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331.9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①

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尝试从专业设置调整、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回朔

我国高等教育依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人才类型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同,如研究型人才是以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培养为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以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为主要任务,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各高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地方院校比精英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保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如果说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985工程”和国家“211工程”等百余所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那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600余所本科院责无旁贷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主产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重新定位,在名校与高职院校中寻找空间,“错位”发展,将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当前,大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一方面是“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则是求贤若渴,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人才”供需的胶着状态,这个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实际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清并走出人才培养中的误区是很重要的。误区之一:专业设置的盲从性。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

①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房学军(1970-),女,辽宁阜新人,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导致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毕业生无处可去。误区之二: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很多高校都很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但是在校期学生的实践动手时间很少,基于设备缺少、陈旧等实验室条件所限,大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较弱,到了企业能够马上拿得起来的大学生很少,多数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误区之三:教学模式僵化。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沿袭着从课堂到书本,从公式到做题,从背题到考试的简单重复,课堂上的“灌输式”授课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一张卷定成效的传统考核方式也促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储备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误区之四:重通用,轻专才。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些课程开设多而杂,学生好像可以有很宽泛的从业空间,但对于真正需要专门人才的企业来说却又是无所适从。

大学和企业之间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直接反映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解决的办法首先是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成为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六大举措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包括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等要素[1]。

大连工业大学建校五十年来始终坚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立足轻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同时,学校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定位于:以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着重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融合的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

1.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是学校服务定位的重要体现。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通过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衍生新专业,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条件好,如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专业为支撑,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专业。按照“前沿、交叉、急需”原则,积极增设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需要的专业,如新增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学校还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如纺织工程专业设有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纺织品加工工艺设计和染整技术三个柔性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自动机械装备设计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公共营养专业方向等,突出了学校办学特色。

2.优化的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转变过于强调基础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想法,坚持基础教学要为专业教学服务,为相通相近学科搭建基础课程平台,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延性和知识迁移性,按学科专业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基础模块,并根据专业需要,适度加大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比例,提高学生从业过程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着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循序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工科应用型本科专业为例,构建了以工程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为依托,以综合实践为助推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新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突出了操作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

(三)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突破

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一直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更多地要依赖于广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