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讲解

景观生态学讲解

景观生态学讲解
景观生态学讲解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判断改错,简答,论述,计算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景观的定义(肖笃宁)

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坚持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景观特征

①间异质性

②地域性

③辨识性

④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等

⑤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⑥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

3.景观要素的定义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匀质同一的单元。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4.景观和景观要素的相对关系(什么情况下景观可以转变成景观要素,什么时候景观要素)

景观河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同一的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和时间空间度密切相关

例:

5.景观的分类

Forman按照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强度,划分了三种类型

(1)自然景观(原始景观,轻度人为活动干扰)

(2)经营景观(人工自然景观,人工经营景观)

(3)人工景观(城市景观,水利工程,铁路,交通,湿地)

6.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占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也就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7.景观生态学国内外发展简史、流派(了解)

一、国外发展史

1.萌芽(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首先生态学的出现,19世纪中期Haeckel把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

生态学。其后,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群落生态学。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术语。

2.巩固(20世纪3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特罗尔,在利用航片中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

时提出了景观生态学一词。

3.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面发展)

4.提高(20世纪90年代,学科的全面提高时期)

二、国内发展史

从80年代初开始,1989年10月初在沈阳召开首届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1998年在沈阳举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会议”

景观生态学的若干流派:①美国的空间格局和景观行为研究(Forman)②荷兰和德国的土

地生态设计③东欧的景观综合研究与景观生态规划④加、澳的土

地生态分类⑤前苏联的景观地球化学和地理系统说⑥中国的生态

建设和生态工程方向

8.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主要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

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1)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

(2)景观结构和功能都必然地要随时间发生变化。

(3)景观功能的改变可导致其结构的变化。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动态,往往是像森林砍伐、农田开垦、过度放牧、城

市扩展等,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和其他生态景观功能方面的破坏。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格局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2.(上接第一章5)景观的分类

Forman按结构特征划分出4种景观类型特点:

1)斑块散布的景观:一一种生态系统或一种景观要素类型作为优势的本底,而以另一种或多种类型分散在其中。例如有绿洲的荒地,热带稀树草原

2)网状景观: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为优势。例如牧场林间,高速公路网

3)交错景观:占优势的有两种景观要素,彼此犬牙交错,但共有一个边界。例如山区农田与林地分布

4)棋盘状结构:由相互交错的棋盘状格子组成。例如人为管理的伐区

3.尺度的概念

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货时间单位。

4.尺度的描述指标

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5.粒度

粒度包括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

1) 空间粒度是指最小可辨识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2)时间粒度是指某一现象或时间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6.幅度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货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而研究项目的持续持续多久则确定其时间幅度。

尺度与研究范围成正比,所用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低,最小空间的面积越来越大。7.尺度与比例尺

尺度在景观生态学中定义显然不同于地理学或地图学中的比例尺。

在生态学中:

1)大尺度(或粗尺度)是指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对应着小比例,低分辨率。

2)小尺度(或细尺度)是指小空间范围或短时间,对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辨率。

8.尺度推绎

尺度推绎是指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的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尺度推绎分为尺度上推(小→大,将小尺度上的信息推绎到大尺度上的过程),尺度下推(大→小将大尺度上的信息推绎到小尺度上的过程)

9.生态学干扰的概念

生态学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10.干扰的类型(分类)

(1)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可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2)按干扰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3)按干扰的机制可分为无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4)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可分为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1.按来源

自然干扰:指无人为活动介入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干扰。如风暴、火山爆发、地壳运动、洪水泛滥、病虫害等;

人为干扰:是人类在有目的的行为指导下,对自然进行的改造或生态建设。如烧荒种田、森林砍伐、放牧、农田施肥、修建大坝、道路、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等。

2.按功能

内部干扰:是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干扰,可视为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外部干扰:是短期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火灾、风暴、砍伐等)

3.按机制

物理干扰:如森林退化引起的局部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减少引起的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等化学干扰:如土地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等。

生物干扰:病虫害爆发,外来种入侵等引起的生态平衡失调和破坏。

4.按传播特征

局部干扰:仅在同一生态系统内部扩散。(森林砍伐)

跨边界干扰:指可以跨越生态系统边界扩散到其他类型的斑块。

小尺度上的扩散干扰区域在大尺度上可能表现为区别于周围的局部干扰。

11.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举例说明)

1.干扰的生态影响主要反映在景观中各种自然因素的改变。

例如火灾、森林砍伐与干扰,导致景观中局部地区光、水、能量、土壤养分的改变,进而导致微生态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地表植物对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这样在一定时段内将影响到土地覆被的变化。

2.干扰的结果还可以影响到土壤中的生物循环,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进而促进景观格局的改变

(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干扰的结果。

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

Forman和Gordon认为,干扰增强,景观异质性将增加,但在极强干扰下,将会导致更高或

更低的景观异质性。

而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中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

例如:山区的小规模森林火灾可以形成一些新的小斑块,增加了山地景观的异质性,弱森林火灾较大时,可能烧掉山林的森林,灌丛和草地,将大片山地变为均质的荒凉景观。

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干扰可能导致景观异质性的增加或降低,反过来,景观异质性的变化同样会增强或减弱干扰在空间上的扩散与传播。

徐化成等在研究中国大兴安岭的火干扰时,发现林地中一个微小的溪沟对火灾空间上的扩散均将起到显著地阻滞作用。

景观的异质性是否会促进或延缓干扰在空间的扩散,将决定于下列因素:

①干扰的类型和尺度;

②景观中各种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

③各种景观元素的性质和对干扰的传播能力;

④相邻斑块的相似程度。

(2)干扰与景观破碎化

干扰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比较复杂,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

其二,是大规模的干扰导致景观均质化。

山区森林火灾,强度较小时将在基质中形成小的斑块,导致景观结构的破碎化。当火灾足够强大时,将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原因:在较大干扰条件下,景观中现存的各种异质性斑块将会遭到毁灭,整个区域形成一片荒芜,火灾过后的景观会成为一个较大的均匀基质。

(3)干扰与物种多样性

干扰对物种的影响有利有弊,在研究干扰对物种多样性时,除了考虑干扰本身的性质外,还必须研究不同物种对各种干扰的反映,即物种对干扰的敏感性。同样干扰条件下,反应敏感的物种在较小的干扰时,即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反应不敏感的物种可能受到较小影响,只有在较强的干扰下,反应不敏感的生物群落才会受到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如草地上的人畜践踏,就存在这种特征。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景观元素的三种类型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斑块的四种类型(依据斑块的起源)各斑块概念及举例说明相应斑块类型

根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Forman和Godron把常见的景观斑块分为4种:

(1)残留斑块: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如:火烧后留下的小片植被。火烧基地为基质,小片植被为残留斑块;还有严冬过后在背风区留下的一些草本群落;免遭蝗虫袭击的小片农田等等;动物群落也有残存斑块,如棉区未打农药的小块棉田里,就可能残存有大量蚜虫或其他害虫。

(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局部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如:森林中发生火灾时,火灾较小时,出现一小片火烧基迹地,未烧的森林为基质,火烧迹地为干扰斑块。

(3)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以及地形有关的各种因

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斑块,这是一种相当稳定且与干扰无关的斑块。如:

①森林是本底,在本底的背景下,有不少沼泽地分布于其中。沼泽地分布于河谷低地,

那水分很多,温度很低,不适合森林植被生长。

②团状分布的樟子松林镶嵌于连续的兴安落叶松林中。樟子松分布于山坡顶部,兴安

落叶松分布于山坡中下部,兴安落叶松为基质,樟子松为环境资源斑块。

③河北坝上草原地区,在丘陵起伏的条件下,低洼背风处多分布着白桦片林,地形平

坦和高起处的草原植被,形成明显对比。白桦林为环境资源斑块,草原为基质。

④沙漠上分布着的农田绿洲。

(4)人为引入斑块:由于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动植物引入某些地区而形成的局部性生态系统(如植物园,高尔夫球场,居民区等)种植斑块主要是由人类收种植物形成的。

如稻田,麦田,苹果园,人工红松林。

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这是因为斑块中心部分在气象条件(如光,温度,湿度,风速),物种的组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都可能与其边缘部分不同。例子:

内部种:集中分布在斑块中心部分(核心区)的物种。它们需要较稳定的环境条件。

边缘种:另一些物种适应多变的或阳光充足的环境条件,主要分布在斑块的边缘部分。生境斑块是否具有较稳定的内部环境,对于许多生境破碎化敏感种来说是很重要的。Temple 研究了森林破碎化对鸟类种丰富度的影响。一个39h㎡的森林片段(A)全部为边缘生境,而另一个47 h㎡的森林片段(B)则含有20 h㎡的内部生境。通过比较,对生境破碎化较敏感的16种鸟在这两个斑块中的繁殖情况发现,有6种鸟可在B生境中繁殖,但没有一种能在A生境中繁殖。

斑块形状生态效应:斑块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讲,自然过程造成的斑块常表现出不规则的复杂形状。人为斑块(如农田,居民区,城市等)往往表现出较规则的几何形状。(1)紧密型形状在单位面积中的边缘比例小,有利于保蓄能量、养分和生物;

(2)松散型形状(边界弯延多曲折)易于促进斑块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能量,3.斑块的结构特性:为什么在设计自然保护区时除了需要考虑斑块的面积,还要考虑斑块

的形状,形状不同,边缘效应不同直接影响物种的栖息(会应用)

1.斑块大小:即斑块的面积。通常以平方米或公顷为单位来量度

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①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形状以及数目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都会有影响。如:

物种数量(S)与生境面积(A)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中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之一。

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的一般关系可表达为:物种丰富度(或种数)=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基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

②一般而言,物种多样性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除面积以外的景观特征

对物种多样性也是很重要的。

③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岛屿中种的数目代表了迁入和灭绝

之间的一种平衡。a.迁入率主要决定于岛的隔离程度,隔离的越厉害,迁入率越低。因2—4中远岛的迁入率曲线明显低于近岛。b.灭绝率是岛的大小的函数,大岛的种群趋向比小岛高,不容易灭绝。

岛上种的总数基本上决定于岛的大小和岛的隔离程度。(左图)

(右图)岛上种数随岛的面积增大而增加的规律,可用S=CA 的平方这个公式来代表。S 是种数,A 是面积,C 和Z 是常数。关于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可以有三种解释:①无论是否为岛,面积越大,记录到的种越多,并被称为种—面积关系。面积增加,生境多样性增加。②面积较大,遇到的稀有种的机会较多。③小岛一般来说支持的种群较小,而小种群则容易因近亲繁殖,种群性别应年龄结构的随机变化,环境变动,突发事件而灭绝。

2.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对于生物与非生物流动有巨大意义。在自然界可以看到斑块呈规则状或非规则状。斑块形状可以用斑块边界实际长度(L )与同面积(A )圆周的比值来表示: S=1时,斑块为圆形,具有最小的周长与面积比值,斑块呈规则形状。S 值增大,斑块呈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状。火山湖,陨石胡一般为规则形状,S 值接近于1

4. 斑块的功能

①栖息地,②源,③汇

5. 廊道的概念

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6. 廊道的类型及具体内容

根据其结构来分,可以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

(1)线状廊道:指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线状廊道主要由边缘种组成。如道路、堤坝、灌渠、输电线等。

(2)带状廊道:具有含丰富内部物种的内部环境的较宽条带。如较宽的山林防火带,东南沿海地区较宽的防护林带。特点:内部物种出现,多样性明显增多。

(3)河流廊道: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它包括河道本身,以及河道两侧的河流滩,堤坝和部分高地,宽度随河流大小而变化。河流廊道控制着水和矿质养分的径流可减少洪水泛滥、淤积和土壤肥力损失。

7. 廊道的功能

a.生境(如河边生态系统,植被条带)

b.传输通道(如植物传播体、动物以及其他物质随着植被或河流廊道在景观中运动;

c.过滤和阻抑作用(如道路的阻截作用)

d .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和汇(如农田中的森林廊道,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若干野生动植物种群,为景观中其他组分起到源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可阻截和吸收来自周A

L

S π2=

围农田水土流失的养分与其他物质,从而起到汇的作用)。

8.基质的概念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景观功能(主要指能流,物流,物种流)上起主导作用。

9.基质的判别标准

A.相对面积:通常面积超过现存任何其他要素的总面积或超过50%以上。

B.景观要素的连通性:指某一空间在延续途中未被其他边界所穿插、隔离,并认为该空间是完全连续的。基质的连通性较其他现存景观要高。

C.对景观的动态控制

10.正确判断基质的重要性

?新疆内陆河流域下游景观基质的变化最有力地说明,在一个地区正确地判定基质的重要性。因为景观基质的变化是逐步实现的。

?初始,以绿地为主,仅有少量荒地,农业生产未受影响。

?随着干旱季节沙荒地的扩大,沙荒地斑块成凸状向外扩展,但不能相联形成网络。

到雨季时沙荒地收缩,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出于沙荒地与绿地的面积几乎相当,哪一种景观要索对景观动态起控制作用难以辨识.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扩大,沙荒地斑块凸出向外扩展,逐渐相联形成网络,即便是在雨季也不能收缩时,这时沙荒地已对整个景观的动态起控制作用,实际上已由绿地景观转化为沙地景观。

为此,当沙荒地与绿地景观要素在面积基本相当时.就应准确地判别出景观基质,并积极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治理沙荒地,扩大绿地,防止景观基质的转化,这对一个地区预防荒漠化的发生极为重要。

11.基质孔隙度的概念

包含在基质内的单位面积的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是景观基质中所含斑块密度的量度。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量越多,基质的孔隙度越高。

空间异质性——景观结构在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空间异质性和尺度的关系

景观结构在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人们观察景观的尺度,同一景观在不同尺度下观察表现出不同的异质性。观察景观的尺度愈小,异质性越强。尺度愈大,景观表现出的均匀性愈强。(1/150万:大尺度;1/10万:中尺度;1/3万:小尺度)

结论:a在一定的观察尺度下,如果景观是由一种要素组成的,那可认为景观石均一的,不存在异质性。

b如果景观是由两种以上的要素组成,则景观出现了异质性,组成的要素愈多,其异质性愈强。

c如果组成景观的要素所占的面积比例相同,景观呈现出较低的异质性,相反,景观表现为较高的异质性。

d斑块的形状对景观的异质性也有很大影响,长条形,不规则的斑块多,景观异质性增强;圆形,规则形斑块多,景观的异质性降低。

12.粗粒景观和细粒景观的定义

景观依据景观要素的大小可有粗粒和细粒之分

13.(应用)为什么粗粒景观向细粒景观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生物多样性的转变(结合斑块

结构特征)

景观粒度应用:景观依据景观要素的大小可有粗粒和细粒之分。景观镶嵌体的粒度可以用现存所以斑块的平均直径来量度。粒径与所研究的尺度水平密切相关。粒径大小主要取决于整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学规划原理与方法-城市公园的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论文摘要: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以城市公园的设计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原理对城市园林建造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学原理 Landscape Ecology, the urban green sites system ,design, application 1. 景观生态学简介 1.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2]。关于景观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一般公众将其与“风景“等同;建筑学强调它的美学特征,将景观理解为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的空间视觉效果;地理学则强调它的区域性,将景观定义为综合体。目前较为一致的共识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1.2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及其在园林中的涵义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景观要素指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些要素相当于生态系统。景观要素有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其质(matrix) 斑块指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斑块。 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街道绿水、城市周围的环城绿带、滨水绿带等线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廊道。 基质指景观中的背景地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景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基质。 1.2.1 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5]。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1.2.2 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 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界面对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过滤功能。界面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差异最大的地方。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空属性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变化即为动态变化,而生态学的异质性通常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定义: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意义: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2. 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3.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课程代码】11032008 【适应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授课对象】普通本科 【课程简介】景观生态学是人们在宏观尺度上认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其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了解景观生态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能够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应用。 【参考学时】54学时(理论48学时,讨论6学时) 【参考书目】 1.郭晋平,周志祥.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朱强,黄丽玲,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 §1 景观 §2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景观生态学整理

景观生态学整理

第五章: 填空选择: 1、景观的阻抗:a穿越边界的频率b边界的不连续性c适宜性d每一个景观元素的总长度 3、网络的连通性:系统中所有结点被廊道连接的程度 4、源:某一斑块物种,随着种群数量增大,呈现“源”的特征,生物流向外扩散 汇:景观中的生物流向适宜的生境 5、斑块功能:栖息地,源,汇;廊道功能:边缘物种的栖息地,源与汇,屏障(Barrier)或过滤效应。基质的功能:连通性,狭窄地带(狭管效应);网络的功能:结点的功能,廊道的交结地区,运动物体的源和江。 6、(选择题)孔隙率及斑块间的相互关系:a、高孔隙率对物体通过基质造成很大影响 b、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流的性质 7、斑块的形状与物种流的空间取向的关系影响流的速度 简答题: 1、景观的生产功能

答: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为生物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其中包括:A、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积的有机干物质 B、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具有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的双重特征,生产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土地利用的产出上。①正向物质生产功能:通过生产潜力(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土地潜力)来表征②负向物质生产:人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及农业废弃物的农业生产,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C、城市景观的生产功能:典型的人工景观,生产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 ①生物生产:生物初级生产(绿色植物的生产);绿色植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它农副产品;不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物次级生产(城市中的消费者对初级生产的再生产过程) ②非生物生产:1、物质生产:正向物质生产: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负向物质生产:城市景观的“三废”物质2、非物质生产(精神方面):

景观生态学 知识点梳理

斑块: 思考题: 1、什么是斑块?斑块的特征?斑块的起源有哪些?斑块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什么特点? 1)定义: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该定义强调了斑块的尺度性、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而狭义上,斑块仅指动植物群落。 2)特征:版块的大小,形状 3)起源:一场大火后的早晨,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考察漆黑一片的景观。这是一个可怕的景象!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景观上零星分布的许多种斑块,两处孤立的火已燃起。附近一处小斑块已化为灰烬,而且大火已向远处蔓延。经对其考察,发现几个虽有火焰跃过但依然保留有植被的斑块。我们返回未燃烧的地方时,要穿过一小片沼泽。这个斑块由于土壤过湿,具有完全不同的动植物。随后,来到一片开垦地,并眺望一块微风吹拂的谷物斑块。 在这次考察中,至少发现了几种起源基本不同的斑块类型。这些斑块的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若干年后,如果再观察这些斑块,其物种动态的差异会变得更加明显。 Forman和Godron(1981,1986)根据斑块的起源或成因机制将常见的景观斑块类型分为4种: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

和引进斑块。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概念: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称为干扰斑块。 起源: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一般由短期局部性干扰形成;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主要是由人类干扰引起的;有时,长期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干扰斑块。 特点: 基质未受干扰,而斑块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干扰斑块消失(图) 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恢复最快的斑块 类型。但长期持续干扰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时间较长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概念:景观中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在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者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 起源:基质受到大面积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的影响,在其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其片断,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相反。 特点: 基质受干扰,而斑块未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干扰消失后,在自然界同化作用下能很快地融合在基质内,残存斑块消失。斑块具有较高的周转率(图)。 与干扰斑块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种正反对应关系。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 概念: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及地形有关的各种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级学科(中文)名称: 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ical 一、学科概况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做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日趋成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期,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著作与教科书。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 要发展,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社会学》;《实用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由于各地自然条 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成为生态学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生态学越来越融合于环境科学之中。特别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显得突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1 世纪的生态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未来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向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如果说21 世纪前生态学和生态学工作者主要是指出问题和提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到了21 世纪生态学则是转变到对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索。当代生态学研究愈来愈注意与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相结合,并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当生态学介入生产和社会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与政策、经济、法律以及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甚至进入哲学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二、学科内涵 生态学诞生于19 世纪后半叶,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两者协同进化的规律,学科的核心理论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间及其生物的集合体间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化的关系并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各类生态系统,对人类而言,这些生态系统都具有服务功能。关于生态学基本理论常因生命层次的不同而异,从系统的层面上,通用的理论主要是相生相克理论、系统开放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理论等。目前,生态学仍处于新理论不断创建和发展中,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质多级利用理论等都对本学科乃至相关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已经成为许多新兴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具有进化观、整体观、系统观、层次观的显著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复习题汇总

景观生态学易考题 名词解释 5S:RS、GIS、GPS、Eos、DPS。 B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B本底: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B变幅: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D地带性土壤: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具广域分布的土壤。 F富集作用:生物体逆着生境的浓度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G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G干扰: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事件。 J景观(狭义):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J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J景观生态流:能量、物质、物种和其他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景观生态流的表现形式即为景观过程。 J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J景观稳定性:指一个系统对干扰或扰动的反应能力。景观稳定近似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J景观生态建设: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即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 K抗性:或称抵抗力。描述生态系统在受到扰动后产生变化的大小,也就是衡量生态系统对敏感性的大小。 L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S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景观生态学不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代表了集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突出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一个新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本课程中,作者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 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一部分,因而,明白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日渐响亮。学习景观生态学,有利于我们把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生,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握规划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时代的生态城乡环境提供引导,走向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规划设计之路。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的景观是由空间单元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条件;广义的景观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接触及到的地域空间。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空间异质性2.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3.整体性和系统性4.综合性和宏观性5.人类主导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尺度、斑块、基底、廊道、干扰、空间异质性等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醉普遍的形式。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干扰、物种分布、斑块等相互影响。斑块依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可分为残留斑块、干扰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人为引入斑块。在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景观的面貌,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国外重要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学术刊物简介教材

国外重要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学术刊物简介 (1)《生态学》(Oecologia),国际生态学会出版,在ISI科技引文生态学类期刊中位于前列,此刊物主要登载关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植物—动物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保护方面的文章,也刊登一些评论性文章及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方面的学术论文。 主编:J.R.Ehleringer (Salt Lake City), C.H.Peterson (Morehead City), M.Schaefer ( Gottingen), E.D.Schulze (Bayreuth) (2)《人类环境杂志》(AMBIO),瑞典皇家科学学会出版,此刊物致力于展示环境研究、环境政策及有关方面的重要进展和前景,旨在使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决策人员和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都能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主编:CLAES RAMEL, Ph.D, Professor of Toxicological Genetics, Stockholm University (3)《环境污染与毒理学要览》(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美国国家毒理研究中心出版,此刊物刊载关于环境污染的效应和后果的研究论文,也刊登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最新发现和研究进展,主要范围包括分析化学、生化、药理学、毒理学、农业化学、空气化学、土壤化学等学科。 主编:Daniel R.Doerge, 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Jefferson, Arkansas (4)《生态学杂志》(OIKOS—A Journal of Ecology)Nordic Society发行,此刊物对于理论性工作(并不仅限于已发表论文的评论)和实验性工作(能充分验证某项假说或理论)同样重视,提供一个关于某个生态学问题发表不同观点看法的论坛,并定期发表一些知名生态学家的约稿。 主编:Professor Nils Malmer, Dept of Ecology, Plant Ecology, Lund Univ.,Ecology Building, S-223 62 Lund, Sweden. (5)《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Research),日本生态学会出版,以推进生态学的国 际性研究为宗旨,发表关于生态学各个方面的评论性文章,技术进展等。 (6)《生态模型》(Ecological Modelling),国际生态模型学会出版,此刊物致力于运用 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热力学定律、计算机技术等描述生态系统,控制环境污染,管理自然资源。并认为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侵扰有一定的忍受范围,这种侵扰只能运用生态模型与系统生态学进行定量的描述,而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只能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解释。 读者对象:生物学家、工程师、生态学家、经济学家· (7)《生态学报》(Acta Oecologica),Elsevier Science版权所有,主要涉及行为生态、群落生态、生态保护、进化生态、生理生态、种群生态,并提供一个论坛对当前生态学的某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 主编:A.van Noordwijk, Behavioural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Heteren, The Netherlands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七章景观生态评价 1、景观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1.1 景观评价的概念 (1)评价评价即是主体在对价值客体属性、本质、规律等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并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做出判断的活动。(2)景观评价 1.2、景观评价的特点 (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 (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 1.3、景观评价的内容与基本方法 1.4 景观评价的内容 (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 (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 (3)景观功能价值评价 1.5 景观评价的基本方法 1.6、景观评价的程序与一般步骤 (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 (2)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 (3)构建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 (4)景观健康或景观适宜性或景观评价及等级区划 (5)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 2、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2.1 景观美学的概念 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景观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景色或景物。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美化和景观美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软科学。 2.2 景观美的特性与基本原则 2.2.1 景观美的特性 (1)景观美的多样性 (2)景观美的社会性 (3)景观美的可愉悦性 (4)景观美的时空性 2.2.2 评价的基本原则 (1)直觉性原则 (2)功利性原则 (3)功能性原则 2.3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 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 2.4 案例分析——婺源县天然阔叶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2.4.1 评价材料与方法 (1)评价材料 (2)评价方法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基本信息 、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景观 1.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 2.景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 2.景观生态学的特点 3.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 1.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 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3个研究方向 2.景观生态学的整合 3.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2.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 3.等级结构系统 4. 渗透理论 5. 复合种群理论 6. 源-汇模型 7. 岛屿生物地理学 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1. 系统整体性 2.尺度性 3.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 4. 结构镶嵌性 5. 文化性 6. 人类主导性 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 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 1. 地貌营力 2.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3.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 第二节气候因素 1.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 3.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景观概念:景观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特征;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适应。 3、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统称为景观要素。 4、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特罗尔) 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2)景观功能;3)景观动态;4)景观规划与管理。 6、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7、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8、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9、耗散结构概念: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间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界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0、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2)系统是开放系统;3)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11、复杂性是等级系统的基本属性。(等级系统的目的:将复杂的系统简单化) 12、空间异质性概念: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概念: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13、景观异质性的意义:1)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决定着景观的生物多样性;2)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增加其稳定性。 14、尺度概念: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对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 15、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