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竹枝词九首其二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①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②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赏析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
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
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
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
“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
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
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竹枝词二首姚少娥①其一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燕晴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
②接袖:指携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描写酒家坐落在烟水迷蒙的湖边,酒旗高高地挂在绿树顶端,视角由远而近,自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半遮面而坐,羞涩动人。
一勺清泉未必能醉人,清泉不醉人而饮者自醉。
C.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致和春游的沉醉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心灵的力量。
D.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都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对人生美好的欢悦之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16.请从用词、修辞手法两个角度简要赏析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
(6分)参考答案:15.D(应该是:第一首诗画面明净可爱,第二首诗画面活泼可喜。
“都洋溢”概括也有失准确。
)16.(1)从用词上赏析:①色彩鲜明: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富有视觉冲击力。
(2分)②准确贴切:“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接袖”,写出携手的情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氛围,富有动态美。
(2分。
注:“绿”在这里不是使动用法,“绿阴畔”应该是指绿色的江岸。
“绿”不能作为活用词来赏析,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不同。
)(2)从修辞手法上赏析:③借代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衣着和动作而不直接写人,给读者想象空间。
(2分)。
【优质文档】竹枝词九首(刘禹锡)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竹枝词九首(刘禹锡)阅读答案
竹枝词九首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
答案:刘2、①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
依的图画。
“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
感情。
)②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
尽无休。
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杨万里《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词二首(其一)》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过显济庙前石矶①竹枝词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石矶作意恼.舟人,
束起波涛遣.怒奔。
撑折万篙浑不枉②,
石矶赢③得万余痕。
【注释】①石矶:指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岩石。
①枉:冤屈、冤枉。
①赢:通“赢”,增加。
1.赏析本许前两句中“恼”“遣”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恼”“遣”两字使用拟人手法,将石矶人格化,“恼”是惹恼的意思,“遣”是派遣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石矶想要为难舟人,故意掀起波涛,给舟人制造麻烦的景象,体现出河中礁石之多,浪势之大,行船之险。
表现了作者对石矶阻路的烦扰之意。
54.本诗通过写河中礁石故起波澜,行船间波涌连天的艰难境况,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坚持不懈以及迎难而上,“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
1.本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水边突出的巨大岩石因为被舟人苦恼,于是故意掀起波涛,愤怒地奔跑。
“恼”为苦恼,“遣”为派遣。
这两词把石矶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再现江边波涛汹涌,舟人危险重重的画面。
从而表现了河中礁石之多,浪头之大,行船之险。
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这两句诗表现除者对于江中巨石拦路的困扰之情。
2.本诗前两句写景,写江上波涛翻涌,行船危险,表现了作者的困扰之意。
后两句议论抒情,即使船篙折断也没有什么冤屈的,你看那江中巨石之上,痕迹万余。
从而表现了作者在人生路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高中古诗词阅读】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阅读
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阅读答案
竹枝词【唐朝】刘玉玺、杨柳、清清江面,听到踏上琅江的声音。
太阳从东方升起,
西方下雨。
这条路阳光明媚,但阳光灿烂。
24.对这首诗的诗意有一个不恰当的解释是()(2分)A.第一句以风景开头,一笔勾勒出竹子的文字
[
[唐]
刘禹锡
柳树在清江的水平面上,朗江上的踏歌声不绝于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4
对这首诗的诗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首句以景起兴,一笔勾勒出江南春光美景,这是从少女的眼神中看出的。
B
.次句直写少女对恋人的熟悉程度,听其声即知其人,道出了少女内心爱情的热烈。
C
.三、四句,作者曲折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自己对于爱情忽明忽暗的微妙的心理活动。
d
.本诗描写了青男女真挚、朴实而又热烈的爱情。
25
请就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进行赏析。
(4
(分钟)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
阅读答案
网整理
24
、c
(女孩对情人的看法是:这个男人有点像黄梅。
晴雨天气不可预测。
)
25
诗人运用场景和谐音双关来烘托感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刻画了恋爱中女孩温暖而复杂的感情。
(2
分)全诗运用双关隐语,情景交融,清新宛妙,具有鲜明的民歌风格。
(2
(分钟)。
竹枝词九首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答案:刘2、①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②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阅读答案及注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⑴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⑵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
侬:意即“我”。
鉴赏: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
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
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
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
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
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
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
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
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
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22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①辛弃疾肘后俄生柳②。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右手淋浪③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④。
谩赢得、伤今感旧。
投阁先生⑤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
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
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
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
把万事、无言搔首。
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⑥,一杯酒。
【注】①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瓢泉期间。
②肘后俄生柳: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庄子·至乐篇》。
柳:通“瘤”。
③淋浪;指开怀畅饮。
④毕卓嗜酒,以为一生持蟹畅饮,泡在酒池之中方是乐事。
⑤投阁先生:即汉代扬雄,词人借指自己。
⑥《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用《庄子》中的典故,抒发了世事无常、人生失意之感。
B.上阕第三句,表达了词人只能手把蟹螯、借酒消愁来打发日子的无奈。
C.“投阁”句,化用扬雄的典故,抒发了人生中的是非曲直生前死后俱难了结的感慨。
D.上阕用典丰富,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词人内心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下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词二首姚少娥①其一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燕晴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
②接袖:指携手。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描写酒家坐落在烟水迷蒙的湖边,酒旗高高地挂在绿树顶端,视角由远而近,自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半遮面而坐,羞涩动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阅读答案及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2)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4分)(3)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答案】(1)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情感丰富或内心微妙复杂)的少女。
(1分)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她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内心波动。
尽管早就情有所钟,但所爱的人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
(大意对即可,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诗歌形象题目,要解读描写手段、分析关键词句、借助诗中意象等。
(2) 晴和情谐音(或谐音双关),(1分)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1分)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1分)(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
(大意对即可,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这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词或句的含意;第二步,指出其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3)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1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大意对即可,2分)赏析: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竹枝词(其二)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其九)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①。
【注】①畲(she ):指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15.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色彩明朗,格调凄清,含蓄婉转,颇富情韵。
B.第一首诗中的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个“拍” 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之情。
C.第二首诗的第二句写诗人遥望山顶,看到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炊烟,由此推断岀山中有人家。
D.第二首诗每句一景,既相对独立成图,又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给读者一种审美享受。
16.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花”,它在诗中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里写到他们出洞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来的人,对此作者的想法是(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A16.①第一首诗以红花比兴:第一句以桃花相依山头起兴,引起下文所要表达的情思;第三句以“红花易衰”比喻爱情易老,表达女主人公的担忧。
②第二首诗借描写桃李花展现出一派山间色彩绚烂的美景,同时花对人起到了衬托作用,表现了温馨和谐的农家生活情景,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赞美。
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共含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竹枝词①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2)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4分)参考答案10.【答案】(1)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情感丰富或内心微妙复杂)的少女。
(1分)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她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内心波动。
尽管早就情有所钟,但所爱的人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
(大意对即可,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诗歌形象题目,要解读描写手段、分析关键词句、借助诗中意象等。
【答案】(2) 晴和情谐音(或谐音双关),(1分)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1分)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1分)(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
(大意对即可,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这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词或句的含意;第二步,指出其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竹枝词的比照阅读试题及答案
竹枝词的比照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以下,解答问题。
(6分)
竹枝词
[唐]刘禹锡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①。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②,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8.填空。
(从原文中找出有关填入)两首诗歌都写了三峡风光尤其是的`情景,都抒发了诗人的之感。
9.结合注释①《水经注》里的,比拟赏析,说说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
8.猿啼断肠
9.两首诗的最后一句与《水经注》上说的舟行三峡闻猿啼而断肠不同,而是说不听猿声也肠断,再听猿声,“愁人”“孤舟客”的愁苦之情怎能忍受?这样更深一层,翻出新意,可谓新奇之笔。
竹枝词赏析及练习与答案竹枝词赏析及练习与答案【专题解读】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进士。
刘禹锡曾和柳宗元等参加永贞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遭贬。
公元822年,即唐穆宗李恒长庆=年。
刘禹锡来到三峡,这期间,刘禹锡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这十一首竹枝词,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色泽清莹,音调和美,具有优美圆熟的艺术技巧。
至此,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诗人黄庭坚评价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
”清代翁方纲评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然而。
可能连诗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三峡竹枝词”在他的倡导下,会在文学史上光芒大白。
后世传唱不衰。
高手就是高手,贬谪苦旅中的一次次不经意的吟唱,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诗意的长河。
竹枝词二首【唐】刘禹锡(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赏析】第二首是刘禹锡写自己的切身感受。
瞿塘之险,乃峡中有“滟滪堆”,致使滩多水急,险象丛生,故而自古以来道路艰难。
这一点,人人皆知。
而世上“人心”之险,则比止住瞿塘之水更为凶险。
纵然在“等闲平地”,也无风“起波澜”,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无辜,令人防不胜防。
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对那些蓄意制造事端的卑鄙小人的忿恨和强烈谴责。
两首诗都是借眼前景抒发内心的感慨。
第一首诗从身边的杨柳、江水和歌声写起,第二首诗从瞿塘峡的险恶地理形势起兴,诗由自然引向爱情和政治,使抽象情感和哲思具象化,给人感受极深。
【练习】请赏析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答案】这里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
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
竹枝词其二阅读题答案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竹枝词》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竹枝词》阅读原文竹枝词(唐)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阅读题目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竹枝词》阅读答案1、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2、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竹枝词》阅读赏析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
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
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
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
“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
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
《竹枝词》阅读答案及翻译《竹枝词》阅读答案及翻译竹枝词袁宏道其四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
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
其二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
(4分)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联系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
(3分)参考答案1.同: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1分)其四,主要写“丈夫”象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却是芦花铺底的薄被。
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
(1分)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竟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末句则直接描写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
(1分)异: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榨。
(1分)(此题只要求学生能答出要点即可,不一定分析这么详细)2.同意后一种看法。
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语俗词,“侬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头”“貂虎”等,都来自民间的口语。
(1分)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真切,选词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
(2分)(意思相同即可)翻译(供参考)其四我生长在河边,夫婿就像鱼儿一样不会离开滩涂。
冬夜里冒着严霜,春天随着流水,在填满芦花的被子下过着寒苦的生活。
其二山茶花在严寒中一点点的开了,一个头发都白了的寡妇在风中哭泣。
自从那些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后,人们家里的钱都被搜刮的差不多没了。
表达了作者对时世的痛恨。
作者: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等职、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古诗文阅读】刘禹锡《竹枝词(其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
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本诗写于诗人任夔州(四川境内)刺史期间。
烧畲(shē):烧荒种田。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后两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一幅巴东山区人们生活风俗画。
满山的桃李花同时开放,山中袅袅炊烟升起处是山村人家,这里的男男女女正在进行春耕。
(2分)表达了诗人欢欣愉悦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向往。
(2分)
2.借代,“银钏金钗”代青女子,“长刀短笠”代壮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的形象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分)对仗,既有上下句的对仗,又有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使得语言十分凝练,表现了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
(2分)(4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竹枝词九首》含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5-6题。
竹枝词九首刘禹锡[注](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注]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屡遭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这两首诗写于他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期间。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六说城西门外江中的滟滪堆。
一年又一年,江水掀起的波浪没能将它摧毁。
B.“瞿塘嘈嘈十二滩”中,“嘈嘈”写流水下滩发出的声音,“十二滩”犹言险滩之多。
C.人间世道即使是“等闲平地”也会横生波澜,令人防不胜防,人心不像瞿塘峡水那样凶险。
D.“人心不如石”“人心不如水”可知诗人深感世路维艰,内心苦痛,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
6.《竹枝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选诗简要说明。
【答案】5.C6.①全诗语言直白清新,富于生活气息。
“年年波浪不能摧”“人言道路古来难”语意直白,富于生活气息。
②善于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以滟滪堆之石与人心对比,化无形为有形。
人的心竟不如这石头,“滟滪堆”坚不可摧,而人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摇摆不定;以人心与瞿塘水的凶险对比,瞿塘水再险也比不上人心之险。
【解析】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C. “人心不像瞿塘峡水那样凶险”错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意为人心比不上流水,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其六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
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其七中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竹枝词二首
姚少城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
②接袖:指携手。
14.下列对两首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15.“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请联系诗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C(C项,应是第一首画面明净可爱,第二首画面活泼可喜。
)
15.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
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
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③借代的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想象空间。
(三处特色和三处效果分析各1分,共6分。
其他合理答案,比如“景物衬托、动作描写”等等,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