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11 KB
- 文档页数:7
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
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2.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答案】1.A 2.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导语】《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岑参的作品。
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
下⾯就给⼤家介绍下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欢迎阅读!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出挂城头,城头⽉出照凉州。
凉州七⾥⼗万家,胡⼈半解弹琵琶。
琵琶⼀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故⼈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
⼀⽣⼤笑能⼏回,⽃酒相逢须醉倒。
【赏析】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这⾸描写欢聚宴饮的诗,将边塞的⽣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息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岑参诗的特⾊。
在⼀个⽉亮“弯弯挂城头”的夜晚,诗⼈与好友欢快畅饮,有热情好客的凉州⼈弹琵琶助兴,全城都洋溢热闹欢悦的⽓氛中。
动⼈的琵琶声缭绕在宴席间,直⾄深夜。
诗⼈感慨“河西幕中多故⼈,故⼈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希望与友⼈都能尽快建⽴功业,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态度。
“⼀⽣⼤笑能⼏回,⽃酒相逢须醉倒”两句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澎湃激昂,豪⽓纵横,表现出诗⼈乐观积极的⼈⽣态度。
其中⼀个“笑”字,写出宴会场⾯之热闹,也写出了岑参和友⼈的本⾊。
这种笑,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活的乐观⾃信。
同样,“须醉倒”也不是为了借酒浇愁,⽽是以酒助兴,是⼀种豪迈乐观的醉,体现出当时知识分⼦积极奋发的⼼态。
扩展阅读:岑参的诗词⽣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
⼭⽔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梁却寄匡城主⼈》等。
六年边塞⽣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进⼀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云,天⼭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黄沙⼊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其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整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意思】雪花飘落树枝上,像一夜之间春风忽然吹来,千万棵梨树上,梨花竞相开放。
【鉴赏】北风一吹,大雪纷飞,漫天皆白,遍地银装,所有树枝上都挂满了雪花,就仿佛是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的梨花都开了一般。
这满树压枝的雪花正如绽放的梨花一般,让人仿佛置身温暖的江南,顿觉春意盎然。
诗人巧妙地将南方春景比作北国冬景,以花喻雪,既将边境的壮丽景色描绘出,又表现出诗人不以为苦,反将塞外的雪景写得如此美好,展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后人常用此句形容雪花之美。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大地飞雪,一片银白或雪天玉树琼枝的冬景。
[例]地面上,只有丛生的红柳和毛条探出头来,枝条上沾着毛松松的雪花,玲珑的冰晶恰似缕细的白玉雕刻,琼花玉树,傲然挺立,显出不畏冰霜的独特之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也可为此时此地的写照吗? (蓝坪《戈壁宝山间》)二、用以形容梨花怒放,满眼玉洁的景色。
[例]岑参诗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举目四望,梨园座座,一望无际。
满树梨花,雪白如玉,宛如万里雪飘,银色世界。
(周思民《黄河两岸果飘香》)三、用以形容突然间众花绽放盛开的景致。
[例]有一年秋天,院里的海棠意外地又开了满树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沫《花蕊》)四、用以比喻一时间忽然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到新鲜、惊奇的事物或人。
可用于褒义或贬义。
[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两三年间,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变化之速,使许多人瞠目咋舌,难以置信;也使更多的人心怀宽畅,喜上眉梢。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 1原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思是:突然就像春风吹了一整夜,像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话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如下:北风席卷大地吹乱了狼尾草,八月的天气将会被大雪覆盖。
突然,像一阵夜风吹来,仿佛梨树开花了。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用冰冷的手做护手,铁甲钢太冷了,很难穿。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傍晚,指挥部大门前,大雪纷飞,红旗冻住了,风也拖不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路曲折没有见过你,只留下一排马蹄印。
【诗词注释】(1)武判官:名不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2)白草:西域草的名称,秋天变成白色。
(3)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4)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5)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6)狐裘(qiú):狐皮袍子。
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7)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8)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zhuó):一作“犹着”。
着:亦写作“著”。
(9)瀚(hàn)海: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10)惨淡:昏暗无光。
(11)钟君:它被称为指挥官或总部。
古代是中国人左右三军的营地,以中国军队为主帅。
诗词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
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千古风流人物诗词加赏析大全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
我在此整理了千古风流人物诗词加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千古风流人物诗词加赏析11将进酒李白〔唐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愿醒一作: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
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2陋室铭刘禹锡〔唐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古风流人物诗词加赏析2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
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突出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和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对偶夸张)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送别。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写送别。
点明了饯行地点、原因。
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异乡的乐器,思乡之情委婉流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掣”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最后四句写雪中送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顶针)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
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诗意及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诗意及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2),胡天八月即飞雪(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4),狐裘不暖锦衾薄(5)。
将军角弓不得控(6),都护铁衣冷难着(7)。
瀚海阑干百丈冰(8),愁云惨淡万里凝(9)。
中军置酒饮归客(10),胡琴琵琶与羌笛(11)。
纷纷暮雪下辕门(12),风掣红旗冻不翻(13)。
轮台东门送君去(14),去时雪满天山路(1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6)。
【注释】(1)歌:古诗的一种体裁。
武判官:姓武的判官,作者友人。
判官,官职名,协助节度使处理公事的文职官员。
归京:从当时作者所在的轮台回到京都长安。
(2)白草:西北边境所生长的一种牧草,秋天变白,枯而不萎。
(3)胡天:指塞北边境一带的天气。
(4)珠帘:缀有珍珠的幕帘。
罗幕:用绫罗一类丝织品制成的帷幕。
(5)狐裘:狐皮制成的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6)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不得控:拉不开。
控,拉。
(7)都护:唐时在边地四周设置了六大都护府,府中各置都护一人,是镇守边疆的最高长官。
这里的都护和上句中的将军,都泛指边地军事将领。
铁衣:铠甲。
着:穿。
(8)瀚海:大沙漠。
阑干:纵横的样子。
百丈冰:形容冰层很厚。
(9)愁云:阴沉密布的云层。
惨淡:阴暗沉闷。
凝:聚。
(10)中军:古时军队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亲自率领的部队。
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
饮:设宴欢送。
归客:即武判官。
(11)胡琴、琵琶、羌笛:都是当时少数民族乐器。
这里指席问演奏的各种乐器。
(12)辕门:军营门。
古代行军住宿时,围车成营,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作为营门。
(13)掣:牵引、拉动。
冻不翻:指红旗在风雪中结了冰,风卷不动。
(14)轮台:唐时北庭都护府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米泉县。
(15)天山:即今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赏析试题《十五从军征》练习题及答案1.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2.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4.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5.给本文再设一个问题,并给予回答。
(不能与上面的问题重复)6.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参考答案:1、(1)《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3、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4、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5、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表达方式等任何一个角度去设题。
6、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全诗以写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文解析一、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解析1. 首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字词解释-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 诗句赏析- 这两句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折”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北风的迅猛,“八月”点明时间,在内地,八月还是秋高气爽的时候,而边塞已是飞雪漫天,一个“即”字,突出了边塞气候的特征,为下文写雪后的奇寒作铺垫。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句赏析- 这是千古名句。
诗人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富有浪漫色彩,意境壮美,比喻新颖贴切,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3.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字词解释-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罗幕”:丝织帐幕。
“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控”:拉开。
“都护”:唐朝边疆官职名。
- 诗句赏析- 这几句写雪后严寒。
雪花飘入珠帘,打湿了罗幕,即使穿上狐裘、盖上锦衾也感觉不到温暖,将军的角弓都拉不开,都护的铁衣也难以穿上,从人的感受、武器装备等方面,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雪后的奇寒,也暗示了戍边生活的艰苦。
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字词解释-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 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沙漠冰封、万里云凝的塞外天地。
“百丈冰”“万里凝”,夸张地写出了冰的厚度和云的广度,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寒冷、压抑的氛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和赏析【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韵译】: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评析】: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潼关古诗翻译]听声古诗翻译听声古诗翻译一:王维《过香积寺》全诗翻译赏析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文解释:不知香积寺在哪里,走了好几里才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小路,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阵阵钟声。
流泉遇到岩石发出幽咽的响声,日光照在幽深的松林上生出寒意。
暮色降临宁静潭水弯曲之处,安然修禅制服各种欲望。
译文1: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
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
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
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解释:无人径:不见人影的径路。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曲:水边。
安禅:安然入禅境。
赏析:诗人晚年的诗文中常带有一种恬静的意境。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描写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的都是景色,然而无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
诗人进入茫茫山林中寻访香积寺,见景生情,由远到近,描绘了访问途中见到的景色,透露恬淡宁静的气氛。
全诗由景写情,构思巧妙,自然天成。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先看三四两句。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第36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过渡句是哪句?答:第一部分描写雪景,第二部分写送别之情。
过渡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赏析。
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画面:忽然好像一夜间春风吹来,成千上万棵树的梨花竞相盛开。
修辞:运用比喻修辞,用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传达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炼字:“忽”字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表现了诗人赏雪时的惊喜之。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是怎样描写天气寒冷的?描写天气寒冷有什么作用?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通过视线转换。
从帐内到帐外,到军营,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表现寒冷。
作用:表面写寒冷,实际上用冷反衬将士的热情,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精神。
同时为送别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结构: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炼字:“愁”“惨”二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又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勾画出一幅旷远辽阔的荒漠雪景图。
修辞: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运用双关,既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又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勾画出一幅旷远辽阔的荒漠雪景图。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是一句诗词中常见的描写手法,意味着事情突然发生或者瞬间发生变化。
这句诗意味着突然出现的美好和令人愉悦的时刻,就像是春风一夜间带来的温暖和活力。
它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常常用来描述事物突然改变的状态或者一种心情。
一、描写突如其来的美好这句诗可以用来赏析美好的事物突然降临,给人带来的惊喜和愉悦。
无论是遇到美妙的音乐、欣赏艺术作品,还是经历一段美好的恋情,都会让人感觉仿佛忽然间就像春风一般,带来了柔软的温暖和新鲜的空气。
这种感觉让人心旷神怡,充满希望和愉悦。
二、形容突然改变的状态忽如一夜春风来还可以被用来形容突然改变的状态,例如日渐增长的自信、突然变得坚强、低迷的情绪突然消散等等。
这种变化是突发且迅速的,就像春风一夜间带来的温暖和生机,让人感到突然间形势明朗、前进有望。
三、表达短暂而美好的时刻有时候,我们会经历一些短暂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美好时刻。
这些时刻就像是忽然间春风吹来的阳光,温暖而美好。
如同一场与朋友的深入交谈,或者是被赞美的时候,这些美好时刻很短暂,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四、表达时间的流逝忽如一夜春风来这句描写手法还可以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
时间的流逝往往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像春天的变化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一样。
五、人生如歌,让忽如一夜春风来成为信条忽如一夜春风来这句描写手法可以成为人生哲理和信条。
它提醒人们,生活中会有许多美好的瞬间,这些瞬间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对这些美好时刻的敏感和领悟,珍惜它们,并且传递给身边的人。
结论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不仅仅是欣赏这句诗句的美妙表达,更是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感悟和理解。
它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们在每一个春风般瞬息万变的时刻,都能感受到希望和温暖。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时刻,活出精彩绝伦的人生!。
诗词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整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cén shēn)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风,是边塞诗的典范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全诗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年代: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
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写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
“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在茫茫大沙漠上,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
“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
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
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
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
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
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体称之为“歌行体”。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写白雪的语句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是吟雪的代表诗句。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同时“梨花”的梨还代表着“离”。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
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
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