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4)翻译单位与语篇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92.50 KB
- 文档页数:15
外语国学院11英教3班邱惠龄2011154317论英译汉的翻译单位在讲翻译单位之前,先让我介绍一个关于Coca-Cola英文名字的来源。
Coca-Cola的英文名字是由彭伯顿当时的助手及合伙人会计员罗宾逊命名的。
他自己是一个古典书法家,他认为“两个大写C字会很好看”,因此用了Coca-Cola。
coca是可可树叶子提炼的香料,cola 是可可果中取出的成份,于是就有了Coca-Cola。
“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一直以来被认为世上翻译得最好的名字,既“可口”亦“可乐”,不但保持英文的音,还比英文更有意思。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品牌名称定位的一个流行趋势,就是像“可口可乐”一样采用以读音取胜新创词汇命名,不注意名字的文字含义,甚至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大胆用若干西文字母组成毫无意义的名字,只要这个名字发音响亮,没有令世人讨厌的含义,就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品牌设计。
例如OMO (奥妙)、Pepsi (百事可乐)、NIKON (尼康)、Kodak (柯达)等世界名牌都属于这一类型。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同时也作为客体存在,需要主体将这种语言转换进行操控。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翻译单位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对我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什么是翻译单位?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单位进行操作?对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很大的分歧。
前苏联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语言单位;而加拿大翻译理论家让-保尔.维纳(Jean-Paul Vinay)和让.达贝尔纳(Jean Daberlnet)认为,翻译的对象是思维单位。
(参见冯百才,1999)而我个人比较倾向翻译单位的对象是语言单位,他们在一定的情况下所占的主导位置会有所不同,在后面我会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来谈一下国内学者对语言单位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有学者认为语言单位应大于句子,即认为翻译的单位是句群、语段甚至语篇;第二种是语言单位应该等于句子,即认为翻译单位等于句子,包括小句;第三种则是小于句子,即认为翻译单位是短语、词甚至是词素。
浅谈语篇分析与翻译作者:李娟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语篇分析对正确理解文章以及翻译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翻译工作的重点恰恰是要向读者传递最完整的原文意义。
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语篇分析相关知识、提高语篇分析能力,来促进翻译能力的发展。
本篇文章就从语篇分析与翻译的联系及其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语篇分析;翻译;语篇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258-01一、前言语言,是富有层次的信息系统,语篇则是其中最高结构层次,同时也是最大的翻译单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能否成功。
语篇分析也是一门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形成的专门用来研究交际语言使用情况的学科。
翻译工作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因素,比如说文本功能、翻译目的等,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实现翻译工作的目的,译者就需要做到以上各方面。
二、语篇分析语篇这个词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既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首诗、一个对话等。
黄国文曾这样描述语篇——一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语篇分析,则是指对超出单句长度的语言段落进行的分析,它用于研究语言及其情境之间的关系,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相关问题都属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涉及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语篇的理解,重点在于分析语篇表达意义的方法,第二层次是用于评价语篇能否达到目的,为了达到语篇的目的,就不止要分析语篇本身,还要对其语境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分析者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甚至需要对语法在特定情景中的应用做出分析。
三、翻译翻译是指能够准确通顺地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相对陌生的形式转变为熟悉的能被理解的形式的过程。
它包括语言、文字、图形等翻译。
“翻”是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译”则是在实现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明白另一种语言的含义。
翻译工作主要包括理解、转换、表达这三个环节,显而易见,理解是指准确无误地了解原文的含义,转换是通过各种翻译技巧的使用实现口译或者笔译的形式将原文蕴含的信息转换成译文中的信息,表达则是以全新的、被人熟悉的语言系统重新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与语篇分析作者:冯心如潘帅英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38期【摘要】翻译学需要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构建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语篇分析,更有可能为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模式。
本文概述了翻译学与语篇分析,讨论了该研究模式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翻译语篇分析研究方法1.语篇分析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西方学者纷纷把语篇分析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本文主要探讨描写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即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方法。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而不是翻译技巧或翻译手段。
在实际翻译中,已有不少人把语篇当作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司显柱 2001)。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形式/结构”(formal/structural)派的看法:从结构方面看,“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
一是“功能” 派的看法:从功能方面看,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型,因此它们之间不是“大”与“小”的关系;语篇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表现”关系,即语篇由句子体现,或者说句子(形式)体现了语篇(语义)。
2.语篇分析模式与方法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及语言学的发展,西方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学就是其科学的依据之一。
翻译学实质上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学科,其目标有二:(1)描写客观翻译现象(翻译过程、翻译作品及其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2)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
其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描写和解释。
翻译学可分为三大分支:一、描写翻译研究.;二、翻译理论;三、应用翻译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同属纯研究性质。
描写翻译研究包括三种:(1)产品导向 .研究;(2)过程导向.研究;(3)功能导向研究。
语篇论文: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中文摘要】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分析理论被引入翻译学界,翻译单位也由词和句子转移到语篇。
而衔接,作为语篇的“有形网络”,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篇衔接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真正引起学术界重视却是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发表以后。
在该书中,韩礼德和哈桑(2001: 4)把衔接看作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中的意义关系,是语篇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论文主要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语篇衔接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朱永生等人(2001)关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做了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
论文首先介绍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现有研究,包括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理论和衔接理论,巴斯奈特的翻译单位理论,胡壮麟和张德禄等人关于语篇衔接的理论,以及朱永生等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方面的成果。
结合前人的研究,论文把词汇衔接手段分为五类: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前四类又可统称为重述(reiteration)。
接着,论文对上述几种衔接手段从定义和语篇衔接功能上进行阐述论证,并以大量例子做例证,对比分析其在英汉语篇中的异同。
在对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的几种翻译策略:对应译法,即用同样的英语衔接手段表达汉语的衔接方式;增加或省略衔接手段译法;转换译法。
要想获得自然的译文,译者必须使用合乎英语写作规范的词汇衔接手段,不可机械套用汉语的衔接方式。
总之,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而且对语篇翻译和英语写作及教学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篇幅和作者能力有限,本文只探讨其对汉译英翻译过程的启示,其他方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xt linguistics, the unit of translation has shifted from word and sentence to text. Cohesion, as the“visible network”of a tex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extual translation. Early in the 1960s, linguists began to study cohesion in texts. But it is the publication of Cohesion in English in 1976 that has made cohesion a research focus in academia. Halliday and Hasan (2001:4) regard“the concept of cohesion as a semantic one”, which“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Based on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of cohesion, and Zhu Yongsheng’s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exical cohesion, and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First of all, some related existing studies on textual translation and cohesion are introduced, which include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of text and cohesion, Bassnett’s theory about translation unit, HuZhuanglin and Zhang Delu’s theory on cohesion, and Zhu Yongsheng’s contrastive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these theories, this study classifies lexical cohesion into five categories: repetition, synonymy, antonymy, hyponymy and collocation (with the first four categories generalized as reiteration).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each of the cohesive devices,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m i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using examples chosen from literary works as illustrations.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som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retaining Chinese lexical cohesive devices, adding or omitting cohesive devices,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cohesive devices. If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produce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he/ she has to make some adjustments to the Chinese text’s lexical cohesion by employing the appropriate grammatical, phraseology, and collocational patterning conforming to English norms.To sum up,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ill be significant not only i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texts, but also in translation and many other fields, such as English writing and teaching.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 this thesis only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more efforts are desired for further in-depth study or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关键词】语篇词汇衔接对比分析汉译英翻译策【英文关键词】text lexical cohesion contrastive study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目录】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摘要5-6Abstract6-7Chapter OneIntroduction10-13 1.1 ResearchBackground10-11 1.2 Purpose of the Study11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1-13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0 2.1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ext and Textuality13-14 2.2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Unit14-15 2.3 Cohesion15-20 2.3.1 Research on Cohesion Abroad15-16 2.3.2 Domestic Research on Cohesion16-18 2.3.3 Cohesion in TextualTranslation18-20Chapter Thre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20-54 3.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xicalCohesion20-23 3.2 Reiteration23-48 3.2.1 Repetition23-35 3.2.1.1 Zhang Gong’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24-26 3.2.1.2 Hoey’s Classification of Repetition26-29 3.2.1.3 Cohesive Function ofRepetition29-32 3.2.1.4 Repet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32-35 3.2.2 Synonymy35-41 3.2.2.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ynonymy35-37 3.2.2.2 Cohesive Function of Synonymy37-39 3.2.2.3 Syn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39-41 3.2.3Antonymy41-44 3.2.3.1 Classification ofAntonymy41-42 3.2.3.2 Cohesive Function ofAntonymy42-43 3.2.3.3 Ant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43-44 3.2.4 Hyponymy44-48 3.2.4.1 Definition of Hyponymy44-46 3.2.4.2 Cohesive Function of Hyponymy46-47 3.2.4.3 Hypony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47-48 3.3 Collocation48-54 3.3.1 Different Theories on Collocation49-50 3.3.2 Classification of Collocation50-51 3.3.3 Cohesive Function of Collocation51-54Chapter Four Achieving Cohesion in C-E Translation54-60 4.1 Retaining Cohesive Devices54-56 4.2 Adding or Omitting CohesiveDevices56-58 4.3 Transforming CohesiveDevices58-60Chapter Five Conclusion60-62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60-61 5.2 Limitations andSuggestions61-62References62-65Acknowledgements65-66个人简历66发表的学术论文66。
翻译硕士笔译技巧:翻译层次-段落与篇章 一、段落(paragraph) 段落是小于语篇的语义单位,是一个在概念上比句子更大的翻译分析单位。
它可能是几个句群,也可能是一个句群,还可能只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
以段落为单位对原语进行分析,较之以句子为单位的分析更有利于译者对原文作者意向及原文逻辑关联的把握。
从翻译实践出发,这里所讲的是至少有一个句群组成的段落。
先谈英汉对比,后说英语语段的译法。
1)英汉段落比较 段落是具有明确的始末标记的、语义相对完整、交际功能相对独立的语篇单位。
英语段落的构成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主题句——阐述句——总结句"结构,另一类则有点象汉语的以某一中心思想统领的形散神聚结构,但注重形合的英语常常使用许多衔接和连贯手段,以便从形式上显现各种组合关系。
前一类结构的主题句标明段落的主题思想,接下来的句子必须在语义上与这一主题关联,在逻辑上演绎严谨。
这一特征在英语的论说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而汉语段落通常都围绕一个较为含蓄的中心思想,其表述方式多为迂回式和流散式的,句际之间的意义关联可以是隐约的、似断非断的。
当然,也有不少十分注重逻辑推演的段落,句际之间环环相扣,但有相当数量的汉语段落都是形分意合的,没有英语中常见的那些连接词。
这种现象的背后当然是中英思维方式上的某些差异。
另外,段落构成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也有明显差异。
比较一下英汉语段落构成情况,我们只能说它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异略大于同。
例如: Gold,a precious metal,is prized for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First of all,gold has a lustrous beauty that is resistant to corrosion. Therefore, it is suitable for jewelry, coins and ornamental purposes. Gold never needs to be polished and will remain beautiful forever. For example, a Macedonian coin remains as untarnished today as the day it was minted twenty-three centuries ago. Another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gold is its usefulness to industry and science.For many years,it has been used in hundreds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e most recent use of gold is in astronaut's suits. Astronauts wear gold-plated heat shields for protection outside the spaceship. In conclusion, gold is treasured not only for its beauty, but also for its utility. 这一例是典型的"主题句——阐述句——总结句"结构。
题型1.单选(20个,共20分)2.翻译找错(书上,10个,共10分)3.翻译批评(5个,共10分)4.长句翻译(6个,30分)5.语篇翻译(1个,共30分)第一章1.我国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将语际意义概括成六种: 概念(主题)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
2.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
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3.翻译不是一项纯粹的语言活动,还涉及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
4.中国的佛经翻译始于魏汉,盛于隋唐,延至宋元,前后持续了一千多年,涌现了鸠摩罗什、真谛一起、玄奘等众多翻译大师。
5.明末的徐光启翻译了一些先进的科技著作,成为介绍西方科学的先驱。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提出了以夷制夷。
晚清时期,严复引进了资本主义的西学、新学。
与此同时,林纾翻译了西方文学作品。
五四运动时期,鲁迅、翟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人介绍了大量的俄罗斯文学、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重点放在了翻译马列主义、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上。
改革开放后,我们翻译事业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
6.翻译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
7.就所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如把方言翻译成民族共同语,把古代语翻译成现代语。
另一个是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的翻译活动,如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英语翻译成汉语。
8.就其活动方式而言,翻译可分成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译(translation)两种。
9.就翻译材料的文体而言,翻译可分为应用文体、科技文体、论述文体、新闻文体和艺术文体五大类。
翻译的单位(T H E U N I T O F T R A N S L AT I O N)一、几种单位划分(t o s e e k a r e a s o n a b l y s i z e d p o r t i o n o f t h e t e x t f o ra t t e n t i o n a l f o c u s a t a n y o n e t i m e)1.单词(s i n g l e w o r d)2.短语(p h r a s e)3.分句(c l a u s e)4.句(s e n t e n c e)5.段(p a r a g r a p h)6.整篇(t h e w h o l e t e x t)二、整体与细节的辩证统一1.首先要有整体概念,整体统帅细节2.细节要与整体融为一体,为整体服务3.语篇分析(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c a n b e d e f i n e d a s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e x t s b e y o n d a n d“a b o v e”t h es e n t e n c e—t h e a t t e m p t t o f i n d l i n g u i s t i cr e g u l a r i t i e s i n d i s c o u r s e)三、互文性I n t e r t e x t u a l i t yE x a m p l e s:1.m y t w o b r o t h e r s,a m a r r i e d s i s t e r,t w ob r o t h e r s-i n-l a w2.S t r a u s s a p p r o p r i a t e d t h e g i m m i c k.四、意群(S e n s e g r o u p)I l o s t m y s i g h t/w h e n I w a s f o u r y e a r s o l d/b yf a l l i ng o f f a b o x c a r i n A t l a n t i c C i t y/a n d f a l l i n g o n m yh e a d.译例分析1.E a c h o f m y s o n s m a d e t h e d i s c o v e r y.译文1:很早以前,我的每个儿子都有了这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