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环流和三圈环流11.28-29
- 格式:pptx
- 大小:930.57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三圈环流重力(实用版)目录1.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三圈环流的主要特点和流动过程3.三圈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4.我国季风气候与三圈环流的关系正文三圈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所导致的。
三圈环流包括赤道环流、副热带环流和极地环流,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大气的三层环流系统。
赤道环流是由于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使得大气加热上升,形成的一种上升气流。
这种上升气流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为西南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再继续北流,而是在北纬 30 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环流位于赤道环流和极地环流之间,它的形成是由于赤道环流的下沉气流和极地环流的上升气流相互作用所致。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
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
向北的一支气流则流向极地低压带。
极地环流是由于极地地区太阳辐射弱,大气冷却下沉,形成的一种下沉气流。
这种下沉气流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极地上空向南流向赤道上空。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北风逐渐左偏成为西北风。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运动对地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地球大气的热量分布不均,形成了赤道地区热、两极地区冷的气候格局。
其次,三圈环流的运动也影响了地球大气的环流系统和天气系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
我国位于北半球,属于季风气候区。
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与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然而,三圈环流的变化对我国的气候仍然产生了一定影响。
气压带.风带及三圈环流一、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引起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时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概念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部分组成,所以称之为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和北纬30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中国的季风环流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
形成我国季风环流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海陆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转换以及地形特征等综合形成的。
第一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的作用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得多,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自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陆地很快变暖,海洋相对较冷,气压陆地低于海洋,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我国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冬夏的海陆温差大,所以季风明显。
第二行星风带位置季节转换对我国季风的作用地球上存在着5个风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南半球和北半球是对称分布的。
这5个风带,在北半球的夏季都向北移动,而冬季则向南移动。
这样冬季西风带的南缘地带,夏季可以变成东风带。
因此,冬夏盛行风就会发生180°的变化。
冬季我国主要在西风带影响下,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笼罩着全国,盛行偏北气流。
夏季西风带北移,我国在大陆热低压控制之下,副热带高压也北移,盛行偏南风。
第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季风作用青藏高原占我国陆地的1/4,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对应于周围地区有热力作用。
在冬季,高原上温度较低,周围大气温度较高,这样形成下沉气流,从而加强了地面高压系统,使冬季风增强;在夏季,高原相对于周围自由大气是一个热源,加强了高原周围地区系统,使夏季风得到加强。
另外,在夏季,西南季风由孟加拉湾向北推进时,沿着青藏高原东部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流向我国的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