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2000字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学、社会、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对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古代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流传对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小说成为戏曲的重要题材古代小说为经典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成为戏曲创作中的经典素材。
例如,在戏曲剧本《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等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剧情曲折动人,成为戏曲剧本中的佳作。
2. 小说对戏曲角色塑造的影响古代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戏曲在借鉴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塑造。
3. 小说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影响古代小说的创作多以“鸟瞰法”和“叙述法”为主。
这种叙事模式对戏曲中的唱腔、口技、腔调等表演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古典戏曲中,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就是从小说中借鉴过来的。
二、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戏曲在古代小说的创作、流传、传承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戏曲与小说的相互促进小说和戏曲都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例如,很多古代小说作者都是戏曲曲作者,反过来,很多著名戏曲也是基于古代小说改编创作而来。
2. 戏曲创作对小说情节的改写古代戏曲创作在对小说情节进行改写的同时,也往往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使小说形象真实生动,具备感染力与艺术吸引力。
3. 戏曲对小说的影响戏曲创作在古代小说传承、演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促进了古代小说口传心授、传统传承的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小说的流传保持连续性与活力。
三、结论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说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成为戏曲表演与传承的重要资源;戏曲则在小说的传承、演绎、改编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古典小说中“因果报应类”诗词选古语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份,它不是一种学说,而是宇宙的法则和自然规律,道家《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因果报应思想更是佛家的根本思想之一。
???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古典小说以道德教化为主题,因此古典小说中存在着因果报应主题,各时期各类小说(笔记、传奇、话本、章回小说)中都有表现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劝人为善,遵从天理,为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
古典小说中有大量相关诗词出现,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有机融合,即普遍存在“有诗为证”的现象,发挥着认识、教育、审美等诸般功能,抑恶扬善,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以下摘录一些:一、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二、从来天运总循环,报应昭彰善恶间。
信是冥冥原有主,人生何必用机关三、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
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
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四、自古机深祸亦深,休贪富贵昧良心。
檐前滴水毫无错,报应昭昭自古今。
五、奸狡休夸用智深,谁知败露出无心。
劝君不必遮人目,上有苍苍日鉴临。
六、右调《南柯子》?天地寥寥阔,江湖荡荡空,乾坤广大尽包容。
定盘打算,只不漏奸雄。
七、苍苍不是巧安排,自受皆由自作来。
善恶理明难替代,影形业在怎分开。
突当后报惊无妄,细想前因信正该。
此事从来毫不爽,不须疑惑不须猜。
八、善恶忠奸唯天晓,因果报应何必恼。
平生所为但顺天,富贵荣华将君找。
九、繇来白屋出公卿,到底穷通未可凭。
凡事但存天理念,安心自有福来迎。
十、官居极品富千金,享用无多白发侵。
惟有存仁并积善,千秋不朽在人心。
十一、前程暗漆本难知,秋月春花各有时。
静听天公分付去,何须昏夜苦奔驰。
十二、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十三、利名何必苦奔忙,迟早须臾在上苍。
但学蟠桃能结果,三千余岁未为长。
古代文学研究NG NG 论中国古代小说因果轮回的实质吴正荣中国本土的因果轮回思想侧重于社会道德层面的善恶相报。
早在5周易6中就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0[1]的观念,往后的文学艺术一直都在透露着这种意识,宣扬为善去恶,避免恶报。
自东汉初佛教传入东土后,文章凡言及佛教者大抵皆置于三世轮回中,本土的果报观念已被佛教三世轮回思想容括,其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由此,小说可写的内容已无限拓宽,将过去世和未来世也纳入了叙写的范围。
此时的因果报应已不单纯是道德说教的需要,更深刻的是它是国人通过佛教思想将生命置于/三世0来探讨生命本质的行为。
时间越往后,这种因果思想的表现越明显、越深刻。
一、因果轮回的道德训诫功能魏晋时期,小说初成其形,神异故事尤为发达。
有干宝5搜神记6,谢敷5光世音应验记6,刘义庆5宣验记6,王琰5暝详记6,颜之推5冤魂志6等。
此时神异故事中佛教的果报思想已经比较浓重,然而重点还在于/发明神道之不巫0[2],劝诫人们善恶有报。
另据5法苑珠林6卷十八说,谢敷就经历过大火将寺庙烧尽,但他诚心所写的5楞严经6却未损一字的神灵护佑之事。
而颜之推更说:/三世之事,信而有征。
0[3]雏形期的小说篇目多短小,果报思想也叙述得简单。
至唐传奇则写得较为深入,其中儒道的因果成分已渐渐退去,佛教果报则更加明显。
然而道德层面的因果劝诫仍然方兴未艾,这些思想则集中体现在李朝威5柳毅传6和蒋防5霍小玉传6等作品上。
另外,中晚唐时期因其大盛之后的大衰背景,文人更将眼光投向佛学。
小说中的业报轮回成分更多了,代表作品有牛僧孺5玄怪录6,李复言5续玄怪录6,张读5宣室志6,皇甫枚5三水小牍6等。
唐代是短篇小说的真正成形时期。
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唐传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与佛教思想已和人们生活融为一体不无关系,正是佛教的这种生命观为小说注入了新生命。
到了宋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
古代小说与传统戏曲的相互影响古代小说和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在内容、表达方式以及艺术传播上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戏曲的影子,而戏曲中也常常充满着小说的元素。
本文将分别从古代小说对传统戏曲的影响以及传统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古代小说对传统戏曲的影响1. 叙事与情节古代小说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要手法的文学形式,其详细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特点对传统戏曲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代小说中常常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来展现丰富的人性和社会关系,这使得传统戏曲能够借助小说的叙事方式来更好地呈现戏剧中的角色与故事情节。
2. 人物形象古代小说中的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给传统戏曲中的演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塑造角色的素材。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角色千姿百态,这些形象在传统戏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绎。
演员们通过对小说人物特点的把握,能够更好地诠释戏曲角色,使之更具深度和打动力。
3. 文学表达与对白古代小说以其精细入微的描写和优美的文学表达方式,丰富了传统戏曲的对白和唱词。
小说中的优美语言和修辞手法使得戏曲对白和唱词更加生动、富有情感。
同时,小说还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让传统戏曲在表达上更具变化和创新。
二、传统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1. 故事情节传统戏曲作为戏剧形式,其丰富多样的剧情设定和独特的结构方式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戏曲对故事情节的紧凑安排和高潮迭起的展开方式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 语言表达传统戏曲的独特语言体系和表演形式对古代小说的写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借鉴和影响。
戏曲中独特的对白和唱词方式,以及其特有的音韵和韵律对古代小说的语言表达风格带来了新的启示,使得小说的语言更有力度、更具韵味。
3. 描写手法传统戏曲以其富有戏剧性的画面感和舞台表演效果,对古代小说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6.1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果报应观念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也深深地渗透于文学作品当中。
就中国古代小说而言,果报思想对其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就是这样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却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忽略;即便是现有的一些评论,也多因心存鄙薄,而未能深入分析。
这不能不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极大缺憾。
本文拟就果报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小说的形成、题材、主题、叙事机制、结构模式等方面),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以期能够因此而引起人们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引发人们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因果报应,中国古代小说,作用与善晌引言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至迟在唐以后就已不只是一种宗教教义,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遵从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它已被当作解释与认知自己及他人命运的固定方式。
今天,这种已然显得相当陈腐的观念,遭致了四面八方的讨伐与攻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影响着人们的处世态度及对事物的判断。
作为一种影响颇广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亦长期而广泛地表现于大量文艺作品中,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果报思想的影响更是几乎贯穿于始终,覆盖了大部分的作品。
这样一种重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格外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表现出明显的淡漠,几乎全部的评论都是简单地以消极视之而一概否定。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时,曾忿忿然地说到:“尝谓吾国小说,大抵为佛教化。
六朝维摩诘故事之佛典,实皆为哲理小说之变相。
假如后来作者,复递相仿效,其艺术得以随时代而改进,当更胜于昔人。
《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论析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是知名的文学作品之一。
其中,作者对"因果报应"思想的表达始终令人叹为观止。
因果报应是指在人们生活中,根据唯物论,所有历史事件和行为都有其特定的
自然规律。
任何行为皆有后果,优劣获益有其定律性。
其根源出于众家学说,认为人在道德上有责任收获他们种下种子的结果,其责任报应只能是自身而来,让他们得到即是他们所应得的。
也就是所谓“自作自受”的深刻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思想表达的是,每一种行为都有其结果,只有付
出行为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反馈性质的正反平衡正如天堂般平静宁静,用以维护顺应"因果"的规律。
在故事中,所有有道德感的表现都会得到赏识和奖赏;所有放纵的行为则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或奉献力量改造。
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它可以将道德观念强化,指
导人们进行改善思想的进步,更加认真地审视自身的行为,将善恶把握的更细微,不再因偶然而草率做出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避免得不偿失,而朝正义与正道大步前行。
通过观察《聊斋志异》中对"因果报应"思想的展示,可以初见其深刻的道理,
使读者能深入地认识到世间做人贵在行善,而做法贵在丹心,从而拓展自身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
浅析《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文化心理的体现作者:杨柳青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8期摘要:《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文言小说的高峰,更是中国志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包含许多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聊斋更是兼具各种文化心理,很难全部都把握到位。
本文仅仅探讨该作品中“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受儒释道诸家的共同推崇。
《聊斋》无时无刻都透露着因果报应的必然性,篇幅最多的莫过于对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描述。
本文简要分析蒲松龄这一观念形成的渊源和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分析他在《聊斋》中大量描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这样的思想的创作意图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文化心理创作意图《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必然深受“因果报应”等思想的影响。
这一思想在《聊斋》中近五百篇的作品中大量体现。
本文就从这一思想的背景、具体作品的分析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三个大方面分析《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文化心理的展现。
一、思想背景(一)“因果报应”的历史溯源首先,应该认清的是这一观念和思想其实并不是宣扬生死轮回的佛教所独有的,是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的思想内涵,只是由于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后,大量宣扬现世轮回、因果报应的作品大量涌现,强化了这一思想在民间的流传。
其实,早在儒家典籍《尚书》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周易》中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这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观念;另一显要的传统文学观念道教思想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被奉为道教经典的《老子》中“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的观点同样宣扬了因果报应。
到了《太平经》中,“善自命长,恶自命短”。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本土以来,这种意识已经存在。
可以说自从佛教传入后,这一观念才强大坚实起来,“将善恶报应具体落实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轮回上,慧能的《三报论》明确解说过报应的几种类型…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
论文言小说中“轮回报应”之叙事及其思想【摘要】轮回报应说是佛学中的基本教义之一,在社会各阶层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在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上,有关轮回报应的题材也十分常见。
汉魏六朝以来的文言志怪小说集中均有收录。
从作品形成的时间看,从六朝到隋唐,延及明清,轮回报应的题材一直是历朝历代小说家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作为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中对这一题材也颇有涉及。
其中《三生》一篇是该题材中较为出色的作品之一。
这里从其叙事角度及其佛教思想加以分析。
【关键词】文言小说;轮回报应;叙事;思想;《三生》《聊斋志异·三生》是一篇有关轮回报应的小说,小说写刘孝廉前世为一缙绅,多有恶行,死后辗转三生三世,分别成为马、犬、蛇的故事。
全文仅六百余字,简洁明畅,是轮回报应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构。
去以往的作品不同,《三生》的叙事焦点放在受报之上。
文章在开头简略的交代了刘孝廉前身以及死后见冥王的经过。
作者在开头即埋下一个伏笔:冥王对缙绅以礼相待,赐坐饮茶,但缙绅偷觑冥王盏中,茶色清澈,而自己的茶盏之中,浑浊如胶。
他暗疑是迷魂汤,趁冥王不注意,偷偷将茶倒在了案角,一面假装喝尽。
“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
”就在读者满怀疑问之时,作者笔锋一转,冥王陡然翻了脸,“稽前生恶录,怒,命群鬼捽下,罚作马”。
缙绅遂为厉鬼牵去投胎。
由于未喝迷魂汤,缙绅虽转世为马,却能听懂人语,所谓的“心甚明了,口不能言”,这就等于将一个人的灵魂活活锁在了动物的躯壳之中。
不堪苦楚的缙绅选择了自杀,“三日不食,遂死。
”然而故事并没有完结,缙绅回到冥界,冥王查其罚限未满,遂改罚为犬,缙绅同样是痛苦万分,“常忿欲死”,由于故意咬了主人大腿,主人发怒,将其杖杀。
重新回到阴司的缙绅并未得到宽恕,被笞数百,又被改罚作蛇。
心灰意冷的缙绅只能在杂草间安生立命,遂立志不再杀生,然而无意间被车压为了两段。
第三次来到冥界的缙绅终于得到了解脱,冥王“以其无罪见杀”,原谅了他,让他重新做回了人,这就是刘公刘孝廉。
作为一种影响颇广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长期而广泛地表现于大量文艺作品中,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果报思想的影响更是几乎贯穿于始终,覆盖了大部分的作品。
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模式,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情节发展的超稳定型模式,或者说是模式化特征。
一、因果报应与巧合关于小说情节,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曾说:“如果一桩桩事件是意外地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这样的情节比较好。
”中国古代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颇符合这一规律。
说到“一桩桩事件是意外地发生”,我们立即会想到中国古代许多小说家在缔造情节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巧合。
中国古代的小说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常常喜欢构造“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
如此一来,即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波澜,又减省了作家构造故事的笔力。
然而,这样一来却又引发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情节过于离奇,引起读者对故事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而一但在作品中介入因果报应思维,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同时对于一些拙劣的“巧合”,也可以因果报而变得合理。
因此,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因果报应常常与“巧合”一起构成小说结构的内在依据与动因。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许多作品常常以此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结构逻辑的依据。
因果报应思维的介入,使得那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彼此发生因果关联,在推进情节演进的同时,兼顾了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金木散人话本小说《鼓掌绝尘》第三十八回:开头叙金陵张秀大肆挥霍嫖赌,将诺大家产荡尽,流落在外,风雪之夜冻倒在杨员外家门前,杨好心将其救回家中,张却趁机偷走员外的二百两白银后逃走。
杨员外善举救人,谁知竟是引狼入室,未得报答反失银,这样的结果着实令人沮丧。
但小说发展到最后,非但张秀将所偷白银悉数归还,而且还舍身救助了遭强盗打劫的杨员外之子。
这一情节得以实现的关键体现在一个“巧”字上。
论 三言 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石 慧摘 要: 三言 作为我国话本小说的典型代表,其中有大量篇章受到了因果报应观念影响。
因果报应思想的掺入,一方面在艺术上使作品流于类型化的弊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也是 三言 精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三言 ;果报;惩恶扬善中图分类号:F 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 43-1027/F(2009)9-197-02作 者: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教师;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81中国的古典小说在宋代以前基本上是文言小说,自宋末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兴起,市民文化日趋繁荣,出现了说书这一新兴行业。
话本小说因其通俗性和趣味性,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话本小说创作因此日渐增多,到明代,除了话本小说以外,还出现了大量拟话本。
三言 就是宋、元、明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
三言 的编撰者是明代的冯梦龙。
他毕生都在从事戏曲、民歌、白话小说等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及编撰工作。
三言 即 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三者均为白话通俗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
三言 中三分之一为宋元旧篇,三分之二为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三言 的问世,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高峰,标志着话本小说发展到了最繁荣的阶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因果报应 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
远在佛教思想传入我国之前,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就有类似的思想。
尚书 汤诰 中就有 天道福善祸淫 之说, 周易 坤 文言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老子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荀子 宥坐 :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可以说,这种中国传统思想中固有的报应观成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传入与接受的心理基础。
所谓 因 是种因,为能生; 果 是结果,为所生。
由此因得此果,即为因果义。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关键信息项:1、对“因果报应”观念的定义和理解2、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观念的来源和历史背景3、“因果报应”观念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的表现形式4、其对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影响5、现代社会对“因果报应”观念的接受和质疑6、科学视角下对“因果报应”观念的分析7、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正确对待“因果报应”观念11 对“因果报应”观念的定义和理解“因果报应”是传统文化中一个常见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它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相应的结果,善行将带来好的回报,恶行则会遭受不好的后果。
这种观念在很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都有所体现,如佛教、道教等。
111 “因果报应”观念的核心要素“因”指的是人们的行为、思想和动机,“果”则是这些“因”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这种观念强调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最终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和福祉。
112 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因果报应”与“命运”“宿命论”等概念有所不同。
命运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改变的预定安排,而“因果报应”则强调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对未来的塑造作用。
宿命论则倾向于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因果报应”鼓励人们通过积极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12 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观念的来源和历史背景“因果报应”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敬畏,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渴望,促使了这种观念的产生。
121 宗教对“因果报应”观念的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因果报应的教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业力和轮回,认为今生的善恶行为将决定来世的命运。
道教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善恶有报、天道承负等。
122 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需求在古代社会,缺乏现代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因果报应”观念成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力量。
它通过对善恶后果的描述,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戏剧研究 Drama Research作家摘 要:《鼎峙春秋》中曹操生前作恶,死后堕入地狱,备受折磨;关羽生前是忠义的典范,死后荣登天府,成仙成佛;体现了浓重的因果报应思想。
这是传统观念使然,也是前代戏曲、小说影响的结果,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关键词:《鼎峙春秋》 因果报应 曹操 关羽清代宫廷历史大戏《鼎峙春秋》,以蜀汉为中心,演魏、蜀、吴三国鼎峙故事,自桃园三结义始,诸葛亮南征凯旋止,基本上是戏曲本的《三国志演义》,其中具有浓重的因果报应思想。
因果报应思想是《鼎峙春秋》的结构基础。
一部《鼎峙春秋》基本就是关羽、诸葛亮传记,曹操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在关羽去世后,全文分为两条线索:一是诸葛亮南征孟获之事,一是关羽等忠臣的上天堂受旌扬和曹操等奸臣的下地狱受酷刑之事。
全文以第八本第二十一出《岳帝奏申彰瘅权》、第二十二出《阎君牌摄奸馋魄》、第二十三出《补行阳世三章法》、第二十四出《试取阴司九股叉》,第九本第三出《初入冥途须挂号》、第五出《二殿会三忠勘罪》、第二十四出《上四殿剑树刀山》,第十本第一出《仙眷重圆兜率天》、第二出《阴曹复演渔阳操》、第三出《授黄封修文天上》、第七出《七殿严刑诛国贼》、第十四出《遭谴堕阴冰山》、第二十一出《分善恶十殿轮回》、第二十二出《大褒崇九天翔步》、第二十三出《群魔敛迹清华甸》、第二十四出《三教同声颂太平》共十五出的戏文来写善恶的两种不同结果,非常具体地演述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报应不爽的观念。
关羽、刘备死后,掌握百灵修短荣枯的东岳大帝本着“善其善,恶其恶,刑赏自有殊施;是则是,非则非,斟酌不差毫末”[1]的原则,发现阳间曹操“恶贯满盈,当受冥诛,以伸天宪。
”[2]于是奏知上帝捉拿曹操。
第二十二出还直接标明:“阴阳一纸糊,善恶干官纪,书来森衮钺,笔下析几微,是是非非,并不留余地。
”[3]五殿阎君说:“不是俺黑阴司装威弄势,也只因阳世上乱作胡为,人伦灭裂纲常坠。
曰明曰旦,不怕天窥,为鬼为蜮,敢把人欺,全不思天尊地卑,也不思戡乱扶危。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白艳玲
【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结构模式:情节巧合、预叙特征与大团圆结局.这一模式赋予了中国古代小说足够的传奇性与叙事结构上首尾相接、因果完整的特点,受到当时群众的广泛接受与欢迎;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说家在情节叙述上的思维创造力.相似的情节发展曲线,雷同的结构模式,构成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公式化、模式化传统也因此而形成.
【总页数】5页(P89-93)
【作者】白艳玲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天津市,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神仙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体现 [J], 程丽芳
2.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天命"思想 [J], 许道军;张永禄
3.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的道德教化主题 [J], 白艳玲
4.佛教对中国古代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及二者之差异 [J], 刘道超
5.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爱民主义”——《歧路灯》思想内涵别说 [J], 杜贵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