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导学单
- 格式:doc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班级姓名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1、秦朝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大帝国。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中央设、、;地方实行。
(首创“”一词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王朝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法律上:颁布大量律令文化上:统一文字,将秦的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的重要纽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
统一、、。
(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交通上:大修,拆除所有路障,统一。
思想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3、秦朝的疆域:东到,西到,南到,北达一带。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1、秦朝亡于暴政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秦末农民起义1)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蕲县大泽乡影响:2)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率军入咸阳,灭亡。
3、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2)汉朝建立时间:建立者:(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 4、西汉初年的统治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政策来恢复经济。
如:汉高祖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等。
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为西汉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政治上:颁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建立,设立。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盐铁官营思想文化上:(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推行(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人教版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 篇一: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 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1、明朝建立: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即明太祖。
2、明朝的疆域:东北抵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 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大海及海外诸岛。
3、明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废丞相,设厂卫制度,迁都北京,强化皇权专制。
(2)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3)对外政策上:派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
4、明朝衰落:明后期爆发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走向衰败。
5、清的建立: (1)清由女真族建立。
17 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636 年,皇 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
1644 年,清军入关后统一中国。
(2)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时,经济发达、社会繁荣。
达 6、明清的民族政策: (1)明代统治者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如修长城; (2)清统治者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朝皇帝与少数民族 首领经常联络感情的场所。
7、明清时政府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措施。
(1)对东南沿海的管理。
16 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取得胜利。
(2)1661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巩固东北疆域。
1685 一 1687 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入侵 者。
1689 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 乌 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1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_______________ (战争)(1)背景:东汉末年,出现了众多割据军阀,其中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强(2)经过:200年,曹军与袁军在官渡激战,袁军大败。
(3)影响:为曹操逐渐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奠定基础。
2._________________ (战争)(1)概况: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2)影响: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基础3•三国鼎立220年, _________ 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_都_____ ; 221年,_______ 称帝,国号______ ,史称_______都_____ ; 222年,_______ 称王,国号______ ,定都_______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答:一方面,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
另一方面,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
4.西晋的兴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及统一:265年,废魏帝,建立晋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灭亡:316年,_____________ 灭亡。
5.东晋和南朝政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政权,定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称 __________ <(2)___________ : 383年,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对峙,前秦大败,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
(1)远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黄帝炎帝——尧舜禹(2)朝代更替:夏(公元前2070年)——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秦(公元前221)——、西汉(跨公元前后的朝代)——东汉、——三国时期、西晋、东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元、明、清(3)朝代特点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汉唐盛世:汉朝唐朝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民族融合宋元时期:农牧文化交融,传统科技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城市商业发达,文学艺术发达①三大分裂时期:A、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政权分裂、民族融合)C、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农牧文化交融)②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③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短暂统一:秦、西晋、隋)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鲜卑族)、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清(满族)⑤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王朝:元、清(4)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A、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的趋势。
(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五千多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B、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主流。
(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合则利,分则害。
)二、中国朝代更替(一)、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破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是商王贵族占卜的内容,称为“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复习提纲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袁军战败原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
不肯听人建议。
曹军取胜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以诚待人,能宽容人。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5.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
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
第三单元 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王嬴政 秦 建立 定都:咸阳始 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皇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 加强 开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央政府) 中央 创 (官僚制度)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集权大 巩固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 统一 文化:使用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统 交通:修驰道、车同轨 有利于全国交通、经济文化交流 思想:采用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徭役、赋税、刑法沉重)秦 秦末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末 农民 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农 起义 后期:陈胜、吴广被人杀害后,后期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 民 结果: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起 楚汉之争(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义 建立:公元前202年,由刘邦建立与 汉高祖:接连下令: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 汉 西汉 休养生息 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朝 政策 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口诀:兵复员,徭役免;逃亡归,田 建 还;放奴婢;租税减)立 文景之治 文帝:连续12年免除所有田税,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减 轻刑法景帝:将田租改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法扩展:秦灭六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各个攻破;顺序是韩(B.C.230)、赵(B.C.228)、魏(B.C.225)、楚(B.C.223)、燕(B.C.222)、齐(B.C.221) 思维延伸:1、秦朝统一的意义: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1课时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姓名编写人:朱丽萍审核人:徐周萍一、学习目标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
2、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会评述政权分立。
3、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
重点:赤壁之战与三四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一统北方的原因,及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对比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2、吴国的发达,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265年,司马昭之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
4、从220年到222年,三国相继建立,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二)合作探究:1、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时间:(2)地点:(3)交战双方:(4)战争特点:(5)结果:(6)影响:(三)拓展延伸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三国鼎立(四)当堂测试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割据军阀是()A曹操B刘备C袁绍D孙权2、三国时的建业就是今天的()A洛阳B南京C成都D武汉3、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江东”指的是()A魏国B吴国C晋国D蜀国4、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原因有()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拒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关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A.①②③④B. ③②④①C. ④③①②D.①③④5、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 ②④③①6、3世纪初,曹操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2)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曹操是怎样统一北方的?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此诗的作者是?(2)他的“壮心”是什么?(3)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三、总结反思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课时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编写人:朱丽萍 审核人:徐周萍 姓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的政局。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一)
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主备张曦审核备课组
授课老师班级学生时间
【自主预学】
1.画出从夏—清朝的年代尺,并思考秦、西晋、隋、元这四个政权的共同点;
2.综观四次统一,思考历史成因共同之处及造成封建国家分裂的共同原因。
历史成因:
分裂的共同原因:
【同侪互助】
1.写出以下诗歌的朝代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仿照课件中的范例,举史实证明某一朝代的特点。
3.回忆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
4.仿照课件图例,梳理说明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5..【商业篇】改错
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宋源为一睹风采不远千里赶来。
果不其然,大街上车水马龙,穿着棉布衣裳的行人接踵而来。
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北街一家店铺正热售雕版印刷作品,南街正在热卖书写在竹木简上的书籍。
沿街过桥,还有老婆婆用木棉纺纱车纺织,技术娴熟,引路人赞叹……
6.根据以下三幅图片,说说我国古代商业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北宋东京都市布局元代海上丝绸之路
【当堂检测】
1.某同学在学《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做了如下笔记。
其中有误的是()
A.东汉末年,起义不断,豪强割据
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三国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发展生产
D.西晋最后消灭蜀国,统一全国
2.下列关于南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①西晋后北民大量南迁②水稻是主要的作物,小麦推广到江南
③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青瓷为当时人所青睐④冶铸技术采用灌钢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唐朝长安都市布局
3.(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晋南朝
D.宋朝
4.下列地区在南朝时不属于“粮仓”的是()
A.太湖地区
B.鄱阳湖地区
C.洞庭湖地区
D.岭南地区
【拓展提升】
材料一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
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垦荒,是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胜矣。
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三元代《棉花图•收贩》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表现。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