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20.01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

5.1 复习笔记

一、学术背景

1.家庭背景和教育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律师。中学毕业后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律,l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

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的法学老师萨维尼和甘斯对他都有较大影响。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哲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

2.重要著作

1844年,马克思撰写了《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而充分地论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即从实践出发去认识与回答一切问题。

1847年12月一l848年1月,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这部著作阐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马克思继续以主要精力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实践的观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指在现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具体关系中人们所进行的、受特定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所支配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处理社会关系或社会矛盾的社会活动(如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不同于心理的或观念的活动,实践都是人们亲身经历的可以发挥某种物质力量、产生某种物质作用的可以被感知的活动,是直接在生活实际中发生的活动。

(2)总体性

实践就其本质而言是区别于观念活动的感性活动或物质活动,但是,实践中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意志、理想选择等主观因素,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通过人的物质活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因此,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程。

(3)历史性

实践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开展的现实活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对实践过程发生种种限制。实践本身及限制它的各种条件都是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实践的内容及其形式都要不断地展开为新的历史过程。

(4)创造性

实践是人类基本的生命形式,受意志、理想和信念等主观因素支配,实践不满足于当下事实,总是要求现存按照人们的理想要求而改变既存形式。正是通过实践,人们不仅改变了客观世界,也改变了主观世界,实践由此而发挥了巨大的创造能量。

(5)矛盾性

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局限与发展、创造与束缚,各种矛盾关系都在实践过程中错综复杂地表现着,也正是这些内在于实践中的矛盾关系,使实践获得了永不止息的活力。

3.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1)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这决定从实践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必须首先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和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其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是物质生产活动。

(2)实践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总体过程,这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必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的多重视野里研究社会问题。

(3)实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过程,这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必须在动态变化中、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看待各种社会问题。

(4)实践的矛盾性和创造性,决定了从实践观点出发,还应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和批判性、参与性原则。矛盾分析方法同批判性、参与性原则是内在统一的,因为批判性原则是以承认价值理想为前提的,正是根据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来衡量现实,才能发现现实的种种不合理问题,才能指出现实应当按照何种方式加以改变。

三、社会实践的展开结构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方面指出人们的社会活动都不过是实践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指出社会生活的基础、来源和发展动力都来自于实践。

1.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般认为马克思论述的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1)物质生产活动被看成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活动。只有通过物质生产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生存,其他方面的社会和文化活动才能进行。

(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活动,是在社会内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也是如此。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实验是近代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作为一种探索性、尝试性和学习性的活动,其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物质生产向前发展。科学实验都是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水平在科学实验中起着关键作用。

(4)精神生产也被马克思看作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指人们为社会创造精神产品并以一定的对象化的形式提供给社会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不同于纯粹的思想意识过程,除了思想意识活动以外,还要借助大脑以外的其他物质活动,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供社会享用的各种科学文化产品。

2.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的含义

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出发考察和概括社会的宏观结构。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社会结构的特点

①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不仅最基本的、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的经济结构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而且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也都受物质生产活动的制约;

②社会结构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为生产关系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是同生产力相适应的,而生产力又都是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并一定要向前发展的,所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结构一定要运动变化;

③社会结构不是纯客观的结构,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社会结构的存在与运行不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它体现并展开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展开为各种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社会结构的根本内容。

(3)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理解马克思社会经济结构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力量,其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现实的生产力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与发展的,即一定要形成与生产力作为同一过程的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在马克思看来,这四个环节是相互作用、内在统一的。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里发生的各种关系中,最根本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力作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人结成群体或在种种复杂的社会联系中开展的。因此,现实的生产力一定要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与发展的,二者要相适应。

社会经济结构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4)社会政治结构

①政治结构的含义

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上,包括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联系,如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各种法律、制度等等。马克思又将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