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上《8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氢氧化铝的弱酸性...》79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讲
- 格式:docx
- 大小:11.72 KB
- 文档页数:2
《铝和铝合金》教学设计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李树环一、教学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铝的性质之前,已经学习了钠镁的性质,为铝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金属旳通性应该能够自己归纳总结,比如物理通性:密度,颜色,导热,导电,延展性等,化学性质基本学习思路按照金属分别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反应来学习,所以本节主要内容学生都能自主学习。
本节的重点内容就是铝的三点特殊性质:即铝热反应,铝与浓硫酸的反应,铝与碱的反应。
因为是特殊性质,学生很接受,所以本节必须以实验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铝的特殊性质。
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书写原理然后再进行习题演练,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铝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认识铝的化学性质(3)掌握铝与浓硫酸,强碱,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模拟科学家定“向爆破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化学学习中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铝与碱的反应。
四、教学设计及过程(一)铝的性质【创设情境】教学从“看了一场电影,大楼就没了的”新闻报道开始,老人的作为回家的标志性大楼没了,是怎么没的?观看大楼的定向爆破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猜想大楼是如何瞬间倒下又不殃及周围的建筑的?学生会提出各种假设,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的老师也能完成这宏伟的壮举,信不信?此时学生热情高涨。
「教师」演示实验“铝热反应”介绍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问题探究】1.为什么用纸漏斗而不用玻璃漏斗?2.镁条和氯酸钾的作用?3.工业上用铝粉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这类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氢氧化铝一.【学习目标】1、认识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掌握铝的重要化合物及其相互转化能够画出相应的图像;3、实验探究,直观感受氢氧化铝和偏铝酸根的主要性质并熟练应用。
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主题一根据Al(OH)3沉淀,在坐标轴上画出图像,对图像有所认知(一)铝盐与碱反应(注:表明横坐标比例)1、向AlCl3溶液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现象:有关的反应方程式:2、氨水与AlCl3溶液(向AlCl3溶液中逐渐滴加氨水至过量) 现象: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二)偏铝酸盐与酸反应1、向NaAlO2溶液中逐渐滴加盐酸至过量[来源:Z&xx&] 现象:有关的反应方程式:m(Al(OH)3)n(NaOH)m(Al(OH)3)n(NH3·H2O)m(Al(OH)3)n(HCl)2、CO2与NaAlO2溶液反应(向NaAlO2溶液中逐渐通入CO2至过量) 现象: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主题二Al(OH)3的制备与性质探究两性:制备:“铝三角”Al3+AlO2-Al(OH)3练习:1.向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的AlCl3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如图中[n表示Al(OH)3的物质的量、V表示NaOH溶液的体积]能正确表示这个反应过程的是()2.向30mL1mol·L-1的AlCl3溶液中逐渐加浓度为4mol·L-1的NaOH溶液,若产生0.78g白色沉淀,则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为()A.3mLB.7.5mLC.15mLD.17.5mLn(CO2)m(Al(OH)3)。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教学设计方案铝单质的性质沪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第一课时徐佳目录第一部分:教学思路分析................................................... .........................11教学设计的依据................................................... ................................................... ............11.1教学理念................................................... ................................................... .......................11.2教材版本................................................... ................................................... .......................21.3教学对象................................................... ................................................... .......................21.4教学条件................................................... ................................................... .......................22教学内容分析................................................... ................................................... ................22.1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22.2教材分析................................................... ................................................... ..........................32.2.1本课时在教材中所处位置的理论分析................................................... .....................32.2.2本课时的教学意义................................................... ................................................... ..32.2.3本课时的知识脉络................................................... ................................................... ..43教学对象分析................................................... ................................................... ................43.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43.2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44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 .....45教学的创新点................................................... ................................................... ................55.1引课创新................................................... ................................................... ..........................55.2方式创新.............................................................................5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 .........................61教学目标................................................... ................................................... ........................61.1知识与技能................................................... ................................................... ......................61.2过程与方法................................................... ...................................................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62教学重点与难点................................................... ................................................... ............62.1知识上的重难点................................................... ................................................... ..............62.2重点突破方式................................................... ................................................... ..................6教学设备................................................... ................................................... ........................64实验用品................................................... ................................................... ........................65教学过程................................................... ................................................... ........................76板书设计................................................... .........................................................................1811教学设计的依据1.1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于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5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洛阳市第一中学姜娜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1(必修)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要求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与其相应的活动探究建议为“实验: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
”教材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从第三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可以为化学2(必修)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知识点的安排上,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章中简单介绍到了金属铝和铝表面生成的一层致密氧化铝薄膜,没有进一步介绍铝的其他化合物的知识。
学生对氧化铝只能是有个感性的认识,需要在这里进一步探究学习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中初入学,刚刚学习完化学1(必修)中的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刚学习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本章前面一节相应的金属知识也没有涉及,实际上是相当于初中化学知识技能储备的学生。
由于初中化学已经学习到金属的初步知识,所以,考虑将课的重点放到氢氧化铝的两性的探究上,从学生的实验基础和对氢氧化铝的酸性的强烈好奇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本节课设计的探究实验操作是滴管实验,让学生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并分析结果进而自己得出结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教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教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教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①巩固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有关性质。
②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2、情感目标: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3、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用勒夏特列原理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三、教学过程1、汇总学生收集的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用途的资料。
预计可能出现的主要内容:2金属的物理通性与铝的特性金的从氧化铝的形成探究铝与其它金属的化学性质氧化铝的两性(使用铝锅可能引起摄入铝的量从胃舒平与胃酸反应揭示氢氧化铝化铝的两性有无必(科学探究的学习四、作业 查阅有关“金属的冶炼”的相关资料,总结金属的冶炼方法。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一、铝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一)有关铝及其化合物转化的离子方程式:铝与酸的反应:2Al+6H+=2Al3++3H2↑铝与碱溶液的反应:2Al+2OH-+2H2O=2AlO2-+3H2↑氧化铝与酸的反应:Al2O3+6H+=2Al3++3H2O氧化铝与碱溶液的反应:Al2O3+2OH-=2AlO2-+H2OAl3+与强碱和弱碱的反应Al3++3OH-=Al(OH)3↓ (碱少量)Al3++4OH-=AlO2-+2H2O(碱过量)Al3++3NH3·H2O=Al(OH)3↓+3NH4+氢氧化铝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2-+2H2O偏铝酸根与强酸和弱酸的反应:AlO2-+H++H2O=Al(OH)3↓(酸少量)AlO2-+4H+=Al3++2H2O(酸过量)2AlO2-+CO2+3H2O=2Al(OH)3↓+CO32-(CO2少量)AlO2-+CO2+2H2O=Al(OH)3↓+HCO3-(CO2过量)(二)氢氧化铝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AlO2-+H++H2O Al(OH)3Al3++3OH-(三)Al3+与AlO2-的有关水解反应:Al3++3H2O Al(OH)3+3H+ AlO2-+2H2O Al(OH)3+OH-Al3++3AlO2-+6H2O=4Al(OH)3↓*Al3++3HCO3-=Al(OH)3↓+3CO2↑(泡沫灭火器工作原理)*2Al3++3S2-+6H2O=2Al(OH)3↓+3H2S↑(Al2S3只能以固体方式存在)*2Al3++3CO32-+3H2O=2Al(OH)3↓+3CO2↑[同步练习]:1、已知A为金属单质Al, 根据下列变化判断A、B、C、D、E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1) B CDE(2)写出以下各步的离子方程式 ② ③④ ⑥ ⑦⑧2、将含有Ag +、Mg 2+、Al 3+、Na +等离子的稀溶液,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分离。
【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铝的重要化合物》本课时来自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是中学化学金属元素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学习本课时,不仅可以为前面的金属性质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因此,本课时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材栏目分析。
主要内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物理、化学性质,氢氧化铝的制备,氢氧化铝的热分解。
实验3-7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制备氢氧化铝,实验3-8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内容有“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上节内容中对铝单质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以及“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表一关键点学生已经学习过单质钠、铝、铁等金属元素及个别化合物,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障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问题成为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障碍点。
发展点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练习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练习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8.2 铝和铝合金的崛起练习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二)本课知识要点1氢氧化铝(1)氢氧化铝是________氢氧化物,具有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氢氧化铝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铝溶解于盐酸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铝溶解于氢氧化钠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①三氯化铝和过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氢氧化铝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铝(1)氧化铝是白色难熔的物质,熔点______、沸点,是典型的_______氧化物,新制的氧化铝既能跟________反应又能跟________反应.(2)氧化铝跟强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铝跟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版化学学科高一年级《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的教学设计课题苏教版化学必修1《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教学设计总课时1第1课时教材分析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
本课内容是铝三角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两性物质,所以在本模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是专题3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经过专题1、专题2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
从《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的学习中充分认识了氧化铝既可以与强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以后,学生对氢氧化铝是否为两性的思考非常自然,这种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说的常见方法。
教学目标1、知道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知道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分别是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3、初步掌握氢氧化铝的制取4、通过实验探究,掌握Al2O3、Al(OH)3的性质,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5、尝试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结构的常用方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
教学难点:构建Al2O3,Al3+,Al(OH)3,AlO2-之间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采用联想、类比方法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精神;通过实验探究,掌握Al2O3、Al(OH)3的性质,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提问】根据物质的性质,氧化物可以分为哪两种?【学生】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讲述】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提问】氧化铝是哪种氧化物?【讲述】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像这样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作两性氧化物。
1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望城区第一中学邓嵘一、教学内容分析《铝的重要化合物》是新课标人教版化学1(必修)中第三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教材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从第三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了解本章内容编排体系。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六个方程式、两个实验、一个“学与问”、一个资料卡片来介绍了几种铝的重要化合物。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化学事实去探索物质的性质,再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化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而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网络化。
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分析。
此次课针对的学生是高中初入学,刚刚学习完化学1(必修)中的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已初步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探究心理,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学习了分类法,能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学习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有关性质;学习了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
但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初步知识,并且了解金属铝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进一步与氧气反应,在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
这节《铝的重要化合物》内容里并无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涉及也较少,所以,考虑将课的重点放到氢氧化铝的制备及两性的探究上,从学生的实验基础和对氢氧化铝的酸性的强烈好奇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loading...×loading...
退出客服电话:4008980910[全国]首页优课展示排行榜我晒的课我的已晒20077421课
本年度3102074课我要晒课高中化学>沪科课标版>高二上册>8
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
>
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
>
氢氧化铝的弱酸性...氢氧化铝的弱酸性…高中化学沪科课标版2019年度蒋琦指导教师:无地区:贵州省
-
毕节市学校:贵州省毕节第一中学发布时间:2019-08-31 21:12
(0次点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资源我要点评第一学时共1学时top
/
4bottomzoom
inzoom
out点评全部(0)
教师(0)
教研员(0)
其他人员(0)我要点评暂无评论教学设计【设计】氢氧化铝的弱...课堂实录【实录】氢氧化铝胡弱...教学资源【资源】第一学时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运行维护: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9518号-3。
《走近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铝和铝合金的崛起》教学设计徐汇区中国中学童兰一、教材分析铝是高二化学教材第一学期第八章“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的第二节,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
从教材逻辑结构分析,教材把它安排在学会了铁之后,元素周期律之前,目的是使对铝的探究是在掌握了铁的情况下,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从中发掘出铝新知识的“生长点”。
同时铝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铝在元素化合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升华。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呈现两个特点:1、蕴含化学学习方法:物质分类思想、物质转化思想和猜测探究方法;2、蕴含哲学思想: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继续加强同学们用物质分类的思想去学习元素化合物,逐渐完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思维体系,为铝的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方法;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等级考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化学方法,但需要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知识储备高二等级考的同学对铁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掌握了初步的从宏观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高一已学过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他们需要提高用这些知识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3)局限与不足:学生构建的物质分类体系不完善:分类、转化的思想不系统;迁移应用能力不足、实验探究的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上铝及其化合物共为3课时,其中铝为1.5课时,本节课主要探讨铝的通性。
【知识技能】运用金属通性描述铝的化学性质描述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并进行实验检验,进一步认识致密的氧化膜对铝的保护作用描述铝与水反应的现象并分析实质,并进一步理解铝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共存体系的反应【过程与方法】实验观察能力:通过铝与氧气、铝和水的反应现象的观察抓住特征证据推理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寻找背后的本质原因表述能力:会描述实验现象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看待问题,用不同的视角分析一个事件,了解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铝与氧气反应的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现象的分析教学难点:铝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的共存体系的原理分析四、教学流程预习物理性质填写工作纸(根据通性做推测)复习旧知,了解学情文字表达能力和表述能力分析铝与氧气反应分析铝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共存体系学以致用不同视角分析,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培养、观察、类比、猜测、实验五、教学过程【引入】投影学生作业,讲评总结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用途【比较归纳】根据铁的化学性质类推铝的化学性质,填写工作纸【教师针对工作纸进行对比和总结,归纳铝的化学性质:与酸、与盐溶液、非金属单质的反应】分析铝与氧气的反应:情境再现:类推现象(说出原因)实验验证(找到冲突点)推理假设(酒精灯温度不够,氧气浓度不够)解决方案(酒精喷灯)再次受挫(酒精喷灯也烧不起来)再次分析得出结论(氧化膜的存在)乘胜追击(铝因为有氧化膜真的烧不起来吗)总结升华(对比两个反应的异同)分析铝与水的反应:【学以致用】生活中铝合金压力锅的使用说明【升华总结】从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情境再现:类推生成物(说出原因)设疑启发(氢离子从哪里来?浓度大吗?)猜测推理(从水的电离平衡解释反应持续发生的原因)实验探究(与沸水反应缓慢)猜测推理(反应缓慢的原因)氢离子浓度小,还有吗?实验探究(在反应中滴加氢氧化钠)分析原因(为什么速度变快了)得出结论。
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一、选择题1. 氢氧化铝可作为治疗胃酸过多的内服药,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的A. 酸性B. 碱性C. 两性D. 氧化性2. 下列氧化物不能跟铝粉组成铝热剂的是A.W03 B.MnO2 C.MgO D.V2053. 铝能用于冶炼难熔的金属(如Fe、Mn等),这是因为铝具有A.两性B.导电性好 C熔点低 D.还原性及冶炼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4. 能用来冶炼难熔金属(如Fe 、V、Mn等),这是因为铝有A.两性 B.良好导电性 C.熔点低 D.还原性,在反应中放出大量热5. 将表面已完全钝化的铝条,插入下列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的是A.稀硝酸B.稀盐酸C.浓硝酸 D.氢氧化钠6. 现代建筑的门窗框架常用电解加工成的古铜色硬铝制造。
取硬铝样品进行如下实验(每一步试剂均过量),由此可以推知硬铝的组成为A.Al、Cu、Mg、Si、Mn B.Al、Mg、Si、ZnC.Al、Fe、C、Cu D.Al、Si、Zn、Na7.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探索利用铝粉作为新能源的可能性。
假如铝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开发利用,下列关于其有利因素的说法中,肯定不成立的是A.铝矿资源比较丰富B.铝燃烧时热值高C.铝质轻,有利于运输和贮存D.用电解法冶炼铝的工业技术是铝作为新能源的重要基础二、填空题(小题,每小题分)请参考上述数据填空和回答问题。
⑴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MgCl 2的方法生产金属镁,而不用电解电解MgO 的方法生产镁 。
⑵工业上用电解Al 2O 3与冰晶石熔融混合物的方法生产铝,而不用电解AlCl 3的方法生产铝 ,冰晶石在炼铝过程中的作用是 。
9. 铝制饭盒盛放醋酸一段时间后饭盒子被腐蚀,该种腐蚀属于 腐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铝制饭盒盛食盐(含水时)一段时间后,饭盒被腐蚀,这种腐蚀叫做 腐蚀,反应原理是(写离子方程式) 。
10. 某科研小组用高岭土(主要成分是Al 2O 3·2SiO 2·2H 2O 并含少量CaO 、Fe 2O 3)研制新型净水剂(铝的化合物)。
1生活中的金属元素高二化学合格考复习郑雅兰[知识目标]1.以金属活泼性,冶炼难易程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
2.以Al3+的水解和水解平衡理解明矾净水,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复习盐类水解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缺铁性贫血病人在补铁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C”,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掌握Fe3+和Fe2+相互转化的条件。
4.复习Fe3+的检验方法,理解FeSO4的配制方法及保存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2.将生活中的问题,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其本质和变化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以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金属元素,关注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生活处处皆科学,培养同学们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1.以生活中的问题,复习铁、铝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理解二价铁盐和三价铁盐溶液在实验室的保存方法。
3.掌握Fe3+的强氧化性、Fe及Fe2+的还原性;Fe3+和Fe2+相互转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Fe3+与Fe2+的相互转化条件;知识点的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本节课着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引入课题学习化学不只是为了考试,化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用化学的视角来认识我们生活中的金属元素。
引入课题,激发兴趣2联系生活以金属元素在地壳和人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以及金属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得出金属元素种类多,含量少,用处大金属元素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实验讨论演示实验明矾净水,泡沫灭火器灭火复习盐类水解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联系生活了解治疗胃酸过多或胃溃疡的达喜\胃舒平,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复习氢氧化铝的两性,弱碱性中和胃酸联系生活了解蓝宝石、红宝石是含有少量杂质的氧化铝天然晶体,硬度大。
1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铝的重要化合物一、设计思想1.从单一教案走向教案、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教学设计中实行从单一教案走向教案、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借助学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紧密联系生新课程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摒弃了传统的编写思路,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编写思路”。
本教学设计中紧紧地抓住这点,通过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化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组成成分及模块教学要求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可以为必修2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与学习法指导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估计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时会感到吃力,我准备先让学生回忆酸性化合物和碱性化合物的概念,然后再引出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019-2020学年度沪科版化学高二上学期第八章走进精彩粉呈的金属世界8.2铝和铝合金的崛起拔高训练四十五第1题【单选题】A、AB、BC、CD、D【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操作,不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②向NaAlO2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③氢氧化钡溶液中缓慢通入二氧化硫至过量④向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金属钠与TiCl4溶液反应,可以置换出金属钛B、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做胃酸中和剂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D、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可用于制作红色涂料【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①金属钠投入到FeCl2溶液中②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③少量Ca(OH)2投入过量NaHCO3溶液中④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⑤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A、①②③④⑤B、只有①④C、只有②③D、只有③④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常温下,下列溶液可用铝制容器盛装的是( )A、稀盐酸B、稀硫酸C、浓硝酸D、氢氧化钠溶液【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化学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硅是电子工业中常用的半导体材料②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③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④天然气、石油和煤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⑤用食醋清洗热水瓶中的水垢⑥用纯碱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⑦用米汤检验含碘盐中的碘酸钾⑧医疗上可用碳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是因为碳酸钡不溶于水⑨某雨水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pH由4.68变为4.00,是因为水中溶解的CO2增多? ⑩加碘食盐中添加碘酸钾而不用碘化钾,是因为碘酸钾能溶于水而碘化钾不溶于水.A、①③④⑦⑩B、②③④⑤⑥C、①⑦⑧⑨⑩D、①②④⑦⑨⑩【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A、AB、BC、CD、D【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氢氧化铝的两性
七宝中学
卫银银
一、教学目标:
1、归纳和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掌握相关离子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能利用电离平衡原理解释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不同酸碱性环境下含铝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3、通过氢氧化铝的两性并结合电离平衡原理,归纳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并分析得出最佳实验方案;
4、通过氢氧化铝在酸碱性环境中的存在形态,体会溶液的酸碱性环境对物质存在形态的重要影响,并感悟化学变化中量变可能导致质变;
5、通过探究氢氧化铝两性及其实验室制备,学会用实验手段获取证据,并运用归纳、比较等方法进行证据推理,有效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的认识及其实验室制法。
难点: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利用电离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铝和酸碱反应的本质,及不同酸碱性环境中氢氧化铝的存在形态。
三、教学流程
发现和归纳氢氧化铝的两性
分析氢氧化铝在水中的电离
应用Al(OH)3的两性和电离平衡构建氢氧化铝的知识体系
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探究氢氧化铝的性质
认识Al(OH)3的酸式和碱式电离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
归纳总结,结束新课
认识氢氧化铝的弱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