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园林艺术精神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45
浅析明清园林美学思想摘要:中国明清园林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
它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也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
关键词:含蓄自然天人合一“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
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
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读毕这段文字,仿佛迎面吹来一阵清风,满目绿意,恍如画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计成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所以在《园冶》中,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内容很多。
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
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
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
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
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
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研究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皇家园林更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园林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等多个方面探析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园林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皇家花园,如唐代长安城内的花园和唐玄宗建造的“大明宫花园”等。
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是在前代古园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明朝初年,朱元璋便开始修建宫苑,如明孝陵景泰陵等,园林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清代,皇家园林的建设进入全盛时期,如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皆是时代巨著。
二、建筑风格的特点1、布局对称面积广大、布局对称是明清皇家园林的一大特点,整个园林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其中心通常是一个池塘或是一座山,两侧则是各种亭台楼阁、花园、长廊、过道等构成的风景。
2、假山水景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多以假山、水景为主要景观,假山造型多呈现自然景观,如山石、高峰、峡谷、瀑布等。
水景则以池塘、溪流、曲水、泉眼等形式呈现。
3、亭台楼阁亭台楼阁也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中的重要元素。
这些建筑多以丹青绘画为设计基础,形式多样,有单体楼阁,也有多层楼台;有喜马拉雅式的立体楼阁,也有“夔龙”式吉祥图案的攒尖门楼。
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艺术特点的探析1、自然与人造的完美结合明清时期皇家园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自然与人-made的完美结合。
假山、水景、亭台楼阁等建筑元素所展示的景象虽然不完完全全符合自然,但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然意境。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是“自然与人造美的完美结合”。
2、寓意与象征的深刻内涵别看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形式瑰丽,但其实其中蕴含了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
亭台楼阁多是通过丹青绘画呈现,这些图案笔法精细,元素繁多,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更是寓意和象征的体现,表达了皇家的政治意图、人文精神、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生命的意境。
明清时期皇家建筑与园林艺术明清时期,我国皇家建筑与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点,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设计、园林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皇家建筑与园林艺术。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豪华和壮观的建筑与园林成为政治、文化、艺术和经济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明朝初期,尽管建筑和园林艺术受到抨击,但是随着明代社会的发展,明代建筑和园林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清代,一些改革开明的皇帝很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乾隆皇帝,他十分推崇建筑和园林的艺术,把中国的建筑和园林文化带到了新的高峰。
二、建筑设计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设计与建筑材料有着很大的关系。
建筑师和设计师选用了大量的石头、木头、砖瓦等来创建雄伟的宫殿和住宅。
建筑师和设计师还会把花岗岩、巨石等大型石头整齐切割并用来修建墙和门廊,这些墙和门廊的装饰通常会用花纹和雕刻来呈现出宝座、剑齿虎和其他斗兽等图案。
在明清时期,建筑及其相关的装饰材料、工艺、手法的发展意味着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和细节的更精致化。
此外,还有明清时期的雕刻艺术,它包括了雕刻木、石、砖、瓦、泥塑等各种材料的技巧。
这种技巧通常用于制作顶棚和屋顶的雕刻,它们常常呈现出各种精美的花纹、植物、动植物和神话故事。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园林艺术明清皇家园林通常被视为艺术杰作,反映了古代中国园林设计的理念和风格,以及皇帝、贵族和文人对园林艺术的崇高评价。
在明代和清代,皇家园林的规模、风格和设计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
比如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明清园林的设计思想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宗教信仰。
这些园林通过逐步布置细节和物品来表达和展示配合好的东方哲学和文化价值观念,如禅意、道家修行、象征主义和雅致主义等。
浅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精髓摘要:园林艺术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具有东方独有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情趣.明朝时期更是将园林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成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在经过唐宋时期大气、婉约设计布局后,明代园林展现出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其空间布局的自然巧妙融合,使明代园林的艺术境界达到更高境界。
关键词:园林艺术;古典之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之美;人文历史价值中国园林建筑与其它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一样,以特有的艺术符号,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园林设计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紧密相连,园林的构图布局、建筑与环境的表情达意,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含蓄的思想意境。
明代园林建筑更是中华古典园林建筑发展最成熟时期,其独特的设计所传递的思想境界为世界建筑领域独有.一、不同时期园林建筑所展现的艺术文化表象从艺术发展角度看,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
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以先秦战国时期为园林建筑设计的萌发期,此时园林的功能还以实用为主,兼顾休闲,建筑艺术设计并不突出。
到了汉唐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同时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园林建筑艺术的形成。
此时的园林设计以经能够很好的表现主题特色,不同的园林在设计者参照自然地形和建筑构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在里头,特别是园林主人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使这一时期园林艺术与书画衔接最为紧密,成就了唐宋时期园林中山水美秀、迭石树峰、宫殿亭阁,高低错落的山水画般艺术美景。
可惜随着时间流逝和战乱破坏,这些园林艺术杰作都在历史车轮中消失,化为历史尘埃.现代存留的园林建筑只能以明朝时期建造的年代最久,明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1]37。
特别是明朝在推翻元朝外族统治后,大力弘扬推行传统汉文化,在各个领域全力复古,这种风潮使中华传统园林艺术建筑得到继承和发扬.逐渐形成了以皇城北京和江浙一带两大园林建筑风格群落。
二、明代园林建筑特点的形成明代园林继承了唐宋时期园林艺术精髓,在园林设计和艺术表现上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个性特征,每座明代园林除了艺术表现力外,更增添了艺术活力和个性张力.纵观明代园林建筑设计,可清楚感觉到明代园林与传统文化艺术和思想境界的相互渗透影响。
明清园林艺术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园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黄金时期。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园林艺术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明清园林艺术的演变明代的文化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对于园林艺术的重视也不断加深。
明代园林艺术风格以广阔和多样性为特点,形态上采用流水、山石、亭台、廊榭、花木和草坪等自然元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审美特征,如“寓教于乐”、“天人合一”、“山水相依”等。
明代园林艺术卓越的代表是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
而到了清代,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清代园林艺术风格则以精神和意境为主,更加注重文化内涵。
清代的园林建筑大量使用山石、假山、水池、古建筑构建,形成宏伟壮观、独具匠心的风格,反映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
清代园林艺术的代表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等。
总结来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园林建筑是古老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
从明代到清代,园林艺术从功能化建筑为主,逐渐转向文化意蕴和内涵的发展,越来越强调人的感性和灵性体验。
明清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明清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历史传承和审美意识等多方面。
在明清时期,人们在设计园林时越来越注重艺术表现力,更注重人文精神,建筑风格更趋于庄重大气和古朴典雅。
园林中的艺术造诣、设计元素、空间布局和形态美都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中,有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如园林中的风水、神话传说、神仙文化和文人墨客意境等,都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
园林艺术中多使用假山和流水,假山像大自然中的奇石,寓意着中华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反映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和谐关系。
其次,明清园林艺术还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意义。
各个园林的建造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富贵、入住居住,更是反映了建筑师对历史传统的珍视和继承。
在园林里,人们会看到古人在不同朝代的思想、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文化精神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园林文化的代表,它们不仅仅是园林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明清时期,园林发展到了一个颠峰期,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更加追求审美上的完美。
园林的建筑和空间利用都有极高的处理水平,整体感和美学范畴都得到了非常成功的表现。
明朝时期,苏州园林被誉为“园中之王”,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也是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代表。
苏州园林早期是民间的私人园林,通过世代相传,经过数百年的慢慢演变,形成了现在著名的景观。
苏州园林在布局上注重虚实结合,善于将园林分成数个区域,通过景物的设计将各个区域分隔开来,各个区域又相互衔接,展现出一种无缝的过渡。
在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拙政园了。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艺术结合自然造景的代表之一,它地处苏州古城墙内,它深受大家喜爱,成为苏州园林中的代表。
并且,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赋予了“情”的内涵,它们往往带有主人的性格、情趣和哲学观念等,在久远时日中,园林的品位超越了物质的范畴,成为精神的东西,代表着一种文化价值。
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园林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墙壁颜色、建筑设计等都带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
建筑设计非常注重规矩,讲究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和谐性,大量运用“借景”手法来其丰富材料,包括建筑风格、造景、地理勘查、色彩搭配等方面,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对和谐共存的卓越追求。
同时,园林的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于自然界的景物推崇自然、尊重自然,这种观念体现在园林中就是讲究天人合一,使园林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阐明自然的巍峨雄伟、秀丽柔和、变化多端,从而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巅峰时期,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文化特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追求。
明清私家园林的艺术处理手法
明清私家园林的艺术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园林布局:明清私家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连续性。
布局多采用错落有致的方式,通过设置山石、水景、亭台楼阁等元素,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
同时,注重景观之间的连通,使游人能够顺畅地游览整个园林。
2. 植物配置:明清私家园林注重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花草、树木、竹子等,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色。
同时,注重植物与建筑、水景的搭配,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生态氛围的园林景观。
3. 建筑设计:明清私家园林的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多以亭、台、楼、阁等小型建筑为主,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细的雕刻,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增强了园林的美感。
建筑的材料多采用木材、砖石等传统材料,注重雕刻细节,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4. 水景处理:明清私家园林的水景处理非常重要。
园林中常见的水景形式有池塘、湖泊、流水等,通过合理的水景布局和精心的石块摆放,营造出流水潺潺、池水清澈的景观效果。
水景与建筑、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园林景色。
总的来说,明清私家园林的艺术处理手法注重景观的连续性、自然
和谐的美感,通过布局、植物配置、建筑设计和水景处理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展示了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明清园林设计审美意境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
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
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
缘于自然,高于自然,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
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
景情互融;天人合一;透逸超脱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
审美更是由生理、心理、文化以及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情趣与意识的载体与依托;随之而形成的对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之物象产生的一种欣赏、共鸣、感悟。
并且由此而达到思绪的升华――即审美意境的享受活动。
审美学在各种学科与领域的影响普遍而又特殊。
尤其在中国明清园林设计中更是独放异彩,别具意味。
审美形式和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
虽然在空间与时间跨度限制了艺术物质性,但它却没有偏离艺术审美意境的主线;反而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诠释着绚烂的底蕴和内涵,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久远的艺术文化飘香。
明清时代的园林设计继承了前代的章法并发扬光大。
明代计成的名著《园冶》更是从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详尽的总结和归纳。
我国观存的传统园林多修于明清时期,集中了古典园林之精华,更见完美传统。
明清时的园林设计大体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
两种类别都具有美的哲学与意境。
并深深渗透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的思维方式。
园林设计是一种动态的景观设计。
石求奇,廊求旋,水求曲,路求幽,假山重叠,奇花异木,四季更迭,每个季节都会带给人不同的绝妙感受。
协调的色彩叠加,十分注重融于周围环境的美,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并且在空间处理上充分考虑自然与人工痕迹的结合,在园林造景的手法上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是对景等形式把自然景色烘托的更美;体现一定的文化意味和人文特色。
“宜”是我国园林设计的核心。
“宜”的主体是以人为主体的、审美的,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性与感性追求的平衡;也是使用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实现的平衡。
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园林艺术达到巅峰的时期,皇家花园更是园林艺术的代表。
在这个时期,皇家花园以其丰富多样的景观、精致的建筑和精心设计的布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首先,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
在设计园林时,规划者们以山水为基础,通过人工雕琢来突出山水之美。
例如,在颐和园内,建筑物被设计成依山傍水的形式,将自然景观融入其中。
与此同时,人文美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园林内的建筑物、雕塑和碑文等都是为了彰显皇权和君主的荣耀。
这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使得皇家花园成为了艺术和建筑的结合体。
其次,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注重意境的营造。
园林中的每个角落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在圆明园的长廊上,每一幅画都是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而更换的,以表现季节之美。
而在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上,每一孔都有不同的形状和图案,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不同孔洞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更是为了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宁静。
第三,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注重假山的运用。
假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元素,它通过人工堆砌山石的形式,再结合植物的装饰来模拟自然中的山体景观。
这种假山的运用让皇家花园更具变化和层次感。
在皇家花园中,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假山,它们有的象征着牛耳山的壮丽,有的象征着众山小的苍茫。
这种假山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园林艺术概念和技巧通过传统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的园林设计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富有特色和影响力。
其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营造意境,运用假山等元素,以及对后世园林艺术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090754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Research on artistic spirit of garden in Mingand Qing dynastyC a n d i d a t e:Zhao YihanSupervisor:Prof.Yang Wenhui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Speciality:Art Design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2012摘要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著名园林的个案分析,梳理了明清园林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成就。
明清两代造园在设计理念上崇尚贴近自然、营造意境,同时又各具风格。
在还原社会文化语境基础上,以明清园林的物质生态建构序列为比较维度,明晰清代园林艺术对明代园林艺术的借鉴、传承与发展。
进而深入探究明清园林“诗情画意”的内在文化艺术精神,发掘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对现代园林景观规划影响的再生意义。
关键词:明清园林诗情画意文化艺术精神崇尚自然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se analysis of the famous garde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makes a brief summary about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arde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oretically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uphold the spirit of nature and atmosphere creating and shows various different styles. Based o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that period and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the construal material, this paper analyzes specifically how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Qing dynasty borrowe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ose of Ming dynasty. Thus the paper exploits the artistic spirit of poetry and pictorial splendor of Qing dynasty’s landscape design,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Key words: Garde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poetry and pictorial splendor, Cultural and artistic spirit, Nature目录第1章绪论 (1)1.1明清园林发展历程 (1)1.1.1庄重威严的清代园林 (1)1.1.2闲适典雅的明代园林及造园著述 (5)1.2明清园林艺术特点 (8)1.2.1写意咫尺山水园——江南私家园林 (8)1.2.2“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皇家园林 (10)1.2.3小巧西秀与崇高壮观 (13)1.3明清园林艺术成就 (13)第2章明、清代园林对明代的借鉴 (16)2.1明、清代社会文化背景 (16)2.1.1清朝文化背景 (17)2.2执政者对园林的偏好 (18)2.3与南方私家园林的融合 (19)第3章明清园林的物质生态建构序列 (21)3.1建筑 (21)3.2山 (22)3.3水 (23)3.4花木配置 (26)3.5空间序列 (27)第4章明清园林的文化艺术精神 (30)4.1明清园明清园林艺术精神研究 (30)4.2明清园林文化艺术精神对现代园林景观规划的影响 (32)结语 (35)参考文献 (36)致谢 (37)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明清园林发展历程明清是我国园林集大成时期,明朝江南园林的柔美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刚劲,都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璀璨明珠。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一直崇尚着诗词的情和山水画的意,人们不仅喜欢观赏,也同样把诗情画意带进所居住的环境当中。
从明代的江南园林的粉墙黛瓦,到清代皇家园林的浓墨重彩,都表达着中国人不同的审美以及对园林的诠释。
中国园林一直传承者与自然相容的思想,艺术情感也是如此。
到了明清时期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明代的江南园林把文学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在园中所到之处都仿佛身在画中,古香古色。
清代虽不由汉人统治,但是受明代的文化影响,在修建皇家园林时采用了大量明代的造园思想,再与当地环境相结合,别有特色。
明清时期已经到了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经过几千年对造园经验的提炼,总结出造园的著作。
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在造园史的著作中是一个璀璨的明珠。
他通过对苏州、扬州等江南地区造园实践和经验的理解,把相地、植物、山水、空间序列等这些古典园林要素的选择,以及搭配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虽然由人工所建,却仿佛如自然山水般,乃计成的经典之论,在现代所有描述古典园林的书中都被援引。
可见计成在园林建筑上的贡献与影响。
1.1.1庄重威严的清代园林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在北京以及周边地区一带,在元的基础上,明清有了自己的造园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使造园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
提到皇家园林就不得不想到北京,从元朝的初建到明清的稳固,从元大都到北京,经历了上千年,它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皇家园林的造园核心之处。
明朝时期的皇宫苑囿主要在西苑和太液池。
北京城最大的园林就是由北海、中海、南海组成的西苑,北海大部分面积都是水,站在岸边向远处眺望,视野十分开阔,绝对是造园的佳处。
在造园的处理方法当中不能一味的是平缓的地势,要找出一个高耸的建筑打破整个园林的平坦,所以在湖水南面的琼华岛上修建了白塔,成为整个西苑的视觉焦点,园林在立面上有高有低、起伏错落有致。
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琼华岛的白塔山由土石堆成,这些土石就是在扩大北海时所挖的土。
这座人工堆成的山只有三十二米多,上面的塔约高三十五米。
山上的叠石是汴梁所产的太湖石,其形态也是对宋朝艮岳中设计的仿照。
白塔山上的峰石俊秀,虽不高但很有灵气。
当游人从山顶向湖面远望,一年四季,四季各有其景色。
春之绿、夏之红、秋之黄、冬之白,美不胜收。
从平面上看,北海的东南部都有石桥做点缀,北海的东面有景山、故宫。
从北海可以远远看到景山、故宫,这种借景手法把北海映衬得壮阔优美。
当游人在岸边向远处望去,美轮美奂的北海借着远远的景山五亭,全都映衬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岸边设置有六十列的两层游廊,中间有两座楼阁,分别是漪澜堂、道宁斋。
个两边分别从上层游廊延展各连接倚睛楼和分凉阁。
一条长廊,四座建筑,空间层次错落有致又为一个整体。
从远处眺望去,山坡、假山、建筑,虚实相生,营造出丰富又开阔的空间。
清朝时期,对北海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修建。
被称为北海园中之园的静心斋,原为皇太子学习之处。
园中以叠石点缀,建筑林着水池配以拱桥,整个环境幽雅宁静,唯有池中的红鲤无论是在色彩还是动静结合的处理上都是一处绝妙的点睛之笔。
静心斋采用院落把空间分景、隔景成半封闭的形式,还有山石树木的多种变化把造园手法达到了极致。
其实中国园林就是这样,不用太大的空间,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在不同的环境都能采用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造出小中见大的景观,从有限中寻找无限。
清朝时期的园林特点结合了明代的风格,也有创新。
清朝的皇帝本身为满族,喜好骑射,生性爱自由,紫禁城的生活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明清宫苑大多包含了皇帝的一起生活起居所需的功能,甚至看戏、狩猎等娱乐性质的设施也有。
有记载康熙、雍正等皇帝经常穿着便装在圆明园游玩。
因为功能十分齐全所以园林的尺度大,多为园林内又有小园。
清代园林多以建筑为主体,配上山石花草,自成一景,加上景点的题名,把山水与建筑结合在一起。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康乾盛世,国富民强,康熙修建了多个皇家园林,如静明园、畅春园、万春园和热河避暑山庄等。
后来的雍正、康熙也都热衷于造园。
乾隆皇帝喜爱浏览山川景色,也很喜欢江南的水色水乡。
曾经六次下江南,所见到美丽的园林风景,都领画师临下来,把许多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搬进皇家苑囿中。
这其中就有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从康熙开始经历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几朝,才建造了这个万园之园。
几朝皇帝把珍贵文物字画都收藏在园林中,圆明园不仅在园林中最为风光绚丽,而且所收藏的文物也是最为珍贵和丰富。
乾隆曾经描述过圆明园:“规模之宏敞,丘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观止……。
”①这座令人惊叹的艺术精品在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夺,并且烧毁了圆明园,如今的圆明园早已不再是鼎盛时期的美轮美奂,只留下大片空地几个池塘和西洋楼的残垣断壁。
园明园的败落象征着清政府走向衰败,虽然后来慈禧一度想重新修建园林,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颐和园是明朝皇家园林所留存至今的佳作,其位于北京的西北处,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境优美,地势有起有伏,在明代就有西湖之誉。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挖湖扩建,将湖的面积扩大。
并在此处建造延寿寺,配以亭台楼阁等,题名清漪园,后被英法联军入侵掠夺。
一八八七年,慈禧将颐和园重新修建,名颐和园。
整个园林占地290公顷,慈禧常年在此处吃住办公,功能齐全。
承德避暑山庄是现存的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在明朝是皇帝的夏宫,在初期是皇帝狩猎途中的行宫。
因为环境优美,夏季凉爽,风景优美,从康熙四十年开始到乾隆年一直在扩建,最终成为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佳作。
清朝初期的帝王都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虽然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但是长期与汉族的融合以及面对中原博大的文化艺术氛围,都使得满族更专注吸取明朝的文化。
康熙、乾隆皇帝多次游历江南的山川景色,名园古迹,但凡看到佳作便命人临摹下来,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仿造,这种仿造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在已有的地势上仿造江南园林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