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哨点监测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723.00 KB
- 文档页数:37
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肠道病毒属A组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综合征,主要感染病原体是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 CV-A16),近年来CV-A6和CV-A10感染也呈现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和/或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现皮疹。
然而,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出血或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重症表现,且病情进展迅速,部分重症患儿可引发死亡。
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监测结果发现,2009年以来我国每年报告100-200万手足口病病例,1-3万重症病例和数百例死亡病例,而多数重症患者与EV71感染有关。
手足口病在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排位中均位列前5,给我国儿童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随着防控工作对疾病监测要求的逐步提高,现行手足口病监测系统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⑴各地执行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不一,难以对临床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监测;⑵全国所有区县均开展轻症病例的病原学监测,监测质量难以保证;⑶未掌握标本采集数、肠道病毒检测结果阴性数以及未检测数,无法全面准确估计手足口病病例中的病原体分布特征。
为促进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控,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手足口病监测,特制订2014版监测方案。
新版监测方案主要具备以下特点:⑴细化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加强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监测;⑵增加地市级哨点监测,提高监测质量;⑶开发“手足口病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全国监测数据,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自本监测方案执行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关于监测部分内容同时废止,但《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继续执行。
全国手足口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肠道病毒属A组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综合征,主要感染病原体是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 CV-A16),近年来CV-A6和CV-A10感染也呈现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
大多数患者病例,⑵增加地市级哨点监测,提高监测质量;⑶开发“手足口病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全国监测数据,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自本监测方案执行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关于监测部分内容同时废止,但《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继续执行。
一、目的(一)阐明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和临床严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阐明我国各省、市、县手足口病中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病原构成的动态变化,为预测预警严重程度较重的地市或区县提供依据。
(三)掌握EV71和CV-A16的基因型和基因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非EV71非CV-A16其他肠道病毒的优势血清型别和变化规律。
(四)掌握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规模、特点和处置情况。
二、监测病例定义断标准。
1.(1(2(3(42.(1(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V-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4)急性期血清EV71或CV-A16IgM检测阳性。
(二)重症手足口病定义为出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并伴有以下任一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包括脑干脑炎)、脑脊髓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
上述并发症的定义分别为:1.无菌性脑膜炎:发热,伴头痛、呕吐和/或脑膜刺激征,不伴有意识改变,脑脊液检查结果符合病毒性感染的表现,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
一、背景介绍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事件,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监测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变化,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建立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范围
本方案旨在对指定地点周边放射性物质浓度进行监测,主要覆盖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工业区、核电站、放射性设施周边等重点区域。
三、监测设备
监测设备需具备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实时性强等特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气溶胶采样器、气体采样器、液体采样器等。
四、监测流程
1. 定期校准监测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 每日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状态正常;
3. 每周定期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4. 当监测数据异常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
五、数据存储
监测数据需存储在安全可靠的数据库中,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复查。
存储过程需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六、数据分析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利用统计和模型分析方法,预测可能的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为防范提供参考。
七、应急预案
1. 针对不同级别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 总结以往事件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
八、监测结果通报
监测结果需及时通报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保障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九、总结
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旨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需要相关部门和个人共同努力,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放射性疾病是指由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疾病,其中包括放射病、癌症等。
由于放射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辐射性和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
因此,对放射性疾病的监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旨在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监测对象1、人群监测对象主要包括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群,如工人、周边居民等。
2、环境监测环境主要包括地表水、空气、土壤等。
二、哨点监测网格建立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覆盖面积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哨点监测网格。
在建设网格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地理位置哨点应尽可能地分布在监测区域内,以确保监测面积的全覆盖。
2、经济因素建设监测哨点需要耗费一定的经费,需要合理安排资金预算。
在建立哨点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哨点数量及区域分布。
3、工作人员哨点监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需要确定人员配备及管理。
三、监测方法监测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表水、空气、土壤、人体等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
监测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1、地表水地表水的监测主要采用取样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法。
取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地点和采样时间,并对样品进行标记加密。
实验室分析主要采用放射性物质检测,包括液体和固体检测。
2、空气空气监测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测点,采用样品吸收法进行采集。
对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测气体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
3、土壤土壤监测主要采用样品取样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法。
取样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土壤样本,并对样品进行标记加密。
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土壤中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检测。
4、人体人体监测主要采用生化检测和放射性检测两种方法。
生化检测主要针对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而放射性检测则主要针对人体周围的放射性环境进行分析和检测。
四、哨点监测信息的管理监测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监测结果的记录、统计和分析。
在信息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准确性监测结果必须真实可靠,不可虚假汇报。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一、目的
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来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二、监测内容
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内容包括:症状、体征、饮食暴露、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等。
三、监测对象:食源性异常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哨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
2、首诊医生接诊后向医院专管人员报告。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信息上报,并定时汇总。
4、及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网报。
5、向县疾控中心报送待检标本,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五、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小组。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重点职业病哨点监测技术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职业病防治【发文字号】甘卫监督函[2014]108号【发布部门】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甘肃省卫生厅)【发布日期】2014.03.25【实施日期】2014.03.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重点职业病哨点监测技术方案》的通知(甘卫监督函[2014]108号)嘉峪关、酒泉市卫生局,白银市卫生计生委:为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加强对威胁人民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预防控制,提高职业病防治效率,及时掌握重点职业病的发病特点、规律和趋势,进一步做好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项目工作,省卫生计生委在总结近几年项目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订了《甘肃省重点职业病哨点监测技术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3月25日甘肃省重点职业病监测技术方案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职业病监测技术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职业病监测是指对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原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收集健康状况改变及其相关信息,为分析重点职业病发病特点、规律和趋势,评价重点职业病预防控制效果提供依据。
通过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了解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同一种职业病的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同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特定人群健康影响及职业病发病的特点、规律和趋势,制订重点职业病防治政策和措施。
二、监测哨点的设置和确定(一)哨点的设置。
根据当前我省职业病发病情况,确定在嘉峪关市、白银市白银区和敦煌市设立3个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开展对矽肺(嘉峪关市、敦煌市)和铅中毒(白银区)的监测。
哨点监测实施方案一、概述。
哨点监测是指在特定区域或场所设置观察点,对目标进行持续监测和观察,以实现对目标情况的及时掌握和有效监控。
哨点监测的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区域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就哨点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哨点选择。
1. 根据监测目标确定哨点位置,应选择能够全面观察目标活动情况的地点,避免盲区。
2. 考虑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选择有利于观察的位置,确保监测视野开阔。
3. 在确定哨点位置时,要考虑到安全因素,避免选择易受攻击或伤害的地点。
三、设备配置。
1. 哨点监测应配备高清晰度摄像头,确保对目标的清晰拍摄和录像。
2. 配备夜视设备,以保证在夜间对目标的监测。
3. 配备通讯设备,确保哨点与指挥中心的及时联络和信息传递。
4. 配备防护设施,保障哨点人员的安全。
四、人员配备。
1. 哨点监测应有专门人员负责,确保哨点的持续监测和观察。
2. 人员配备应根据哨点位置和目标特点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全天候监测。
3. 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监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具备基本的监测技能。
五、监测流程。
1. 哨点监测应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确保持续性监测。
2. 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哨点人员应立即报告指挥中心,并根据指挥中心的指示采取相应措施。
3. 对于监测到的重要情况,应及时记录并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保存。
六、安全防护。
1. 哨点人员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确保在监测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2. 哨点应设置防护设施,确保哨点设备的安全。
3. 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应提前做好预案和处置措施。
七、总结。
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区域安全和防范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哨点选择、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和监测流程的规范执行,可以有效提高监测效果,为相关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加强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哨点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是哨点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恩施市2014年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6-01-13T16:40:10.9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张孝玲潘孝梅[导读] 湖北省恩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艾滋病、性病、丙肝监测结果,为我市防治艾滋病流行提供依据,现将2014年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张孝玲潘孝梅湖北省恩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45000利用艾滋病、性病、丙肝监测结果,为我市防治艾滋病流行提供依据,现将2014年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1 监测对象暗娼、孕产妇、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2 监测内容2.1 一般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户籍、民族、文化程度等。
2.2 血清学信息包括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梅毒检测以及丙肝检测情况。
2.3 行为学信息包括性行为、吸毒行为等高危行为信息。
2.4 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包括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接受检测和行为干预服务情况。
3 监测方法3.1 监测时间:4-6月为哨点监测期。
3.2 样本量:对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孕产妇各400人份血清进行HIV、梅毒和丙肝抗体和检测,并进行问卷调查。
3.3 各类人群监测暗娼:目前从事商业性性交易的女性。
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对监测期内首次来门诊诊治性病,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男性。
孕产妇:为准备分娩进行孕产期保健的孕妇。
3.4 血样采集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相关要求操作,血样的采集与保存及运送由专人负责,保证其生物安全。
3.5 检测内容HIV抗体检测、梅毒抗体检测、HCV抗体检测。
4 监测结果4.1 暗娼4.1.1 人口学信息:共监测400人,年龄:15-25岁272人,占68%;26-40岁102人,占26%;41-50岁26人,占6%。
婚姻状况:未婚284人,占71%;已婚116人,占29%。
文化程度:小学、初中文化292人,占73%,高中以上文化108人,占27%。
4.1.2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对400人开展艾滋病传播及防治知识进行了健康调查,核心问题8问全部答对的362人,回答对7问的6人,回答对7问以上的纳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计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
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放射性疾病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内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导致机体发生病变的一种疾病。
放射性疾病的危害极大,无法彻底治愈。
因此,对于放射性疾病的监测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放射性疾病的哨点监测工作方案,以确保人类健康与安全。
一、哨点监测的概念哨点监测是一种定期进行的监测活动,旨在监测一定区域内的放射性污染水平,并定期评估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辨别出污染源,以及评估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二、哨点监测的目的哨点监测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以及保护环境。
它的主要目的包括:1. 确定区域内的放射性水平2. 评估区域环境和人类的风险3. 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影响4. 提供适当的健康风险传播信息,以便当地居民和相关政府部门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三、哨点监测的技术哨点监测的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放射性探测器和采样器。
1. 放射性探测器放射性探测器可以测量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强度。
通常用于监测地下水、大气颗粒物、空气和土壤等介质中的辐射水平。
2. 采样器采样器会收集污染介质(如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样本。
这些样本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以推断污染程度。
采样器还可以用于检测放射性气体和颗粒物的浓度。
四、哨点监测的方案哨点监测需要一个严谨的方案来维护高质量的数据和准确的分析。
以下是一些必要的步骤和指南:1. 事先规划我的在开始监测之前,需要带领现场工作人员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讨论和决定监测许多因素,例如监测时间、监测频率、采样位置、采样数量,以及监测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
2. 选择正确的监测设备在选择监测设备时,需要考虑监测环境、监测介质、监测频率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3. 严格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监测监测人员需要尽快进入到采样区域,严格按照监测计划执行监测方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 及时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应及时传输到指定数据库中。
数据收集完成后,需要进行分析和解释。
2014年监测计划和方案(5篇范例)第一篇:2014年监测计划和方案2014年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计划与实施方案根据《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和2014年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求,为了掌握我院医院感染的各种信息,寻找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通过对病例监测结果的分析,达到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护质量的目的。
我们制定了《2014年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计划》,以明确全年病例监测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病例监测目标1.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各种信息,深入认识其特征和规律性,寻找有效的防制办法,避免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达到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护质量的目的。
2.通过对监测资料进行定期的整理分析,可以得到医院感染的本底数,如医院感染发病率、各科室不同疾病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常见病原体及其耐药等,可为医院感染的流行和爆发提供信息。
3.监测结果可用来进行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以科学的数据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使他们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变为自觉行动。
4.对监测发现问题而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效果,也必须通过监测来评价,因此对各种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进行绩效评估是医院感染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
5.通过监测,为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参考资料。
6.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决策的制定、资源的分配等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病例监测计划与实施方案1.全面综合性监测:《2014年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全面综合性监测方案》2.漏报率调查:《2014年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方案》3.横断面调查:《2014年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方案》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调查《萝北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三、病例监测反馈每季度由院感专职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在医疗质量检查总结中向全院反馈,以指导和促进临床感染控制工作。
院感科二0一四年一月五日第二篇:2017院感监测计划2017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就医条件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并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2017年院感监测工作计划。
2013—2014年大新县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分析目的了解大新县暗娼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相关信息,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对监测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
结果共调查暗娼人群400人,主要来自低中档场所,年龄段均以20~40岁为主,以已婚或同居者居多,文化程度比较低;2013年和2014年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91.44%和83.56%,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和0.5%。
结论大新县暗娼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存在误区,安全套使用率较低,需加大综合干预力度,做到病例早发现,早管理,减少二代传播。
标签:艾滋病;暗娼;哨点监测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对特定的人群进行连续收集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行为特征及相关信息称为艾滋病哨点监测。
这种行为为了解当地的艾滋病流行趋势以及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为了解大新县暗娼人群的艾滋病流行趋势,为艾滋病疫情的估计和预测提供信息,现对2013—2014年大新县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细致分析,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奠定科学基础。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2014年在大新县保健按摩、发廊、出租房、街头等场所从事商业性交易的女性和监管场所内收押的卖淫女进行监测。
1.2 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对监测对象主要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以及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收集过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进行HIV、丙肝病毒及梅毒抗体检测。
1.3 统计方法通过全国哨点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导出数据,并用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资料进行流行病统计分析和结果的对比。
2 结果2.1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分析2013—2014年大新县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共调查400人,暗娼人群场所档次主要来自低中档,2013年和2014年来自低档、中档分别占37.5%、44.5%和41.0%、59.0%,2014年中档场暗娼人数比2013年多,其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P<0.01);2013年和2014年哨点监测暗娼人群中,年龄最小是15岁,最大是59岁,年龄段均以20~40岁为主,各占77.0%和70.0%,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各占65.0%和69.5%,文化程度均以初中以下为主,各占91.0%和92.5%,人员主要来自该省其它市县,该省人群各占84.0%和73.0%,越南籍暗娼人群各占9.5%和23.0%,其越南籍暗娼年度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P<0.01),在本地工作时间半年以上者各占65.5%和78.5%,不足1个月者各占2.5%和7.0%,其构成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范本放射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核能利用的增加,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和泄漏事件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有效应对放射性疾病的威胁,制定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监测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____年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工作方案,详细说明了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区域和监测网络等方面。
一、监测目标1. 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和泄漏情况,特别是核能设施、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的放射性废物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2. 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和迁移情况,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介质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分布情况;3.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公众暴露和职业暴露两个方面的监测。
二、监测方法1. 核设施监测:建立核设施监测网络,使用核设施监测装置对核电厂、核燃料再处理厂等核能设施的放射性物质排放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2. 环境监测: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采样和分析,实时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和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3. 食品监测:建立食品监测网络,对农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等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采样和分析,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4. 人体监测:建立人体监测网络,对公众暴露和职业暴露人群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包括通过生物标志物等方法对暴露程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三、监测频率1. 核设施监测:对核能设施的放射性物质排放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2. 环境监测:建立定期监测计划,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定期采样和分析,频率根据监测区域和监测目标确定。
3. 食品监测:建立定期监测计划,对不同类别的食品进行定期采样和分析,频率根据食品种类、产地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4. 人体监测:根据公众暴露和职业暴露的情况,建立定期监测计划,确保对暴露人群的身体状况进行定期监测。
安县人民医院2014年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方案一、目的为完成绵阳市卫生局绵卫办发〔2014〕101号文件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任务。
及时发现目前常规疾病监测难以覆盖、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监测对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监测内容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定义。
由于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种类繁多,且这些致病因子所导致的疾病在早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不典型,因此医疗机构虽然能对患者所罹患的疾病进行诊断,却无法将这些疾病与可能的食源性致病因子联系起来,从而延缓了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实施。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像三聚氰胺这类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在食品中、人为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化学物质难以事先预测,人们难以事先获知可能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因此,需要建立新的报告机制来提高对这类疾病或事件的发现与报告能力。
新的报告机制所针对的应该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命名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014年南平市艾滋病哨点男性就诊者监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南平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和行为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并检测艾滋病病毒、梅毒抗体、丙肝抗体。
结果: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为85.3% (341/400);最近三个月与小姐发生过性行为的率是23.3%(93/400));最近三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率为16.8%(67/400);与小姐且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率为14.0%(56/400))。
梅毒阳性率为19.0%(76/400),丙肝阳性率为1.0%(4/400),检出1例HIV抗体阳性标本为既往阳性病例,阳性率0.25%(1/400)。
结论:应进一步加大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及暗娼人群宣传及干预力度,以控制艾滋病在人群中的流行。
【关键词】艾滋病;知晓率;男性就诊者【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334-02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人数均有所增加,艾滋病疫情正从高位人群向一般人群缓慢扩散,且报告数仅为估计数的十分之一。
同时艾滋病疫情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性传播近年来已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全国艾滋病虽然呈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和高位人群疫情严重,在不同省份间疫情流行模式多样化,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1]。
为进一步了解南平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特征,我们对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和高危行为综合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统一方案于2014年4月1日—7月31日在南平皮肤病防治中心门诊对首次就诊性病,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男性,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收集至少400份血清标本并开展现场问卷调查。
包括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婚姻、户籍、民族、文化程度。
行为学信息:婚外性行为、吸毒行为、同性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