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

1.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抑郁达到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可能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如:麦格曼(McInman)等人(1993)对体育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在精力和愉快程度上却显著提高。伯格(Berger,1993)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还有些研究

人员研究发现,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它由许多自我认识所组成。由于锻炼可增强体质、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非常重要。许多研究发现锻炼者比不锻炼者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倾向于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躯体概念。躯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道54%大学生对他们体重不满意,特别是女性。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对身体表象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下降,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研究表明,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自信心相一致,加强力量训练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大小,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感知能力、观察力以及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4.培养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和趣味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快乐、满足、紧张、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体育活动的团体性和互助互学能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及责任感。体育活动中竞争性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样,体育活动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意等情绪,也有来自外界的,如环境、设备、能力限制等。为了实现目的,就必须发挥意志的作用,克服困难。所以,锻炼的过程就是意志行动实现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良好意志品质。

5.体育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人格,从而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形成及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不可分割。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学生是活动主体,并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

合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同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人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一项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对人格培养有积极效应。

6.可以减轻心理的应激反应应强调的是科学锻炼才可能促进心理健康,如果锻炼不合理,则损害身体,给心理健康带来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心理耗竭和成瘾。

心理耗竭指锻炼者在运动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

性心理生理反应。常见心理症状有心境状态紊乱,身体、精神和情绪的筋疲力尽感,自尊心下降,人际关系质量消极变化(玩世不恭、冷酷无情等)。研究指出:心理耗竭不仅损害心理健康,而且还直接导致退出锻炼。

锻炼成瘾是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锻炼成瘾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有积极成瘾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而有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则反受锻炼行为的控制。锻炼成瘾的诊断标准是:活动单一,导致每日锻炼的刻板模式和固定时间表;为保证每日锻炼,日益把锻炼放在优先的突出地位;日益表现出对大运动量承受;有规律锻炼一旦停止,表现出心境状态的紊乱的信号;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主观上意识到自己非锻炼不可;不顾他人告诫运动会加重身体的不良状态而继续运动。锻炼成瘾不能算是一种强迫症状,因为个体主观上并未想摆脱。出于健美、减肥、提高运动技能等目的的锻炼是否易形成锻炼成瘾,目前未见报道。这种心理倾向是否会发展为变态也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