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1)
- 格式:doc
- 大小:908.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警察利用如图所示的无人机对行人“喊话”,以维持交通秩序。
地面上的行人能听到“喊话”声,是因为“喊话”声()A.是次声波B.是超声波C.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传播不需要介质答案:C解析:地面上的行人能听到“喊话”声,是因为“喊话”声的频率在人耳可接收范围,不是超声或次声,且可以在空气中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人耳中,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其原因是月球上()A.只能传递超声波B.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C.声音传播速度快D.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答案:B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所以月球上的航天员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来交流。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①汽车上的倒车雷达②医用B超诊断仪③超声波清洗眼镜④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⑤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⑥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答案:D解析: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医用B超诊断仪、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都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超声波清洗眼镜和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选D。
4、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
有关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B.编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不同,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答案: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项正确;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项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声体的振幅不一样,响度不同,故C项错误;D.编钟的结构和材料与其它乐器不同,所以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项错误。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证明声音是由于发生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说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识别回声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知识结合声音的传播速度进行简单的回声测距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感悟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体会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述。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利用转换法和科学推理的物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活动中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思想研究物理的方法。
(固体传声)教学用具: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细线口琴录音机磁带蜡烛火柴真空铃(气泵,电池盒,泡沫)小闹钟(扣碗)土电话(长线)分层教学环节:提问分层习题分层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前预习:设计实验 1.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2.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课堂导学:●学生展示预习作业1,老师点评补充,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典型实验:1.喉咙发生2.音叉发生(触摸,乒乓球,水花四溅)3.鼓面振动(桌面振动),如何观察到它们的振动?问:如何消除手拍桌面时,风带来的影响?如果纸片效果不明显如何改进?4.乐器图片(口琴钢琴笛子)展示,让学生体会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小结1.物理研究方法小结:转换法2.知识小结: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知识过渡:声音的传播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人耳的?空气。
2.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介绍声波概念。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声现象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转变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一、介质种类。
二、介质温度。
记住:1℃速度340/s。
二、咱们如何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进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发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样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点也不同,这些不同确实是判定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确实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XX0Hz。
超声波:高于XX0Hz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冲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的音调:长短、粗细、松紧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操纵噪声:物体做无规那么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和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品级和危害: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爱惜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0dB。
操纵噪声:避免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避免噪声进入人耳。
即:一、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二、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1:在平放的鼓面上撒点细纸屑,在敲击鼓面使之发声,会发现鼓发声时,细纸屑在鼓面上跳动,不发声时细纸屑也不动了,这说明了什么?例2“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和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例3: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反说话,这是因为()A.月球上噪声很大 B.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C.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D.月球上温度太低知识点3声速声速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快。
在15℃气中声速为340米/秒。
例4: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他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知识点4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直接传染人耳朵的声波)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例5: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时,当发出声波信号后5秒收到反射信号,试估计该处海底的深度。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米/秒)1.2声音的特征知识点5 响度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
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耳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例6:当鼓手敲鼓时,加大力度则振幅,响度,离鼓远、近不同的学生能够对响度感觉不一样,这说明响度还跟有关。
知识点6:音调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还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结构不同音调不同。
例7:男低音演员独唱时,由女高音演员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演员比女高音演员()A.音调低,响度大B.音调低,响度小C.音调高,响度大D.音调高,响度小知识点7:音色音色与声音的频率组成有关。
例8:我们在室内能辨别出室外是哪几位同学在谈话,原因是()A.每个人说话的音调不同B.每个人说话的响度不同C.每个人说话的音色不同D.以上说法都不对知识点8:噪声和乐音噪声:发声体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没有周期性。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210Hz,高于2021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初二物理声现象同步练习题(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8分)1.发声体都是在着,发声停止的物体不再。
2.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能在、中传播。
4.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既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给电交谈,这是因为。
5.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这表明也能传声,“土电话”利用的是能传声的性质。
6.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7、声音靠传播。
声音在钢铁中比水中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米/ 秒。
8、人耳要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必须满足:传入人耳的原声与回声时间相差秒以上,人距障碍物不得小于米。
9、人说话、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发出的振动。
10、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靠交谈,说明:。
11、利用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需要测出,然后利用公式计算。
12、某同学对着一山崖高喊一声,2 秒后听到回声,该同学距山崖有米。
13、人们彼此交谈的语声,是靠传播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分)1.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真空里传播的慢B.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C.真空不能传声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2.不能传播声音的是()A.真空 B. 木头 C. 空气 D. 水3.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海水、铁管、空气B. 铁管、海水、空气C.空气、铁管、海水D. 空气、海水、铁管4.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B. 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D. 看到最先起跑的运动员开始计时5.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B.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做振幅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D.正常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每秒20次~2万次6.有一跟长100米的空气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响声()A.一次响声 B. 两次响声 C. 三镒响声 D. 四次响声7、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 、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D 、只要我们对着高墙喊话,就一定能听到回声。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声波的定义;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3.声音的产生;4.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5.声音的接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1.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
五、教学方法1.结合实验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特征。
2.谈论声波(10分钟)通过参考教材,介绍声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3.探究音调、音量和音色(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来源。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2.探究声音的衰减和反射(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和反射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接受和感知。
初二物理讲义第一讲声现象(一)一.主要知识点回顾:1.声音是由发声体---------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的物体都在-----------。
2.声音的传播靠---------,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在气体中较----3.声音在15摄式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m/s 且声速与温度有关4.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类似水波)。
5.人耳的构造------ --------- --------6.骨传导:声音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7.声源:8.双耳效应:9、回声现象(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障碍无与发声体相距大于米)(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写公式)二.考考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通常称为声源,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人耳的。
______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______声音。
传播最快的是______。
3.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振动引起的(填:“人嘴”“笛子杆”“笛中的空气”)。
4.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______。
5、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声源的是()A.挥动的手臂B.挂在胸前的哨子C.在夜里飞行的蝙蝠D.被鼓椎敲击的鼓面6、初次用收录机把自己的歌声录下,在播放自己录制的磁带的声音好象不是自己的声音,其原因是()A.收录机质量不太好,录制的声音失真.B.歌声经录制后转化为电信号,放磁带时是电信号转化为声音C.平时人们听见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骼将声带发出的声音传到内耳的,他与经空气传过来的声音有差别.D.录放磁带时,转速不一致.7、沸腾的水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 )A.水能传声B.水蒸汽能传声C.空气能传声D. 水振动而发声`三.感悟与实践【例1】、某人站在离围墙前击掌,经过1.5s听到了回声,则他距墙多远?变式练习1-1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离开我们多远?猎人在射击后6秒钟听到射击的回声,障碍物离猎人有多远?(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1-2、为了测量海底的深度,把发声体放在船底,经过1S听到从海底返回的声音,求这处海底有多深?(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31m/s)1-3、某人站在离围墙136m处击掌,则他经过多长时间能听到回声?四.巩固与提高1.敲锣时,用手按住发声的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敲钟时,停止敲击时还余音未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2.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1)扬声器;(3)二胡声;(5)风吹树叶的沙沙声;(6)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个歌词中分别描述的声源是、、___________ ;(7)笛声;3.医生用的听诊器,在听病人心脏跳动时,是通过介质传到医生的耳朵里的,用了听诊器提高了。
初二物理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声音的传播介质?A. 空气B. 水C. 真空D. 固体答案:C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水和固体都可以作为声音的传播介质,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多少?A. 20Hz~20000HzB. 200Hz~2000HzC. 2000Hz~20000HzD. 20Hz~2000Hz答案:A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这个范围内的声音被称为可听声。
二、填空题1.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音调、响度、音色解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特征。
2.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_______。
答案:340m/s解析:在标准大气压下,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米每秒。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什么是回声,并说明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声音。
在实际生活中,回声被广泛应用于声纳探测、医学检查(如超声波检查)以及回声定位等。
2. 解释为什么在雷雨天气中,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答案:这是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当闪电发生时,光几乎瞬间到达我们的眼睛,而声音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因此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四、计算题1. 如果一个人在山谷中大喊,2秒后听到回声,求山谷的宽度。
答案:山谷的宽度为340m。
解析:声音往返一次的时间是2秒,所以单程时间为1秒。
根据声速公式:距离 = 速度× 时间,可得山谷宽度为340m/s × 1s =340m。
结束语:本次初二物理声学试题涵盖了声学基础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传播、特性、频率范围以及回声等概念。
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的练习,有助于同学们巩固和加深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例题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都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初二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知识点,并附上一些例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物体振动是由能量转化产生的。
一般来说,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有声源、声音的传递介质和接收声音的人耳。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液体或固体也振动起来,进而形成声波。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二、声音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称为空气声波。
当声音传播到人耳附近时,人耳会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则约为1492米/秒。
三、声音的特性和参数声音有着一些基本的特性和参数,其中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等。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3.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音源产生的声音音色也不同。
四、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物体后从物体上弹回来,形成回声。
吸收是指声波被物体吸收,降低声音的强度。
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能力有所不同。
五、声音的共鸣共鸣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声音的作用下,产生与外界声音相同的振动。
当外界声音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同时,共鸣现象比较明显。
下面是一些例题,帮助同学们检测对声现象知识的理解程度:例题1:声音需要什么传播介质?例题2: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例题3:什么是声音的音调,它与声波的哪个参数有关?例题4:何种情况下会出现声音的共鸣现象?例题5:如果一组声波的频率较低,这些声波的音调是高还是低?通过解答这些例题,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声现象知识,提高对该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选择1.一杯充分混合的冰水混合物,放在100C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量的冰,则()A .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B. 冰水温度都升高C. 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D. 冰水温度都不变2.前几年美国的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攻击而倒塌,致使上万上丧生,有关人士指出,楼倒塌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
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A.大声呼救 B.静等着人员前来营救C.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3.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面图2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A B C D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5.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大口喝水时的“咕噜咕噜”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6.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超声波的速度大于次声波的速度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8.如图4,在家中用电热水壶烧水,第一次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一壶水直到沸腾,(第一次为细线,第二次为粗线)则两次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A B C D9.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溪流B.夏天,冰箱门口飘出的“白气”C.秋天,草丛之上晶莹的露珠D.冬天,天上纷纷飘落的雪花10.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北京发射的信号通过太空上的通信卫星能转到上海被接收,这种信号传递是利用( )A .电磁波B .超声波C .次声波D .可听声波1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12.如图10所示,用细线拴住塑料尺.抓住细线的另一端转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
若加快转动速度,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是( )A .变高B .变低C .不变D .无法判断13.为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 、B 、C 、D 四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实验材料是相同的胡萝卜),如图5示,这四组实验中,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 )14.根据下表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酒精温度计B.乙醚温度计C.水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15.小芳听到歌声“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便脱口而出:“这是小明在唱歌”。
她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A .音调B .音色C .响度D .振幅16.图是一种凹下道路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是采用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17.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
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A .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B .车铃就不会振动C .没有铃声传出D .车铃周围就没有了传声介质1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人说悄悄话时,声带一般是不振动的B .垂钓人的说话声会吓跑要上钩的鱼,说明水能够传声C .街道上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可以消除噪声D .利用“B 超”对孕妇进行常规检查时,不能向孕妇体内发射超声波19.如图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B .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C .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D .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
对方就听不到“土电话”传来声音二.填空(32分)A B C D 图5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⑴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大。
⑵韦唯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韦唯的歌声 好。
⑶张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张倩的说话声 高。
2.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水珠或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云。
在一定的条件下,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冰晶__________ 成水滴,与原来的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______。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______成小水珠,这就是 。
如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面,就形成了 。
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0℃以下,水蒸汽直接________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3.猪的叫声与小鸡的叫声是不同的: ___________叫声的响度小,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的___________较小;__________的叫声的音调低,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___________较小。
4.人在山崖前喊叫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用了 1.5s ,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喊话人_________米远;超音速飞机每小时正常飞行距离至少在_________km 以上。
5.在工厂里,机器的底脚一般利用密度较大的金属做成,质量很大,可以减小机器的 ,从而减小 。
这是从 处减小 。
6.听不见的声音包括 波和 波。
波可以传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波可以用来清洗和焊接物体。
7.如右图9所示,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 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 ,过一段时间,容器B 中的水温 (填“升高”、“降低”、“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 。
8.一个声源2min 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__Hz ,人耳__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 ,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__次。
9.人游泳时,会引起水的 而发声,鱼会被吓跑,这主要因为 能传播声音。
10.如图10a 所示是体温计的一部分,其示数应为__ ___℃。
图10b为某一温度计刻度的一部分,其读数为 ℃。
(2)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其中错误的是 ;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____________(只需填写序号)。
a.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b.选取合适的温度计c 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d.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e.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三.实验与探究1.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
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
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_;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
他设想了以下A 、B 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方案。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图10a 图2 2 3 3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9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_______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分钟。
(2)凝固点为____℃。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_____了(选 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1O 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_____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3.下图是几个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波形,图a 和图b 所示为两个叉股长短不同音叉的波形, 图c 图d 图e 所示为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
(1)图 a 和图b 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哪个音叉的叉股较短?(2)比较图c 、图d 、图e 三图,小提琴、长笛、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和频率的音符?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4.观察下表,试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结论:(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 (1) (2)图9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