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310.54 KB
- 文档页数:2
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渗漏原因以及防渗加固技术导言水利工程是关系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工程,并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及生产。
因此,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能有效地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应利用科学合理的堤坝防渗加固工艺,并与水利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取科学的防渗加固措施,解决其潜在危机,延长堤坝的使用时间,保证其良好的使用性。
堤坝工程中应用防渗加固技术的重要性在水利项目中,修筑堤坝是关键的环节。
堤坝类型较多,而且建设技术和建设流程较复杂,在运行中极易发生渗漏问题,若发生渗漏问题,会给整个水利项目功能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防渗加固工艺在堤坝项目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科学应用防渗加固工艺,能够大幅增加坝体的防渗能力和稳定性,保证正常运行。
堤坝渗漏原因分析1.施工原因由于我国早期的部分水坝建设时设备不够先进,较难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个别工程因工期较短,规划和建设基本同步进行,导致堤坝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标准性和专业性。
同时过度节省建设成本,并未切实考虑堤坝可能出现特殊情况,造成堤坝渗漏,因此,应重视水利项目建设质量。
2.施工机械设备原因堤坝发生渗漏现象,也有机械设备方面的因素。
由于在堤坝的建设过程中,对建设质量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未安排专业管理人员。
如在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个别建设和设计工作者为了节省时间与资金,使用与具体建设要求不相符的机械设备,造成压实效果不佳,或填料存在未碾碎的土块,使整体项目的施工质量降低。
因为填料里有一些杂质、土块未全部压碎和土壤层厚度过大等很多因素,所以,在接头及分段处理时,处理达不到要求,及新老接头环节的处理未完全到位,导致结构层存在分层现象,极易造成堤坝本身防渗功能减弱,影响堤坝防渗漏功能。
3.后期维护原因堤坝渗漏不但和建设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关,也和后续维护工作密切相关。
如施工完成后未重视保养工作,且发生渗漏时也未能及时处理,均造成堤坝渗漏严重化。
通常堤坝施工结束后,是以承包的形式让相关企业担负后续的养护任务,无专人专项管理,无法根据实际状况开展监查报告,易发生如机械设施损坏或受到腐蚀等问题,使其难以在干燥或多雨季节安全运行,出现溃坝的风险。
渗透变形及防止渗透变形的措施土石坝及地基中的渗流,由于机械或化学作用,可能使土体产生局部破坏,称为渗透变形。
严重时会导致工程失事,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渗透变形的形式渗透变形的形式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土料性质、土粒级配、水流条件以及防渗排水措施等因素有关,通常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1)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坝体或坝基中的细小颗粒被渗流带走逐步形成渗流通道的现象称为管涌,常发生在坝的下游坡或闸坝下游地基面渗流逸石砂土中容易出现管涌;粘性土的颗粒之间存在有凝聚力(或称粘结力),渗流难以把其中的颗粒带走,一般不易发生管涌。
管涌开始时只是细小颗粒从土壤中被带出,以后随着小颗粒土的流失,土壤的孔隙加大,较大颗粒也会被带走,逐渐向内部发展,形成集中的渗流通道。
(2)流土在渗流作用下,土体成块被掀起浮动的现象称为流土。
流土可以发生在粘性土体,又可以发生在非粘性土体。
在非粘性土体中,流土表现为成群土粒的浮起现象,如砂沸现象;在粘性土中,流土则表现为成块土的隆起、剥蚀、浮动和断裂。
(3)接触冲刷当渗流沿两种不同土壤的接触面流动时,把其中细颗粒带走的现象,称为接触冲刷。
接触冲刷可能使临近接触面的不同土层混合起来。
(4)接触流土和接触管涌渗流方向垂直于两种不同土壤的接触面时,例如在粘土心墙(或斜墙)与坝壳砂砾料之间,坝体或坝基与排水设施之间,以及坝基内不同土层之间的渗流,可能把其中一层的细颗粒带到另一层的粗颗粒中去,称为接触管涌。
当其中一层为粘性土,由于含水量增大凝聚力降低而成块移动,甚至形成剥蚀时,称为接触流土。
(5)散浸散浸是土质堤坝常见的一种险情。
表现为堤坝背水面土体潮湿、变软,并有少量的水渗出,散浸又叫“堤出汗”。
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发生内脱坡、管漏等险情。
渗透变形一般首先在小范围内发生,逐步发展至大范围,最终可能导致坝体沉降、坝坡塌陷或形成集中的渗流通道等,危及坝的安全。
(二)防止渗透变形的措施土体发生渗透变形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渗透坡降、土的颗粒组成和孔隙率等,所以应尽量降低渗透坡降和增加渗流出口处土体抵抗渗透变形的能力。
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渗漏原因和防渗加固技术摘要:水利工程中,堤坝渗漏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会导致工程结构的破坏和安全事故。
通过防渗加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渗漏问题的发生率,减少维护和修复的频率和成本,节约资源,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渗漏原因有机械设备选择不合理、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后期维护不到位等,进而提出一系列的防渗加固技术,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堤坝渗漏;防渗加固技术引言堤坝渗漏是指在水利工程中,由于堤坝结构的缺陷或不合理设计等原因,导致水从堤坝的内部或底部渗透出来的现象[1]。
堤坝渗漏会导致水坝的稳定性下降,甚至引发滑坡、决堤等严重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威胁。
而防渗加固技术是为了防止水利工程中的渗漏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工程结构的抗渗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深入研究堤坝渗漏的原因和防渗加固技术,对于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渗漏原因(一)机械设备选择不合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对于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一些单位为了将工期缩短,选择的机械设备不符合工程要求或能力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2]。
例如,挖掘机挖掘不均匀,土方填筑不够均匀,就会在堤坝中形成渗漏通道,导致堤坝施工质量下降。
另外,施工人员选择不科学、不合理的机械设备也会导致堤坝渗漏问题,同时对后期施工的交接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并且施工人员对机械设备没有定期维护和检查,使得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堤坝渗漏[3]。
(二)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在施工中施工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正确理解和执行施工方案,对于防渗墙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不了解,导致施工中存在错误和疏漏。
并且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有充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标准,没有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流程,无法正确执行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渗漏原因以及防渗加固技术堤坝渗漏是指堤坝工程中水从土体中或土体与结构之间渗透透漏出来的现象。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体渗透性差:土体的渗透性是决定渗漏的重要因素,土体渗透性差会导致水分长时间逗留在土体中难以排出,造成渗漏现象。
2.土质材料及压实质量不合理:土质材料如过于细砂、黏土等渗透性较差,容易引发渗漏;而压实质量不合理会导致土体内部存在空隙或松散部分,从而使水分易于渗透。
3.土体缺陷:土体中存在的裂缝、夹层、孔洞等缺陷会导致水分穿透性增强,从而引发渗漏。
4.洞渗现象:底板、坝体、坝坡等结构的渗漏裂缝、开洞以及管渠等渗漏点,会使水沿渗漏通道渗透出来。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采取以下防渗加固技术对抗堤坝渗漏问题:1.水泥砂浆灌注:针对较小的渗漏点或裂缝,可采用水泥砂浆灌注的方式进行防渗加固。
将水泥砂浆灌注至渗漏点或裂缝的位置,使其堵塞漏点,提高固结性能。
2.排水抽水:在堤坝基础周边或底板附近设置抽水井,通过抽水将地下水位降低,减少水压,降低堤坝渗漏的发生概率。
3.降水孔网设施:在堤坝中设置降水孔网设施,以减少土体内的孔隙水含量,降低堤坝渗漏风险。
4.加固层的施工:在堤坝工程中,早期加固层施工可有效提高土体抗渗漏性能。
常用的加固层材料包括防渗膜、合成土工膜、水泥浆、透水混凝土等。
5.土体改良:应用土壤改良技术,改善土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提高渗透性能。
常用的土体改良方法有土壤振动加固、土体碾压加固、静压注浆等。
6.设计合理的渗漏控制系统: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堤坝渗漏问题,合理布置渗漏控制系统,减少渗漏风险。
总之,针对堤坝渗漏问题,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施工工艺,加强堤坝结构的密实性和抗渗性能,采取适当的防渗加固技术,以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措施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我国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支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达标。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质量缺陷是堤坝渗露,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渗加固,可能导致施工项目质量不达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实施堤坝防渗加固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坝渗透;防渗加固引言现如今,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持续性扩大,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在为人们供水、防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堤坝是水利工程的核心组成,做好其防渗加固工作是切实提升项目质量的重要举措,应对其高度重视。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堤坝易发生渗漏,导致水利工程质量不达标,应掌握现场施工条件,选取合理的防渗加固技术,确保水利工程质量达标,帮助水利事业长足发展。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渗透主要原因受外界多个因素的影响,渗透是堤坝运行常见的质量缺陷,要想从本质层面进行控制和治理,要掌握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施工原因。
施工不到位是堤坝产生渗透的核心因素,由于施工交底不到位等,使得施工人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操作不达标,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实施,更多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将核心放在了施工进度方面,难以确保施工质量可靠、安全,增加堤坝产生渗透的风险。
②施工材料、设备不达标。
水利工程施工周期长,所需施工材料和设备较多,由于施工材料、设备在采购、进场等环节没有严格把控,不能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和要求把控材料质量,导致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不能确保水利工程质量达标。
③后续维护不合理。
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后,加强后续维护工作,也是确保项目质量可靠性的重要方法。
现阶段,水利工程主要是以承包方式为主,维护人员匮乏,不能定期做好堤坝维护工作,缺少专项人员管控,导致维护不到位,影响堤坝质量可靠性[1]。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措施1、防渗墙处理技术防渗墙具备较佳的防渗效果,并且这种操作较为简易,多用于坝基渗漏区域(见图1)。
水库大坝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1.渗透压差:水库内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形成施加于大坝体的渗透力。
当土壤的渗透性不好或大坝中存在较大的孔隙,渗透压差就会导致水通过大坝内部渗漏。
2.声波、地震、振动等外部扰动:地震、挖掘等地质活动或机械振动会引起大坝的不稳定,破坏大坝的连续性,导致渗漏的产生。
3.材料问题:水库大坝建设中使用的土壤或混凝土材料的质量问题,如松散土壤、渗透性差的土层、混凝土质量问题等都会导致大坝的渗漏。
4.设计缺陷:设计上的问题如坝体截面形状不合理、渗流通道径向长度比例小、水工结构连接缺陷等都可能导致大坝的渗漏。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大坝的监测与维护:定期对大坝的渗漏情况进行监测和检查,发现渗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修复。
对于发生渗漏的局部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措施,例如注浆、防渗触媒等,修复渗漏点。
2.地基处置: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增加大坝的抗渗透性。
例如,可选择较好的土壤材料填筑或进行土体加固处理,以提高大坝的渗透抗性。
3.渗漏控制系统:在大坝结构中设置渗漏控制系统,以调节渗流通量和压力,将渗漏水引导到安全的区域排泄或循环利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设置渗流收集系统、渗滤带和防渗墙等。
4.加强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加强大坝设计和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控制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确保大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5.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监管:制定和实施关于水库大坝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大坝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大坝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水库大坝的渗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渗漏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材料、设计和运行等方面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水库大坝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防止堤防渗漏的4种有效方法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局部地方渗透的情况,致使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明显下降。
出现渗透的原因:水利工程建设的时间过长,导致其使用功能不能符合现阶段的使用需求;长期使用没有得到有效的维修。
1、帷幕灌浆的方法主要在土壤岩石颗粒过大以及砂砾石的地方较适用。
主要操作机制是在距离土壤表层存在某种深度的地下,把一定面积的帷幕进行埋藏,上方和坝体有效固定,幕布自身具有较强的防渗水作用,按照它的表面孔眼数量情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双排孔;另一种为多排孔,把水泥浆体在孔眼内进行灌注,同时进行幕布固定。
此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防水性,能够促使堤坝的加固。
2、砼防止渗漏墙的方法砼防渗墙施工繁琐,其通常是地下隐蔽的项目,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
砼防渗墙施工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危险性,砼防渗墙的作用有施工的噪音相对较小、污染较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低。
砼防渗墙具是广泛的应用范畴,可以在多数繁琐的土质结构中应用,例如软土结构、坚硬的花岗结构等,并且还可以在规模较大的施工项目中应用,其深度与厚度应用具有较强的弹性。
砼防渗墙的墙体可持续匀称,具有较强的防水性与载重性。
3、劈裂灌浆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压力的增加,促使水利工程的坝体能够根据轴线防线劈裂,随后在坝体中对某种浆体材料进行重视,促使其能够实现将软弱层切断,使裂缝得到效控制。
此种方法主要适用的方面有:全坝体渗透破坏现象十分严重,能够采用全孔灌注,还可以采用先小主应力面劈开的操作方式,促使应力平衡的情况充分实现;劈裂灌浆的方法能够促使渗透于变形破坏情况得到充分解决[2]。
4、高压喷射灌浆的方法通常是在压力的影响下,利用高压灌浆设备把浆液喷射至土层内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选择灌浆孔的位置,确保其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高压喷射灌浆由于地形的不同,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能够选择采用多种形式,此种技术在施工方面具有简便的特点,浆液的可控性较强,且有较强的适用性,但由于其对地质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施工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堤坝渗水处理方案一、情况分析。
咱这堤坝渗水了,这就好比人身上破了个小口子,要是不赶紧处理,那麻烦可就大了。
咱得先搞清楚这渗水是咋回事儿,是小面积的局部渗水呢,还是大面积的到处渗水;是因为堤坝本身有小裂缝了,还是有啥小动物在里面打洞捣乱了,或者是水压太大给挤出来的水。
这就像看病得先找病因一样,得仔细瞅瞅。
二、处理步骤。
# (一)查找渗水源头。
1. 表面检查。
咱们先沿着堤坝走一圈,瞪大了眼睛看。
看看有没有明显的裂缝啊,孔洞啊啥的。
要是看到哪里的土有点湿湿的,或者有小水流出来,那就重点检查那一块儿。
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2. 工具辅助。
拿个小铲子,轻轻地挖开渗水周围的土,看看下面是不是有啥东西。
有时候,可能是树根把堤坝弄坏了,或者是有一些废旧的管道在偷偷漏水。
要是还不放心呢,就用那种探测仪,就像医院里的X光机一样,看看堤坝里面是不是有隐藏的问题。
# (二)小面积渗水处理。
1. 堵塞法。
如果是小裂缝导致的渗水,那咱就可以用一些堵漏材料,像那种速凝水泥啥的。
把这水泥和水一搅和,然后快速地塞到裂缝里。
就像给堤坝的小伤口贴个创可贴一样,把水给堵住。
要是裂缝比较小,还可以用一些麻丝或者棉絮,先把裂缝塞一塞,然后再用泥巴糊上。
这就好比给小伤口先塞点棉花,再包上纱布。
2. 引流法。
如果渗水不是很严重,但是又一直有水冒出来,咱可以做个小引流。
找个小管子,把管子的一头插到渗水的地方,另一头接到一个小桶里。
这就像给堤坝的小泪珠找个小瓶子接住,不让它到处流,还能观察渗水的量。
# (三)大面积渗水处理。
1. 加固堤坝。
如果是大面积渗水,那可能是堤坝本身不够结实了。
咱就得给堤坝加点料,像往堤坝里面打一些木桩子,就像给堤坝安上一根根骨头一样,让它更牢固。
然后再用沙袋或者石头,沿着堤坝堆起来,就像给堤坝穿上一层厚厚的铠甲,挡住水的压力。
2. 反滤层处理。
在渗水比较严重的地方,咱们可以做个反滤层。
先铺一层粗砂,然后再铺一层细砂,最后铺一层小石子。
浅析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原因以及防渗加固方案的选择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多,水利工程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本文简要阐述了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原因以及防渗加固方案的选择,以供探讨。
关键词:堤坝工程渗透原因加固方案一、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原因分析堤坝渗透破坏主要表现为集中渗漏、管涌、流土、接触冲刷、接触流土。
堤防渗透破坏险情主要分为堤身渗透破坏和堤基渗透破坏。
(一)堤身渗透破坏的原因分析堤身的渗透破坏包括三种类型:渗水(散浸)造成的堤坡冲刷、漏洞和集中渗流造成的接触冲刷。
1、堤坡冲刷堤坡冲刷系由背水堤坡渗水所致。
一种是堤坡的出溢比降大于允许比降而产生的渗透破坏,另一种是渗水集中后造成对坡面的水流冲刷。
2、堤身漏洞堤防背水坡及堤脚附近出现贯穿堤身的流水孔洞称为漏水洞。
由于漏水洞中的集中水流对土体的冲刷力很强,因此对堤防的危害性极大。
3、堤身接触冲刷当堤身发生集中渗流且冲刷力大于土体的渗透强度时,在集中渗流处就会产生接触冲刷破坏。
由于接触冲刷的发展速度往往较快,因此对堤防的威胁很大,必须对其进行除险加固。
(二)堤基渗透的原因分析堤基的渗透破坏常表现为渗水、土层隆起、膨胀、断裂等,通常统称为管涌。
随着汛期水位的升高,背水侧堤基的渗透出逸比降增大,一旦超过堤基的抗渗临界比降就会产生渗透破坏。
首先在堤基的薄弱环节出现,如表土层较薄的位置。
堤基管涌,尤其是近堤脚的管涌,发展速度快,容易形成管涌洞,一旦抢险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就有溃堤灾难发生的危险。
二、堤坝工程防渗处理的原则在长期的实践与应用中,水利技术人员逐渐总结出一些堤坝防渗处理的经验和方法,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防渗处理原则。
即在堤坝的渗漏处理中,对上游要依据“铺、截、堵”的原则进行处理,而对下游则要遵循“导、减、排”的处理原则。
多处实践证明,依照这种防渗处理原则进行实施的防渗施工都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
“铺、截、堵”原则是指在对堤坝上游进行防渗处理中,要对堤坝做出以修建铺盖、设置防渗墙和进行帷幕灌浆的施工手段对堤坝存在的病害做出处理。
水利工程堤坝渗漏的原因及防渗施工技术水利工程是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建设的工程。
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堤坝渗漏问题始终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利工程堤坝渗漏的原因及防渗施工技术。
一、水利工程堤坝渗漏的原因水利工程堤坝渗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坝体不均匀沉降由于堆筑时土方的不规则或压实程度的差异,导致坝体土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差异性沉降,坝体的聚拢现象也随之出现。
聚拢现象会引起坝体内部压力分布不均匀,从而形成渗流通道。
2. 坝体自然裂缝坝体中存在自然裂缝,如地层面、构造面、应力面等,这些自然裂缝在长期震荡作用下,增加了渗漏通道的数量和宽度。
3. 不良施工工艺和材料不良的施工工艺会导致坝体密实性能差、接缝处抗渗性能差,从而造成渗漏。
同时,材料的质量差异也会对坝体的渗透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二、水利工程堤坝的防渗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堤坝的设计和建设中,为避免发生渗漏问题,需要采用相应的防渗施工技术。
具体措施如下:1. 堤坝压实施工堤坝压实施工是修建地质堤坝的基础,对有效控制渗漏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施工阶段应注意保障铺盖物的完整性,包括铺盖土的密实性能、接缝结实性能,尽可能减少接缝处的粘连力。
2. 渗流控制剂注入渗流控制剂能够在坝体内部产生化学反应,进而形成致密的化学固体,并且有极佳的水封性能。
因此,采用渗流控制剂注入技术,可使渗漏问题得到好的控制效果。
3. 防渗板措施防渗板是在堤坝表面和底部安装的一种防渗材料,可以有效地控制堤坝的渗漏问题。
防渗板措施应采用高强度材料、结构坚实、实物间接缝的特点,进行施工。
4. 注浆灌浆缝注浆灌浆技术是在岩土中制成孔道,然后注入预定材料,从而形成密实固体的过程。
在堤坝的修建过程中,注浆灌浆缝技术可以有效地满足不同渗漏难度的控制要求。
总之,在水利工程堤坝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解决渗漏问题,需要综合地考虑设计和施工的各个环节,采用相应的防渗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水利工程中的堤坝防渗加固技术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堤坝是水利工程防洪、调水的重要设施,如果堤坝不稳固、易渗漏的话,就会导致洪水、水库水位下降等问题,同时也会引发安全隐患。
所以,堤坝防渗加固技术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一、堤坝渗透机理堤坝渗透,主要是由于渗透压力的作用,当水从高压区域渗透到低压区域,就会产生渗透压力。
水在渗透过程中,除了依靠渗透压力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重力和射流力等作用,都可能导致渗透。
此外,理化性质也是渗透的关键因素,如堤坝中存在的裂缝、孔洞、岩层、土壤颗粒间的间隙等都会导致水分渗透。
为了防止堤坝的渗透,必须采取防渗加固技术。
目前,堤坝防渗加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防渗层技术防渗层技术是将特殊材料铺设在堤坝表面,起到防止渗透的作用,常用的材料有聚合物、橡胶、聚乙烯等。
2.成筒法技术成筒法技术是把成型的聚乙烯管或硬塑料管埋在土壤中,形成类似于柱子的成筒结构,从而防止渗透。
3.水泥浆注浆技术水泥浆注浆技术是通过高压浆液在堤坝渗透部位进行注浆加固,浆液中一般掺有适量的水泥,可以增强浆液的粘性,另外还有掺有新型防渗剂的浆液,对堤坝的加固效果更佳。
4.桩基加固技术桩基加固技术是在堤坝渗透部位钻孔,并在孔内灌注水泥浆,使其凝固后,在其中安置钢筋混凝土桩,从而形成堆积体,加固堤坝的抗渗能力。
三、总结水利工程中的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安全至关重要,无论是从防止渗透、延长设施寿命、增加设施的稳定性角度,还是从节约人力、财力资源等角度来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我们始终关注和深入探究。
大坝建设中的渗漏问题与处理方法大坝作为水资源调控和防洪的重要设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然而,在大坝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渗漏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师和管理者的难题。
渗漏问题不仅会导致水库库容减少,还可能引发大坝破裂的风险。
因此,探究大坝建设中的渗漏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渗漏问题的成因大坝的渗漏问题通常有三个主要的成因:地质条件、施工质量和环境变化。
首先,地质条件是大坝渗漏问题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很大,例如岩溶地区的岩层多裂隙,地震带的地质活跃性高等。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大坝工程师带来了巨大挑战。
其次,施工质量是渗漏问题的关键。
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防止渗漏,比如加固土体、排除裂隙等,就容易导致渗漏问题的产生。
而对于修建大坝的施工团队来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解决渗漏问题的基础。
第三,环境变化也会导致大坝渗漏问题的加剧。
例如,大坝所处的地区可能存在气候变化、水位变化等因素,这会对大坝的渗漏情况造成重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大坝的管理和监控尤为重要,以及时调整和处理渗漏问题。
二、渗漏问题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成因导致的渗漏问题,工程师们也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
首先,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可以采用地质勘探技术提前了解地层情况,并根据地层特点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
例如,在岩溶地区,可以采用灌浆加固等方法来填补岩溶空洞,以防止渗漏。
其次,对于施工质量引起的渗漏问题,需要加强施工监督和质量管理。
施工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对大坝进行精确测量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渗漏问题。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加固土体、填塞塞缝等方法来弥补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
最后,大坝的管理和监控在处理渗漏问题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管理团队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大坝的渗漏情况,并根据情况调整水位和工程结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渗漏问题的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混凝土坝的渗漏原理及防治措施一、混凝土坝的渗漏原理混凝土坝的渗漏主要是指水从坝体中透过,进入坝底、下游等地方,给工程造成损害的现象。
混凝土坝的渗漏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渗透力原理渗透力是指水从高压区域透过坝体内部的细小孔隙和裂缝,向低压区域流动的力量。
混凝土坝渗透力的大小受到水头、渗透系数、坝体孔隙率、孔隙连通性、裂缝分布和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2.静水压力原理静水压力是指水在静止状态下对坝体施加的压力。
如果坝体内部存在空腔或裂缝,静水压力就会导致水从坝体内部透过,造成渗漏。
3.渗流通道原理混凝土坝内存在多种渗流通道,如孔隙、裂缝、缝隙等。
当渗透力和静水压力作用于坝体时,水会沿着这些通道进入坝体内部或流出坝内。
4.毛细作用原理毛细作用是指细小孔隙中水分子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得水分子在细小孔隙中形成一定高度的上升或下降力。
当坝体孔隙率比较大时,毛细作用对渗漏的影响也会比较大。
二、混凝土坝渗漏的防治措施为了保证混凝土坝的安全稳定,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渗措施,防止水从坝体内部透过,造成渗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渗措施:1.混凝土坝的加固措施加固混凝土坝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防渗措施。
可以采用加固坝体缝隙、堵漏、加固裂缝等方法来增强坝体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2.防渗墙的建设防渗墙是一种有效的防渗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水从坝体内部透过。
常见的防渗墙有混凝土墙、土工膜、地下连续墙等。
3.加强坝体的维护和管理对于已建成的混凝土坝,加强维护和管理也是防渗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坝体内部的泥沙和垃圾,修复和加固裂缝和缝隙,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等都是有效的防渗措施。
4.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对于混凝土坝来说,水文监测和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坝体周边水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坝体内部的渗漏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5.加强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混凝土坝的防渗措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进行实施和管理。
因此,加强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也是防渗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渗的效果和坝体的安全稳定性。
浅谈堤防渗透破坏的形式与措施摘要:本文介绍堤防渗透破坏的成因和分类,并阐述了除险加固的方法关键词: 堤防工程渗透破坏洪涝灾害是我国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而大量的洪灾资料表明,堤基与堤身渗流对河道堤坝破坏危害最大,其发生的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其易诱发重大溃堤险情(一)堤身渗透破坏的分类堤身的渗透破坏包括三种类型:渗水(散浸)造成的堤坡冲刷、漏洞和集中渗流造成的接触冲刷。
分述如下:1.1.堤坡冲刷堤坡冲刷系由背水堤坡渗水所致。
一种是堤坡的出溢比降大于允许比降而产生的渗透破坏,另一种是渗水集中后造成对坡面的水流冲刷。
1.2堤身漏洞堤防背水坡及堤脚附近出现贯穿堤身的流水孔洞称为漏水洞。
由于漏水洞中的集中水流对土体的冲刷力很强,因此对堤防的危害性极大。
1.3堤身接触冲刷当堤身发生集中渗流且冲刷力大于土体的渗透强度时,在集中渗流处就会产生接触冲刷破坏。
由于接触冲刷的发展速度往往较快,因此对堤防的威胁很大,必须对其进行除险加固。
(二)堤基渗透破坏分类堤基的渗透破坏常表现为泡泉、沙沸、土层隆起、浮动、膨胀、断裂等,通常统称为管涌。
一般来讲,堤防堤基的表土层一般极少是砂砾层,因此,堤基的渗透破坏一般均为土力学中的流土破坏。
产生的原因是,随着汛期水位的升高,背水侧堤基的渗透出逸比降增大,一旦超过堤基的抗渗临界比降就会产生渗透破坏。
渗透破坏首先在堤基的薄弱环节出现,如坑塘或表土层较薄的位置。
对近似均质的透水堤基,渗透破坏首先发生的堤脚处。
堤基管涌,尤其是近堤脚的管涌,发展速度快,容易形成管涌洞,一旦抢险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就有溃堤灾难发生的危险。
因此,对管涌堤段必须进行除险加固。
另外,如果堤身直接座落在砂砾石强透水层上,或座落在强风化的岩基上,则在堤身与堤基的结合面也可能发生接触冲刷或接触流土破坏。
(三)渗透破坏除险方案的选择堤防除险加固的实践表明,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中最普遍且难以治愈的心腹之患,选择有效、合理、经济的除险加固方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堤防渗透破坏除险加固工作的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堤坝渗漏的原因及防渗施工技术概述水利工程堤坝渗漏的问题十分严重,不仅会导致水位下降,还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研究堤坝渗漏的原因及防渗施工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堤坝渗漏的原因入手,阐述渗漏的成因,以及介绍几种常见的防渗施工技术。
一、堤坝渗漏的原因1、地质原因地质原因是堤坝渗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是一种多孔介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颗粒之间会因为压缩而越来越小,其中间隙也会越来越小,因此其渗透性也会逐渐减弱。
另外,地质中的沉积物、岩层、岩溶等结构与岩石的裂隙,也是渗漏的重要原因。
2、设计不当设计不当也是堤坝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的就是坝体贯通的缝隙,正常情况下渗漏水只能从堆体表层地下渗漏过来。
如果设计者对坝体贯通的缝隙没有做好有效的处理,就会使得渗漏速度变慢,漏水量大大增加。
3、施工不规范施工不规范也是堤坝渗漏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这里的施工不规范,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如施工过程的周边环境、不可避免的人为破坏等,然而有些施工不规范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施工人员在操作时,没有按照预定的施工要求进行作业。
4、水位高涨水位高涨是堤坝渗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水位上涨超过预期值时,会对堤坝施加很大的压力,往往会导致堤体的形变和位移,造成漏水现象。
二、堤坝防渗施工技术1、灌浆止渗法灌浆止渗法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止渗方法。
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岩土情况和水流量特点。
在施工中,对坝体内侧进行凿洞,再将硬化剂注入洞内,使洞内形成一个密集的固体块,从而达到止渗效果。
2、拦水墙止渗法拦水墙止渗法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它的主要作用是拦截渗透的水。
其具体方法是在下游水位的正常工作位面以下一定的深度处(多在地形变缓的区域),开挖埋设上下两道钢板,然后在钢板之间填充一定载荷的沙土和石块,使其形成拦水墙。
3、混凝土止渗法混凝土止渗法在今天的工程开发中是强有力的施工工具。
其核心是利用混凝土的耐水性和耐磨性,修补裂缝后之后,表面可以保持十分平滑的状态,从而避免在裂缝处产生漏水现象。
水利工程堤坝渗漏分析及防渗加固处理措施我国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建设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调配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但是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施工工艺,许多的施工工艺还在探索之中,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是有效利用资源,保障生产生活安全的前提条件。
标签:水利工程;堤坝渗漏;原因分析;加固处理1、水利工程渗漏表现形式的分析比较常见的水利工程土质堤坝渗漏现象有接触渗漏现象、坝体渗漏现象、坝基渗漏现象、溢洪道渗漏现象等。
我们所说的坝基渗漏环节是指坝基及其坝肩透水岩土带之下的水体渗流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实现对水量的有效控制,土石坝对于地基强度的要求是比较低,为此我们要进行基础防渗处理工作的运行,确保其土石坝环节的稳定运行。
为此我们要进行水库地基基础复盖层深度的规范,确保其透水岩土带环节的稳定运行。
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坝体渗漏环节的有效应用,确保其水体的水量流失现象的避免,实行其坝体渗流环节的稳定运行。
其土质堤坝的构成材料是土料,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的透水性。
为了保证坝体系统的稳定性,我们要进行填筑土料的有效选择,确保其压实度的提升,实现对出逸点环节及其浸润线环节的有效控制,对于一系列的漏洞现象、滑坡现象、塌坑现象要进行积极的处理,以提高土质堤壩的安全稳定性。
涵闸渗漏是一种涵闸破损情况之下的水体的渗漏现象。
这种情况由于其闸身不均匀,导致闸体变形,水体流失。
接触渗漏是一种水体的下游地区渗漏的情况,它流经区域是山体及坝体的结合部。
溢洪道渗漏是接触渗漏的一种形式。
2、堤坝渗漏的安全问题分析2.1渗水险情。
在汛期,临水坡面水位增高,水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某一截面渗入堤坝土层中,水流侵入线与背水坡面相交线称作逸出点。
逸出点以下部分土层在水的长期浸泡下发软,当超出一定程度时,甚至会产生涓涓细流,这就是渗水险情。
造成渗水险情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堤坝截面不够厚实、背水坡过陡、堤坝填料的透水性较强或者土层中夹杂有树根、石块等、堤坝填筑时压实不够等等。
水利工程中土质堤防的渗漏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李兴兵一、引言我国的水旱灾害频发,为了有效预防洪涝灾害,堤防防洪是世界上最早广为采用的一中重要防洪工程。
堤防的种类很多,按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堤、石堤、土石混合堤和混凝土防洪墙等,迄今为止,应用最广的就是土质堤防,并且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
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中,土质堤防建设是尤为重要的,根据以往的发展来看,在建设初期,我国土质堤防的建设手段和成本较为低廉,同时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因此针对出现的各类问题就应该进行有效的解决。
二、水利工程中土质堤防渗漏原因分析水资源作为人类生活的必要保障,可以有效的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相应的需求,同时能够稳定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大环境的趋势之下,水利工程逐渐应运而生,构建堤防能够使得城市出现内涝等情况,同时堤防还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有效抵制洪水和浪潮。
水利工程能够将生态环境中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还能够自然灾害维护国家的社会稳定发展,现今水利工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渗漏技术的施工问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
新型施工技术已经在水利工程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可以有效维持水利工程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够给使得社会得到有力的发展。
土质堤防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会存在时间和资金的问题,在进行土质勘测的工作过程中,没有进行具体的项目展开,而是浮于表面走形式,这就会使得土质堤防在建设过程中覆盖的区域较厚,同时在开工前期没有接触到新鲜的基岩,即使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技术和时间上的限制原因,就会导致整体的施工质量较差,从而使得土质堤防出现渗漏等问题。
较为常见土质堤防主要优势在于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建设成本较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土质堤防一旦发生渗漏,就会对整体的土质堤防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发生安全性事故。
而究其原因,则在于堤防大多修建在冲积平原上,地面覆盖层下多为砂石透水层,加之堤坝自身具有透水性,因此在挡水时必然渗水,如果渗流破坏了堤坝的强度和稳定,就会造成渗漏。
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发表时间:2015-12-18T09:22:49.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5期供稿作者:潘剑锋[导读] 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水利所堤坝渗流分析与防渗技术处理是堤坝除险加固的重要。
潘剑锋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水利所 528500摘要:本文概述了堤坝渗流的危害、渗流原因分析以及具体的防渗加固措施,并对不同的防渗处理方法的利弊作简要分析探讨,最后以实际案例为实例,具体分析大坝渗流产生原因和采取防渗措施以及工程处理后的实际效果,总结土石坝防渗处理方法,旨在为今后类水库堤坝除险加固参考。
关键词:堤坝;渗流危害;防渗加固措施0引言堤坝渗流分析与防渗技术处理是堤坝除险加固的重要。
渗透破坏在堤坝工程中非常普遍,要做好渗透破坏的除险加固工作,就要摸清险情,对症下药。
首先要了解渗透破坏的类型并进行成因分析,然后根据渗流控制原则和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经济合理的除险措施,最后按所选的防渗技术进行精心施工,达到根除渗透破坏的目的。
1堤坝渗流的危害堤坝以及水库有部分建造在软土地基上,尤其是土石坝的筑坝土与坝基土渗透系数较大,必须进行渗流分析和采取正确的防渗措施,否则会造成坝身、坝基渗漏过大,危及工程的安全。
渗流产生的危害主要有:①堤坝渗流过大,损失水库蓄水量。
一般来说,水库坝身、坝基透水性比较强。
如果防渗不当,堤坝挡水后,由于上、下游水位差的作用,渗水将从上游经坝体和坝基的颗粒孔隙向下游渗透,应有的蓄水量减少,工程效益降低,甚至导致水库无法蓄水的现象,并引发水库周围土地沼泽化,污染环境。
②浸润线过高,影响坝体稳定。
严重的坝身和坝基渗漏,常会导致坝身浸润线抬高,使下游坝坡出现散浸现象,降低坝体的抗剪强度,甚至造成坝体滑坡。
③渗透比降超临界,产生渗透破坏。
在坝身或坝基发生渗流时,若渗流的渗透坡降大于临界坡降,将诱使土体发生管涌、流土、接触冲刷、接触流失等渗透变形,甚至产生集中渗漏,导致垮坝失事。
2、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原因分析堤坝渗透破坏主要表现为集中渗漏、管涌、流土、接触冲刷、接触流土。
堤防渗透破坏险情主要分为堤身渗透破坏和堤基渗透破坏。
2.1堤身渗透破坏的原因分析堤身的渗透破坏包括三种类型:渗水(散浸)造成的堤坡冲刷、漏洞和集中渗流造成的接触冲刷。
①堤坡冲刷堤坡冲刷系由背水堤坡渗水所致。
一种是堤坡的出溢比降大于允许比降而产生的渗透破坏,另一种是渗水集中后造成对坡面的水流冲刷。
②堤身漏洞堤防背水坡及堤脚附近出现贯穿堤身的流水孔洞称为漏水洞。
由于漏水洞中的集中水流对土体的冲刷力很强,因此对堤防的危害性极大。
③堤身接触冲刷当堤身发生集中渗流且冲刷力大于土体的渗透强度时,在集中渗流处就会产生接触冲刷破坏。
由于接触冲刷的发展速度往往较快,因此对堤防的威胁很大,必须对其进行除险加固。
2.2堤基渗透的原因分析堤基的渗透破坏常表现为渗水、土层隆起、膨胀、断裂等,通常统称为管涌。
随着汛期水位的升高,背水侧堤基的渗透出逸比降增大,一旦超过堤基的抗渗临界比降就会产生渗透破坏。
首先在堤基的薄弱环节出现,如表土层较薄的位置。
堤基管涌,尤其是近堤脚的管涌,发展速度快,容易形成管涌洞,一旦抢险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就有溃堤灾难发生的危险。
3、堤坝工程防渗加固方案选择的分析在堤坝的渗漏处理中,对上游要依据“铺、截、堵”的原则进行处理,而对下游则要遵循“导、减、排”的处理原则。
多处实践证明,依照这种防渗处理原则进行实施的防渗施工都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
3.1堤身渗透的防渗加固方案选择⑴渗水加固方案的选择渗水往往会导致背水坡的脱坡、冲刷、流土甚至形成漏洞和陷坑,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除险加固。
对威胁背水坡抗滑稳定的严重有害渗水,可采用填筑压实法、机械吹填法或放淤固堤法加宽培厚堤身,也可以在临水坡外邦或增建防渗斜墙,或采用劈裂灌浆、锥探灌浆、垂直铺塑等做垂直防渗。
⑵漏洞和跌窝的加固方案选择堤身漏洞和跌窝往往由生物洞穴产生,汛前较难发现,但这种险情在汛期往往发展很快,加之堤身断面有限,对堤身的危害很大,汛期抢险困难,酿成溃口者有之。
为防患于未然,汛前应首先对漏洞和跌窝隐患进行巡视、探查。
对洞穴应采取开挖回填的方法进行除险,如果开挖回填困难可以采取充填灌浆的办法进行处理。
⑶集中渗流的加固方案选择对堤身与穿堤建筑物基础接触面的集中渗流,可采用高喷或静压注浆在临水侧做垂直防渗,也可以在接触面采用静压注浆的办法进行处理,必要时在背水侧做反滤保护。
对堤身与穿堤建筑物侧墙间的集中渗流,可以采用接触面静压注浆的方法进行处理。
对新老堤身结合的水平层面产生的集中渗流,可采用临水侧开挖回填封堵或接触面充填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
对堤防分段建设的结合部产生的集中渗流,可采用临水坡截渗或结合部挤密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必要时在背水坡采取反滤保护措施。
3.2堤基渗透的防渗加固方案选择修建于双层和多层地基、透水地基、岩石地基上的堤防,经渗流计算,堤基、背水坡或堤后地面渗流出逸比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或者汛期曾经出现过严重渗漏、管涌或流土破坏险情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措施来达到除险加固的目的。
⑴双层或多层地基的防渗加固方案对背水侧地基覆盖层较薄且透水层较深的情况,可以采用压实填筑法或吹填法增加盖重,也可以采用在背水堤脚外适当位置设置减压沟或减压井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考虑盖重和排水减压沟井联合使用的形式,以达到根治地基渗透破坏的目的。
对覆盖层较厚且下卧强透水层较深的地基,宜采用盖重措施进行处理,盖重宜采用比覆盖层渗透系数大的透水材料。
对多层地基且存在浅层弱透水层的情况,宜采用压渗盖重或结合减压措施进行除险。
⑵岩石坝基防渗加固方案对强风化造成岩基或堤身渗透破坏的情况,可以采用地基帷幕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临水侧有外滩的情况也可以使用铺盖防渗,必要时可在背水堤脚附近采取反滤保护措施。
当岩溶或其它原因使岩基渗水量过大,以致危机堤防安全时,可采用模袋灌浆或充填灌浆堵塞漏水通道,必要且有条件时可加设防渗铺盖。
3.3堤坝防渗加固方案中的主要灌浆方法⑴低压速凝式灌浆法这种灌浆方法一般用于高危水位下抢险堵塞管涌,它可根据管涌所处位置的地质情况(即粘土层或砂砾层)分别采用30型钻机或50型钻机钻孔,然后先向孔内注入浸水后即膨胀的物质,再以小于49kPa的压力徐徐向孔内灌入加进速凝剂水玻璃的水泥浆。
注入膨胀物质是为了加大管涌内阻力,减慢管涌内水流速度,防止水泥浆随水流出;加入速凝剂,水泥浆能很快凝固而堵塞管涌。
⑵高压填充式灌浆法高压填充式灌浆主要用于堤基基础灌浆,亦用于堤身蚁穴、溶洞的填充。
用于基础灌浆时,须用50m工程钻机在需灌的堤段从堤顶钻孔,孔距1.5~2.0m,孔深以钻入基础穿过砂层进入砾石层2m左右为宜。
灌浆时压力一般为127.40~166.60kPa,套管下到填土层保证堤身干燥,基础部分砂砾层灌入水泥浆,然后逐步提升到土层,以黄泥浆封孔。
这种灌浆法主要用于治理因基础不良而引起的管涌。
用于填充蚁穴、溶洞时,灌浆用30型钻机先在蚁穴或溶洞周围布孔灌入泥浆,形成包围圈,然后进行填充,则填满为止。
⑶劈裂式帷幕灌浆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加固堤身,防止堤身渗漏。
其方法是根据堤坝曲直不同情况,用浅孔轻便钻机或更简单的钻具,分别采用梅花形布孔和直线布孔方式,沿堤坝轴线从堤顶离堤外肩1.5m处钻孔,一般孔距3m,孔深根据堤身情况分别以钻透堤身填土或穿过堤身钻入基础1~2m为宜。
灌浆时由下而上,少灌多复;泥浆由稀到稠,循序渐进;压力由大到小,灵活掌握。
这样,可以较好地处理灌浆中出现的冒浆、串浆、滑坡、局部隆起等各种问题,使灌入的泥浆沿堤的轴向形成一道帷幕,达到改善堤身质量、提高坚固度和防止渗漏的目的。
4某水库堤坝渗流与防渗技术分析4.1水库概况该水库于1976年开工建设,是一座以灌溉、防洪、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重要中型水库。
水库建成后发现主坝左岸严重漏水,随之进行处理,除堵塞的白蚁洞已停止漏水外,其他漏水现象未彻底根治。
4.2问题产生原因主坝存在三处漏水,影响坝体安全。
第一处,位于左岸坝端;第二处,位于右岸坝段0+110~0+145,长约35m,沿断层带和破碎的岩脉渗漏是其漏水的主要途径;第三处,位于主河床段,桩号为0+060~0+118,坝基节理密集带和破碎的岩脉以及坝内涵管的伸缩缝为主要漏水途径。
4.3问题解决措施针对主坝渗漏原因复杂性,对坝体及坝基防渗提出二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
第一方案:灌浆方案;第二方案:土工膜防渗结合坝基帷幕灌浆处理。
从直接费投资上作比较,第一方案比第二方案节约186万元;从工期和合理性上比较,第一方案可以在水库不放空情况下施工,且施工期短,第二方案必须放空水库,水库将无法供水灌溉,施工时也无法导流。
通过方案比较,最后选择第一方案灌浆处理为主坝除险加固方案。
根据该水库大坝漏水原因分析及物探结论,考虑以前灌浆浆液有可能产生干缩等原因,从桩号0+030~0+108、0+115~0+185在坝顶布设二排灌浆孔,其余坝段在坝顶布设一排灌浆孔。
双排孔排距2.5m,孔距3.0m,一排孔孔距3.0m,第一排孔距防浪墙内边缘1.2m,第二排孔距第一排孔2.5m。
全坝段共布设188孔,孔底深入相对隔水层5~8m,每孔深度为8.5~37.5m,灌浆钻孔共4652m,其中钻进基础为1445m,2010年工程竣工决算790万元。
4.4工程经济效益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可提高大坝安全系数,使水库提高到正常蓄水位运行,每年可多蓄水量200多万m3,为水库增加直接经济效益约30万元。
并能更有效地保护大坝下游近1万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5、结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利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认真分析堤坝工程中的渗透原因,并选择正确的防渗加固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1]关锦荣.土坝下游浸润线逸出点上移的危害及除险加固对策.福州:水利科技,2009,(4).[2]肖长来.渗流理论基础.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06-3.[3]邱集照.小型水库土石坝防渗处理方案选择.福州:水利科技,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