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基础知识《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 (1)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东方特色的古代标准化理念
佚名
【期刊名称】《大众标准化》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相传夏禹(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治水的时候,"左准绳"、"右规矩",将"九地黄流"导入东洋大海.这"规矩"和"准绳",就反映着古代的标准意识,其涵义之深广,是不同凡响的.
【总页数】1页(P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弘扬古代农业文明传播现代农业科技——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与特色[J], 范荣静
2.全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化学教材——谈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学教材的特色 [J], 赵莉;汪麟书;
3.中国古代城镇空间理念及其特色 [J], 任云英
4.试析东方诗学的批评理念和特色——以《六一诗话》和《东人诗话》为例 [J], 孙德彪
5.从古代经济学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亚光访谈录 [J], 张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以规矩何成成方圆的意思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规矩,就无法形成方圆。
它强调了规矩和秩序的重要性,以及规矩在社会中的作用。
规矩是人们在行为和思维方面遵循的一套准则或规则。
它们可以是法律、道德、礼仪、习俗等。
规矩的存在和遵守,确保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成方圆意味着一切都能达到和谐、完善和圆满的状态。
如果没有规矩,就无法形成这种完美的状态。
这句成语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没有规矩,就无法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
没有规矩的人可能会迷失方向,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
从社会的角度看,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规矩,就无法维持秩序和稳定。
规矩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限制人们的自私和破坏性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句成语也提醒人们要遵守规矩,遵循准则。
只有遵守规矩,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同时,规矩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句成语强调了规矩和秩序的重要性。
没有规矩就无法形成方圆,无法达到和谐、完善和圆满的状态。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
展中,遵守规矩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指什么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指圆规和曲尺。
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
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
扩展资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呐喊。
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习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心得体会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说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
是的,无规无矩,难成方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留传至今,它的意思已经延伸到了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我们安邦治国等赖以遵循的唯一法则,是使国家、社会井然有序的标准。
也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纵观历史,孙武治军严明,《孙子兵法》流传千古;曹操割发代首,终成一代枭雄;戚继光纪律严明,戚家军英勇善战……无规矩不成方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完善组织,都得有自己的标准。
那么,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班级作为大集体,也得校有校规,班有班规。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得是这些规则的引领者,让学生在学校及班级的规章制度下有序的生活、学习。
每带一个新班,我都会先跟学生一起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学校日常行为规范及我自己制定班规班约。
就拿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来说,如,体育老师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必穿运动鞋,身为班主任,我会提前提醒学生,确保安全。
再如,美术、音乐、思品等学科的老师需要学生准备什么,有什么要求,都做到心中有数,周末布置,让学生回家准备,课前我先检查……慢慢地学生也养成了习惯。
我认为,班主任抓好各学科习惯的培养,亦有利于与各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也助于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国不以规矩则衰,家不以规矩则殆,人不以规矩则废。
所以说,我们要以身作则,运用规则,进而让学生去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校园才会变得更美好。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
譬犹巧锤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比如就象巧锤自我制作画圆和方形的工具留给后人才使之后的工匠们知道圆就应怎样画,方形该怎样做。
古人也把它叫做规矩绳墨,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规,校不可一日无纪。
青少年时期,有大家都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自由,的同学认为:“多了约束便没了个性,一味地遵规守纪,一味地听老师的话,就像条条可怜虫一样作茧自缚,最终只会抑郁而死。
咱们需要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
咱们不是蒸笼里的包子,更加不是饭碗里的米粒,咱们形如空气中漂浮着的微小颗粒,在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
咱们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习并领悟创新,从不一样的角度思考问题,倘若一个人安于平庸,甘于落后,画地为牢而不自知,那么他将失去向上的动力,失去开创完美明天的创造力,等待他的结果只有淘汰。
如果一味循规蹈矩而不敢创新,怎样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经典力学。
从学校角度来讲,纪律是为了维护学校利益并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学生遵守的规章、条文。
早上去学校,如果迟到了,进教室前要喊:报告。
征得老师同意后才进去。
上课期间,口渴了想喝水,最好等到下课。
课间休息十分钟,这样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让学生舒活舒活筋骨,清醒清醒头脑这些合理的行为规范,学生有遵守的必要。
有的同学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乱丢垃圾,,自习课说话,迟到、旷课、遛出校外上网吧、校外群殴,未经允许,擅自出入校园。
这些违规乱纪的现象轻则会使同学们成绩下降,重则会使人误入歧途。
如果学校没有校规,时刻长了,学生会构成自由散漫的怀习惯,自我肩负的职责感也会逐渐减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能够创造群众的美。
”只有按照规定来做,才拥有和谐的群众。
国学鉴赏: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大意】
孟子说:“就算是有离娄那样的好眼力,有鲁班那样的好手艺,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就算是有师旷那样好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就算是有尧、舜的道义,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
【注释】
离娄: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人,目力极强,能在百步之外看见秋毫之末。
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末年的能工巧匠。
规矩: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
矩,曲尺,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盲人乐师。
六律:即古代乐器的音调标准。
五音:即宫、商、角(jué)、徵(zhǐ)、羽,是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启示录】
规矩,是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常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任意而为,彼此间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只有按照规矩办事,树立守纪律的意识,才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规矩,可成方圆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这句话本身,就有逻辑上的错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它一味强调事物的秩序与准则却不免陷入了绝对化的桎梏;没有规矩,可成方圆,倡导了变通,是创新发展的必须。
规矩是定数,而每个人都是变数。
强行要求不同的人全部按同一种模式行事,自是一种错误。
其实,所有“规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
古人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没有错,错只错在人们把这样一道复合开放题,当成了一道单选题。
很多时候,“没有规矩,可成方圆”。
在明代有一种很有名的茶叫“清泉白石茶”,其味清香醇厚,是一位隐士不守一般茶道的规矩,用莲子粉、上好的茶叶混合成泥,晾干成块,再和白石一起用小火煮,煮到泥块裂开为止。
这种独特的“清泉白石茶”,正是不守“规矩”,可成“方圆”的杰作。
爱迪生母亲的不守“规矩”,同样让自己的孩子成了“方圆”;童话大王郑渊洁一家三代都是不守“规矩”的人,小学都没有毕业,也照样都成了“方圆”。
规矩从来都是用来打破的。
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创意从何而来?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只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有何进步发展可言?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松鼠从小就关在一个有梯子的笼子里,那里的空间很小,它只能在那仅有的空间里翻跟头玩耍。
然后,它被放了出来,可它依然不会做其他的动作,只会像原来在笼子里那样翻跟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小松鼠的心里已经有了那种无形的规矩――只能在原先的那种尺寸里翻跟头。
当人的心灵被拴上“规矩的镣铐”时,也会有同样的际遇。
正是所有的先例组合了一条条规矩,圈定了行为做事的准则,画出了一个永远的模式,让我们对所有规矩之外的奇想憧憬望而却步。
当我们已在规矩打造的条条框框中无法脱身时,又何必老让自己困在其中呢?须知,只被规矩的茧子束缚,就很难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只在规矩画定的圈子内行走,永远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
标准化基础知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就是指凡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法则。
社会和国家需要有一定的法则和规范来治理.当然,治理天下有两方面的“规矩”。
《史记·礼书》里说:“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用仁义来规范人心,一方面要用刑罚来惩治出轨的行为,即包括德治和法治两个方面。
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规矩,没有这些“规矩”,各种行业也就无法进行。
运动场上,长跑运动员必须听到发令枪响过之后才能起跑,如果不遵从这项“规矩”,整个比赛就乱套了;建造大厦,也要有一定之规,如必须先打好地基等等。
几年来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或多或少的让我体会到:幼儿园应当坚持以师幼发展为根本;以优质的保教为中心;以科学常态化的管理为保障;以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以生动有趣的活动为载体;以孩子的快乐成长为宗旨。
因此,幼儿园要想全面落实并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作根本保障。
由此可见“制度”就是人们在通常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来限制、约束人们行为准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那么,如何运用“制度”来有效地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并让教职工自觉地接受制度的约束,从而心情舒畅地去工作、学习、生活,是制度建设的一门学问,也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下面结合我园的制度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制度建设的长效性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工作和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幼儿园的制度建设更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脑海中固守着一种可怕的观念,那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纸上一套、干一套;检查一套、背里一套。
于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具有严肃性,甚至形同虚设—聋子耳朵摆设。
很多制度只是短期行为,像个早产儿,天生残缺,没有一个长期的打算。
例如:开始建园,我们制定制度,总是一学期一次,往往是一种制度大家刚刚适应,然后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又要重新制定,弄得老师无所适从,意见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我和行政管理层多次研究,决定把各项工作尽可能地作一个长远的打算,然后形成制度。
如果部分条款不能与时俱进或在执行过程中有明显的偏差,我们便在新的学期作简单的修正,这样既省时省力,又有延续性。
如:安全、卫生、晨检、活动、生活等制度它既是常态化的东西,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人人都知道:单位的制度是用来约束人的,也是用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此,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具有它的科学性。
二、在管理者的层面,经常会有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领导非常有亲合力,工作也有条不紊,成效显著;而另一种则是:民意较差,制度满墙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前者可能除了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外,其次最主要的我想就是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执行的有力性在发挥作用。
而后者的直接原因,可能就是制度建设的没有章法,不具有科学性。
这说明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是工作好坏的主因。
幼儿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好教学质量低下、教育管理粗放、行政执行力软弱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规矩”有关。
所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几千年前孟老夫子的这一经典名言,是值得我们深思,并要求能内化外延于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的。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充分运用我园已建立的这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完善,在实践中创新,常抓不懈,公平、公正、公开地立规矩、守规矩、评规矩,为我园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幼儿园的再创跨越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