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3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阴降火, 交通心肾。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胃痛
辩证 胃寒 症状 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或 吐清水。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中散寒, 和胃止痛。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食滞胃痛 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 导滞和胃。 滑。
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胃部胀痛可减 肝气犯胃 轻,生气时胃痛加重,食欲不振,或见嘈杂吞 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清热宣肺解 表。
咳嗽
辩证 症状 治法 疏散风寒, 宣肺解表。 辛凉解表, 宣肺清热。 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或 风寒犯肺 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舌苔薄白,脉 浮紧。 咳嗽气粗,咯痰黏,痰色白或黄,咽痛, 风热犯肺 声音嘶哑,或兼发热,微恶风,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 燥邪伤肺 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 数。
辛凉清润。
喘证
辩证 症状 治法 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 风寒闭肺 泡沫,色白质新,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 热。舌苦薄白而滑,脉浮紧。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色黄,或夹血痰,伴 痰热郁肺 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 红,尿赤便秘。苔薄黄腻,脉滑数。
宣肺散寒。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 “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 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 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
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其民依山陵而居, 经常处在风寒的环境之中,多食鲜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体 质较壮,放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为内伤。 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平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温热多雨。 其民食鱼而嗜咸,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病多痈疡,或较 易外感。 故临证常见虽患病相同,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用药有别。如 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 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 养血润燥。 脉细涩。 温通开秘。
大便艰涩,排便困难,小便清长,畏寒喜暖, 阳虚寒凝 面色晄白,唇淡口和,或兼腹冷腹痛。舌淡苔 白,脉沉迟。
头痛
辩证 症状 治法 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常有拘 风寒头痛 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疏散风寒。 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 肝阳头痛
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成恶风,面红 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 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疏风清热。 祛风胜湿。 平肝潜阳息 风。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 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 瘀血头痛 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 脉细或细涩。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运用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 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法治疗; 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法治疗。 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 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属热 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者,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者,宜用清 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法;湿证直用化湿、利湿 法;食积胀满,宜用消导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 应活血化瘀等法均属祛邪范围。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 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但在具体应用时, 还要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正虚较急重的, 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 主,兼顾扶正。
扶正与祛邪
扶正与祛邪区别
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并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 而精神的调援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 意义。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 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其方法虽然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 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增强,有助于机体抵御和祛除病 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 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
汗证
辩证 自汗 症状 自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或表现为半身出汗, 或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气短, 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盗汗
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 滋阴降火。 口渴。舌红少苦,脉细数。
痹证(关节痹痛)
辩证 症状 治法 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祛湿通络, 祛风散寒。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初起可见有恶 行痹 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 痛痹 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 薄白,脉弦紧。 肢体关节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重着,活动 着痹 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病求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 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即见 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 等。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区别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即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的病证,治 当采用“损其有余”之法。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 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治当采用“补其不足”之法。
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治则的临床应用
损其有余: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 寒之”之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 以热”,即用“寒者热之”之法,以温散其阴寒。 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应滋 阴以制阳,这种治法为“阳病治阴”;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 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这种治法为“阴病治阳”。若阴阳 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在使用上述 治法的同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 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补阳时适当配 用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 肝胃郁热 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空腹痛甚, 脾胃虚寒 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 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舒肝理气, 和胃止痛。 疏肝泄热, 和胃止痛。 温中健脾。
泄泻
辩证 伤食泄泻 症状 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 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嗳腐吞酸,不 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脉沉细。 治法 消食导滞。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 固涩止泻。
便秘
辩证 症状 治法
清热润肠通 腑。 顺气行滞。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腹胀腹 热结肠胃 痛,口干,口臭,口苦。舌红苔黄腻或燥裂, 或大便干结,脉滑数或强。 肝脾气郁 津亏血燥 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 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苦薄腻,脉弦。
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
感冒 咳嗽 喘证 不寐 胃痛 泄泻 便秘 头痛 汗证 痹证(关节痹痛) 中暑 疮疖 瘾疹 痔疮 跌打损伤 积滞 厌食 鼻渊 口疮 咽喉肿痛
感冒
辩证 症状 治法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 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 风寒感冒 痒,咳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浮 紧。 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或咳嗽少 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舌 风热感冒 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正治与反治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 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 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实质上仍是“治病 求本”。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 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 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 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 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 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 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实性通利的真实假虚证。
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运用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 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 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 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 应先扶正而后祛邪。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 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之 时,然后再驱虫消积。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 “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 定的影响。 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 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 过,耗伤气阴 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 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 等。此即古人常说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 热远热的基本原则。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 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年龄 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 虚证直补;有实邪者攻邪要慎重,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轻。 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病情变化较快,故治小儿病,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 轻。 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 产等情况,治疗用药应加以考虑。 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当 禁用或慎用。产后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有无等。 体质: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偏 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 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清热化痰, 宣肺止咳。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 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汗 肾虚作喘 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 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 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补肾纳气。
不寐
辩证 症状 治法 清心泻火, 宁心安神。 疏肝泻火, 镇心安神。 心烦不寐,烦躁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 心火炽盛 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脉数有 力。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 肝郁化火 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赤,不思 饮食。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心烦不眠,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 健忘,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 阴虚火旺 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 脉细数。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 心脾两虚 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治则与治法
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
治则与治法
治病求本
扶正与祛邪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治病求本
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 治本方是解决疾病的根本之图。
缓则治其本:指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 质,解决其根本矛盾,进行针对根本原因的治疗,此 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 标本兼治:是指标病本病并重,则应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