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doc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输血不良反响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响表现及护理处理1、发热反响: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响。
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病症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病症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
并保存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响:病症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
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
假设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响: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响。
轻者难与发热反响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旦发生溶血反响,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存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病症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4、细菌污染:这类输血反响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一般发热反响,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响。
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1、发热反应
①有效去除致热物质,严格无菌操作。
②反应轻者减慢滴速,重者停止输血。
③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储血袋一同送检。
④严格管理血液制品和输血用具。
2、过敏反应
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供血员。
②供血员在采血前4小时不宜食蛋白质食物。
③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
④根据过敏反应程度对症处理。
3、大量输血后反应处理
①密切观察出血现象。
②每输库血3~5个单位,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
③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
4、溶血反应
①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②输血前认真查对。
③严格遵守血液保存原则,不可使用变质血。
④一旦发生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道、通知医生。
⑤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给药。
⑥将余血、患者血尿标本送检。
⑦双侧腰部封闭(热水袋热敷)、碱化尿液。
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
⑨必要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输血涉及人体内部的复杂反应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1.过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以上。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眩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休克。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2.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轻度发热并不罕见,但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应考虑血液库存超过期限或输血相关感染的可能。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及时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以进行细菌培养,并给予降温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3.过量输血:过量输血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疼痛、高血压等。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终止输血、争取患者平卧休息,并联合麻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白蛋白或利尿剂等药物。
5.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引入患者体内,导致输血相关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并进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学检测。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应急措施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选择符合患者血型和体质的血液制品,尽量使用新鲜的血制品,避免使用过期的血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处理的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临床操作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业务学习记录题目输血突发急性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具体内容:输血疗法是补充患者丢失的血液成分和机能,改善凝血障碍和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法,目的是维持循环血量,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改善止血功能,纠正贫血。
输血分自体输血、同全血输血、同种血液成分输血和同种血浆成分输血四种。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1、发生原因(1)溶血性不良反应:原因ABO血型不合,患者出现输血部位发红、疼痛,颜面潮红,嗳气,腹痛,寒战等症状。
症状在输血开始后5~10min出现。
(2)非溶血性不良反应:患者起初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潮红、眼睑及咽喉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3)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自输血开始后30min出现。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症于输血后10天后发病,出现发热、红斑、红皮症等症状,常见原因是血液制品中存在的各种血浆蛋白质、抗HLA抗体药物等与患者IgE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组胺等化学物质释放发生的Ⅰ型(即发型)变态反应亦称为过敏性休克。
2、对策不良反应出现时,应立即中止输血,通知医生,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严密观察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心电图监测、血氧饱和度检测,出现鼻塞、喘息样呼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时,立即做好急救复苏及抗休克准备,给予输血升压、吸氧、人工呼吸,使用肾上腺素、氨茶碱、类固醇、抗组胺类药物。
输血般使用18~20号粗针头,自穿刺部位至针尖处有强烈的血管痛,可用湿敷法消除。
针尖部的不适感是由于针尖触及血管壁引起,可用创伤贴固定针头。
由于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治疗方法不确定,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避免血液制剂接受放射线照射。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1、血型检查的注意事项按照采血交叉试验配型。
2、输血协议书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关于输血的同意书,要求患者及家属在输血同意书上签字。
3、血液制剂出库时注意事项取血人员应确认患者姓名、血型,血液制剂的种类编号、有无放射线照射、有效期等。
4、输血前准备护士要了解各种输血用血液要分别在最适当的条件下保管,注意红细胞制剂不宜放置于室温下,血小板制剂不宜放置于冷藏处。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
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
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
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
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4、细菌污染: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
为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
处理:立即停止输血。
抢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
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大剂量为宜。
在血培细菌养结果未出来前,可先用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
将袋内剩血离心取底层直接做涂片染色和病原体培养。
5、循环负荷过重:大量快速输血常可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及出血倾向。
如输血过多、过快,常在输血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紫绀、咳大量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烦躁不安、全肺布满湿啰音、颈静脉怒张、四肢浮肿。
处理:立即停止输血,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结扎止血带,四肢注意保暖,高压吸氧,快速利尿,若有休克应慎用;平喘:静脉注射氨茶碱;强心:用西地兰0.2mg加入20~4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同时密切观察心率和心律。
严重者可静脉滴注酚妥拉明5mg,用药时密切观察血压,如血压下降,应立即停用。
必要时要考虑静脉穿刺或切开放血300~500ml,以减少过多的血溶量。
二、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医师处置措施
一般轻微的停止输血后,会逐渐改善!严重的医院会予以对症治疗!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等渗盐水,维持静脉通道,首先报告值班医师或经治医师,及早采取相应检查和治疗措施。
①若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而无血压下降,可能为发热反应.可给解热
镇静药,并作对症处理,如寒颤时保暖,发热时物理降温;
②若表现为荨麻疹、皮肤潮红发痒、一般无血压下降和发热者,可能为过敏反应,可给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药.大多数可以缓解,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哮喘,喉头水肿、血压下降者(注意与循环过荷引起的肺水肿鉴别,后者颈静脉怒张,大量泡沫痰,病人多为幼儿或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甚或过敏性休克者,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必要时行喉插管或气管切开;
②若为肺水肿,则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半坐位,四肢轮流扎止m带,
吸氧,利尿.必要时可放血;
④若症状来势凶险,腰痛(处于麻醉中可无明显腰痛),血压急剧下降,或伴有手术创面广泛渗血,应疑及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报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迅速成立抢救和特护小组,同时抽取受血者和血袋内余血标本作离心观察札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复查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尿常规及血红蛋白、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快速诊断和及早救治.并密切注意观察和记录尿色和尿量;
⑤若随后出现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或报告有血型错误或血浆
呈红色,应尽快采取抗休克和保护肾功能措施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必要时紧急换血;
⑥若报告血液涂片发现细菌,病人高热、有中毒性休克征象.应尽早采取抗休克措施和静脉滴注大剂量高效抗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换血。
及时作好病案记录并妥善永久保存各种病案文书资料(尤其是输血同意书、配血报告单及各种检查结果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1、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在确定需要输血时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应当遵照“能不输则不输,能少输则少输”的原则。
提倡成分输血,鼓励自体输血。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治疗的总趋势。
全血中的成分复杂,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
应该根据患者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输血治疗。
2、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在一般输血前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过敏史、受血史及妊娠史,有无不规则抗体,必要时做特殊配血。
详细了解受血者疾病状况,有无心、肾方面问题及肝炎等。
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配血工作,特别是ABO血型和Rh(O)血型。
如条件许可,优先选择输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血反应。
临床输注前严格“三查七对”,输注后的30分钟内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如出现输血反应,及时终止输血,以免发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