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47
林徽因的一生1. 前言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3月1日),原名林徽音,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和女性解放运动领袖。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不仅在建筑界有卓越的成就,也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回顾林徽因的一生,探讨她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2. 幼年与教育林徽因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中。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因此她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父亲的熏陶下,林徽因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艺术与建筑的结缘在读完高中后,林徽因进入了上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专注于建筑设计的学习。
她在美术学院期间展示了她的天赋和创作能力,备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4. 婚姻与职业生涯1925年,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
这段婚姻对她的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影响,两人合作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
他们共同追求着建筑艺术的卓越,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除了在建筑领域的成就,林徽因还以其诗歌和散文作品而闻名。
她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此外,她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
6. 后期生活与逝世尽管林徽因在事业和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的一生也有许多不幸和挫折。
她的丈夫梁思成在1952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之后,她的身体健康也逐渐恶化,最终在1955年离世。
7. 影响和遗产林徽因在建筑界和文学界的成就和贡献为后人所推崇和追随。
她以其独立、坚韧和创造力而被人们铭记,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总结林徽因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魅力和影响力的女性。
她在建筑、文学和女权运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她的勇气和才华使她成为人们敬佩和赞颂的对象,她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旷世才女林徽因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
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气质如兰的多才少女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原籍福建闽侯。
父亲林长民是诗人兼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
林长民是新派人物,他思想开朗,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长。
1916年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入教会学校——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接触西方文化,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
1920年4月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开拓了自由的视野。
同年入伦敦圣玛丽女校学习。
在此期间,林徽因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以建筑为业。
这年10月,本来是留学读经济的徐志摩却对文学发生了兴趣,辍学到处游览。
他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了美若天仙的少女林徽因,当即堕入爱河,开始了几乎疯狂的追求。
然而24岁的徐志摩比林大了整整8岁,而且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当时就在伦敦!林徽因了解到这个情况,又为火辣辣的情书所感动,她被折磨得辗转难眠。
在徐志摩发动多次进攻之后,看似牢固的防堤也决了口,她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
浪漫的徐志摩回家后就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
张感到十分突然,但也理智,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
徐志摩的父亲是一个银行家,气愤之下宣布断绝了父子关系,停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应。
林长民与维新派首领梁启超是好友,临出国前他已将爱女林徽因许配给了梁的二公子梁思成,尽管他们只是订婚,也尊重爱女的选择,但还是感到以后无法交代,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总结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 - 1955年3月1日),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母”。
她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者,对中国建筑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为中国文学界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本文将对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进行总结。
一、生平事迹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附近的一个富裕家庭。
她从小展示出文学和艺术的天赋,对古典文学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读书期间,她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和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林徽因被留学美国攻读建筑专业。
在美国期间,她深入学习了现代建筑理论和西方文化,受到了欧洲现代派建筑大师的影响。
回国后,她开始在中国开展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
林徽因在1928年嫁给了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并与他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建筑项目。
他们致力于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注重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们的作品包括北京西太后园、天津梅江厅等,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
除了建筑设计工作,林徽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
她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的散文作品也展示了她对建筑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二、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开拓者之一,她为中国建筑设计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注重环境的融入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她认为建筑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她的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层次感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体现了对美学和功能的完美平衡。
同时,林徽因积极倡导女性参与建筑事业,她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男性的领域。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女性领军人物,她为后来的女性建筑师树立了榜样,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林徽因的故事介绍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诗人、学者,也是著名的才女,出生于浙江杭州。
她参与了中国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设计,可以说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林徽因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林徽因的故事林徽因在1904年6月的时候出生,8岁的时候移居上海,16岁的时候在英国剑桥留学,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启蒙老师徐志摩。
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带领着林徽因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让林徽因的世界豁然开朗。
1921年的时候林徽因回国继续学习,之后徐志摩、胡适等人创办了新月诗社,林徽因成为成员之一。
1924年,林徽因到美国学习建筑学,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他们在1928年成婚了,他们一起学习建筑,一起研究关于古代建筑的结构图画等等,他们有共同的志向,梁思成也非常爱她,可以说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
1937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好友徐志摩逝世,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在革命胜利之后林徽因回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旅程,她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是在这个时候创造的。
1955年的时候林徽因因病去世了。
她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很多考古资料,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就是林徽因的故事,反应了她充满曲折但又非常幸福的一生! 林徽因的名言林徽因名言很多,主要是源于林徽因的著作之中,林徽因笔下的文字温婉柔和,但是用意却是无比深长,耐人寻味。
林徽因对梁思成说的爱情誓言,如今早已经变成了一句爱情名言了,那便是:“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报答你。
”这是一句极为美好的爱情名言,一句生命之不能承受之重,一句倾尽此生来相报,可以说是至情至深至切。
林徽因对于清宁而写下的名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既是一种对于传统意义上归隐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平静的另一种理解,主要是强调了心中要有平静,而不是一味的躲避世间的纷争,既是肯定了人生世事的重要性,也指明了一种人生的生活的态度。
有关林徽因建筑成就的作文素材1.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和作家。
Lin Huiyin wa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 and writer.2.她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She achieved a series of accomplishm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3.她设计的广州圆明园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The Guangzhou Circle Mansion she designed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4.林徽因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Lin Huiyin was also the first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5.她在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
She had unique insight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6.她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和推崇。
Her design concepts have been praised and admired by many.7.她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倡导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建筑风格。
She emphasize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dvocat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8.她的建筑作品充满了东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Her architectural works are full of orient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9.她对中国古建筑有深入的研究和领悟。
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供大家参考!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篇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
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
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
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关于林徽因的个人介绍和事迹篇2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在日本留学,而母亲何雪媛则是富商之家的出身,没有读过多少书。
林长民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但不幸的离世让他陷入悲痛。
他被迫迎娶了何雪媛,一个外表不漂亮、性格暴躁的女人。
这段婚姻并不美满,何雪媛不得不忍受丈夫的冷淡,而丈夫则不情愿地接受了这门婚姻。
何雪媛为林家生下了一儿一女,女儿即林徽因。
然而,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她嫉妒丈夫对她的冷淡,经常对他发飙。
一天,她抱着儿子出门,却摔倒导致儿子夭折,让她痛苦不堪。
丈夫和家人都认为是她的错,而对。
她更加冷漠。
林长民后来娶了小妾程桂林,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性格温婉,赢得了丈夫的喜爱,生下了四个儿子。
何雪媛失去了地位,被赶到了后院,她的嫉妒和怨恨渐渐转化为对女儿的虐待和负面影响林徽因在母亲的谩骂声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她变得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害怕招惹母亲的愤怒。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文章摘抄林徽因(1904年-1955年),原名林徽音,字海娇,浙江宁波人,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和评论家,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建筑师之一。
林徽因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优美的诗歌作品而广受赞誉,被誉为“东方维也纳的天鹅”。
下面是一篇关于林徽因的文章摘抄:一、林徽因的生平和事业林徽因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
在她的父母和师长的影响下,她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进入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后,她开始接触到建筑学,并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充满了东方古典风格和现代主义的结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她注重对建筑物环境的研究,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人文关怀。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展现了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审美价值。
二、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林徽因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她的诗歌作品以其典雅、含蓄的风格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诗歌表达了她对生活、自然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她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林徽因的诗歌常常通过以物言志的方式,表达她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
她善于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通过简洁优美的文字,表现出她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她的诗歌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读起来引人入胜。
三、林徽因的文学评论林徽因不仅擅长写作,还对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评论。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使她的评论具有独特的观点和洞察力。
她的文学评论既关注作品本身,也关注作者和时代的背景。
林徽因的文学评论着重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人文关怀,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她对作品的评价往往深入独到,既有批判,也有赞赏,使人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林徽因的影响和价值林徽因以其卓越的建筑设计才华和独特的诗歌才能,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建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推动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民国建筑学家林徽因生平简介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因为常被误认为是林微音,所以才改成了林徽因。
她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与作家,是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建筑学家林徽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徽因简介林徽因于1904年在杭州出生,祖父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曾经在日本留学,是北洋政府的官员。
她从小就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进步。
1920年,林徽因跟着父亲远赴伦敦,在那里,认识了身为女建筑师的房东和徐志摩,接触到了建筑学和新诗,并在圣玛丽学院学习过。
回国后的林徽因继续学习,并参与了新月社的活动,初登舞台,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学习建筑,跟梁思成结婚后一起回国执教,创办了国内首个建筑系。
从1930年开始,林徽因丈夫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跑遍了十五个省的近两百个县,测量与绘制了两千七百多出处建筑,共同完成了多篇建筑学研究文章以及多部建筑史书。
林徽因还在当时流行的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诗文,包括救国的文章。
由于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退居到李庄的林徽因肺病加重,度过了非常困难的时期。
建国初期,林徽因作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国徽的修改工作,并与丈夫一起致力于中国的古建筑的保护。
1955年,五十一岁的林徽因终因病情恶化去世。
林徽因有哪些建筑作品提起林徽因,我想应该是没有不认识她的人。
林徽因给大家最深的印象便是她的才华和外貌。
其实不然,林徽因在建筑领域也是超级顶尖的人物。
林徽因有如此出色的设计才能,不仅和她的教育有关系,还离不开她到处参观著名建筑物,在这个过程她学到了许多设计的精华部分。
谈到林徽因的建筑作品,在这里介绍几个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成就。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之一,提到东北大学都熟知,可提到东北大学的校徽是由谁设计的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这个学校的徽章正是由林徽因设计的。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既然这样,那么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至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浙江杭州人。
它的原名是林徽因,它的名字来源于“石大雅四七:大思的继承人徽因,然后是白思的男性”。
后来,它经常被误认为是“林伟音”,一个当时的男作家,所以它被改名为“徽音”。
中国著名建筑师和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2)林徽因早年立志投身建筑事业需要极大勇气,建筑师和建筑行业很长时间里都是男性垄断。
她最初想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但因建筑系不招女性而只好选择先进美术系,再选修建筑课程这样的迂回战术。
在林徽因后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她不断将自己的女性经验和主体意识融入作品,成功证明了自己作为女建筑师的地位。
1935年,梁氏夫妇设计的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建成,该建筑是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设计采用不对称的布局,造型简洁,比例匀称。
徽因心细,考虑女生手小,楼梯扶手比一般细小,体贴入微,备受称赞。
”抗战爆发前,梁氏夫妇在华北地区对存世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考察,其中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唐代佛光寺。
林徽因在东大殿北次间大梁上辨认出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意味着这座千年佛殿很有可能就是一位名叫宁公遇的女性出资重修的,欣喜之余,她还与宁公遇的塑像留下了一张著名合影。
林徽因作文素材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林徽因的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林徽因作文素材一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
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
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林徽因作文素材二林徽因的宽容与血性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占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旦,林徽因在一次聚会上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关于林徽因简介及小时候的故事林徽因,福建闽侯人,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20世纪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相关建筑方面的论文二十几篇。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着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做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小时候的故事爸爸的掌上明珠林徽因生于杭州,祖籍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中的长女,生得清秀可人,所以她从小就受尽宠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尤其得到父亲的宠爱,她的小名“徽徽”便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儿上的。
1912年,林徽因的祖父从杭州迁居到上海,林徽因进入爱国小学读书。
1914年,10岁的林徽因又随祖父到北平,与父亲林长民住在一起,三个月后祖父去世。
1915年,袁世凯称帝,林徽因随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的红道路,在天津生活了一年。
从杭州到上海,到北平,到天津,童年的林徽因可谓大开眼界。
一个天资聪慧的小女孩儿,总是会用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接纳这个世界,她那幼小的心中,也许正在一点一滴地学会如何看待美,追求美,创造美。
这个点,恐怕最了解女儿的爸爸林长民也不能够完全了解吧。
即使看遍了大江南北那些优秀的建筑瑰宝,年幼的林徽因对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还未深刻理解,但是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外观样式,却使她感受到建筑艺术的诱人魅力。
1916年,林徽因又随全家返回北平,进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