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整理人教版(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4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复习知识梳理一、最新课文《曹刿论战》记载的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最新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二字,通过人物对比,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适当讲讲战争的背景,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
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
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
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来讲。
重点是词语解释。
建议教师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件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纳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20XX年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精选知识点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精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精选知识点大全1.《陈涉世家》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人,史学家,文学家。
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
为国别体史书。
3.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4.诸葛亮(181─234)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
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
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
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5.《望江南》: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豪放派词人。
《武陵春》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
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以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等,属豪放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第六单元第22课《智取生辰纲》施耐庵一、思维导图二、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趱zǎn行虞yú候尴尬gāngà这厮sī朴pō刀恁nèn地省xǐng得崎岖qíqū兀的wùdì怄òu 剜wān 唣zào 忒tuī面面厮觑qù聒guō噪阮ruǎn 嗔chēn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取:(2) 这干系须是俺的干系:(3) 且睡了,却理会却:(4) 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兀自:(5) 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 逞辩:(6) 也合依我劝一劝:合:(7) 早是我不卖与你吃早是:(8) 卖一桶与你不争。
不争:(9)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吃:(10)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计较:三、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知道被差出来。
2.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3.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4.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水浒》又称__________,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________小说。
作者是施耐庵,是______(朝代)人。
2.“智取生辰纲”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
3.写出下面人物的绰号。
吴用:________________ 杨志:______________ 白胜:__________第23课《范进中举》吴敬梓一、思维导图二、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儒林外史》,是清代_____________创作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___________小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陈涉世家》课文知识点一、解释重点实)辍:停)之:去,)怅恨:失)闾左:贫苦人)適:同“谪”发配)屯:停)次:编)会:适逢,恰巧遇)雨:下1)度:估 1)举:发 1)等:同1)死国:为国事而 1)苦秦:苦 1)数:屡1)谏:古代下对上直言劝1)怜:爱 1)诚:果1)唱同“倡”倡 2)应:响 2)指意:意2)念:考虑,思 2)丹:用丹 2)书:2)篝:用笼子 2)罾:用网 2)往往:到2)指:用手 2)目:用眼睛 3)并:一起、共3)借:即 3)第: 3)毋:免3)固:本 3)宁:难 3)素:平3)故:故 3)忿恚:使……恼 3)笞:用竹板4)挺: 4)佐:帮 4)下攻下,攻4)徇:攻 4)骑:骑 4)会计:集会商4)身:亲 4)被:同“披”穿 4)坚指铁4)锐:指武 5)社稷:国 5)刑:惩二、一词多义会天大雨:适项燕为楚将:将与皆来会计事:集皆次当行:编上使外将兵:率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乃丹书帛:扶苏以数谏故:缘得鱼腹中书:字以数谏故:屡卒数万人:乃令符离人葛婴:陈守令皆不在:县为天下唱:道不通:道为坛而盟: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项燕为楚将:1页,第乃士卒多为佣者:被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为屯长:担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怅恨久之:调整音节,无实辍耕之垄上: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楚人怜之:代词,代项三、词类活)、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眼睛看”)、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子罩着”)、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四、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理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著、陈涉世家选自《史记》的开头部分。
作13全通史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史学家和文学家记》篇。
后人把这部书称为、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答:一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历史功绩,二是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贯穿全文的主线:陈胜,吴广的活动、本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和这次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天下苦秦久答:导火索是会天大雨,失期,法当”;根本原因是、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置书鱼腹;②篝火狐答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步骤7(3为坛而盟召令徒并杀两尉(2(1、用简要的话概括各段的大意第一节: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第二节: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第三部分: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人物性格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反映陈胜不满现状苟富贵(1无相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部编九上第六单元一、课文内容梳理1.《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记述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的生辰纲的经过。
这种以大贪官为打击对象的零星反抗行动,规模虽不是很大,但组织严密,正是农民起义处在发动时期的重要标志。
故事情节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吴用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2.《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主人公范进一见中举的报帖就欢喜得发了疯,丑态百出,直至挨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
这是艺术的夸张,却又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鲜明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
故事中另一个人物胡屠户更可笑,他是一个十足的市侩,对金钱的欲望浸透了他的骨髓。
小说围绕范进命运的变化写出了炎凉的世态。
3.《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超凡脱俗的智慧,以及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4.《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
文中描写了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的情景。
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二、字音字形第21课《智取生辰纲》朴刀( pō dāo )嗔( chēn)干系( gān xì)这厮sī恁地( nèn dì)怨怅( yuàn chàng )省得( shěng de )聒噪( guō zào )着意( zhuó yì)三阮 ruǎn 逞辩( chěng biàn )颠倒( diān dǎo )行货( háng huò)窥望( kuī wàng )尴尬( gān gà)勾当( gòu dàng )晁盖cháo趱行( zǎn xíng )虞侯(yú hóu )嗔怒( chēn nù)舀酒 yǎo诺诺连声( nuò nuò lián shēng )剜口割舌( wān kǒu gē shé)面面相觑( miàn miàn xiāng qù)第22课《范进中举》作揖( zuò yī)带挈( dài qiè)相公( xiàng gong )行事( xíng shì)见教( jiàn jiào )醺醺( xūn xūn )腆tiǎn 啐( cuì)盘缠( pán chan )( pán chán )嗑( kè)( kē)报帖( bào tiě)讳( huì)拙病( zhuō bìng )心窍( xīn qiào )星宿( xīng xiù)绾wǎn 桑梓( sāng zǐ)侥幸( jiǎo xìng )细丝锭子(dìng)攥 zuàn 长亲( zhǎng qīn )商酌( shāng zhuó)不省人事( bù xǐng rén shì)第23课《三顾茅庐》拜谒( bài yè)失礼( shī lǐ)傲慢(ào màn )纶巾( guān jīn )鹤氅( hè chǎng )胄zhòu疏懒( shū lǎn )愧赧( kuì nǎn )鄙贱( bǐ jiàn )沔(miǎn)吴会(wú huì)殆dài刘璋( zhāng) 存恤( cún xù)经世奇才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如雷贯耳( rú léi guàn ěr )箪食壶浆( dān shí hú jiāng )顿开茅塞( dùn kāi máo sè)倾颓( qīng tuí)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潇湘( xiāo xiāng )蓼溆( liǎo xù)一径 jìng银箸zhù捶打( chuí dǎ)嘱咐( zhǔ fù)调停( tiáo tíng )麈尾( zhǔ wěi )四楞( sì léng )强的过( jiàng )发怔( fā zhèng )岔气( chà qì)砒霜( pī shuāng )促狭(xiá)鬼儿筵席( yán xí)蔑片miè撮弄( cuō nòng )秋爽斋( zhāi )摄丝戗金( shè)( qiàng )三、重点词语面面厮觑相视无言。
《陈涉世家》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花费毕生的精力,用“不虚美、不隐恶”的笔调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披着,穿着。
2、词类活用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对)……(感到)奇怪夜篝火篝,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的铁甲;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锐利的武器。
皆刑其长吏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3、古今异义今亡亦死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空隙。
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怜惜,可怜。
夜篝火。
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
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
古义:动词“会”与“计”的连用,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4、一词多义(1)会会天大雨(恰逢)与皆来会计事(聚集、聚会)(2)将项燕为楚将(名词、将领、大将)上使外将兵(动词:率领、带兵)(3)次皆次当行(编次,依次编排)之次所旁丛词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4)书乃丹书帛(写)得鱼腹中书(字条)(5)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当之者乃公子扶苏(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6)为皆次当行,为屯长(做、当)为天下唱(介词:给、替)(7)故广故数言欲亡问词,故意)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8)道道不通(道路)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第1页伐无道(这里指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9)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派)陈守令皆不在(官名,县令)(10)数以数谏放(多次)卒数万人(数词.几)(11)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之列)乃行卜(去、往)行收兵(行军)三、语句翻译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眼睛看”)(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子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四、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理解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的开头部分。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
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
2、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答:一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历史功绩,二是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
3、贯穿全文的主线:陈胜,吴广的活动。
4、本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和这次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
5、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答:导火索是“会天大雨,失期,法当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6、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答: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7.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步骤?(1)并杀两尉;(2)召令徒属;(3)为坛而盟。
8、用简要的话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一节: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节: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9、人物性格:(1)“苟富贵,无相忘”反映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
人物形象总特点:有远大抱负和远见卓识,有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10.翻译下面句子(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第六单元第21课《智取生辰纲》施耐庵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趱zǎn行虞yú候尴尬gāngà这厮sī朴pō刀恁nèn地省xǐng得崎岖qíqū兀的wù dì怄òu 剜wān 唣zào 忒tuī面面厮觑qù聒guō噪阮ruǎn 嗔chēn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取:这里有“赶”的意思。
(2) 这干系须是俺的干系:责任。
(3) 且睡了,却理会却:且。
(4) 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兀自:尚且,还。
(5) 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 逞辩:卖弄口舌。
(6) 也合依我劝一劝:合:应该。
(7) 早是我不卖与你吃早是:“幸亏”的意思。
(8) 卖一桶与你不争。
不争:这里是不要紧的意思。
(9)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吃:被。
(10)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计较:计策。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情知道被差出来。
心里都知道被派遣出来(是苦差使)。
2.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你们不要怨恨,赶到东京时,我亲自赏你。
3.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你反正打算到村里去卖,一起付给你钱,就卖些给我们,有什么要紧。
4.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你这客人好不规矩,体面人也这样找麻烦。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作者是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朝代)人。
2.“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
3.写出下面人物的绰号。
吴用:智多星杨志:青面兽白胜:白日鼠第22课《范进中举》吴敬梓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第六单元★当我们乘着历史的航船,驶进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河之中时,你会发现农民起义的惊涛一浪高过一浪。
《陈涉世家》将将我们带入历史的长河,去领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
战国末年,天下纷战,游说之士活跃于政治、外交舞台。
唐雎就是其中一位,当秦王想用欺骗手段轻取安陵时,这位安陵的策士会有什么表现呢?走进《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你将知道这一过程。
诸葛亮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以其聪慧、过人的才智和谋略以率真、忠诚的秉性为后世称道,名传千古,走进《隆重对》体验三顾茅庐的历史场景。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对诸葛亮《出师表》所作的评价。
让我们走进《出师表》去体验孔明的鞠躬尽瘁。
本单元为古代史传,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起来!21.陈涉世家◆学习任务:1. 诵读课文,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本文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
★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祖先做过周朝史官,父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学识渊博。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搜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
38岁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群书,掌握了大量丰富的史料。
42岁时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处以“宫刑”。
出狱后他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焚书坑儒,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
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相关知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史记》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作者把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
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字形、读音闾(lǚ)左谪戌(zhé shù)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以数谏(shuò jiàn)罾(zēng)间(jiàn)祠(cí)陈胜王(wàng)忿恚(huì)笞(chī)毋(wù)以应(yìng)宁(nìng)有种乎蕲(qí)谯(qiáo)会(huì)计事长吏(lì)★★解释重点词,熟悉课文:1.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去;失望2.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3.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穷人;强迫守边4. 皆次当行编次5.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暗地里;驻扎;笼6. 失期,法皆斩。
按照法律7.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逃跑;同样8. 楚人怜之。
爱戴9. 为天下唱通“倡”,首发10. 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服;罢了11. 固以怪之矣。
通“已”12.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13.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屡次;恼怒14.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帮助;一齐15.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十分之六七1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17.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筑;盟誓;用18.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下;率领;攻下19. 比至陈等到20. 将军身被坚执锐亲自;通“披”21. 皆刑其长吏惩罚22.忿恚(huì):激怒,恼怒。
23.社稷(jì):国家。
封建君主祭祀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社,土地神。
稷,谷神。
24.徇(xùn):攻取土地。
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25.罾(zēng):鱼网。
课文用做动词,就是用网捕。
虚词意义怅恨久之:助词,无意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之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代词,“公子扶苏”。
固以怪之矣:代词,“这事”指“鱼腹藏书”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代词,公子扶苏。
其卜者知其指意:代词,陈胜、吴广。
皆刑其长吏:代词,他们。
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介词,因为、由于。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介词,用,拿。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乎等死,死国可乎:语气词,表示商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词,表示反问。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用在判断句谓语乃前,有加强判断语势的作用。
译为“就是”乃行卜:副词,于是、就。
省略句:(1)然足下卜之鬼乎!(省略介词“于”,应为“卜之于鬼乎”)(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省略宾语,应为“夺剑而杀尉”。
)(3)上使外将兵。
(省略宾语“之”,应为“上使之外将兵”。
)被动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
★赏析课文:第一段:写陈胜青年时代远大的抱负,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段:陈述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经过。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起义经过。
表现陈胜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劲势头。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突出表现陈胜非凡的才能;同时言简意赅,将一幅幅激烈搏斗的画面情味浓郁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希望同学们熟读成诵。
22.唐雎不辱使命◆学习任务:1. 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 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作者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
载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语言,大大丰富了祖国文学和语言的宝库,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狡兔三窟”等,至今为人所称引。
★作品背景: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六国均势,诸侯各国间的斗争更趋于复杂尖锐。
各国间斗争的胜负,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国力的强弱,但另一方面在外交策略上也常一比高低,即决定于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手段。
在这种形式要求下,就出现了一大批纵横家一类的人物。
各国诸侯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本身的地位,就争先罗致人才,造成了一种养士风气。
于是“士”阶层就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一种政治力量。
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士行行俱备。
有的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走各国之间,他们朝秦暮楚,阴谋权诈,不择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解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
这些人物的言行,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的基本素材,史学家将其辑录加工成文保存下来。
★课文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的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字形、读音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 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 挠náo谕yù★★★梳理课文:解释重点词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2.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3. 故不错意也通“措”4. 请广于君扩充5.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屈服;道歉6. 寡人谕矣明白7. 徒以有先生也只因为★赏析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与秦王正面斗争的开始。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不畏强暴,战胜了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秦王请降。
小结: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词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23.隆中对★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陇亩(lǒng)倾颓(tuí)猖蹶(chāng jué)存恤(xù)夷越(yí)胄(zhòu)殆(dài)沔(miǎn)诣(yì)★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翻译:〖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谓〗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
致,招致。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过人。
〖信〗通“伸”,伸张。
★句式:1.倒装句莫之许:“莫许之”,宾语前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状语后置2.省略句君与(之)俱来然(余)志犹未已此诚不可与(之)争锋3.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用武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