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心得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4.20 KB
- 文档页数:3
一罐水的读后感《一罐水》以“一罐水”的不同寻常之处为线索,展开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图景。
作者通过描写“一罐水”在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让我感受到了水的珍贵与生活的艰辛。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水源的匮乏成为农民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而且能否在旱季得到足够的水源,直接关系到农民们的收成和生计。
作者通过描写农民们为了一口水所付出的辛苦和牺牲,生动地展现了他们艰辛的生活现状。
在人们的眼中,水从来都是不稀有的,因为一瓶水、一桶水至少还能保证家里的生活所需。
但对于农民来说,一罐水就是幸福和希望的源泉。
通过《一罐水》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辛苦和付出。
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的艰辛,而且大多数时候还备受诸多困难的困扰。
没有充足的水源,他们的农田和家庭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生活无法为继。
他们需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抗争,去寻找那一罐水,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不断努力。
这种坚韧和顽强让我由衷地钦佩。
在《一罐水》中,作者还深入探讨了社会的不公和家庭的矛盾。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争夺一口水源,农民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纷争。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社会不公和家庭矛盾的思考和关切。
农民们为了争夺水源甚至冲突不断,这让我感到深深地痛心。
我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利益的冲突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惑。
同时,我也看到了农民们为了生活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这种求生的渴望也让我不禁思考起了人性的真实和温情。
在读《一罐水》的过程中,我不禁感叹人们对于水的短视和浪费。
在现代社会,我们能够随处可见到水源,我们甚至将她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然而,在农村的乡亲们眼中,水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必须时刻保持节约和珍惜的态度。
在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时,我们才会懂得水的珍贵。
通过《一罐水》这本书,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农民们的努力为鉴,珍惜眼前的一滴水,不浪费不过度。
通过阅读《一罐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关切。
对“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反思摘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名言说了几十年,其实是漏洞百出的。
过于盲从,缺乏名理,是我们贯常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教师;学生;碗;桶;水;认识在我的印象中,“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从上学起,就不断地被人们所提起过。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心,新的理念的不断冲击,我回过头再来细细品味这句话。
漫漫觉得流传了几代人的约定俗成的它,是有很大问题的。
问题之一: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教师被当成倒水先生,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把自己大脑中的水(知识),往学生的“容器”(大脑)里“倒”。
姑且不说别的,就这种“倒”的过程,就很值得商榷。
教学过程不是机械地“灌输”的过程,正如新的课程改革认为的那样。
它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发挥出来,主体意识才能够确立起来,人格培养才能够得以实现。
问题之二:教师大脑中不能只是“水”把知识的多少、学问的高低当成是教师是否称职的标准,这在过去,确是流行的;但是,教师是以“育人”为其专职的专门工作者,自己知识的多少似乎不是工作的目的,而应该是对学生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是如何实现转换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教师的大脑中,除了水之外。
还应在角色意识上成为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型;在教学行为上具有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反思和合作;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创生性、探索性、激励性、引导性。
这样的话,学生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种可能。
问题之三:碗和桶的问题碗和桶,从用途上来说,都是盛东西的容器。
但碗和桶的容积是不同的,即:一碗水和一桶水是不等的,那为什么教师一定是桶,而学生一定是碗呢?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上先走一步而已,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前面。
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有感范丽萍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具有一桶水”。
那就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当下,教师在给水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变味的、走样的情形。
例如,一些教师出于利益考虑,课堂上并不把核心的、关键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留待课下补课时再教给学生……是啊,现在想给学生一桶水却只给了一碗水的现象有,但是原因变得复杂了,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一碗水”不再是无奈之举,无心之错,而是有意而为之啊!我们教师在老百姓眼中的形象怎能不因此受损?现在,国家一再努力提高教育教师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尊重教师的意识,但是,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总会投来一些或鄙夷、或敌视的目光,以前我和我的同事们是很不理解这种现象的——我们辛辛苦苦生气上火教育他们的孩子,为他们的家庭负责,却这么不受尊重与理解!太不公平了!但现在想来,这能只怪人家吗?是我们有些同行的行为不检点,授人以把柄了。
在他们那里,知识成了创收的砝码,知识成了致富的本钱。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要面临的考验,已经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考验,更有抵制经济诱惑,坚守道德家园的挑战!金钱与道德,孰轻孰重?读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要重新认真思考这个并不陌生的老问题。
试想,如果关乎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的教育出了问题,作为教育大业基石的教师群体发生了可怕的质变,那将是我们这个民族多么悲哀的事情。
虽然,我们只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一些改变不了历史,左右不了命运的普通人,但是,毕竟,我们的手上,有更多向我们一样平凡的普通的善良的人们的希望,在我们的肩膀上实实在在的扛着一个个家庭的未来。
责任,使命,是谁也不能忽视的。
我们渺小但应该清醒,我们普通但应该正直!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那‘一缸水’甚至‘一池水’,学生才是真正的更大的储水器……这些水如果被激活而与教师发生交换反应,可能还是千百倍的知识源和智慧源”。
对啊,我们的知识智慧,毕竟有限,毕竟只是一个人的能量,而学生,通常是在我们的50倍左右,若是课堂上统统被激活,那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和谐的课堂!这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营造课堂的生命活力,那种教师一个人大讲特讲当主角,学生听多说少当听众的一潭死水似的课堂肯定不行。
读《一桶水》有感
今天在整理书桌时,发现一本叶圣陶写的书,随手一翻,我看到了一篇作品,令人深思,这就是——《一桶水》。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两位兄弟和他们的母亲。
在一天傍晚,两个有钱人家的学生来到他们家,说是让他去上课,不然就要被拉去局子里。
可是母亲并不赞同他们的说法,如果不去干活就没有饭吃,不像那小学生一样轻松。
她说的没错,现在的孩子不用做任何农活,条件有了,早上不用很早起来,吃个早饭就去上学了,放学回来,洗洗手就可以吃晚饭,一根手指也不用动,只要去看看书,写写作业,不用干气力活。
但是以前,不管男女老少,都要起得很早,去田里干活,小一点的孩子也要在田里帮忙,又很晚回来。
正如范成大写的“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那时候他们吃口饭,全靠两只手,如果没有干活就吃不成饭,更别说让他们抽出时间去学堂念书、识字。
我在这个暑假里参加了小队活动,让我体验了一把插秧苗,我看着农民伯伯们拿着一株株秧苗定好位置后,往下一插,那秧苗就稳稳当当地站在那儿。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可我刚进入田里,裤子就脏了,还差点掉进了泥土里。
突然一位伯伯给我发了一捆秧苗,开始,我还信息满满,以为只是把秧苗插进土里就行了,但后来,我每次插进下去的秧苗总是会浮起来,就这样,我插了一遍又一遍,过了许久,才把这些秧苗给插好。
这次的小队活动中,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农民伯伯们的辛苦,更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食物,更让我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范文)第一篇: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范文)从一碗水说起——教学随笔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
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
话又说回来,即使我们当老师的是河流是湖泊是海洋你就一个劲的这么给他孜孜不倦的灌溉,最后庄嫁也能长得不错,但我们回头想想我们讲过生态农业,讲过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前者纯天然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工培养出来的,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随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差。
换成人,填鸭灌输出来的势必会削弱了学习的能力,甚至没有自主追求知识的渴望。
从材料里曾看到,西方的教师教育行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
对于学生的疑问,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不会轻易地告诉学生,“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自主。
”看起来不像中国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说教,但是他们培养了真正的人才。
而我们培养多少世界级人才,且他们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并且有不少孩子超越老师。
在这种教育原则下,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培养出很多超过“一碗水”老师的学生,培养出心理健康、个性完整的学生。
联系我们的教学就一堂实验课,我们都怎样上的呢,有在黑板上画实验的,有口才好的给学生讲实验,连我们的习题里都到处可以见到假设如何如何现象,你发现什么道理?哪里还是个追本求源啊!“因材施教”,其实并不是西方的教育专利,是我们中国古老教育的要求。
中国的古代教育观点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名好的教师,除了要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知识渊博外,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教学”。
一杯水、一桶水和一池水_教学感想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就是说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有终身学习的责任和意识,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对常说的“一桶水”“一杯水”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是“一桶水”的质量问题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一桶死水如果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气和活力,那这“一桶水”就是“一桶死水”,既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也不能适应当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在保持自己“一桶水”的时候,应始终不忘自己应该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即经常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以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充实,手段的不断先进与完善,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其次是“一桶水”够不够用的问题我国宋代诗人朱熹有一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出了本身读书时受到的启发和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这句话运用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未尝不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甚至是要有“一池水”,而且应是长流水、新鲜水。
现代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要比较渊博,否则就难以从教。
因为知识是智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瓢水”“一桶水”“一池水”,而且是源头“活水”。
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速度都要大大超过学生。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文化知识高速增长、学生信息空前灵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师的知识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而且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师的“源头活水”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教师工作的基础。
“教师首先应该精通他所教的学科;不懂这门学科,或者对这一门学科知道得不很好,那么,他在教学上就不会有成绩”。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它属于复杂层次的概念系统,也是正确、熟练地运用概念进行认识和表达的思维系统。
一桶水和一碗水来到黄骅二中,我很有幸遇到滕秀珍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
团日活动我们也决定去采访这位沧州骨干教师,奋斗在教育一线二十多年的先辈。
滕老师在我的第一印象里是一个略带些严厉的人,还有稍许的挑剔。
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大大的。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滕老师那双大而有神的眼睛里我读到的是一份坚定,一份坚韧,一份执着,一份要强。
但是这次的谈话却改变了我的印象,她面带着微笑,将我们全部的紧张融化成一场像和妈妈唠家常一般的轻松自在。
她和我们笑谈着自己过去的经历,一路上走来,有荣誉,有辛酸,有感动,有伤心。
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变化,不同的季节独具着不同的魅力。
但是我们都能从那份坦然的笑容背后看到滕老师辛勤的付出,因为我们也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
这次的谈话,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道理。
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那一双双炙热的满含期待的眼睛时,内心会涌起一股强大的责任感。
就希望将自己懂的知识都教给孩子,毫无保留。
听过滕老师课的人,对于滕老师的评价都如出一辙“深度”。
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未来的发展。
教书育人,首先就是要告诉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虽然他们现在可能还不懂,但是等他们长大以后,当他们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懂的。
滕老师的课堂就像是一个花园,各种知识在这里交融,都借助语文这片土壤生根发芽。
这可能和语文这个学科有关吧。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就可能包含物理化学地理等等,所以作为语文老师经常需要跑到其他学科老师面前询问相关的知识,所以有的人将语文老师比喻成一个杂食性的动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仅仅依靠本教学参考书是很难成功的。
那需要老师课下不断的充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老师的工作时间不是仅仅上班那几个小时,而是时时刻刻多读书,多看知识类节目,多和优秀的人交流。
有一句话说的好“让优秀引领优秀”。
通过不断的拓展知识面,不断的积累沉淀,在教课的过程中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将原本深奥的内容,讲的可以让学生们接受,这才能称之为一堂合格的语文课。
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心得体会《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是一本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坚毅和勤劳,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伟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启示,下面我将对书中的几个重要情节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个情节是书中描写的农民种田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农民的耕种工作,从播种到收割,从浇水到除草,每一个细节都是农民为了丰收所付出的努力和耐心。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深的感情。
农民因为对土地的热爱,他们才会愿意在这个艰苦的行业中默默耕耘,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赋予了土地生机,也为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收获。
这一情节让我深深地敬佩农民,并且让我明白了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民的辛苦,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第二个情节是书中描写的农村人民对待困难的态度。
在书中,主人公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比如连继父解决不了生活困难,还被恶势力迫害等等。
然而,主人公坚强而乐观地面对这些困难,从不气馁,从不退缩。
尽管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却拥有着一个宽广的胸怀和一颗坚忍的心灵。
这一情节让我明白到,困难是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个情节是书中描写的乡村爱情。
在书中,主人公喜欢上了一个女孩,然而他们的出身不同,家庭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
尽管他们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坚信爱情的力量,最终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走到了一起。
通过这个情节,我明白了爱情的伟大和坚不可摧的力量。
爱情不分贫富,不分地位,只要我们真心相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梦想。
通过阅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我不仅详细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现状,更深入地思考并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告诉我,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若心想事成,那是最好;若实际只给了“一碗水”,就要认真反思、改进,努力追求“一桶水”的目标境界。
一直以来,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对于这句话,如果从量的方面解读,要求授知的教师知识储备一定要大于学生,激励教师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尚有一些积极性的话;那么,从质的方面理解,就会感到大有问题。
同样由比喻切入,我们熟悉的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里以“春蚕”和“蜡炬”将教师比喻成最无私奉献的人。
的确,教师对待学生是最无私、最真诚的,总是希望倾其所有、所知、所能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进而奉献社会。
就是说,教师如果有一桶水,就会尽量给学生一桶水,决不会有所保留。
至于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知识漏失,或学生接受过程中因努力缺位而产生的知识折损,以致没有达到“一桶水”,而是“一碗水”,那也并非教师本意,需当别论。
所以,对“一碗水”之说应予以解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若心想事成,那是最好;若实际只给了“一碗水”,就要认真反思、改进,努力追求“一桶水”的目标境界。
当下,教师在“给水”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变味、走样的情形。
例如,一些教师(不少还是骨干教师)出于利益考虑,课堂上并不把核心、关键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留待课下补课时再教给学生。
在这里,知识成了一种待价而沽创收的砝码,能力成为愿者上钩开价的本钱。
这种虚多实少的讲授、拜金逐利的行为、走火入魔的异化,已完全背离了教师的道德规范,折射出这些人师德的缺失和品格的低下,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已被铜臭锈蚀,辛勤园丁的美誉也被泼上了脏水。
这些人已与制售“毒奶粉”、“瘦肉精”、“假药材”的奸商相差无几。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断言这些教师就是不想给学生“一桶水”的人,他们的醉翁之意并不是想少“给水”,只是在利益与道德的考量、金钱与师魂的博弈、鱼与熊掌的得失上,他们心灵的天平失衡了、歪斜了,变着法地想在变换“给水”方法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学习心得体会——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有感《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籍,它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和人物故事,探索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情感管理、生活态度等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一些深刻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其次,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书中通过许多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的过程中,会感到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而追求功名利禄对于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和帮助。
一个人可以选择赚取大量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金钱对于真正幸福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追求我们的梦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
最后,我了解到生活的态度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
书中有关讲述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轻易放弃。
人生充满了起伏,但是我们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走上成功的道路。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给予自己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要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不要抱怨,宽容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错误,用宽容和理解来对待他们,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这本书,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信只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通过关爱他人,感激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这本书给予了我许多的思考和启发,我相信只要身体力行,将书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快乐。
《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读书心得《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读书心得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上写该怎么去写读书心得呢?下面是编录的《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有幸拜读了张健老师的《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让我感触颇深。
唐朝诗人朱熹更曾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诗以暗喻的手法,借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
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温润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与时俱进,适应“一桶水”到“一缸水”的变化。
储水,倒水,汲水是教师职业的一句行话。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杯水;要给学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
教师要是想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自己首先更为丰富得有多样的专业知识。
一个人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放任自己无知。
如果自己要讲授的内容连自己都是半桶水的话,学生能学得好就会变成不可能事件。
所以内容上能一堂课前要提前做好有关于这堂课在的知识储备。
这不仅能够避免误人子弟,还能大幅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
在有经验的老大哥面前,我们这些新老师在各方面都显得大有欠缺。
教学经验需要一点一点积累,需要有时间的一个沉淀,但是某节特定课的准备却能在自己的课前专业知识中得到完善,所以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即新数学老师来说,课前认真备课是必修课。
班主任的水能否成为沦为学生的水,这就要讲求技巧方法了。
不能倒水不得法,把自己掌握的都讲给学生听,大水猛灌,使大量的水流失,为赶速度,开快车,不循序渐进,倒水不注意水速,不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和实际需要,自顾自唱,倒水不对准瓶口。
可见,一个教师仅有水还没关系,还有一个如何倒水的问题,不恰到好处地去倒,纵然有一桶水,学生也未必能得到一杯水。
然而,会盥洗还又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因为即使倒水得法,有一杯水,确只能给学生一滴水,有一桶水,确只能给学生一碗水,也未必可能完全满足或许学生要一桶水、一缸水、一池水……的需要。
一碗水的读后感100字英文回答:One Bowl of Water: A Reflection.As I sat down to read "One Bowl of Water", I was immediately drawn into the story. The author's vivid descriptions and engaging narrative style made me feel like I was right there, experiencing everything alongside the characters.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a young girl named Mei, who lives in a small village. The village is facing a severe drought, and water has become a scarce resource. Mei's family, like many others, struggles to find enough waterfor their daily needs. They have to walk long distances to fetch water from a distant well, and even then, it's never enough.Through Mei's eyes, I could feel the desperation andfrustration of the villagers. The author beautifully captures their struggle and the impact it has on theirdaily lives. It made me realize how something as simple as water can have such a profound effect on people's lives.But amidst the hardships, there is also a sense of resilience and hope. Mei's determination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water crisis is inspiring. She comes up with an idea to collect rainwater and store it in large containers. Her initiative not only helps her family but also brings the community together. It shows the power of unity and the strength that can be found in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a common goal.The story reminded me of the saying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When faced with adversity, humans have an incredible ability to adapt and find solutions.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challenges I have faced in my own life and how I have overcome them.Overall, "One Bowl of Water" is a power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story.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as aprecious resource and the impact it can have o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to appreciate the things we often take for granted and to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determination and unity.中文回答:《一碗水》读后感。
《一碗水》读后感《一碗水》读后感(精选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碗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碗水》读后感篇1森林的石壁下有一眼永不干涸的泉水,它就像大山的乳汁,默默地为行人奉献自己。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泉水那样默默奉献却不求回报的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
文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老人们说它是一眼灵泉。
难怪鸟儿们喝了他的水,唱得那么动听;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是那样聪明。
是啊,这股灵泉给村里的人带来了方便,给动物们带来了好处。
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奉献的精神!记得一次放学后,我背起书包就匆匆忙忙离开学校,回家做作业去了。
做到一半时,突然发现有本作业没拿回来,我火烧眉毛似的直奔学校。
当我跑到教室时已是傍晚了,我抬头一望,突然发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怀着好奇心走了过去,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咦?这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吗?只见她还在聚精会神地改作业。
我轻轻地走到她的面前,叫了一声:“老师,您怎么还没回家啊?”她吃了一惊,原来,老师工作太认真了,居然没注意到有人进来了。
看着老师疲惫的双眼,和头上微微发白的头发,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是啊,我们的老师不正像文中的泉水吗?泉水默默地给人们带来欢乐,而我们的老师,则一心只为学生着想,不顾劳累地为学生批改作业。
是啊,面对默默为我们奉献的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恩,更要通过努力考取最好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她。
《一碗水》读后感篇2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碗水的愤怒》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雨同伴西北行,很热,还大汗淋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缺水的村子,用人端上来的一碗水洗脸,白白浪费了水,主人非常愤怒。
看完标题,我还怀有疑惑——一碗水才多少?何必愤怒呢?等读完文章,我被震憾了:“黄河河底龟裂”“滴上一点点”“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等细节,表现出那边多么缺水!我没有想到,哪里人们的一碗水,就像他们的世界一般宝贵。
一罐水的读后感《一罐水》读后感。
《一罐水》是一本让人感动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却又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情感的力量。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过着平凡的生活,照顾着家人,做着家务。
然而,一次意外的事故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的丈夫因为意外去世,她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强地面对一切,努力地克服困难,为自己和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活。
小说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
她并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人,她没有特别的才华,也没有特别的运气,但她却有一颗坚强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她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克服了一切困难,给自己和孩子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
这种精神让人感动,让人敬佩,也让人深深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通过《一罐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生活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它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强的心,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家庭是她最大的支持和动力,正是家庭的温暖和爱让她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家庭,珍惜亲情,让家庭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坚强的后盾。
除此之外,《一罐水》还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强的心,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热爱生活。
总的来说,《一罐水》是一本让人感动的小说,它让人深刻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也让人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
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和情感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家庭。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主人公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学习心得体会——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有感《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籍,通过描述不同人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以不同的水容器来比喻学习,很形象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学习的重点在于容器的大小,即个人的态度和学习的力度。
对于一碗水来说,它象征着那些只是浮于表面、肤浅地学习的人。
这样的人只是把学习当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满足别人的要求。
然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深入的,不仅要掌握知识的表面,还要深入理解和应用。
相比之下,一桶水和一缸水代表了那些真正用心去学习的人。
他们不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会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学习容量。
通过比喻,我明白了学习没有止境,只有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自己的学习容量,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这本书还着重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毅力。
虽然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书中,有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
他们相信付出必有回报,所以选择了持之以恒地坚持。
而有的人却很容易灰心丧气,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这样的人往往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对比,我明白了学习态度和毅力对于取得好的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这本书给予我很多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比不同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让我明白了学习应该有深度和广度,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容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则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方法,坚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毅力,努力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
《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读书心得
《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这本书以水为线索,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认知和利用。
通过多个故事的串联,书中展
现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人类对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同时也呼吁人们
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读完《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我对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无法离开水生存。
水不仅滋润着土地和植物,也滋养着人类的生活。
然而,由于
人类的盲目开发和浪费,水资源日益减少,变得越来越珍贵。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
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另外,书中还用故事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水是一个共同的资源,人们应该共同
合作,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享。
书中的一些故事描述了人们为了水而争斗的场景,使我不禁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生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资源的共
享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总的来说,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
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水的关系,也激发了我保护水资源的责
任感。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共同保护好我们宝贵的水资源。
教师理论素养交流展示材料
主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韩愈在《师说》里给教师下过一个很经典的发、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而,不论是传授业还是解惑,都是要有一定的资本的,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然就是信口雌黄、误人子弟。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将知识比做水,以“一桶水”和“一碗水”来形容师生之间知识储备的差别。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个经典的比喻被教师视为真理,并以此激励着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这“一桶水”的水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经典比喻多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对他进行新一轮的理性思考。
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知识上午获取途径越来越丰富,就知识总量来讲,教师跟学生之间恐怕早已没有“一桶水”和“一碗水”那么悬殊了,甚至很多学生的知识总量,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掌握已经超过了教师。
几千年前,韩愈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只要在自己所擅长的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有着较强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就可以说具备从教的基本资格了。
另一方面,
即使教师有能力拥有“一桶水”,也并非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教师不能固守着自己的“一桶水”,而且要成为“一条流动的小溪”,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同时,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充分注意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一内涵是多方面的,他既包含了知识储备的增加,也包含了教育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的领会、教育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智慧的拥有。
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心得体
会
读《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拜读了张健老师的《一碗水,一桶水,一缸水》,让我感触颇深。
唐朝诗人朱熹曾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
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与时俱进,适应“一桶水”到“一缸水”的变化。
储水,倒水,汲水是教师职业的一句行话。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杯水;要给学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
教师要是想传授学生知识,自己首先得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一个人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放任自己无知。
如果自己要讲授的内容连自己都是半桶水的话,学生能学得好就会变成不可能事件。
所以在上一堂课前要提前做好有关于这堂课内容的知识储备。
这不仅能够避免误人子弟,还能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
在有经验的老前辈面前,我们这些新老师在各方面都显得大有欠缺。
教学经验需要慢慢积累,需要时间的一个沉淀,但是某节特定课的专业知识却能在自己的课前准备中得到完善,所以对于我们这样的新老师来说,课前认
真备课是必修课。
教师的水能否成为学生的水,这就要讲究技巧方法了。
不能倒水不得法,把自己掌握的都讲给学生听,大水猛灌,使大量的水流失,为赶速度,开快车,不循序渐进,倒水不注意水速,不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自顾自唱,倒水不对准瓶口。
可见,一个教师仅有水还不行,还有一个如何倒水的问题,不恰到好处地去倒,纵然有一桶水,学生也未必能得到一杯水。
然而,会倒水还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因为即使倒水得法,有一杯水,确只能给学生一滴水,有一桶水,确只能给学生一碗水,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要一桶水、一缸水、一池水……的需要。
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不仅授之以仅供一饭之需的“鱼”,更要教给学生以终身受用不尽的“渔”;不仅倒给学生以水,更要引导学生掌握“汲水”的本领。
要教会学生汲水的本领,就得采用“开源”的教学方法,开源就是开发学生的领悟之源。
源头一但开通,知识之泉便会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所以,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的水,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水,汲取水。
也就是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自寻水源。
我们平时上课,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
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教师必须重视“储水”,正确、适当
合理倒水,让学生掌握自己汲水的本领。
那么,学生不仅能从教师那里获得一杯水、一桶水、一缸水,而且一旦离开了教师也仍然有自来水、长流水。
总之,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缸里的水越来越满,对学生授之以渔,做学生的源头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