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共9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97 MB
- 文档页数:99
K e x u e z h o n g z h i水稻是农民种植的大宗作物,近年来栽培面积在逐年加大,其产量高低直接决定农民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
多年来,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水稻二化螟、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在不断蔓延,其发生面积大、危害面广,已成为很多地方影响水稻持续增产的一大障碍。
为此,必须帮助种植户采取有利措施加以解决,让农民获得更好的收成。
1主要病虫发生动态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
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
在发病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
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
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
二化螟在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
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
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
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
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
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
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
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
2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在水肥管理上,农谚有云,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
移栽活棵后要进行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
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病虫草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已经导致了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
因此,实现水稻无公害防治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阐述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病害防治1.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水稻抗病品种,通过“绿色育种”的方式,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2. 加强田间管理。
保证水稻田内通风良好,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就水稻病原菌的定植起到压制作用。
3. 合理施肥。
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增加土壤活性炭含量,利于土壤有机质的释放,从而提升土壤酸碱度,增强水稻的抵抗力。
4. 生物防治。
将益生菌、茶树酚等天然杀菌剂喷施在水稻植株和土壤中,控制水稻病害。
2. 身临其境。
利用水稻虫害的生态习性,在水稻田内设置诱虫灯,将虫害引入灯下,然后使用灭虫剂进行喷洒减轻虫害。
3. 生物防治。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式包括使用寄生虫、天敌、微生物等对水稻虫害进行平衡。
1. 种植抗草品种。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水稻抗草品种,抑制水稻田内杂草繁殖生长,乃至于控制危害。
2. 机械除草。
利用机械除草器或手工锄草,防止水稻田内杂草生长发芽。
3. 物理防治。
建立遮蔽网,利用遮蔽网控制水稻株高和杂草生长的范围。
总结,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适应自然生态,保护水稻生态环境,保全土壤质量;2) 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原理,对生物和土地生态进行评估和环境监测,为无公害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3) 利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完善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支持体系,将科技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应用。
我国应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掌握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法,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下面是根据提供的资料整理的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1. 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防治:种子处理:在播种前2—3天或秧苗立针期,每亩使用50%丁草胺乳油75—100毫升对水30公斤床面喷雾,或者水稻播种后,当种子露白时或立针期,每亩使用30%扫弗特乳油100毫升加水喷雾,以封闭床面杂草。
后者相对于前者更有利于秧苗的安全性。
2. 稗草防治:早期防治:针对出苗的稗草,可每亩使用50%二氯喹林酸可湿性粉剂加水喷雾,按产品说明使用方法使用。
3. 杂草控制:秧苗二叶一心时:使用20%甲基立枯磷500倍液或康有力1500倍液进行喷雾,以有效控制杂草。
4. 立枯病防治:主动防治:及时发现有立枯病株时立即进行防治,以防治失时。
检查方法包括观察叶尖是否有吐水情况,若叶尖不吐水,是水稻立枯病发生的征兆。
5. 综合防治害虫:定期喷雾:在5月25日左右和6月5—10日,进行二化螟、稻蓟马、灰飞虱的综合防治,每亩使用杀虫双200毫升加bt杀虫剂200毫升混合喷雾,以达到虫、卵兼治的效果。
6. 针对苗床蝼蛄的防治:喷雾处理:使用攻夫1500倍液进行喷雾,同时可以兼治二化螟、蓟马、稻象甲等害虫。
7. 稻瘟病、胡麻叶病、白叶枯病防治:插秧前喷雾: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病害敌500倍液、远东菌星500倍液或贝姆500倍液进行喷雾,以防治稻瘟病、胡麻叶病、白叶枯病,确保秧苗不携带病害进入大田。
8. 条纹叶枯病防治:防治稻飞虱:结合防治麦蚜兼治稻飞虱。
在小麦成熟期,麦田飞虱迁入秧床,使用10%蚜虱清或啶虫咪20克对水30公斤进行防治2—3次。
也可用吗啉胍铜喷雾或者条纹叶枯净30—50克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抑制飞虱的发生。
注意事项:科学施肥:保持适度施肥,合理施用氮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以减少水稻患病的可能性。
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病虫草害的影响,水稻产量经常受到影响。
为了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提高产量,科学家们不断研发出各种无公害防治技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水稻的品质。
本文将介绍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来控制水稻害虫和病害的一种无公害防治方法。
比如利用天敌寄生在水稻害虫体内,对其进行天敌调节,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水稻生长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而且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生物防治技术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水稻病害。
例如利用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枯草芽孢菌、赤霉素生产菌等,通过施用微生物制剂来抑制水稻病原菌的生长,从而达到防治水稻病害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仅无毒、无残留,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水稻生长。
利用隔离和覆盖等物理手段来阻断病原物的传播也是一种物理防治技术。
比如在水稻病害高发期,可以利用覆盖膜或植物隔离带来隔离病原物,减少病害传播。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三、培育抗病虫种质培育抗病虫种质是通过作物遗传学的方法,选育出对某种病害或害虫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品种。
这种方法对水稻的生长环境没有影响,不会引起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防治成本。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一系列水稻抗病虫种质,这些抗病虫种质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
四、合理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技术是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绿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等方法,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达到无公害防治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
CATALOGUE目录•水稻病虫害概述•水稻病害防治技术•水稻虫害防治技术•水稻草害防治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效果评估病害虫害病虫害种类与分布病害多数病害在气候适宜、田间管理不当等条件下容易发生。
例如,稻瘟病在连续阴雨、低温寡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纹枯病则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流行。
虫害多数虫害在气候适宜、田间虫口密度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例如,二化螟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北方粳稻产区发生较重;稻纵卷叶螟则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较重。
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特点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03化学防治稻瘟病防治技术01选用抗病品种02加强田间管理010203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1稻飞虱防治技术23选用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农业防治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生物防治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如吡虫啉、噻嗪酮等在若虫高峰期进行喷雾防治。
化学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稻螟虫防治技术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赤眼蜂、茧蜂等控制稻螟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如三唑磷、毒死蜱等在幼虫高峰期进行喷雾防治。
手工锄草清洁田园人工拔草机械除草机械喷洒化学除草技术选用安全、高效的除草剂确定合理的用药量和用药时间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注意安全用药农业防治措施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适时灌溉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和病害的传播。
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抗病能力。
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和气候条件,适时灌溉,避免过度湿润或干旱,减轻病害发生。
生物防治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水稻田中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虫等,对害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使用生物农药选用对病害高效、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水稻病虫草害及防治措施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措施1、立枯病症状:一般是在水稻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发病。
发病特征为一簇一簇发生,秧苗变黄色,最后因秧苗茎基部腐烂导致死亡。
立枯病防治:(1)搞好床土配制,土壤调酸,消毒。
(2)培育壮秧,精选和消毒的种子播种。
(3)床土消毒,用立枯净、克枯星和病枯净进行床土消毒。
(4)做好苗床防寒和通风炼苗工作。
(5)发病初期药剂防治:35%清枯灵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喷雾30m2苗床或用3.2%克枯星或3%病枯净配成300倍液喷洒苗床,每平方米2—3升药液。
2、青枯病症状:成片发生,病苗因失水而叶片卷曲青枯,最后导致死亡。
防治:发病应立即浇水上床,水层高度为苗高的2/3,并进行串灌,如有条件应及早异地寄秧或及时插秧。
3、稻瘟病、胡麻斑病稻瘟病发生规律:7月中下旬至8月初,如连续阴雨天低温、光照不足,N肥施的过多发病严重。
胡麻斑病发病规律:一般是缺肥、缺钾,土壤瘠薄,砂质土,酸性土和长期积水中,在干旱、缺水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一是用抗病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插,多施基肥。
合理施用P、K肥,防止N肥过多。
实行合理浅灌,防止深水淹灌,清理进水渠道,提高水温。
三是减少菌源,处理带病稻草,减少病菌源。
(2)药剂防治:①种子消毒:可防治稻瘟、胡麻斑病,采用80%402浸种或强氯精浸种。
②叶瘟病发病初期用75%三环唑、75%丰登或40%富士一号喷雾。
③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一次,采用20%三环唑喷雾。
④胡麻斑田间防治,加强水肥管理,稻苗生长期增施氮和钾肥以及硅肥,避免深水灌溉和长期积水、干旱、缺水等因素。
4、潜叶蝇水稻潜叶蝇属耐低温害虫,温度超过14℃不利于成虫产卵活动。
所以在田间危害每年常在5月末至6月中旬,即以插秧田插秧后15—20天,直播田以水稻3—5叶期危害最重。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一是培育壮秧,直播田要浅水灌溉,插秧田尽可能缩短插秧后秧苗的返青期,避免弱苗,特别是倒伏苗的出现。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水稻病害1、稻瘟病(1)为害特点: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
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
(2)防治方法:①选用良种,种植抗病品种,多组合合理搭配。
②种子消毒杀菌,1千克种子用三克20%三环唑浸种24小时。
③加强栽培管理。
④药液浸秧,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秧,或40%稻瘟灵乳油,亩用100毫升或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对欢60千克喷雾。
穗颈瘟预防,孕穗破口期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亩用25~30克或20%三环唑100克,叶瘟治疗,用稻瘟类农药防治。
2、白叶枯病(1)为害特点:水稻白叶枯病又叫火烧苗。
白叶病,是一种传播很快的病害,目前许多稻区还没有这个病,所以它被定为国内植物检疫的对象。
稻株感染白叶枯病后,在叶尖或叶缘发生绿色或暗绿色斑,病斑沿中脉或叶缘扩展,形成界限分明的病斑。
病斑沿叶片枯死后呈灰白色,因此叫白叶枯病。
一般在水稻中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蔓延到上部叶片。
这种病从苗期发生,在分蘖期普遍发展,到孕穗期,特别抽穗后达到高峰。
如果发病早,叶片枯死,不能抽穗;如果发病较迟,影响扬花灌浆,秕粒增加,病株茎秆软弱易倒伏。
白叶枯病容易和其他病害混淆,辨认不清。
可把病叶剪下一小段,放在有水的玻璃片上,再用一块小玻璃压在上面,大约1分钟以后,放在光线稍暗的地方,如果切口处有浓浊状或乳白色液体流出,这就是白叶枯病的病菌。
(2)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稻种。
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过滤浸种,在温度为25℃时,可浸种3~4天。
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1.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1.1水稻苗期。
主要病虫害有恶苗病、立枯病、干尖线虫病、条纹叶枯病、潜叶蝇、稻水象甲。
1.1.1恶苗病。
防治方法主要是进行种子消毒,就是采取药剂浸种,可选用20%多.森铵悬浮剂(恶苗灵)3500-4000倍或25%咪鲜胺(施保克)3000-5000倍,浸种4-6天。
1.1.2立枯病。
防治方法主要是酸化床土可有效抑制病毒活动,目前普遍应用壮秧剂育苗辅助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洒1000倍液敌克松等药液进行预防。
关键要采取旱育稀植培育壮秧技术。
1.1.3干尖线虫病。
防治方法一是控制带病种子传播,二是化学药剂浸种。
可选用18%杀虫双200克兑水50千克浸种40千克48-72小时;或用17%的菌虫清15克兑水6千克浸种5千克48-60小时(菌虫清可兼治恶苗病)。
三是温汤浸种。
先把种子放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然后转到45-47℃水中浸5分钟,马上转到52-54℃水中浸泡10分钟,捞出后立即放在凉水中冷却。
1.1.4条纹叶枯病。
主要以水稻苗期由灰飞虱作为传毒媒介而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防治方法:一是化学药剂浸种。
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或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800-1000倍液浸种48小时;二是化学药剂拌种。
选用70%锐胜(噻虫嗪)可分散剂,每100克拌种100千克,或5%丁烯氟虫腈50ml拌种25千克,晾干后可直接播种;三是在秧苗放风初期和揭布期各打一边药。
药剂可选用35%毒敌、10%吡虫啉、25%噻嗪酮、5%氟虫腈、25%阿克泰或25%吡蚜酮喷雾。
1.1.5水稻潜叶蝇。
潜叶蝇的为害时期主要在苗期和插秧返青期。
防治方法主要采用化学防治。
一是在水稻插秧前,对秧田进行打药处理;二是播后一周对本田进行打药处理。
选用药剂:48%毒死蜱乳油、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等喷雾。
另外,对受害的田块可采取排水晾田或浅水灌溉的办法。
1.1.6稻水象甲。
对水稻的为害时期和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可参照水稻潜叶蝇的防治。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期较长且生长环境湿润,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减少病虫害的损失,综合防治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帮助农民提高水稻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
一、土壤调理技术水稻生长与土壤密切相关,合理的土壤调理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进行土壤松土,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其次,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和养分含量,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此外,合理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pH值,减少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二、合理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和合理的品种选择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关键。
较高的种植密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和虫害的传播,提高水稻群体免疫力。
同时,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也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灵活调整。
三、合理灌溉管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水分管理密切相关。
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首先,要避免过量灌溉,以免土壤过湿成为病菌和虫害滋生的温床。
其次,灌溉水源要经过净化处理,避免将带有病原体和虫卵的水源带入水田。
同时,科学安排灌溉的时间和频率,提高水稻根系的透气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四、合理施用农药农药的使用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使用农药的种类、用量和时间。
首先,要选择对目标病虫害有效、对水稻无毒副作用的合适农药。
其次,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防治周期,合理掌握农药的使用时间,避免过量或过晚的施药。
此外,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操作规程,注意农药的贮存和瓶盖回收,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五、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虫和拮抗菌等有益生物,建立生物防治的平衡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合理利用绿肥和轮作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抗病虫害物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水稻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受到病虫草害的影响较大,因此保护水稻免受病虫草害的影响,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化学农药,然而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探索无公害防治技术,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方法,希望能够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一、病害防治1. 抗病水稻品种的选育:通过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对某些病害具有较高抗性的水稻品种,例如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水稻病害具有天敌作用的生物,如拮抗菌和真菌等,引入田间,帮助水稻抵御病害的侵袭。
应用拮抗菌对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
3. 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水稻病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病害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4. 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轮作制度:通过设计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轮作制度,可以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率,降低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轮作中种植抗病水稻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传播。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者微生物等对水稻害虫进行防治,如利用天敌寄生虫对水稻稻飞虱进行控制,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2. 生态调控方法:通过调整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天敌昆虫的数量和活性,如适当增加水稻田中的天敌昆虫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可以有效控制水稻害虫的数量和活性。
3. 合理的密植制度和栽培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制度和栽培管理,适当增加水稻株密度以降低害虫的活动空间,适时适量施肥和浇水,保证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减少虫害的发生。
4. 农田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通过修复和建设水稻田的农田生态系统,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的自然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发生。
1. 机械除草:通过机械方式对水稻田中的杂草进行除去,可以减少杂草对水稻的竞争,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减少对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随着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水稻种植面临着许多病虫草害的威胁,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水稻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农业专家们积极研发无公害的病虫草防治技术。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稻病虫草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病害防治技术1. 种子病害的防治种子是水稻生长的基础,种子病害的发生对整个水稻生长过程具有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种子的质量,可以采用以下技术进行防治。
(1)调制种子拌马将种子用拌马拌匀,拌马是由硫酸锌、生石灰、硫酸亚铁等原料制成的。
拌马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同时提供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促进种子发芽。
(2)种子浸种处理将种子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捞出晾干。
这种方法可以使种子受到水的刺激,提高发芽率。
真菌病是水稻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以下是一些无公害的真菌病防治技术。
(1)定期喷药通过定期喷药,可以有效控制真菌病的发生。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药剂,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合理施肥充足的营养对水稻的生长和抵抗病害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施肥可以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
(1)物理防治可以在水稻田周围安装引诱板,将稻飞虱引诱到板上,然后使用抽虫装置或捕虫灯将其捕捉。
(2)增加天敌引进天敌如蜻蜓、蚂蚁等,通过天敌捕食稻飞虱来控制其数量。
2. 螟虫的防治螟虫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害虫,对水稻的叶片和穗部造成严重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无公害的螟虫防治技术。
综合应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如使用低毒性农药喷洒,并结合放食用菌(如松茸、蚕蛹菌)进行施肥。
(2)种植抗病、抗虫的品种选择抗病、抗虫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降低螟虫的发生。
1. 防治水稻田杂草水稻田中杂草生长旺盛,会抢夺水稻的养分和光线,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以下是一些无公害的杂草防治技术。
(1)浇水除草在水稻田种植初期,可以经常进行浇水,将水稻淹没一段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条件和耕作环境的特点,水稻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农业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病害防治技术1. 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应根据当地的病害情况,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
抗病品种的选择是预防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2. 轮作与间作合理利用农田资源,进行轮作与间作,有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频率。
轮作可以打断病害的传播途径,减少病原菌和虫害的滋生。
间作可以增加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提高病害综合防治的效果。
3. 防治病害的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防治剂包括有益的细菌和真菌,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并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4. 农药的科学利用合理利用农药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使用农药时,应根据病害的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宜剂量和合适的使用时间。
同时要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操作规程,保护农作物和环境的安全。
二、虫害防治技术1. 基于生态原理的虫害防治生态原理的虫害防治是一种利用生态平衡来控制虫害的方法。
通过研究虫害与其天敌的关系,探索天敌对虫害控制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虫害防治的成本。
2. 种植抗虫品种选育抗虫品种是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择具有抗虫性的品种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并降低农民对农药的依赖。
3. 虫害监测与预警建立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现虫害的存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避免虫害造成过大的损失。
4. 施用昆虫调节剂昆虫调节剂是一种特殊的农药,对害虫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施用昆虫调节剂可以阻断害虫的生命周期,从而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综上所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
水稻病虫害草害防治技术摘 要水稻病虫害草害综合治理总策略是: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来指导防治。
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对防治措施进行抉择和配套。
随着农业生产不断追求高产再高产,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风险也在加大。
而农药使用不当,又会造成作物药害或病虫草危害而影响产量。
因此,2009 年水稻高产创建和作物产量提升活动中,加大综合防治力度,标准化作业水平要继续加强,正确选择农药,坚持合理用药。
1)防治水稻恶苗病。
25%施保克乳油25 毫升加0.15%天然芸苔素20 毫升加入100 升水混配,可浸100kg 水稻种子,浸种5-7天,水温10-15C,取出直接催芽,然后按常规播种,用药量少,药效好,成本低。
2)防治水稻立枯病。
用土菌消火育苗青,移栽灵取代敌克松。
土菌消、育苗青、移栽灵比敌克松对水稻安全,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好,对水稻生理性病害亦有效。
30%土菌消水剂每平方米3-4 毫升或3%育苗青水剂每平方米15-20 毫升或20%移栽灵每平方米 4 毫升,加水 3 升或15%恶霉灵每平方米用6-8 毫升加 3 升水。
做水稻苗床土壤消毒大鹏盘育秧每500 盘,第一遍用30% 土菌消300 毫升或3%育苗青水剂 1.5-2.0 升或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130 克,用水同上,于水稻播前进行土壤消毒。
第二遍水稻苗后1-2 叶期30%土菌消用600 毫升或育苗青 1.5-2 升或15%恶霉灵 1.2-1.4 升加35 升水喷雾。
育秧田结合浇最后一遍水,每100 平方米用益微粉剂150g 加水20 升喷雾,增加立枯病防效和抗寒、抗除草剂药害能力,促进生长,插后不缓苗或缓苗快。
3)防治水稻稻瘟病。
苗床水稻移栽前2-3 天用益微喷雾。
分渠期每公顷用尿素7.5kg加北丰多元复合肥B型或八一农大多功能液体肥 3 升加益微150 克混合喷雾。
7 月中旬水稻拔节期,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3000克或北丰牌多元复合体肥B型3升加米醋 1.5 升加25%施保克乳油 1.0-1.5 升或80%多菌灵微粒剂750 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 1.5 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克或20%三环唑1125-1500 克或30%稻瘟灵900-1125 克混合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