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与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以及采用其她相应的治疗手段。

3、证、病、症: (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就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3)病:即疾病,就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与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五行生克制化:就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肝主疏泄:就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与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

8、脾主运化:就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与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 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体质:就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与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4、痰饮:痰饮就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5、淤血: 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16、正气: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病邪的

抵抗能力、病后的康力。

17、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病证本质与临床现象一致的病变。

18、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从治”。适用于病证本质与临床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变。

19、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

治法就各异。

20、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1、胆主决断:就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与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与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2、宗气:就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23、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