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45.35 KB
- 文档页数:24
煤炭地质勘查规范煤炭地质勘查规范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4 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5 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度5.1 阶段划分5.2 预查阶段5.3 普查阶段5.4 详查阶段5.5 勘探阶段6 煤炭地质勘查的控制程度7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7.1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7.2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8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8.1 煤炭资源量计算指标8.2各类型资源量计算块段划分的基本要求8.3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8.4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8.5 露天勘查煤层的夹矸和剥离物的估算9 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勘查工作10 泥炭地质勘查10.1 泥炭预查10.2 泥炭普查10.3 泥炭详查10.4 泥炭勘探10.5 泥炭资源/储量估算11 资源编录、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资源性附录)勘查工作研究的技术要求B.1 煤质研究B.2 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研究B.3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B.4 环境地质工作附录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研究C.1 煤层气的勘查评价C.2 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评价附录D(资料性附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划分及钻探工程基本线距D.1 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D.3 选择钻探工程基本线距的要求D.4 泥炭勘查工程控制的程度附录E(资料性附录)建议的资源/储量比例及资源量估算指标附录F(资料性附录)采样及测试工作量D.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附录G(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勘查工作量G.1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G.2 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G.3 露天煤矿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G.4 露天煤矿勘查的抽水试验工程量附录H(资料性附录)露天边坡、剥离物分类及勘查工程布置H.1 按构成露天边坡岩层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面的发育程度露天边坡可分为三类H.2 露天边坡勘查工程布置H.3 按剥离岩层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可将剥离物分为三类H.4露天剥离物勘查工程布置附录I(资料性附录)小煤矿勘查工作附录J(资料性附录)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J.1 概略研究J.2 预可行性研究J.3 可行性研究DZ/T 0215-2002前言《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1986年12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布,《泥炭地质普查勘探规定》(试行)1983年9月由地质矿产部和煤炭工业部颁布,两个文件的实行(试行)对于规范煤、泥炭地质勘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MT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MT/T 1090—2009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Evaluation of coal quality in coal resource exploration2010-07-01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基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煤样采取................................................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煤样的包装、送检和保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煤样的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煤质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煤质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资料性附录)采样及测试工作量 (9)附录B(资料性附录)送样说明书 (12)前言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指导煤炭勘查过程中的煤质评价工作,使煤炭地质勘查更好地适应当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煤炭的检测指标包括:煤的发热量(热值)、含硫量(硫份)、灰分、挥发份、固定碳、焦渣特征、全水分、分析水等指标。
若是焦煤的话,还需要化验粘结指数(G值)、胶质层(X值、Y值)等指标,检测更多的指标还包括煤炭的灰熔点(灰熔融性)、碳氢、哈氏可磨指数、煤的燃点、奥亚膨胀度、煤炭活性、煤炭结渣性等指标。
全水:煤炭中含有的水分,(微机水分测定仪)。
灰分:煤炭燃烧后剩余的灰分,(灰分测定仪)。
挥发份:煤炭燃烧中可挥发成分,(马弗炉)。
固定碳:指煤炭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残留物,(工业分析仪、马弗炉)。
全硫:煤炭中所有硫元素含量(污染指标),(定硫仪)。
热值:煤炭的发热量,它是确定煤炭质量用途的重要指标。
检测标准1煤炭灰分分级煤炭质量分级煤炭灰分分级GB/T 15224. 1-19942煤炭硫分分级煤炭质量分级煤炭硫分分级GB/T 15224. 2-19943煤炭发热量分级煤炭质量分级煤炭灰分分级GB/T 15224. 3-19944矸石率和限下率商品煤含研石率和限下率的测定方法MT/T 1-1996 5真相对密度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 217-19966各种形态硫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测定方法GB/T 215-19967煤样制备煤样的制备方法GB/T 474-19968GB/T : 474-1996商品煤样采样方法GB/T 475-19969煤中全水分煤中全水分的测试方法GB/T 211-199610煤种空干基水分煤的水分测试方法微波干燥法GB/T 15334-1994 11焦渣特性及固定碳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 212-200112发热量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213-200313全硫全硫GB/T 214-199614灰熔融性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GB/T 219-199615可磨性指数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GB/T 2565-199816粘结指数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GB/T 5447-198517碳和氢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电量重量法GB/T 15460-200318氮氧元素分析煤的元素分析方法GB 476-1991煤对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性的测定方法GB/T 220-2001煤的结渣性测定方法GB/T 1572-2001煤的热稳定性测定方法GB/T 1573-2001烟煤胶质层指数测定方法GB/T 479-2000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GB/T 1341-2007 ISO 502:1982 烟煤粘结指数测定方法GB/T 5447-1997烟煤罗加指数测定方法GB/T 5449-1997煤的落下强度测定方法GB/T 15459-2006烟煤显微组分和矿物分析GB/T 8899-1998煤的镜质体反射率显微镜测定方法GB/T 6948-1998烟煤显微组分分类GB/T 15588-2001烟煤宏观煤岩类型分类GB/T 18023-2000低煤阶煤透光率测定方法GB/T 2566-1995商品煤反射率分布图的判别方法GB/T 15591-1995煤的着火温度测定方法GB/T 18511-2001烟煤相对氧化度测定方法GB/T 19224-2003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GB/T 20104-2006商品煤质量抽查和验收方法GB/T 18666-2002煤炭在线分析仪测量性能评价方法GB/T 19952-2005 煤和焦炭试验可替代方法确认准则GB/T 18510-2001 煤炭安息角测定方法GB/T 18702-2002。
煤炭质量等级划分标准!我国煤炭质量指标等级划分(1)煤炭全水分的分级煤的全水分(Mt,%)分级)范围/%级别名称代号煤的全水分(Mt特低全水分煤SLM <6.0低全水分煤LM >6.0~8.0中等全水分煤MM >8.0~12.0中高全水分煤MHM >12.0~20.0高全水分煤HM >20.0~40.0特高全水分煤SHM >40.0(2)煤炭挥发分的分级挥发分分级级别名称代号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范围/%daf特低挥发分煤SLV ≤10.00低挥发分煤LV >10.00~20.00中挥发分煤MV >20.00~28.00中高挥发分煤MHV >28.00~37.00高挥发分煤HV >37.00~50.00高挥发分煤HA >50.00(3)煤炭灰分的分级灰分分级根据煤的用途分为动力煤灰分分级和炼焦煤精煤灰分分级。
动力煤灰分分级)范围/%级别名称代号干基灰分(Ad特低灰煤SLA ≤10.00低灰煤LA >10.01~18.00中灰煤MA >18.01~25.00中高灰煤MHA >25.01~35.00高灰煤HA >35.50炼焦煤精煤灰分分级)范围/%级别名称代号干基灰分(Ad特低灰煤SLA ≤6.00低灰煤LA >6.01~8.00中灰煤MA >8.01~10.00中高灰煤MHA >10.01~12.50高灰煤HA >12.50(4)煤炭硫分的分级硫分分级根据煤的用途分为动力煤硫分分级和炼焦煤精煤硫分分级。
动力煤硫分分级)范围/%级别名称代号干基硫分(St,d特低硫煤SLS <0.50低硫煤LS >0.51~0.90中硫煤MS >0.91~1.50中高硫煤MHS >1.51~3.00高硫煤HS >3.00炼焦精煤硫分分级)范围/%级别名称代号干基硫分(St,d特低硫煤SLS <0.30低硫煤LS >0.31~0.75中硫煤MS >0.76~1.25中高硫煤MHS >1.26~1.75高硫煤HS >1.76~2.50(5)煤炭发热量的分级发热量分级)范围/(MJ/kg)级别名称代号发热量(Qgr,d特高发热量煤SHQ >30.90高发热量煤HQ >27.2~30.90中高发热量煤MHQ >24.31~27.20中发热量煤MQ >21.31~24.30中低发热量煤MLQ >16.71~21.30低发热量煤LQ ≤16.70煤中常见的有害微量元素有氯、磷、砷、汞、铬,有害微量元素等级的划分情况。
煤炭指标mt指标MT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旨在促进煤炭行业的安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
它以改善安全性指标、降低环境影响、提高绩效指标等为出发点,从技术到管理到全球政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监管要求。
指标MT是一种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有助于提高煤炭行业的效率、确保煤炭的安全性、降低煤炭开发的环境影响,促进全球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指标MT的定义和内容指标MT是一组为煤炭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安全、环境和绩效指标。
它将从技术、管理、绩效和环境等角度评估煤炭行业的安全性、绩效和环境影响,以提供更好的行业管理模式。
指标MT由亚洲政策机构于2020年发布,涉及安全、绩效、环境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1)安全指标:包括采矿安全、转运安全、煤矿使用和改造安全等;2)环境指标: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控制等;3)绩效指标:包括煤炭生产效率、技术改进和能源利用等。
煤炭指标MT的重要性煤炭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煤炭指标MT对于促进煤炭行业的安全、绩效和环境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指标MT,煤炭行业开发者需要制定针对特定行业的安全、绩效和环境解决方案,以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指标MT还提倡降低煤炭的能源消耗,改善能源效率,以减少行业的碳排放,对于满足国家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煤炭指标MT的实施煤炭指标MT的实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加强:(1)继续完善政策体系。
应该建立完善的煤炭行业政策体系,将指标MT广泛应用到全球煤炭行业发展中,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2)健全煤炭行业标准体系。
应当建立健全煤炭行业标准体系,强调坚持技术发展规范,确保煤炭行业绩效、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3)完善煤炭行业监管和评价体系。
应当建立完整的煤炭行业监管机制,改进煤炭行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维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指标MT是一种强化煤炭行业安全性、绩效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为减少煤炭行业环境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煤质化验指标水分:煤中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外在水分、结晶水和分解水。
煤中水分过大是,不利于加工、运输等,燃烧时会影响热稳定性和热传导,炼焦时会降低焦产率和延长 焦化周期。
现在我们常报的水份指标有:1、 全水份(Mt ),是煤中所有内在水份和外在水份的总和,也常用 Mar 表示。
通常规定在8%^下。
2、 空气干燥基水份(Mad ),指煤炭在空气干燥状态下所含的水份。
也可以认为是内在水份,老的国家标 准上有称之为“分析基水份”的。
灰分:指煤在燃烧的后留下的残渣。
不是煤中矿物质总和,而是这些矿物质在化学和分解后的残余物。
灰分高,说明煤中可燃成份较低。
发热量就低。
同时在精煤炼焦中,灰分高低决定焦炭的灰分。
能常的灰分指标有空气干燥基灰分( Aad )、干燥基灰分(Ad )等。
也有用收到基灰分的( Aar )。
挥发份(全称为挥发份产率) V:指煤中有机物和部分矿物质加热分解后的产物,不全是煤中固有成分, 还有部分是热解产物,所以称挥发份产率。
挥发份大小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煤炭变质量程度越高,挥发份产率就越低。
在燃烧中,用来确定锅炉的型号;在炼焦中,用来确定配煤的比例;同时更是汽化和液化的重要指标。
常使用的有空气干燥基挥发份( Vad )、干燥基挥发份(Vd )、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 )和收到基挥发份(Var )。
其中Vdaf 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 。
固定碳:不同于元素分析的碳,是根据水分、灰分和挥发份计算出来的。
FC+A+V+M=100相关公式如下: FCad=100-Mad-Aad-VadFCd=100-Ad-VdFCdaf=100-Vdaf全硫St: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包括有机硫、无机硫。
1%^下才可用于燃料。
部分地区要求在0.6和0.8以下, 现在常说的环保煤、绿色能源均指硫份较低的煤。
常用指标有:空气干燥基全硫 (St,ad )、干燥基全硫(St.d )及收到基全硫(St,ar )。
煤质考核标准煤质考核标准是对煤炭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测的指南,旨在保证煤炭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用户需求,确保煤炭产品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一、外观质量:1.煤炭破碎度:煤块应保持完整,碎片较少,破碎度不得超过一定比例。
2.煤炭表面附着物:不得有过多的土壤、泥浆、石块等附着在煤炭表面,以免影响使用。
二、化学成分:1.灰分含量:灰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超过限定值。
2.硫分含量:硫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超过限定值,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挥发分含量:挥发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超过限定值,以确保燃烧性能。
4.热值:热值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能够满足用户的燃料需求。
5.灰熔点:灰熔点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在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物理性质:1.粒度分布:煤炭颗粒应均匀,粒度分布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其适用性。
2.密度:煤炭密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燃烧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
3.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4.耐久性:煤炭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不易粉碎和破碎,以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细碎物。
四、燃烧性能:1.燃烧特性:煤炭应具有良好的点火性能、燃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
2.污染物排放:煤炭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五、安全性能:1.自燃性:煤炭应具有较低的自燃性,以避免自燃事故的发生。
2.爆炸性:煤炭应具有较低的爆炸性,以确保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爆炸事故。
六、环境适应性:1.抗风化性:煤炭应具有较好的抗风化性,以确保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轻易出现粉尘。
2.适用范围:煤炭应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例如工业燃料、家庭燃料、化工原料等,以确保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综上所述,煤质考核标准是对煤炭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测的依据,包括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燃烧性能、安全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煤炭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煤质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1煤质水平评价煤质水平评价主要就是评价某煤的灰分、硫分和发热量等主要煤质指标在我国煤炭中的水平,以初步判断该煤的质量。
例如按MT/T 849-2000“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把煤的挥发分(Vdaf)分为特低、低、中等、中高、高、特高共6个等级。
又如按MT/T 853·1-2000“煤灰软化温度分级”,把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等级。
2煤岩特征的评价从成因上看,煤的各种性质主要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和煤岩组分组成。
煤的变质程度用镜质组最大反射率表征,煤岩组分组成包括镜质组,惰质组和壳质组。
通过煤岩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该煤的成煤环境,准确地判断该煤的变质程度,了解该煤的煤岩组分组成和煤的利用途径,通过商品煤煤岩反射率分布图,还可以初步判断该煤是单煤种商品煤还是混配煤等。
煤的工艺性能特征分析(1)原煤的粒度组成特征。
通过原煤的筛分试验报告分析判断原煤的粒度组成及各粒级块煤的产率或各粒级混(末煤)的产率。
(2)原煤的可选性评价。
通过原煤的筛分浮沉试验报告分析判断原煤的可选性,用分选密度±0·1含量来判断原煤的可选性,当洗选灰分或洗选比重确定后,±0·1含量不大于10·0%为易选,±0·1含量10·1%~20·0%为中等可选,±0·1含量20·1%~30·0%为较难选,±0·1含量30·1%~40·0%为难选,±0·1含量为大于40·0%为极难选。
(3)粘结性和结焦性。
分为不粘结煤(0~5),弱粘结煤(大于5~30),中粘结煤(大于30~50),中强粘结煤(大于50~65),强粘结煤(大于65~85),特强粘结煤(大于85)共6级。
(4)反应性。
煤的化学反应性又称活性,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煤与不同气体介质如二氧化碳、氧或水蒸气相互作用的能力而言。
0前言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规范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以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质量,特制定《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
该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勘查各阶段设计编制、采样测试、煤质研究、勘查报告的编制。
本文是对《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主要条款的补充说明和进一步解释,使广大煤炭地质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标准、执行标准。
1主要条文解释1.1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基本要求(条文3部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把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的基本要求与之相一致。
不同勘查阶段煤质测试参数和数量以《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为基础,但增加了光谱分析和放射性试验。
光谱分析主要是测量煤中微量的有害有益元素,便于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但考虑到我国各个地区煤的形成年代和煤种不同,煤中有害有益元素含量的差异,故光谱分析的数量根据需要确定。
考虑到煤矸石和粉煤灰在建筑业的广泛使用,煤和煤矸石中放射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要求增测放射性试验。
根据经验,同一勘探区煤矸石比煤的放射性要大,考虑到预查、普查阶段钻孔较少,要求预查、普查阶段煤矸石放射性全做,其它勘探阶段根据预查、普查阶段放射性的测试结果区别对待。
煤样的放射性只做原煤即可,统一按20%比例,由于详查和勘探阶段煤样较多,也可适当减少试验数量。
考虑到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标准明确了煤的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的试验要求。
1.2煤样采取(条文4部分)煤层煤样的分析试验结果,既是煤质资料汇编作者简介:张谷春(1969—),男,安徽寿县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煤质、岩矿测试研究。
收稿日期:2011-08-10责任编辑:唐锦秀《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主要条文解释张谷春(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6)摘要:依据《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结合规范编写过程中的体会和多年的煤质工作经验,从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基本要求、煤样采取、煤样的包装送检和保存、煤样的测试、煤质评价和煤质报告等6个方面对该规范进行了解释和补充说明。
MT煤炭行业标准MT4-1984采煤机用电动机MT40-1987岩石视密度测定方法MT400-1995MT400-1995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滚筒尺寸系列MT401-1995MT401-1995煤矿生产调度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402-1995煤矿生产调度电话用安全耦合器通用技术条件MT403-1995煤矿生产调度人工交换电话总机通用技术条件MT404-1995煤矿生产调度通过式电话总机通用技术条件MT405-1995煤矿生产调度自动交换电话总机通用技术条件MT406-1995煤矿通信井下汇接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407-1995煤矿地面立井提升机综合后备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408-1995MT408-1995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409-1995甲烷报警矿灯MT41-1987岩石孔隙率测定方法MT410-1995刨煤机型式和基本参数MT411-1995YBI系列装岩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MT412-1995隔爆型电气设备低压接线端子MT413-1995矿用本质安全型数字式绝缘电阻表通用技术条件MT414-1995煤矿用带式输送机基本参数和尺寸MT415-1995矿用圆环链用开口式连接环检验规范MT416-1995装煤机通用技术条件MT417-1995液压支架产品质量分等MT418-1995液压升柱器MT419-1995MT419-1995液压支架用阀MT42-1987岩石吸水性测定方法MT420-1995高水充填材料MT421-1996煤矿用主要通风机现场性能参数测定方法MT422-1996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 (2005重新确认有效)MT422-1996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MT423-1995空气中甲烷校准气体技术条件MT424-1995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校准仪通用技术条件MT425-1995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MT426-1995氯酸盐生氧起动器技术条件MT427-1995超氧化钾片状生氧剂技术条件MT428-1995煤矿用隔爆型电铃MT429-1995煤矿用隔爆型低压电缆接线盒MT43-1987岩石含水率测定方法MT44-1987煤和岩石单向抗压强度及软化系数测定方法MT440-1995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MT441-1995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范MT442-1995MT442-1995矿井通风网络解算程序编制通用规则MT443-1995煤矿井下环境监测用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MT444-1995煤矿用低浓度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技术条件MT445-1995煤矿用高浓度热导式甲烷传感器技术条件MT446-1995煤矿用电化学式一氧化碳传感器技术条件MT447-1995煤矿用电化学式氧气传感器技术条件MT448-1995煤矿用超声波旋涡式风速传感器技术条件MT449-1995MT449-1995煤矿用钢丝绳牵引输送带阻燃抗静电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2005重新确认有效)MT449-1995煤矿用钢丝绳牵引输送带阻燃抗静电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45-1987煤和岩石变形参数测定方法MT450-1995MT450-1995煤矿用钢丝绳芯输送带阻燃抗静电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450-1995煤矿用钢丝绳芯输送带阻燃抗静电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2005重新确认有效)MT451-1995MT451-1995煤矿用隔爆型低压三相异步电动机安全性能通用技术规范MT452-1995许用火焰灯技术条件MT453-1995MT453-1995隔绝式压缩氧呼吸器MT454-1995压缩呼吸器和压缩氧自救器用二氧化碳吸收剂—氢氧化钙技术条件MT455-1995矿灯充电架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455-2006矿灯充电架型号编制方法MT456-1995菱形金属网编网机MT457-1995水力采煤手动水枪通用技术条件MT458-1995MT458-1995滑移顶梁液压支架通用技术条件MT459-1995MT459-1995煤矿机械用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MT46-1987煤和岩石三轴强度及变形测定方法MT461-1995煤矿装载机械密封润滑履带总成MT462-1995多刃镶齿盘形滚刀MT463-1995矿用圆环链用扁平接链环检验规范MT464-MT464-1995矿用刮板输送机通用安全技术条件MT465-1995矿用刮板输送机驱动链轮检验规范MT466-1995刮板输送机用液力偶合器易爆塞MT467-1996MT467-1996煤矿用带式输送机设计计算MT47-1987煤和岩石单向抗拉强度测定方法MT47-1987煤和岩石单向抗拉强度测定方法煤炭工业部MT470-1996矿井地震勘探仪MT471-1996频率测深仪通用技术条件MT472-1996MT472-1996悬臂式掘进机液压缸内径、活塞杆及销轴直径系列MT473-1996装煤机型号编制方法MT474-1996装煤机型式与参数MT475-1996MT475-1996悬臂式掘进机回转支承型式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MT476-1996YBC系列采煤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MT477-1996YBU系列掘进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MT478-1996YBS系列刮板输送机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MT479-1995煤矿酸性水中硝酸根离子的测定方法MT48-1987煤和岩石抗剪测定方法MT480-1995煤矿酸性水中可溶性固体的测定方法MT481-1995煤矿酸性水中氯离子的测定方法MT482-1995煤矿酸性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方MT482-1995煤矿酸性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方法MT483-1995煤矿酸性水中铁离子的测定方法MT484-1995煤矿酸性水中铝离子的测定方法MT485-1995煤矿酸性水中钙离子的测定方法MT486-1995煤矿酸性水中镁离子的测定方法MT487-1995矿用摆线液压马达试验方法MT488-1995矿用摆线液压马达产品质量分等MT489-1995矿用液压轴向柱塞泵试验方法MT49-1987煤的坚固性系数测定方法MT490-1995矿用液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产品质量分等MT491-1995煤矿防爆蓄电池电机车通用技术条件MT492-1995煤矿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产品质量分等MT493-1995顺槽用破碎机通用技术条件MT493-2002顺槽用破碎机MT494-1995顺槽用破碎机型式与参数MT495-1995刮板输送机用紧链器MT496-1995综采用刮板输送机产品质量分等MT497-1995综采用刮板输送机井下工业性试验规范MT498-1995CKJ 系列交流真空接触器维修检验技术规范MT499-1995露天矿 35kV 和 66kV 移动变电站MT499-1995露天矿35kV和66kV移动变电站MT500-1996煤矿用气动局部通风机MT501-1996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MT501-1996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2005重新确认有效)MT502-1996粉尘采样器检定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503-1996光控自动喷雾降尘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503-1996光控自动喷雾降尘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005重新确认有效)MT504-1996触控自动喷雾降尘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504-1996触控自动喷雾降尘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005重新确认有效)MT505-1996声控自动喷雾降尘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005重新确认有效)MT505-1996声控自动喷雾降尘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506-1996矿用降尘剂性能测定方法(2005重新确认有效)MT506-1996矿用降尘剂性能测定方法MT507-1995煤岩分析方法一般规定MT51-1994硫化氢检测管MT515-1995MT515-1995煤矿岩巷掘进机械设备噪声测定方法MT516.1-1995煤矿液压凿岩机用钎具波形螺纹MT516.2-1995煤矿液压凿岩机用钎具钎头MT516.3-1995煤矿液压凿岩机用钎具钎杆MT516.4-1995煤矿液压凿岩机用钎具接杆套MT517-1995煤矿钻井机用齿滚刀通用技术条件MT518-1995钻井井筒永久支护通用技术条件MT519-1995煤矿许用导爆索技术条件MT519-2006 煤矿许用导爆索MT519-2006MT519-2006煤矿许用导爆索MT52-1996煤矿用岩石电钻MT520-1995煤矿雷管生产厂防静电安全规程MT521-1995煤矿坑道常规地质钻探用钻杆MT521-2006煤矿坑道钻探用常规钻杆MT522-1995矿用高强度圆环链检验规范MT522-2004矿用高强度圆环链检验规范MT523-1995防爆低能γ-γ组合测井仪MT524-1995防爆水压记录仪MT525-1995LCZ-80 型微电脑超声波流量计MT525-1995LCZ-80型微电脑超声波流量计MT526-1995LCD 系列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MT526-1995LCD系列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MT527-1995MT527-1995机械振动给料机MT528-1995滚筒式泥浆固液分离机MT529-1995MT529-1995煤矿用伸缩带式输送机参数MT53-1980静电显影记录仪MT530-1995煤矿井下紧急闭锁开关MT531-1995MT531-1995煤矿用速度传感器MT532-1996液压凿岩机用钎头产品质量分等MT533-1996液压凿岩机用钎杆产品质量分等MT534-1996液压凿岩机用接杆套产品质量分等MT535-1996液压凿岩机用接杆钎尾产品质量分等MT535-1996液压凿岩机用接杆钎尾产品质量分筹MT536-1996煤矿用岩石钻头MT537-1996煤钻头MT538-1996煤钻杆MT539-1996煤矿用电动锚杆钻机通用技术条件MT539-2006煤矿用电动锚杆钻机MT54-1981CJ-1000测井绞车MT540-1996底卸式吊桶MT541.1-1996悬臂式掘进机检修规范整机部分MT541.2-1996悬臂式掘进机检修规范机械部分MT541.3-1996悬臂式掘进机检修规范电控部分MT542-1996单体支柱柱鞋MT543-1996滑槽带式输送机MT544-1996矿用液压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试验方法MT545-1996矿用液压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产品质量分等MT546-1996矿用液压斜轴式轴向柱塞泵产品质量分等MT547-1996转子式混凝土喷射机MT547-2006 转子式混凝土喷射机MT547-2006转子式混凝土喷射机MT548-1996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548-1996单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549-1996单体液压支柱维修规程MT55-1981信号继电器MT550-1996大采高液压支架技术条件MT551-1996铺网液压支架技术条件MT552-1996MT552-1996端头液压支架技术条件MT553-1996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底板分类MT554-1996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MT555-1996MT555-1996大倾角液压支架技术条件MT556-1996液压支架设计规范MT557-1996立井罐道用冷弯方形空心型钢MT558.1-2005煤矿井下用塑料管材第1部分:聚乙烯管材MT558.1-2005煤矿井下用塑料管材第1部分:聚乙烯管材MT558.2-1996煤矿用聚氯乙烯(硬)管材MT558.2-2005煤矿井下用塑料管材第2部分聚氯乙烯管材MT558.2-2005煤矿井下用塑料管材第2部分:聚氯乙烯管材MT558.3-2005煤矿井下用塑料管材第3部分:玻璃钢管材MT559-1996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橡胶缓冲托辊安全性能检验规范MT560-1996煤的热稳定性分级MT561-1996煤的固定碳分级MT562-1996煤中磷分分级MT563-1996煤矿用携带型气体测定仪器通用技术条件MT564-1996煤矿用携带型催化燃烧式甲烷测定器技术条件MT569-1995矿用板翅式冷却器技术条件MT57-1993煤粉浮沉试验方法MT570-1996MT570-1996煤矿电气图专用图形符号MT572-1996矿用液压多路换向阀试验方法MT573-1996矿用液压齿轮泵试验方法MT574-1996煤矸石生物肥料技术条件MT575-1996YBRB系列泵站用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MT576-1996液压支架立柱,千斤顶活塞和活塞杆用带支承环的密封沟槽型式,尺寸和公差MT576-1996液压支架立柱、千斤顶活塞和活塞杆用带支承环的密封沟槽型式、尺寸和公差MT577-1996MT577-1996悬臂式掘进机履带机构型式与参数MT578-1996MT578-1996悬臂式掘进机用套筒刮板链MT579-1996MT579-1996悬臂式掘进机履带板及其销轴MT58-1993煤粉筛分试验方法MT580-1996MT580-1996采煤机油封技术条件MT581-1996矿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试验方法MT586-1996装煤机传动齿轮箱检验规范MT587-1996液压支架结构件制造技术条件MT588-1996煤矿用防爆柴油机胶套轮/齿轨卡轨车技术条件MT589-1996煤矿用防爆柴油机钢轮-齿轨机车及齿轨装置MT589-1996煤矿用防爆柴油机钢轮/齿轨机车及齿轨装置MT59-1981AJH型氧气呼吸器校验仪MT590-1996煤矿井下钢丝绳牵引卡轨车技术条件MT591-1996煤矿井下用紧急制动装置MT592-1996矿用隔爆型低压交流双速真空电磁起动器MT593.1-1996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1部分∶人工冻土试验取样及试样制备方法MT593.2-1996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2部分∶土壤冻胀试验方法MT593.4-1996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4部分∶人工冻土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方法MT593.5-1996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5部分∶人工冻土三轴剪切强度试验方法MT593.6-1996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6部分∶人工冻土单轴压缩蠕变试验方法MT593.7-1996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第7部分∶人工冻土三轴剪切蠕变试验方法MT594-1996煤显微组分荧光光谱测定方法MT595-1996煤显微组分荧光强度测定方法MT596-1996烟煤粘结指数分级MT597-1996煤中氯含量分级MT6-1975瓷吊线器MT60-1995煤矿用炸药爆炸后有毒气体量测定方法和判定规则MT61-1997煤矿许用炸药井下可燃气安全度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619-1996煤炭试验室分级和评定MT62-1997煤矿许用电雷管井下可燃气安全度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620-1996煤炭分析用马弗炉控温仪技术条件MT621-1996矿井生产检查煤样采取方法MT621-2006矿井生产检查煤样采取方法MT622-1996五日生化需氧量简易测定方法MT623-1996煤炭脱硫工艺效果评定方法MT624-1996煤矿用隔爆型控制按钮MT625-1996煤矿用隔爆型信号开关MT626-1996矿井均压防灭火技术规范MT627-1996煤矿带式输送机易熔合金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628-1996气体检测管用圆筒形负压式采样器技术条件MT629-1996气体检测管用圆筒形正压式采样器技术条件MT63-1982短延期电雷管MT630-1996气体检测管用蛇腹形负压式采样器技术条件MT631-1996煤矿用风电甲烷闭锁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632-1996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MT633-1996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MT634-1996煤矿矿井风量计算方法MT635-1996矿井巷道通风摩擦阻力系数测定方法MT636-1996矿井主要通风机优选程序编制通用规则MT637-1996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MT638-1996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MT638-1996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2005复审确认有效)MT639-1996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的测定方法MT64-1982煤矿许用电雷管MT640-1996煤矿用安全钻机参数系列(2005复审确认有效)MT640-1996煤矿用安全钻机参数系列MT641-1996钻屑瓦斯解吸指标的测定方法MT642-1996管道瓦斯抽放综合参数测定仪技术条件(2005复审确认有效)MT642-1996管道瓦斯抽放综合参数测定仪技术条件MT643-1996MT643-1996滚筒采煤机用三层复合材料滑动轴承MT644-1997气垛支架MT645-1997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滚筒与相邻槽形托辊组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MT646-1997摩擦式金属支架MT646-1997摩擦式金属支柱MT647-1997煤矿用设备开停传感器MT648-1997煤矿用胶带跑偏传感器MT649-1997煤用喷射式浮选机技术条件MT65-1995水胶炸药技术条件MT650-1997煤用斜叶轮浮选机技术条件MT651-1997煤用跳汰机清水性能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652-1997煤用浮选机清水性能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MT653-1997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托辊组布置的主要尺寸MT654-1997MT654-1997煤矿用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MT655-1997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托辊轴承技术条件MT656-1997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机架型式与基本尺寸MT657-1997TLL型立式刮刀卸料离心机MT658-1997煤矿用特殊型铅酸蓄电池MT659-1997GXS细粒分级筛MT66-1995乳化炸药技术条件MT660-1997煤用振动筛规格尺寸系列MT661-1997MT661-1997煤矿井下用电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MT662-1997滚筒采煤机喷雾降尘用喷嘴基本尺寸MT663-1997煤矿用反井钻机产品质量分等MT664-1997煤矿用反井钻机钻杆MT668-1997煤矿用阻燃钢丝绳芯输带技术条件MT668-1997煤矿用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技术条件MT669-1997煤矿用阻燃钢丝绳牵引输送带技术条件MT669-1997煤矿用阻燃钢丝绳牵引输送带技术条件(2005重新确认有效)MT67-1994一氧化碳检测管MT67-2006一氧化碳检测管MT670-1997煤矿井下牵引网络杂散电流防治技术规范MT671-1997煤矿采掘工作面用隔爆型潜污水电泵技术条件MT671-2005煤矿用隔爆型潜水电泵MT672-1997煤矿水害防治水化学分析方法MT674-1997矿井生产时期排水技术规范MT675-1997露天煤矿边坡模拟试验方法MT676-1997MT676-1997悬臂式掘进机用支重轮结构与参数MT677-1997矿用全方位钻孔测斜仪通用技术条件MT678-1997矿用密度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MT679-1997矿用瑞利波探测仪通用技术条件MT68-1992自动电压控制型酸性矿灯充电架通用技术条件MT68-2002矿灯充电架MT680-1997矿用本质安全型便携式微型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MT681-1997煤矿用带式输送机减速器技术条件MT682-1997MT682-1997悬臂式掘进机电控设备系列与参数MT684-1997矿用提升容器重要承载件无损探伤方法与验收规范MT685-1997高位翻车机MT686-1997圆环链爬车机MT687-1997煤矿井下移动式空气压缩机MT688-1997煤矿用锚杆钻机通用技术条件MT689.1-1997刨煤机出厂检验规范MT689.2-1997刨煤机型式检验规范MT69-1995顺槽用刮板转载机型式与参数MT690-1997雷管生产线导静电地面、台面电阻值测定方法MT691-1997雷管生产线静电电位测定方法MT692-1997煤矿瓦斯抽放技术规范MT693-1997矿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仪通用技术条件(2005复审确认有效)MT693-1997矿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仪通用技术条件MT694-1997煤矿用自动隔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005重新确认有效)MT695-1997煤矿用高倍数泡沫灭火剂通用技术条件MT696-1997煤矿用高倍数泡沫灭火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697-1997煤矿用燃油惰气发生装置通用技术条件MT698-1997矿井密闭防灭火技术规范MT699-1997煤矿采空区阻化汽雾防火技术规范MT7-1975吊线线夹MT70-1983HZJA型金属支柱MT700-1997煤矿防火用阻化剂通用技术条件MT701-1997煤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规范MT702-1997煤矿注浆防灭火技术规范MT703-1997煤矿用携带型电化学式一氧化碳测定器技术条件MT704-1997煤矿用携带型电化学式氧气测定器技术条件MT705-1997煤矿用隔爆型低压插销MT706-1997一般兼矿用本质安全型安全栅MT707-1997煤自然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MT707-1997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MT708-1997煤自燃性测定仪技术条件MT709-1997煤矿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MT71-1997MT71-1997矿用圆环链用开口式连接环MT710-1997煤矿用隔爆型插销开关MT711-1997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MT712-1997煤矿防尘措施的分级除尘效率测定方法(2005重新确认有效)MT713-1997煤矿粉尘真密度测定方法(2005年重新确认有效)MT713-1997煤矿粉尘真密度测定方法MT714-1997煤粉生产防爆安全技术规范MT715-1997矿用防爆电磁阀通用技术条件MT716-1997煤矿重要用途钢丝绳验收技术条件MT716-2005MT716-2005煤矿重要用途钢丝绳验收技术条件MT717-1997煤矿重要用途在用钢丝绳性能测定方法及判定规则MT718-1997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安全栅MT719-1997煤矿用隔爆型行程开关MT72-1998MT72-1998边双链刮板输送机用刮板。
矿业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规范在当今社会,矿产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确保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矿业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规范就显得至关重要。
矿产资源勘查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矿石质量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而评价则是在勘查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开采条件、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后续的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勘查工作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区域地质调查。
这就像是给一个地区做全面的“体检”,了解其地质背景、地层结构、构造特征等基本情况。
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矿产资源的区域。
接下来,就是详细的野外勘查工作。
地质工作者们要翻山越岭,采集岩石、矿石样本,进行地质剖面测量,观察地质现象。
这时候,各种地质工具如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就派上了用场。
同时,还会运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先进技术手段,来探测地下的地质结构和矿产分布。
地球物理勘探就像是给地球做“CT 扫描”,通过测量地球的物理场,如重力场、磁场、电场等,来推断地下的地质结构和矿产分布情况。
而地球化学勘探则是通过分析土壤、岩石、水样等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来寻找矿产资源的线索。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勘查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在采集到样本后,就要进行室内的分析测试工作。
通过对矿石的成分分析、结构鉴定、物理性质测试等,确定矿石的类型、品位和质量。
这就像是给矿石做“化验”,只有清楚了解了矿石的“身体状况”,才能对其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
而矿产资源评价则是对勘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开采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经济可行性、环境影响等。
储量是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可持续性。
品位则决定了矿石的质量和价值,高品位的矿石往往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开采技术条件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
比如,矿体的埋藏深度、形态、厚度、倾角等,都会影响开采的难度和成本。
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MT/T 1042-2007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8-01-01实施)一、钻探工程质量标准1、钻探煤层质量标准:分优质、合格和不(m)2、钻探全孔工程质量⑴钻探全孔甲级、乙级⑵废孔⑴钻探施工原因未达到任何设计目的。
⑵未达到主要设计目的,需补孔重打。
⑶终孔深度大于100m,但无测斜资料;或任一测斜点孔斜等于或大于5°,无系统方位角资料,使地质资料无法使用。
二、钻孔测井质量标准1、钻孔测井煤层质量标准:分优质、合格和不合格三级2、全孔测井质量标准:分甲级⑴全孔测井甲级、乙级、丙级孔质⑵废品a.少于两种物性参数。
b.目的层不能用曲线定性。
c.煤层和夹矸的解释厚度、深度误差有一项超过合格标准1倍。
三、钻孔抽水试验质量标准1、钻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质量标准:分优质、合格、不合格和废品四级。
⑴钻孔稳定其他条件:a.止水效果经检查合格,洗孔质量可靠。
b.孔内沉淀物不得埋没主要含水层的1/5.C.按采样要求进行了水样采取。
d.静止水位、恢复水位的观测符合1980年《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规定。
e.原始资料记录及时、正确、整洁,字清、端正、无涂改。
⑵废品a.从钻孔抽出的水在其附近又渗透入孔内,形成抽循环水。
b.封闭止水失效,而且无有效的流量测井资料予以补救。
c.钻孔坍塌、堵塞或孔内沉淀物埋没主要含水层厚度超过1/5。
d.Q-S曲线反常,无法解释和利用。
2、钻孔定流量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质量标准:分优质、合格、不合格和废品四级。
⑴钻孔定流量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优质、合格、不合格质量a.第一点抽水延续时间不应少于24h。
b.带观测孔的稳定流抽水试验质量除应符合上述标准外,其最远的一个观测孔的水位稳定时间不得少于2h。
水位、流量误差(变化幅度)计算,应按1980年《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要求进行。
c.在条件允许时,抽水试验应尽量加大降深。
d.尽机械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时,其延续时间应大于36h。
MT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MT/T 1090—2009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Evaluation of coal quality in coal resource exploration2010-07-01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基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煤样采取................................................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煤样的包装、送检和保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煤样的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煤质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煤质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资料性附录)采样及测试工作量 (9)附录B(资料性附录)送样说明书 (12)前言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指导煤炭勘查过程中的煤质评价工作,使煤炭地质勘查更好地适应当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江苏煤炭地质局。
本标准起草人:秦云虎、张谷春、潘树仁、陈建常、吴国强、程爱国、刘勇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炭资源勘查各阶段对煤质评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炭资源勘查各阶段设计编制、采样测试、煤质研究、勘查报告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51 中国煤炭分类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T 13908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GB/T 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硫分GB/T 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GB/T 16417 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GB/T 20104 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GB/T 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第1部分:磷GB/T 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第2部分:氯AQ 1045 煤尘爆炸性鉴定规范DZ/T 0033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215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MT/T 560 煤的热稳定性分级MT/T 561 煤的固定碳分级MT/T 596 烟煤粘结指数分级MT/T 803 煤中砷含量分级MT/T 849 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MT/T 850 煤的全水分分级MT/T 852 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分级MT/T 煤灰软化温度分级MT/T 煤灰流动温度分级MT/T 963 煤中汞含量分级MT/T 964 煤中铅含量分级MT/T 966 煤中氟含量分级MT/T 967 煤中锗含量分级3 煤炭资源勘查煤质工作基本要求3.1 总则煤炭资源勘查过程中的煤质工作主要是通过对煤的煤岩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煤中有害组分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确定煤类,研究其工艺性能,评价其工业用途,提出煤炭加工及其利用方向,为研究煤的沉积环境﹑煤层对比以及环境保护等提供资料。
在煤炭资源勘查各阶段应充分收集邻近生产矿井的煤质资料,为煤质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基础资料。
3.2 预查阶段的煤质工作大致了解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研究煤的原始物质、煤岩组分和煤的成因类型,研究各主要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和煤中主要有害组分的变化规律,对煤变质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采样种类、数量和测试项目见附录A表和表。
3.3 普查阶段的煤质工作大致确定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研究煤的原始物质、煤岩组分和煤的成因类型,研究各主要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和煤中有害组分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各主要煤层的变质因素。
采样种类、数量和测试项目见附录A表和表。
3.4 详查阶段的煤质工作基本查明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 确定可采煤层煤类,评价煤的工业利用方向,初步查明主要可采煤层风化带界线,评价可采煤层煤质变化程度,全面研究勘查区内各可采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煤类分布规律,对煤的综合利用方向和对煤层开采所造成的影响做出初步评价。
采样种类、数量和测试项目见附录A 表、和表。
3.5 勘探阶段的煤质工作详细查明可采煤层的煤类、煤质特征及其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变化,根据开发建设的要求,着重研究与煤的开采、洗选、加工、销售、环境保护、利用等有关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采样种类、数量和测试项目见附录A表、和表。
4 煤样采取4.1 煤层煤样4.1.1煤层煤样是在矿井或探巷中由一个煤层的剥离面上按一定规则采取的煤样,是进行多项目试验的重要样品之一。
它包括分层煤样和可采煤样,分层煤样和可采煤样必须同时采取。
4.1.2分层煤样从煤和夹石的每一自然分层分别采取。
当夹石层厚度大于时,作为自然分层采取。
4.1.3可采煤样采取范围包括应开采的全部煤分层和厚度小于的夹石层。
对于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则按分层开采厚度采取。
对于炭质泥岩与煤逐渐过渡,顶、底界面不清的煤层,应根据肉眼鉴定,连同顶、底部分炭质泥岩按同样要求分层采取。
4.1.4煤层煤样应在地质构造正常、煤厚、煤层结构有代表性的地点采取。
如为了某种研究目的必须在构造破碎带、岩浆接触带等特殊地点采样时,要作详细地质记录。
4.1.5采样前先仔细清理煤层剥离面,除掉受氧化和被岩粉污染的部分。
一般用×的规格刻槽采取。
为满足所需煤样质量,对薄煤层可加大刻槽规格。
分层样须从上而下顺序编号,防止各分层样互相掺杂或顺序错乱。
4.2 煤芯煤样4.2.1 煤芯煤样是从勘探钻孔中采取的,它是研究勘探区内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基础煤样之一。
煤芯提出孔口后,要按上下顺序依次放入洁净的岩芯箱内,断口互相衔接,清除泥皮等杂物,去掉磨烧部分,煤芯不得受污染。
记录煤层厚度和煤芯长度,计算长度采取率,描述宏观煤岩类型及煤芯状况。
对煤芯进行称量(以kg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两位),计算质量采取率。
4.2.2 煤芯煤样一般按独立煤层采取全层样。
当煤质有显着差异且分层厚度大于时,应采取分层煤样。
结构复杂煤层采样时,应按夹矸和煤分层单独采取。
4.2.3 大于至等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应单独采样;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的夹矸,属非炭质泥岩的,一般不采样,属炭质泥岩或松软岩的,需单独采样。
厚度小于或等于的夹矸,应与相连煤分层合并采样,不得剔除。
煤层中的多层薄煤层夹矸,可单独采样,也可按相同岩性合并采样。
4.2.4 煤层伪顶、伪底为炭质泥岩时,应分别采取全层样。
属非炭质泥岩时,层厚大于时,采取,小于时全部采样。
4.2.5 煤芯煤样需按不同煤层分别取样,不缩分,当煤层厚度较大时应分段采样,分段厚度一般不大于;急倾斜煤层段距可适当放宽。
4.2.6 把煤芯从钻孔取出到采样结束,褐煤不超过8h,烟煤不超过24h,无烟煤不超过48h。
煤芯煤样的质量至少应为,如需进行特殊项目的试验,可根据试验要求决定采样数量。
4.3 可选性试验煤样4.3.1可选性试验煤样分为筛分、浮沉试验煤样(又称生产大样)和煤芯煤样的可选性试验煤样(又称简选样)两种。
4.3.2筛分、浮沉试验煤样须在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中采取,其质量不少于10t。
采样点应布置在氧化带以下及煤层厚度、结构、煤质正常的地段,采样点附近要作详细的地质编录。
煤样中应包括开采的夹矸和自然混入的伪顶、伪底矸石。
除有要求分层采样外,一般采取全层样。
在采样巷道中采取从煤层顶板至底板的全部煤炭时,如采出煤炭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缩取。
尽量使用打眼放炮法采取煤样,特别松散的煤层可用手镐落煤。
4.3.3简选样可在坑道中专门采取或从煤层煤样中缩取,煤样质量不少于40kg。
也可从钻孔中采取,钻孔取样时的煤样质量按煤层厚薄分别为:薄煤层不少于5kg,中厚煤层为5kg~13kg,厚煤层大于13kg(计算煤样质量时均不包括厚度大于的夹矸)。
薄煤层可用人工斜孔或加大孔径等措施增加煤样质量,有条件时也可在相邻两孔或多孔的同一煤层中合并采样。
4.3.4可选性试验煤样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应避免日光和风雨影响,防止不正常的破碎、损失和杂质混入。
从采样到试验结束不得超过30d。
散煤视密度、安息角和摩擦角的测定,可用筛分前的原煤和筛分后各粒级产品分别进行,不需单独采样。
4.4 专门性试验煤样4.4.1风氧化带煤样一般在沿煤层倾向开掘的斜井中采取。
从露头开始沿坑道向深部每隔5m~10m采取1个样品(煤层倾角小于25o时间距为10m,倾角大于25o时间距为5m),当接近氧化带下界时采样间距缩小为1m~2m,达正常煤后再超前5m~10m。
每个采样点均需测量距地表的垂深。
煤样用刻槽法采取,在较薄的煤层中可从顶到底取全层样,在厚煤层中可只取某一个固定的层段(1m左右)。
送样质量应大于3kg。
钻孔中取样与煤芯煤样相同。
4.4.2体积质量煤样必须在坑道中采取。
选择构造正常,煤层厚度和结构有代表性的地点,先将煤壁表面受氧化的部分剥去,平整工作面,铺好防水布,从煤层顶板至底板刻取1m3左右的体积,样槽各壁必须平整,互相垂直,样槽宽度不得大于深度的两倍。
厚煤层可按煤的自然分层或人工分层采取,分层厚度一般不大于(厚度大于的夹矸一律剔除)。
准确丈量样槽的12个边长,计算其体积。
用同一方法计算厚度大于的夹矸体积(如夹矸形状不规则,可将夹矸浸入水中测其体积)。
准确称出空气干燥状态的全部煤样质量,并缩取一份测定水分、灰分、真密度、视密度等项。
同一采样点应取两份规格相近的体积质量煤样,其测值之差不得大于m3。
超过时应再采第三份样。
4.4.3在坑道中采取全水分煤样时应选择无淋水、温度正常的新鲜煤面,按规定要求采取,或利用筛分浮沉煤样、生产煤样按四分法缩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