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_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_马西恒

  • 格式:pdf
  • 大小:270.96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社区大致和西方国家的 neighborhood 相当 ,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 , 直到 1960 年代还是一个民 族资本家和老中产阶级聚居的社区 , 现在已呈老 式精英 、底层群众和外来人口杂处的格局 , 居民委 员会是这个社区的中心组织。 目前社区的户籍人 口接近 20000 人, 但仍居住在这里的只有约 11000
敦睦他者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
———对上海市 Y 社区的个案考察
马西恒 童 星
内容提要 本文是一项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索性 研究 。 作者 在上海市 Y 社区的 个案调查发 现 , 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 二元关系” 正在发 生变化 , 即从 相互隔 离 、排 斥和 对立转 向一 种理性 、兼 容 、合作的 “ 新二元关系” , 本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称之为“ 敦睦 他者” 。 在 此基础上 , 作者提 出新移 民与城市 社会融 合经 历三个阶段的构想 ,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二元社区” 、“ 敦睦 他者” 和“同 质认同” 。“敦 睦他者” 是新 移民与 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 , 在此期间需要政府 、社区和新移民共同做出努力 。
大学 个体 白领 以上 私营业主 职员
一般 务工
8
7
3
9
6
3
7
5
6
除访问上述新移民 18 位个案之外, 我们也对 该社区 15 位上海本地人进行了个案访谈 。 这 15 位本地人的基本情况见表三 。 此外, 我们与居委 会协管外来人口的 L 同志做了深度访问。 L 同志
具有社区居委会成员和本地居民的双重身份, 访 谈记录中他的编号为 YL 。 从这些访谈内容中, 我 们可以了解到本地人群与外来人群在城市的基层 社区中共生、交往 、互动的基本状况。
办理了工商执照 , 同时又在上海拥有产权房或签 有半年以上房屋租赁合同的外省市来沪人员, 并 且强调由外来人员自愿申领, 从而在全国率先实 现了“ 居住证制度” 的平民化 。 这意味着户籍制度 的弹性在逐步增加 , 这和市场导向的经济社会改 革一样, 虽然还难以根除城乡分割及地区分治带 来的居民权益差别 , 但毕竟为新移民的城市生活 提供了初步的合法性基础和政策支持 。 在此背景 下, 从社区到新移民都对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做出 了相应的调整 。
点却没有以此为基础继续向前推进 , 研究者的目 光似乎被限定到进城民工在政策“ 隔离” 下的生存
状态和适应策略上 。 相关研究的这一局限与“ 流动人口” 、“ 流动民
工” 等 概念 本 身 包含 着 这 个 群 体 最 终要 返 回 原 籍 的预设有关, 它导致以往的研究“ 只能在农民工流 动的制度性限制和区域性限制的层面” 来思考问 题(渠敬东, 2001:43), 并以提出 消除这些限制的 政策性呼吁作为终点 。 但是 , 上述预设虽然反映 了“ 流动民工” 因为无法变更户口而不能与流入地 居民享受同等权利的“ 政策性” 事实 , 却忽视了另 一方面的“ 草根性” 事实, ② 即当他们可以自主选 择并有流动可能时 , 似乎不会再返回农村 , “ 所有 迹象显示农村人口形成了一个长期的向城市集中 的趋势”(王奋宇等 , 2001:304)。
1 .政策 弹性 下的 社区 合作 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政策目标是促进社区整
合、维护社会稳定 。 这实际上被分成两个方面:一 面是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服务 , 一面是加强对外 来人员的防范和管理。 在整个外来人口管理体系 中, 社区居委会的正式责任以日常的监督 、防范、 管理为主 , 对外来人员的居住证发放与管理也实 行由居住地社区受理、当地公安部门统一签发的 办法 。 因此, 虽然居委会不是政府管理部门 , 但在 外来人口的心目中 , 它却扮演着实际管理者的角 色, 要么对其敬而远之, 要么不配合工作。
16
学海 2008 .2
性 别分布


6
9
表 3 15 位上海人个案基本情况分布
年龄分布
40 岁 以下
41 55 岁
56 以上
文化程度分布
初中 高 中 以下 中专
大学 以上
职业地位分布
居委会 管理人员 普通员 工 干部 知识分子 居民
2
7
6
4
6
5
3
7
5
调查分析:新移民与社区的融合和隔膜
YL(男 , 52 岁, 社区居民 , 社区居委会外 来人口协管员):这个工作就得人心换人心 。 前期工作很繁琐 , 管理也是有难度的 , 外地人 很反感啊, 以为你是来查他 , 很敏感 。 如果把 检查变成为他们服务 , 感觉就两样了 。 你为 他们着想, 他们也为你着想 , 配合你的工作 。 每年我们居委会都有献血指标 , 每次都是他 们帮助完成的。 ……领导要求创新 , 配合上 面提出属地化管理 , 要让居民有归属感 。 不 论本地居民还是借房子的, 都一视同仁 。 居 委会组织的居民活动像春游啊 , 体检啊, 都通 知到他们, 愿意去的都可以去 。 他们也可以 参加居委会的选举, 通知发给他们, 愿意的都 来投 票 … …
就是根据 L 同志登记的外来人口情况整理出来的
数据 。
表 1 表明的是社区外来人员的总量和他们在 社区居留的原因, 但 L 同志还掌握着每个外来人 员个人情况的详细登记表格 。 查阅这些表格很容
易发现这些外来人员的居留时间 、区域来源 、文化
程度 、职业地位存在很大差别 。 我们用典型判断
的方法, 从在社区租赁住房并居住 6 个月以上的 外来人员中选择出 18 位个案(基本分布如表 2)。
关 键 词 城市新移民 社会融合 社区发展 敦睦他者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引起世人关注 , 原 因不仅在于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 移浪潮 , ①更在于它对经济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和 将会发生的重要影响 。 周大鸣在考察珠江三角洲 的外来工时发现 , 外来工在分配制度 、职业分布 、 消费娱乐、聚居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五个方面都与 本地人截然不同 , 显示出本地人和外地人在社区 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系统, 即“ 二元社区” 。 二元 社区持续下去就会形成不同的族群 , 在不断对外 来工采取管 、卡 、压的办法以保持本地人优势的情 况下, 族群冲突是必然的(周大鸣, 2000)。 对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进城市化进程来说 , 如 此大规模的民工流入城市究竟是喜是忧, 关键在 于这 部分 人 能否 最 终 融入 城 市 生活(李培 林 , 1996;王春光 , 2001)。 但直到目前 , 相关研究的重
C(男 , 48 岁, 私 营业主, 来 自安徽, 高中 文化, 来沪 5 年):居委会叫我们去体检, 分文 不取, 本地居民也是一样, 这是居委会的一项 服务, 很不错。 居委会的人也都不错 , 除了一 些必要的登记, 也经常来了解我们, 生意怎么 样啊, 生活怎么样啊 , 和他们聊聊。 他们有时 也挨家挨户地走走, 和他们交流多了 , 很多问 题也能帮着解决 。 上述谈话 体现出社区与 新移民之 间的新关 系。 其意义在于, 这种关系似乎和通常所说的新 移民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地位有所不同。 那么这种 不同来自哪里? 是怎样发生的 ? 制度或政策可以说是影响移民的一个核心因 素。 是否拥有上海户口 , 是制度上区分上海人和 外来人的一个关键指标。 过去 10 年中, 上海针对 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外来人口调控的特点实施了多 次变通性政策。 2004 年推出的《 上海市居住证暂 行规定》 将“ 门槛” 放低为只要在上海具有稳定职 业和稳定住所 , 即签有半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或
社区背景和研究方法
社区为综合考察上述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场 所。 一方面 , 社区作为“ 草根性社会” 是新移民进 入城市并与城市社会融合的起点 。 另一方面 , 社 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本身就是由制度 、网 络和居民等各种 要素交互作用 所形成的纽带关 系。 因而我们既能从中看到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 在正式制度的规制下如何形成一种非制度化的 、 具有社会情感支持和特殊主义取向的互动关系 , 又能从中看到这些关系是如何与区域性社区结构 相互作用, 并逐步推动政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转 变, 进而促成社区发展和变迁的 。 为此, 我们选择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 Y 社区以个案访谈的方 式进行考察。
人, 其中老年人口占 25%, 比上海市 19.8%的老 年人口比例高不少 。 社区居委会登记的外来人口 共 912 人(见表 1), 约是在社区居住的本地居民的 8 .3 %。
表 1 2004 年社区登记外来人员情况
租住 房屋
小单位 务工
家庭 保姆
外来媳
投靠 亲友
Baidu Nhomakorabea
合计
户 215 131 40 22 93 372 男(人) 266 95 ——— ——— 48 409 女(人) 291 102 40 22 48 503
我们将从后一方面的“ 草根性” 事实出发, 使 用“ 新移民” ③ 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15
敦睦他者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
他们被预设为具有在城市长期居住的事实和意愿 的人群 。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 既然户籍制度以及 与此挂钩的就业和福利体系规定了城乡之间 、区 域之间居民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设定了新移民获 得移居地居民身份和地位的难度, 那么在可见的 政策弹性空间内 , 新移民与基层社会是否可能开 始融合 ? 如果已经开始, 达到了什么程度 , 表现出 哪些问题? 在此过程中非正式的社会制度又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近年来 , Y 社区居委会开始试图改变自身的 这种形象 , 成功地增强了外来人口对自己的认同 感。 首先 , 将社区服务由本地居民向外来人口延 伸, 赋予外来人员以“ 居民权” 。 社区居委会和议 事会换届时, 在本社区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地人也 有选举权(这在上海还是仅有的试点)。 其次, 将 工作理念转变为寓管理于服务 , 争取外来人员的 信任与合作, 从而把相互防范的负向互动方式转 变为相互合作的正向互动方式。 再次, 工作方法 更加社会化、多样化。 一是动员居民把房子租给 较为稳定的外来者 , 以减少社区外来人员的流动 性, 这也得到了房东们的支持 , 因为房东出租房子 首先是求房客稳定 , 能够维护房子 , 其次才看租金 的多少(但在房产中介机构挂牌以后就由不得自
17
敦睦他者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
己了);二是把服务关系化为信息通道 , 让新移民 自我管理 ;三是在具体工作中掌握 政策, 把握分 寸。
社区生活中的上述变化显然得到了新移民非 常正面的反馈。 概括起来 , 新移民已经从 Y 社区 居委会得到的服务包括 5 个项目:(1)政策服务 , 例如将有关政策信息传达到新移民 , F 也提到自 己的妻子在办理居住证时得到居委会的方便 。 这 使居委会发挥了新移民与政府之间沟通桥梁的作 用;(2)帮助调解纠纷并协调与本地居民的关系 , 例如 D 提到与房东有问题时是找居委会解决的 ; (3)就业服务 , 例如居委会的便民理发店为 B 提供 了机会, D 的嫂子是由 L 同志介绍就业的;(4)社 区福利 , 例如 C 提到自己参加了居委会的免费体 检, E 则对居委会看望过自己生病的妹妹心怀感 念;(5)心理关怀, 例如 C 提到居委会成员会经常 来聊聊生活 。 尽管访问中给人一种印象 , 这些服 务在居委会方面还是零星的、缺少规划的 , 却使居 委会赢得了新移民的信任与合作, 不仅降低了外 来人口管理的难度, 而且对引导新移民与本地居 民的关系也有良好的效果 。
具体选择时, 除了综合考虑个案在不同类型中的
典型分布 , 对于同等条件者优先选择来沪时间早
且回老家次数少的 , 以突出研究样本的移民倾向 。
性别分布


13
5
表 2 18 位新移民个案基本情况分布
年龄分布
文化 程度分布
职业地位分布
30 岁 31 - 41 以下 40 岁 50 岁
初中 以下
高中 中专
1980 年代末期城市中 的外来流动人口 已经
开始对社会秩序形成冲击, 这是促使政府发动社
区建设的原因之一(马西恒 , 2001)。 Y 社区居委 会中负责外来人口工作的是 L 同志 , 他的工作包 括巡查新来的流动人口、对居留社区的外来人员
进行登记 、督促他们到当地警署办理居住证 、掌握
外来人口的新动向并定期向街道办汇报等 。 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