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专题论述

  • 格式:docx
  • 大小:41.26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子昂(字伯玉)(陈拾遗)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方回: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陈绎曾《文荃.诗谱》: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胡震亨: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吴乔《围炉诗话》:虽有陈子昂复古,其诗伤于重滞。

黄子云《野鸿诗的》:不愧骚雅元勋。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陈子昂的诗歌(郭本补充)

主要内容:

1.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

在揭露初唐的种种弊端方面,其深度广度,有过于四杰。

2.《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均作于随军北征契丹之时。他为国杀敌、立

功边陲的理想落空,失望怅惘之时,等幽州台,吟咏有关的古人古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后人指出:“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

3.陈子昂的送别诗如《送魏大从军》、《春夜别友人》、《送客》等五律,也都有“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特色。其五律骨力之遒劲、风格之雄浑,自在沈宋之上。

影响:

1.陈子昂的诗歌,以其深刻充实的内容和质朴刚劲的风格,廓清了六朝余风。“唐初,王

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刘克庄语),所以享有“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的赞誉。

2.他的《感遇诗》在以兴寄无端、寓旨遥深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抒发幽愤方面,与阮籍

的《咏怀》一脉相承,而直接影响了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杜甫称“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对他的崇敬仰止,情见乎辞。元、白在《叙诗寄乐天书》、《与元九书》中也分别提到陈子昂的《感遇》诗对他们创作讽喻诗的启发。所以元好问谓:“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3.当然,他的诗歌也有缺陷:“复多变少”(皎然《诗式》),部分诗受玄理诗影响,对齐梁

的辞彩一概摒弃,有枯燥晦涩之嫌。

代表作《感遇》

这组诗共三十八首,“出自阮公《咏怀》”

朱熹:词旨幽邃,音节豪宕

《诗薮.内编》:尽削浮靡,一振古雅

《感遇》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初唐前期,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诗歌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出新的气息。“初唐四杰”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影响,虽有成效,却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唯有陈子昂扛起了革新的大旗,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齐梁诗风。他写《感遇》诗,便是用来体现自己这种文学主张的。最后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创健康发展之路。

这些《感遇》诗风格质朴雄健,曲笔揭露时弊、厌恶现实、忧谗畏讥,敢于揭露朝政与社会弊病,体恤民生疾苦,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大胆讽喻朝政,落地铿锵。刚直的性格,激进的作风,也给他悲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其《感遇》组诗是本人经历和生活的体现。“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第十九首)主要采用夸饰、反诘法,斥责了劳民伤财、愚弄百姓的所作所为。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第二十六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生活。“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第二十七首)与“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第二十八首),借楚襄王骄奢淫逸,不图国事,致使权丧国亡的史实,讽喻统治者:吸取教训,莫迷于声色而误国。

在第十六首《圣人去已久》里,诗人慨叹以天下为公的圣人早已逝去,识用贤士的燕昭王和功成隐退的鲁仲连也无影无踪,不复再见了,曲折而深刻地批判了武则天暴戾、奸佞得势、酷吏逞凶、世人争权夺利的丑恶现实。

第三首《苍苍丁零塞》、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三十四首《朔风吹海树》、三十五首《本为贵公子》、三十七首《朝入云中郡》这些诗,开边塞诗之先河。其内容描绘边塞之荒凉、征途之艰险,慨叹边塞无良将,有力地控诉了武氏政权穷兵黩武、不修边备战、边陲黎民惨遭杀戮的事实。

抒写爱国情愫的“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第三十四首),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抗御外敌、以身报国的决心;“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第三十五首),借诗直抒胸臆,鲜明显露其慷慨报国的情态。感寓感怀,奥妙自现其中。

体恤民生疾苦,这突出反映在几首边塞诗中。“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第三首),“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第二十九首),“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第三十七首),均描绘了边塞惨不忍睹的景象――战士惨死于沙场,孤儿寡老无人过问,百姓流离失所,死伤不计其数,遍地哀鸿,血染劲草……用泪写成的诗行,流露出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感情沉郁跌宕,凄恻动人。这些诗与那些揭露统治者尽情享受、不修战备、边陲将领无能、玩忽职守的诗行相映衬,增强了《感遇》诗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诗人自我德行的表现:“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第二首),诗人自比幽香的兰草,表明他那高洁的美德;“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第十一首),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第十八首),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洁身自好的心迹;“深居观群动,徘然争朵颐。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口疑”(第十首),勾画出了为牟取名利尔虞我诈、极尽诬陷之能事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实际上它起了反衬作用,衬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耿直秉性。

《感遇》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更高的视野和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反观现实社会,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油然而生。意笔寄情,横贯今古、弥漫天地,一个孤傲气魄的诗人形象展现在眼前,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