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55讲亚洲觉醒的先驱教程讲义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8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⑼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1、勤奋好学:①童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②少年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③青年学医行医2、忧国忧民、弃医从政原因: a/民族危机不断加剧b/胸怀祖国、忧国忧民c/受西方教育影响,向往西方民主政体3、上书李鸿章受挫、孙中山从改良转向革命 [此乃孙中山政治思想上的第一次转变]二、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一)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①成立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②兴中会纲领: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③成立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2、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①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任总理②同盟会的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③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④成立意义:极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新阶段。
(新阶段:指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和统一的纲领。
)3、制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①三民主义来源:孙中山对同盟会纲领的阐发②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 民生主义③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积极性:a/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b/ 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从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准备工作①组织基础:创立同盟会②理论基础:制定三民主义③思想准备: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展开论战)④实践基础:组织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打击清王朝、促进民众觉醒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正式爆发(1911年10月10日)3、辛亥革命的成果(1)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①时间、地点: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2月)(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②颁布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③主要内容:a/按三权分立原则确立民主共和制b/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c/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④评价:a/性质:中国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意义:以法律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独裁,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选修四第55讲亚洲觉醒的先驱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考点二印度“圣雄”甘地1.甘地“非暴力思想”(1)甘地“非暴力”思想内容①消极抵抗;②坚持真理,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2)促进甘地“非暴力”理论形成的原因①家庭影响和性格;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③赞同托尔斯泰的书中所提到的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
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④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⑤直接原因: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①斗争②影响:积极:发动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赢得敬意——“圣雄”。
消极:非暴力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①概况: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②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甘地他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是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被称为印度“圣雄”;他以德报怨,苦行游说,团结献身,其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永远感染印度人民,是印度之魂。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1.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杰出人物,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
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
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
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
专题总结(四)一、孙中山——中华民国“国父”1.孙中山一生的四大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
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2)从“改良”到“革命”。
上书李鸿章受挫,使他认识到清政府无药可救的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以武力推翻清政府。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开始革命时只反对封建清王朝,没有明确反帝,是因为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
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这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
2.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伟大功绩)。
(4)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二、甘地——印度“国父”“圣雄”1.对甘地的评价(1)地位: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
(2)功绩: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有利于教派团结。
(3)局限: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宗教色彩浓厚;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2.对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评价(1)斗争性、革命性:从背景看,由于印度民族与宗主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而甘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斗争性。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专题总结(四)一、孙中山——中华民国“国父”1.孙中山一生的四大转变(1)从“医人”到“医国”。
早年的国外生活和求学经历,使他萌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2)从“改良”到“革命”。
上书李鸿章受挫,使他认识到清政府无药可救的腐朽本质,决心投身民主革命,以武力推翻清政府。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多次民主革命的接连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必须寻求能够摆脱困境并推进中国革命的新力量。
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开始革命时只反对封建清王朝,没有明确反帝,是因为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
之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这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
2.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伟大功绩)。
(4)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二、甘地——印度“国父”“圣雄”1.对甘地的评价(1)地位: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
(2)功绩: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有利于教派团结。
(3)局限: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宗教色彩浓厚;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2.对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评价(1)斗争性、革命性:从背景看,由于印度民族与宗主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而甘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斗争性。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1.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内容标准: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一、从“医人”到“医国”原因:1.民族危机的刺激 2.受西式教育的影响 3.爱国心的驱使——此时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二、从“改良”到“革命”(19世纪末):原因:1.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事迹:1.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 2.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3.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4.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5.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原因:1)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寻求新道路2)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意义: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的旗帜2)标志三大政策正式确立四.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转变: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2、推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1)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55讲亚洲觉醒的先驱教程讲义选修四中外
历史人物评说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弃医从政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他上书李鸿章。
但没有受到重视,认识到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2.创立政党(1)1894年,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兴中会
(2)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
3.建立共和国(1)武昌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孙中山回国后并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第
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成立
(3)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成文法
4.捍卫共和(1)1913年,袁世凯叛变革命,孙中山组织了
讨袁的二次革命
(2)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孙中山积极参加了
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
(3)1917—1920年底,孙中山组织了两次护法
运动
5.国共合作(1)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
考点二印度“圣雄”甘地
1.甘地“非暴力思想”
(1)甘地“非暴力”思想内容
①消极抵抗;②坚持真理,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2)促进甘地“非暴力”理论形成的原因
①家庭影响和性格;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③赞同托尔斯泰的书中所提到的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
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运动背景:
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④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⑤直接原因: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斗争
积极:发动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赢得敬意——“圣雄”。
消极:非暴力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
①概况: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②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甘地
他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是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被称为印度“圣雄”;他以德报怨,苦行游说,团结献身,其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永远感染印度人民,是印度之魂。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1.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杰出人物,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
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
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
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
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
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
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
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
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
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
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结合所学,指出“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为此,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表现出孙中山怎样的精神?
2.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印度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甘地把历史上自发的宗教非暴力抗争,不仅发展成大规模发动民众的现代政治手段,也发展出相应的一套理论,最后也确实成为达到印度独立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地在当时就风靡全球,包括风靡英国。
它的历史背景是:包括英国在内,强国对殖民历史本身普遍的反省和道德谴责。
甘地大量反暴力哲人格言,展现的对民众的号召力,一身“拖地”纺纱和东方式神秘,不断入狱绝食的政治道德形象,使他成为世界偶像。
很少有人去想,在将类宗教追求,转化为与法治逆向的实现政治诉求的手段,在一个两亿多低教育人口的大国付诸实践,必定隐患连连。
甘地的非暴力不仅在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也走向极端,逻辑混乱,令人困扰。
一个标志就是宗教冲突绵延不断。
——摘编自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印度人民崇拜甘地的最主要理由。
指出甘地“成为世界偶像”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手工纺纱的意义不在于比英国殖民期的生产方式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于经济上的独立。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始终“一身‘拖地’纺纱”折射出的经济思想。
(3)据材料,就现代法治社会而言,谈谈你对“甘地的非暴力”方式的认识。
第55讲“亚洲觉醒”的先驱【随堂验收】
1.(1)原因:满汉民族矛盾;列强侵略,清政府无力御侮,中国沦为半殖民;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任答一点)
依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教训:与反动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妥协;革命党自身组织涣散。
探索: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或联俄联共);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3)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或与时俱进),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2.(1)理由:甘地领导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取得印度独立。
原因:对殖民与战争暴力现象的反思;非暴力主张的号召力;政治道德形象的影响。
(任答2点)
(2)思想:提倡手工纺织,发展传统民族经济。
简析: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印度经济上的独立,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
消极性:抵制西方现代文明,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
(3)认识:“非暴力”斗争方式在特定的国情中产生;在现代法治社会,政治诉求的手段应当纳入到法治轨道。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