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概论第3章水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 格式:pdf
- 大小:12.98 MB
- 文档页数:69
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第一章:水污染控制工程概述1.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目的、意义和任务,以及水污染的基本类型和来源。
1.2 教学目标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掌握水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1.3 教学内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水污染控制的目的和意义水污染的类型和来源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的任务和发展趋势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5 教学资源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案例资料:城市污水处理案例1.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基本概念和任务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水污染物质及其危害2.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营养盐和重金属等,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2 教学目标掌握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
了解污染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有机污染物:有机物、有机酸、油脂等无机污染物:氮、磷、硫、氟、氯等营养盐:氮、磷等重金属:铅、汞、镉、铬等污染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5 教学资源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案例资料:水污染事件案例2.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水污染物质及其危害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水污染控制技术概述3.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2 教学目标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不同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3 教学内容物理处理技术:沉淀、过滤、吸附等化学处理技术:中和、氧化、还原等生物处理技术:好氧、厌氧、兼性厌氧等不同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3.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5 教学资源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案例资料:污水处理技术应用案例3.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概述的掌握程度。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水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人们需要进行综合、科学的控制工程。
本文将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习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一题:请解释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管理方法,减少或消除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和浓度,保护水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一项技术。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人类健康: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通过水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 保护生态环境: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污染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通过控制工程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 保护水资源:水资源的数量有限,通过控制工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4.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通过水污染控制工程,可以确保企业和机构的排放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5. 提高环境意识:通过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社会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题:列举常见的水污染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
常见的水污染物可以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物三类。
1. 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溶剂、石油类物质、农药和化学工业废水等。
有机污染物通常可以分解为可溶解有机物和悬浮有机物两类。
可溶解有机物主要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如苯系物、多环芳香烃等。
悬浮有机物主要是指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质,如悬浮颗粒、沉积物等。
2. 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无机污染物通常可以分为溶解态无机物和胶体态无机物。
溶解态无机物主要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物质,如铵盐、硝酸盐等。
胶体态无机物主要是指以胶体形式存在的无机物质,如悬浮颗粒、污泥等。
3. 微生物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
微生物污染物主要是指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污染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BOD-污泥负荷:曝气池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螚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COD-容积负荷: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
剩余污泥:由于微生物的代谢和生物合成作用,使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生物量增加,经二次沉淀池沉淀下来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曝气池供再处理污水用,多余的排放到系统之外的部分即活性污泥。
折点加氯法:去除水中氨氮时采用的一种化学法。
脱氮是加氯量以折点对应的加氯量为准,所以称为折点加氯法生化需氧量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化学需氧量COD:用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在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需消耗的氧量。
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之间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
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又称混合液污泥浓度,他表示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量。
污泥容积指数(SVI):简称污泥指数。
在曝气池混合液经过30min沉淀后每1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
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脱盐处理,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
向树脂填充塔充水水中水中无机盐类通过交换吸附反应得到去除。
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当中的溶解氧逐步被耗去,到达临界点又逐步回升的过程。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
环境工程概述姓名孙立鑫所在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环境工程111班学号03311123指导教师刘文日期2011 年11 月23 日目录:一.综述1.环境概述2.环境问题3.环境工程4.可持续发展与环境5.环境立法与法规二.水污染与控制工程三.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四.噪声污染与控制工程五.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六.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七.参考文献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国政府在“十五”期间更明确地强调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把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一.综述1.环境概述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种新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即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绥中新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必与之相适应的客观物质条件及的综合体,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
本课程阐述的是环境工程的内容,所提及的环境均为“自然环境”。
2. 环境问题2.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狭义的环境问题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广义的环境问题指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变化。
环境问题可按不同的方法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按发生先后与机制可分为原生、次生、社会环境问题等等。
2.2环境问题产生和表现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也相伴产生,并由小范围、低程度危害,发展到大范围、对人类生存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
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起破坏2)城市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摘要]环保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水污染控制设备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份。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水污染控制设备的原理、设计与应用为主线,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优化教学团队,改进教学方法,以工程素质能力为核心构建“实验一实习一实训”教学体系,以期培养基础宽厚、工程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材,满足日益发展的环保产业人材需求。
[关键词]环保产业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应用复合型人材“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该课程以物理化学、生物、化工等理论为基础,应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水体污染控制的途径以及废水处理工艺及其工程技术。
该课程涉及基础知识面宽、内容繁杂,具有复杂抽象的问题多、应用知识更新快、知识联系性强等特点。
同时,“水污染控制工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包括理论与实验教学,而且还涉及课程设计以及实习实践等环节的内容。
教学研究与改革是高等教育永葆活力的源泉,是人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材培养质量的关键。
因此,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对水污染控制设备及工程的人材需求,有必要进一步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建设与改革。
一、课程建设原则1 面向产业,突出需求。
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环保产业,已经成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
处于环保产业链上游的环保设备创造业对专业技术人材的要求高、需求量大。
目前,我国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已逾万家,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创新理念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殊是在大型成套环保设备的研发、设计、创造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
从人材方面来看,同样存在工程技术人材不配套、专业人材匮乏、重点技术缺口较大等问题。
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材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与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宽口径。
1.完整的排水工程包括两个方面:排水管渠系统和污水处理技术两部分。
2.排水工程的概念:——指为保护环境而建设的一整套用于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污水的工程设施3.水体污染的定义: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卫生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4.、有机型污染采用需氧量作为有机污染物的指标:BOD :生化需氧量;20℃下微生物活动降解有机物需要的氧量COD:化学需氧量;TOC:总有机碳;TOD:总需氧量;将有机物中的C。
H。
O.N.S等氧化为H2O。
CO2.NO2.SO2所消耗的氧量第1章排水管渠系统一.排水工程的作用1。
保护环境免受污染,使城市免受污水之害和洪水之灾.2.卫生防疫,保证人们健康安全污水危害方式:①含有致病菌,传播疾病②含有毒害物质,导致公害3.经济方面①污水资源化,节约用水,创造价值②污水处理、排洪有利于工农业发展二.排水系统的组成排水系统:排水的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称为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由管道系统(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组成.管道系统:是用于收集、输送废水至污水处理厂或出水口的设施。
一般由排水设备、检查井、管渠、泵站等组成.污水处理系统:是用于处理和利用废水的设施。
包括各种处理构筑物和除害设施等.三、排水系统体制的概念:——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可以采用一个管渠来排除,也可以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管渠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
排水系统的体制是一个地区收集和输送废水的方式,简称排水体制(制度)。
四、排水系统体制的分类:合流制:直排式(对水体污染严重,不宜采用)、截流式分流制: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适用于地形适宜附近有水体,可顺利排水)1.合流制所谓合流制是指用同一种管渠收集和输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2.分流制所谓分流制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渠分别独立收集和输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排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系统称为污水排水系统.排除雨水的系统称为雨水排水系统.新建地区排水系统一般采用分流制五、合流制和分流制的比较: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课程设计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废水处理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步骤,在设计中学习、巩固和提高工程设计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城市污水原始资料(废水的水质、水量资料和处理要求)确定处理方案、选择工艺流程的基本原则;深化对本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设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掌握各种处理工艺和方法在处理流程中的作用、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及适用条件、处理效果的分析比较;了解设计计算说明书基本内容和编制方法,初步训练学生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工程基本计算、工艺设计和制图能力。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选和技术设计基本能力,初步具备编制工程设计文件,加强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综合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根据所给基础资料,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方案设计,要求确定污水处理流程、计算各处理构筑物的尺寸、绘制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图和高程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图。
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在设计中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
采用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予以启发性指导辅导的方法。
三、设计任务在二周内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设计,主要任务如下:1、根据设计原始资料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及处理工艺流程,包括各处理构筑物型式的选择、污泥的处理及处置方法、处理后废水的出路;2、进行各处理构筑物的工艺设计计算,确定其基本工艺尺寸及主要构造(用单线条画草图并注明主要工艺尺寸);3、进行污水处理厂的总体平面布置(包括各处理构筑物、辅助建筑物平面位置的确定,主要废水和污泥管道的布置),并绘制平面布置图(1#图纸,比例尺1:200~1:500)(手工或CAD图一张);4、进行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计算并绘制废水处理厂(站)的流程图(1#图纸,比例尺纵向1:50~1:100;横向1:500~1:1000)(手工或CAD图一张);5、编制工艺设计计算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