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扶贫歌——“江西省扶贫移民先进县”之靖安县篇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
宜春市靖安县投资环境简介一、靖安县概况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界安义县,南邻奉新县,西毗修水县,北倚武宁县,东北连永修县。
辖5镇6乡,双溪镇、仁首镇、宝峰镇、高湖镇、璪都镇、香田乡、雷公尖乡、水口乡、三爪仑乡、罗湾乡、中源乡。
靖安县山川毓秀,景色宜人,风光旖旎,水源清洁,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达15万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
是全国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国家AAAA旅游景区、中国娃娃鱼之乡、中国椪柑之乡、全国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县。
政策环境:靖安县对客商企业实行检查准入、收费许可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领导联系挂点、部门帮扶、定期走访、扶大扶强等制度,服务好来靖投资的客商。
二、投资有利条件1、交通距省会南昌80公里,距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50公里,距昌北国际机场56公里,距九江港口150公里。
昌铜高速公路开通后,将纳入南昌半小时经济圈。
2、资源物产丰富,森林茂密,有林面积1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1%,农林特产丰富,林果业以椪柑为最,总面积达10万亩,年产椪柑上亿斤。
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12万千瓦,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已正式启动。
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景点93个,矿产资源有钨、钴、铜、瓷土、饰面花岗岩等。
3、基础设施数据通讯、互联宽带网已得到广泛地运用,已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开通了长途直拨。
城市水厂日供水能力达3万吨,水质达到Ⅰ类标准,供水设施完善。
全县建有35—110千伏变电站8座,系华东电网的组成部分。
为外来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一条龙服务”,实行“两证一卡”保护客商合法权益。
三、优惠政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靖安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靖安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靖安县行政区域内:1、工业企业、旅游项目(漂流企业除外)、宾馆项目(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或年销售(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企业;2、农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或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企业;3、其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300万元以上或销售收入在400万元以上的新办企业。
三峡移民精神第一章家国情怀英雄壮举三峡移民精神的形成背景早在1920年,孙中山先生用英文写下了振兴中华的著名论著《建国方略》。
在《建国方略》的第二部分“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了在长江三峡建造水闸提升水位以改善川江航道和水力发电的宏伟设想。
1924年,孙中山应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邀发表演说,对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作了更加抒情的描述:同学们,中国是穷,没有在不列颠一样满地跑的火车,也没有美利坚一样横贯东西的铁路大通道,但我们有长江,有长江三峡那样取之不尽的水力资源!仅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资源,就可以发生3000余万匹马力的电力!这样的电力,可以比现在世界各国所发生的电力还要大得多!那时我们不但可以供应全国的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而且可以用来制造农民用的化肥!到那时,我中华民族哪有不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道理乎?同学们被孙中山先生的慷慨演说感动了,他们从孙中山先生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仿佛看到了“三峡大坝”矗立的那一幕!这一幕到来之时,必定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日。
中国人对“三峡梦”的情有独钟从此开始。
1956年夏,毛泽东畅游长江后,以特有的雄才大略和诗人气质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的这首词为国人描绘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
随后,党中央、国务院组织了多次考察和调研工作。
1958年,周恩来同志带领100多位专家到长江三峡实地考察。
1969年,刘少奇同志亲自到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中堡岛视察工作。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长江三峡时提出,国务院要着手前期准备工作。
兴建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强国理想。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历史性决议,三峡工程这个让中国人“梦想了70年、论证了40年、争论了30年”的跨世纪宏伟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作终于正式动工。
靖安简介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市北部,地处北纬28°46′~29°06′,东经114°55′~115°31′之间,东邻安义县,南界奉新县,西毗修水县,北接武宁县,东北连永修县。
靖安县域东西最大横距6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3.1公里,总面积1377.49平方公里。
辖5镇6乡75个行政村,总人口14.2万人。
靖安县城双溪镇,位于县域东南部。
县城距南昌80公里,至昌北机场50公里,离九江155公里。
昌铜高速公路(南昌至靖安段)建成通车后,将全面改善靖安交通条件,加快靖安融入“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和“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步伐。
靖安历史悠久,约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早在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靖安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李洲坳东周墓葬,距今2500年。
出土各类文物填补了国内同期诸多领域的空白,改写了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反映出当时靖安具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春秋时靖安地属吴。
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靖安地属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并越,靖安地属楚。
秦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海昏县。
东汉属建昌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杨吴,皆沿其旧。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始立靖安县,“析建昌、奉新、武宁三县之地以益之”。
靖安人杰地灵,培养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眘虚、宋代状元刘起龙、“三大清官”之一的明代苏州知府况钟、明代礼部尚书李叔正、清代《白香词谱》的作者舒梦兰、近代著名学者雷祚文、当代著名导演陈方千(电影《洪湖赤卫队》导演)等历史名人。
2007年,与省、市纪委、省电视台联合拍摄了戏曲电视剧《况钟明断十五贯》,获得了全国第五届电视戏曲节目“兰花奖”一等奖,填补了江西省该奖项的空白。
靖安文风鼎盛,禅宗是文化渊远流长。
1200多年前,大开禅宗文化划时代人物的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曾多次率徒来宝峰寺弘法,在佛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革命性变革当中,宝峰寺功不可没。
敢担当善作为争当“五型”干部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靖安县全体干部下基层征求意见建议,将底层的声音翻上来晒晒太阳、曝曝光。
干部脱离群众,重大项目推进受阻,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追根溯源,还在于干部作风不正,作为不多,不敢担当、创新不够。
为解决根源问题,靖安县以开展争当开拓型、担当型、攻坚型、亲民型、廉洁型“五型”干部活动为载体,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服务水平,拓展创新思维,强化责任意识,促使干部在农村发展、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中不断锤炼工作作风。
零距离服务群众,干群亲如一家“老舒,你就来了”,4月1日上午,黎定生因与里下组漆传受、港上组黎定业三户之间的多年未能解决的山林纠纷问题,拨通了连心卡上水口乡干部舒剑的电话,舒剑在接到电话后,和林办干部一起立即骑车赶赴桃源村,手拿民情日记本,来到了黎定生家了解情况,向林业部门多次咨询相关政策,反复到三位村民家协调,让这起矛盾纠纷得以解决,赢得三方感谢。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来,水口乡以“一线工作法”为抓手,打造“五型”干部队伍。
给每家农户发放一张连心卡,里面详细地记录着联系干部的姓名、职务及电话号码等情况。
村民大到土地流转,小到家长里短,只要一个电话,乡干部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农户家中,解决问题。
一件件事情的落实,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如今,群众少了抱怨、多了信任,干部之间的隔膜也渐渐消失了。
现在“亲民行动”在靖安遍地开花,人保局把下岗职工就业招聘会开到广场,在各村设置代办点,到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的退休人员家中上门建模,把服务群众搬到了家门口;农业局技术干部把农业技术讲座和培训班办到村部,指导村民春种;果业局针对“五型”干部标准,开展“访果农、送服务、促发展”走亲连心活动,帮助服务对象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共有3000余名党员干部与7600多名群众结成对子,建立起了长期朋友关系,为老百姓解决实事5800多件。
“五型”干部的打造,打破了干群关系坚冰,实现了与群众关系“零距离”,重塑了新时期干部群众鱼水情。
远山的呼唤作者:来源:《江西画报》2020年第04期編辑/曾博文图/丁波赣湘边界的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东港乡岭下村,遮蔽在幕阜山和九岭山深处。
岭下村距离县城76公里,有精准扶贫户62户267人,是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贫困村。
邹道银今年51岁,于2018年10月住进岭下村,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九江车务段工会主席、江西九江修水县东港乡岭下村第一书记。
村民们口音重,都叫他“摘书记”,因为他是来帮助大家脱贫摘帽的“要帮助脱贫,首先要自己业务过硬,不说外行话”这是邹道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随身带着所有贫困户的“明白卡”和帮扶政策指南。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工作,邹道银请来农业局的专家,还对照17项脱贫指标,采用“画图作战”的方法逐项落实。
62户贫困户谁住在哪儿?谁家达标了,谁家没达标?怎么解决?桩桩件件他都要看板销号。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邹道银特别注重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定期组织党员组长会、帮扶干部会,用“党建+扶贫”的模式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协助乡党委做好村干部的选人用人,以党风带动民风的转变他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学习别人先进的脱贫经验和管理方法,通过扶志、扶智、扶治,实现真正脱贫。
”2018年,岭下村计划村摘帽、25户128人脱贫,占了全部贫困人口的48%,可谓脱贫任务艰巨。
脱贫之后的日子怎么过?如何让贫困户获得持续的收益,有信心脱贫不返贫,这是扶贫攻坚中邹道银思考最多的问题。
“攻坚攻坚,容易的都做了,沉在锅底的都是硬骨头,我们也要沉到‘锅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改“输血”为“造血”,邹道银多方协调,查找资料,请教专家,依托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通过“党支部+扶贫车间”帮扶模式,成立了文生鞋业岭下村扶贫车间,解决就业10人,其中贫困户6人,让村民能在家门口上班。
“现在村里建设了2座5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联系了路局的劳保手套生产业务,增收9.6万元;第一批农副产品,卖了13.2万元;成立了村油茶合作社,未来25年将盈利660多万元,村民以土地入股,还可以务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