够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
3.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4.理解和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物质的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等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物理学理论,分子动理论,它能帮助我们解释这些现象。
Step 2: 阐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讲解: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它认为物质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这些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
2.分子动理论的作用: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变化,以及提供科学解释和实验依据。
Step 3: 分子动理论的假设与实验观测的一致性1.分子动理论的假设:a.分子运动呈无规则运动,碰撞时具有弹性。
b.分子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之间有吸引力或斥力。
c.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占据一定的体积。
d.分子质量相等,但速度和能量不同。
2.实验观测与分子动理论的一致性:a.用布朗运动观察分子运动。
b.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分子间的斥力和吸引力。
c.通过等体积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力增加的实验验证理论。
Step 4: 分子速度的分布和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1.分子速度的分布:理解最概率分布和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
2.分子速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温度与分子速度的平均值和分子速度分布的关系。
Step 5: 物质热胀冷缩、变形和熔化的分子动理论解释1.物质热胀冷缩: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膨胀和收缩。
2.物质变形:解释物质的变形是分子之间相对位置重新排列的结果。
3.物质熔化:解释固体熔化为液体是分子振动增强、距离增大,从而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标解读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说出细胞主要由C 、H 、O 、N 、P 、S 等元素构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2.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列举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并依据含量对元素进行分类。
(生命观念) 2.通过活细胞中各类化合物含量的比较分析,掌握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生命观念) 3.尝试设计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科学探究) 4.通过实验检测,认识到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性观点。
(科学探究) 1.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思考讨论,简述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的种类,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元素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掌握检测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学习任务一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①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说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②统一性。
(2)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和细胞中的各种元素的③相对含量不同,说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④差异性。
2.细胞中元素的分类(1)写出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元素和元素种类:⑤O,⑥N,⑦P,⑧Fe,⑨Zn,⑩基本,大量,微量。
(2)和元素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各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不同。
(3)各元素占细胞干重和鲜重的百分比不同,其原因主要是水(填化合物名称)占细胞鲜重和干重的百分比不同。
名师点拨大量元素的记忆口诀:洋(O)人(P)探(C)亲(H),丹(N)留(S)盖(Ca)美(Mg)家(K)。
微量元素的记忆口诀:铁(Fe)猛(Mn)碰(B)新(Zn)木(Mo)桶(Cu)。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1)无机化合物{⑮水:占⑯70%~90%⑰无机盐:占1%~1.5%(2)有机化合物{⑱蛋白质:占7%~10%脂质:占1%~2%糖类⑲核酸}占1%~1.5%1.人体细胞内的元素都来自哪里?玉米细胞与人体细胞干重状态下含量最多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组成细胞的元素都来自无机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