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诗词管窥冬至节气文化现象
- 格式:pdf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7
冬至传统诗词中的意象与表达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冬至这个节气常常成为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
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这些诗词描绘了冬至的氛围、寓意以及人们对于时节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一、自然景观意象冬至作为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自然景观的寒冷与凋零成为了古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例如,北方地区的冬至常常伴随着白雪纷飞,这时的景色常被诗人们描绘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在他们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洁白寂静的画卷。
而南方地区的冬至,则往往意味着严寒无比的天气,寒风凛冽,水面结冰,这些景象常常出现在江南诗派的作品中。
二、节气要素意象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也在诗词中得到了特殊的表达。
古人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象征来抒发对冬至的感慨,如“南浦衣裳冻不曾”、“薄衣寒刀剑”等,这些诗词意象展示了冬至的严寒以及人们在这个时节所面临的困境。
同时,一些古人还将冬至与农事相关的元素联系在一起,如冬至是粳稻进入稻壳时期的节点,因此也有一些诗词将冬至与稻谷的黄金色、收获的喜悦等联系在一起。
三、寓意与哲理意象冬至作为一个农历节气,不仅仅代表了时间的变迁,还寄托了古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在诗词中,冬至往往被赋予了寓意和哲理,它象征着寒冷与温暖、阴暗与光明之间的对立,也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
一些诗人通过对冬至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短暂人生和时间的无常性的思考,透过冬至的意象,他们呼吁人们珍惜时间、感恩生活。
四、情感表达与社会寓意除了自然景观和节气要素,冬至的诗词还经常融入了情感表达和社会寓意。
在古人的诗词中,冬至常成为了一种表达思乡之情的载体,诗人们在此节气寄予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冬至也常常被用来寄寓社会寓意,如抒发对社会冷漠、贫困人民的关切与呼唤,从而成为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和批判。
通过对冬至传统诗词中的意象与表达进行探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冬至这个重要节气的重视与情感追求。
关于冬至文化和古诗词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古代,冬至是一个祭天的日子,也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吃饺子、汤圆等传统食品,以示庆祝。
同时,冬至也是一个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很多古诗词都以冬至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和感慨。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这首诗表达了冬至节气的特点和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冬至夜喜逢徐七》中写道:“君来同客馆,把酒夜相看。
雪明窗促曙,阳复座销寒。
”这首诗表达了冬至夜晚与友人相聚的温馨和喜悦。
总之,冬至文化和古诗词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精髓,也丰富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宝库。
冬至节气的诗词赏析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一年中阳光直射地球南半球最南端的一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颂。
下面将通过赏析几首诗词,一同感受冬至节气带来的独特魅力。
1.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一首。
诗中通过描绘秋夕的夜景,表达了洁净、寒冷的氛围。
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冬至节气的清寒之感。
2. 白居易《早冬初夜寄郑十四》今夜初冬,我寄异乡。
暖煖谁能与我忙?冷风破岸芦花碎,何处寻春暖?玉枕京师今又早,宫莺不见紫鸳鸯。
忆昨静子佳期合,山林日暖人不来。
这是唐代文人白居易的作品,《早冬初夜寄郑十四》一首。
诗中白居易以初冬的景象为背景,以寄托思乡之情。
他通过描绘冷风破碎芦花、宫莺不见紫鸳鸯等细腻的描写,巧妙地表达出冬至节气中的寂寥感。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
诗中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示了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冬至,但在冬至节气的季节中,人们登高远眺,体验冬天带来的壮美与无尽可能。
4. 苏轼《赤壁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北宋文人苏轼的《赤壁赋》的片段。
赤壁赋以三国时期战事为背景,描述了曹操战败的景象。
在文中,苏轼借赤壁之战来反映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虽然不是专门描述冬至节气,但赋中的“雄姿英发”和“故国神游”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传承,与冬至所包含的“岁暮思亲”的意境相契合。
以上是对几首诗词进行的冬至节气赏析。
每一首诗词都以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冬至的感悟和情感,既有冬至的寒冷与凄美,也有温暖与希望。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气的重要节点,是人们缅怀回忆、欣赏自然之美的时刻,也是一年中寻找希望和力量的开始。
冬至节气的传统诗词与文学经典冬至,农历24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达到一年中最低的位置,也标志着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冬至这个节气在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诗词文学的积淀。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些与冬至节气相关的传统诗词和文学经典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古代文人雅士们所创作的冬至相关的诗词。
这些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融入了冬至的节日氛围,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宋代文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此诗写了梅花的坚强不屈和冬至节气的特色,是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佳作。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试问岑楼重几许?梅雪自催寒有。
却看梅花如面向,雪点自成傲寒尤。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梅花与雪的较量,梅花坚强而香艳,而雪虽然盛冷,却也温柔美丽,体现了季节交替之中万物的生生不息。
二、宋代文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以冬至作为背景,表达了人往高处走,可以更广阔地眺望世界的意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冬至作为时间节点,使得诗中的意境更加深远。
除了诗词作品,冬至节气还在文学经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描写。
大家熟知的《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以冬至作为描写贾府盛况的选择,将冬至的气氛和家族的欢庆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描写。
三、《红楼梦》中的冬至描写:这一节气在《红楼梦》中被赋予了重要的戏剧性,作者运用了独特的叙述手法将冬至的节日气氛以多角度展现出来。
其中一个场景是贾母主持冬至宴,请众人赏灯、赏戏、吃饺子等等,这些细节渲染了冬至的欢乐氛围,象征着阖家团圆和丰收的喜庆。
另一个场景是贾宝玉闻舅舅怡红快绿的年景到来后,情绪愉悦,表现出朴实无华的冬至俗气,他望着清寒纯洁的月亮,使他更加感叹人生。
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更以一种细腻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冬至这个特殊时刻的思考和温馨的情感。
冬至节气的古代诗词赏析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阳光开始东山再起,白昼逐渐增长。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冬至在历史上一直备受重视。
古代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大量描绘冬至的优美诗句,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冬至的深沉情感、对自然变迁的观察与体验。
以下,将为您呈现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一同品味冬至节气的美妙。
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牛渚,位于长江大中洲,因水草丰美,历来是牛羊的聚居地。
杨万里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诗婉约而富有诗意,充分展现了冬至时节的寂静与恬淡。
诗中作者借由夜晚的泊船之际,追溯了牛渚古老的历史和草木繁茂的景象,寓意着百花凋零的冬季依然可以通过诗词唤起春天的美好。
顾云峰寻常闻初雪 - 杨万里冬至过后,寒意渐浓,这是一年之中首次飘雪的时刻。
杨万里的《顾云峰寻常闻初雪》一诗,通过描绘雪花纷纷扬扬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初雪的欣喜之情。
诗中的“寻常”二字进行了一定的修辞,将寻常的初雪与顾云峰这个不寻常之人结合起来,烘托出初雪的美景与顾云峰的超凡感悟。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辛弃疾辛弃疾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以冬至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忧伤。
整首诗以风雨的过程来喻美好与荒凉的轮番变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合而为一,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同时,此诗充满了辛弃疾独特的情感色彩,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事交织在一起。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以冬至时节登台观景为背景,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幽州台位于幽州(今北京市)的北部山区,山势陡峭,自古就是登高赏景的胜地。
陈子昂以诗人的眼光观察万物,痛感离乡之苦,通过描写北方严寒的冬日景色和无边的雪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梅花忆五唐僧归后寄杨玉环 - 白居易冬至之际,梅花绽放,它的傲立与坚韧深深地触动了许多文人的心灵。
白居易的《梅花忆五唐僧归后寄杨玉环》中,诗人以梅花为象征,笔调沉郁悲凉。
同时,诗中还给读者带来了对人间情感的感慨和对物我之别的思考,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冬至的文学作品与诗词赏析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日,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这一天,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表达了对寒冷季节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热爱。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几首经典的冬至诗词进行赏析,来感受冬至的文学魅力。
一、《夜泊牛渚怀古》冬至这天,微风习习,江上的牛渚岛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幽静。
唐代文学家杜牧写下了这首生动而意蕴深远的诗句:“牛渚西江夜,青枫叶落时。
悲萧索夜久,长波入楚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冬天的寂寥描绘了感慨和怀古的心情,用“悲”、“萧”、“索”等字眼传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
二、《临江仙·夜泊水村渡》清代文学家杨万里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冬至夜晚的寒冷景色和江南水乡的宁静。
“雨淅淅,水茫茫,潇潇汉水山万重”,这首词以诗人夜晚泊船水村渡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冬夜中的江水和远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宁静的冬至夜晚。
三、《登鹳雀楼》元代文学家王之涣的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冬至题材诗作之一。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开篇就让人们意识到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
作者借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人生奋斗的思考,同时也暗喻了“人生如梦”这一寓意。
四、《七一诗》现代诗人余光中以深刻的哲思和宏伟的情怀唤起了读者对冬至的关怀。
“中原烈士遗骨销,神州虎狼尚未收。
杨虎城旧部依稀在,壮士纷纷许国忠。
”这首诗响应了国家历史时刻的记忆,表达了对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崇敬之情,激励人们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五、《冬天的早晨》冬至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力和美丽。
现代作家孟冬在这首小说中,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致描写和对冬天场景的勾勒,展现了冬至的温馨和人生的情感。
“雪已经落了好几天了,冰冷的空气中布满了寒冷的气息,每当冬天的早晨,我总会沉醉在雪地的美丽之中......”六、《冬至日有感》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兴起为冬至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渠道。
这是一首以短篇小说形式呈现的作品,通过叙述一个平凡家庭的冬至日常生活,表达出对家庭、亲情和冬季的感慨和思考。
冬至:唐诗宋词里的韵与美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冬至的地位便不亚于新年。
那么,在文人墨客心里,冬至又是如何一番模样呢?今天就为大家提供几首古代冬至诗词欣赏,让大家在寒冬里过节之际,也能感受到文化韵味的熏陶。
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宋)陆游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宋)梅尧臣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宋)苏轼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宋)朱淑真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满江红·冬至(宋)范成大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水调歌头·冬至(宋)汪宗臣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冬至与中国古代诗词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冬至是一个寄托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时刻。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冬至常常成为表达情感、咏史抒怀的题材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冬至与中国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
一、赞美冬至的诗词冬至对于中国古代诗人来说,往往是一个寄托欢乐、颂扬丰收的节日。
许多古代诗人通过描绘冬至的独特景象,表达对这一时刻的欢庆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过华清宫绝尘楼》中写道:“中夜钟声到,冬至景已长。
烟霞金甲夜无下,河汉银河朝复满。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至夜晚的喜庆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感慨人生的诗词冬至不仅仅是一个欢庆的时刻,对于古代诗人而言,它也是一个反思人生、抒发情感的契机。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能够找到诗人对于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感慨。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孤省穷愁夜夜长,独经荒市寒云浓。
玉楼琼阁相望市,旦暮贬悬万里东。
”这首诗以冬至之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无常感叹。
三、咏史抒怀的诗词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自古以来被赋予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以冬至为题材,抒发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敬仰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寄邱员外》中写道:“疏篱万户曙,静穀五更初。
岂必汾阳处,朝宗东莱都。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历史的向往之情。
四、冬至与文化传统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古代诗词中的冬至题材,除了赞美、感慨和抒怀之外,还常常与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相结合。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冬至之日登高远望的场景为背景,展示了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
总结: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美,同时也成为了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冬至古代诗词中的冬天意象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黑夜。
古代的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描绘了冬至的意境和冬天的意象。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冬至和冬天意象。
冷寒之景冬至是寒冷的季节,古代诗人常以冷寒之景来表达冬天的寒冷之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冰冷的山河景色,凸显了冬至时大自然的冷寒之美。
枯萎之景冬天万物凋零,枯萎的景象也是诗人们表达冬至的常见意象之一。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微雨湿黄昏,新晴间绿树。
碧虚小雁飞,草色青青如舞袖。
”这首诗以描述枯草、萧瑟的景象,将冬至与草木凋零的悲凉情感相融合。
冰雪之境冬至是冰雪纷飞的季节,古代诗人常以冰雪之境来表达冬天的独特之美。
宋代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以描绘冰封江河、冬日水暖的景象,展现了冬天的神秘和冷峻。
温暖之情尽管冬至给人们带来寒冷,但古代诗人也以温暖的情感来表达冬天的美丽。
宋代诗人辛弃疾在《摸鱼儿·雁丘词·篱落霜风净》中写道:“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这首词以表达相思之情为主题,将冬天与爱情的温暖结合起来,为冬至赋予了柔和的情感色彩。
如此诗词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绘冬至和冬天意象的作品,每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冬天的深刻触动和情感表达。
冬至在古代诗词中成为了美丽的意象,使人们对冬天有了更加细腻而多样的理解。
结语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和黑夜的增加,也启发了古代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对冬天意象的描绘,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冬至这一节气的独特感受。
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体验,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冬天的之美。
冬至的诗词与文化意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标志着进入冬季的正式开始。
自古以来,冬至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被广泛地赋予了诗词以及深远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探讨冬至在诗词中的体现,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冬至的凝聚力冬至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常常能够唤起人们对于团圆与温暖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许多古代诗词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的壮丽景色。
冬至正值寒冷的季节,而这首诗却通过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凝聚了人们久别重逢的温暖与关怀。
第二部分:冬至的充实与希望冬至是万物开始充实、蓄势待发的时刻。
古代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冬至来表达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
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秋冬季节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落叶飞舞、江水滚滚的壮丽场景,表达了对于来年丰收和繁荣的期待。
第三部分:冬至的养生与传统习俗冬至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节日,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其中,食用汤圆是冬至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汤圆象征着团圆,也寄寓着对于新年的祈福。
而冬至这一天的饮食习惯也多与养生护身息息相关,如多吃燕窝、羊肉等食物,以保暖和增强体力。
结语:通过对于冬至的诗词与文化意义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节日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冬至的诗词体现了家庭团圆、温暖关怀的凝聚力,透过对于冬至景色的描绘,赋予了人们丰收和希望的力量。
同时,冬至的习俗和养生传统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快乐的冬季生活方式。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团结、繁荣和美好未来的文化符号。
从中国古诗词管窥冬至节气文化现象李建萍(中国农业博物馆社教部,北京100026 )[摘要]冬至在中国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冬至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
作为中国古代历法上的一个节气符号,冬至指导人们应时而藏,安排生产生活;更是一个维系着中国人亲情纽带的节日,中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咏叹冬至,或记载天地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或抒发思乡、思亲的情感;或以此 表达对周遭境遇的不满,文以达意、诗以达情,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解析,从中对冬至节气的起源、测定、物候、民俗和文化含义窥见一斑。
[关键词]冬至;节气;节日;起源;文化含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极”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 至此而极。
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1];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在现代 天文学上,冬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 将来临,但也寓示着阴阳交替时刻,是阴 (夜)气盛极转衰,阳(日)气刚要萌生,是 冬去春来的前兆。
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这 个节气。
冬至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古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节”等,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中国古代诗人以诗 词歌赋的形式歌咏冬至,借景抒情达意,通过 对这些诗词的解析,可以管窥冬至节气的起源、测定、物候、民俗、文化含义。
_、冬至节气溯源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出的节气。
在距今4000多年的尧帝之时,我们 的先民就通过观察太阳、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
成书于战国以前的《尚书•尧典》中有“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的记载,是说依 据白天时间最短,黄昏时昴星(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出现在正南方,来确定仲冬时节的到来。
南朝诗人傅亮的《冬至》:“星昴殷 仲冬,短晷穷南陆”,就是冬至时“白天最 短、太阳最南”的意思。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华夏先民就已经发明用土圭观测太阳,以此确定冬 至的时间。
《周礼》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
日南则景(影)短,多暑;日北则景(影)长,多寒”,记 载了中国古代用测日影仪器“土圭”观测日 晷(太阳的影子)以测定时间,确定节气。
位置偏南就日影短,气候炎热;位置偏北就日影长,气候寒冷。
《诗经•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
”朱熹《诗集传》:“景,考日景以正四方也。
冈,登高以望72也。
”按,景通“影”。
《公刘》是先秦时期一首古老的民族史诗,描写了周文王的先祖—公刘在山岗上立表测日影以定方向的场景。
公刘为后稷的子孙,带领周氏部落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人民逐渐富裕。
以日影最长的这一天为始最容易校正,所以周人将冬至日立为一年之始。
《晋书•鲁胜传•正天论》:“以冬至之后,立晷侧影,准度日月星。
”意思是说:过了冬至节气之后,就很难确定时间和节气了。
南北朝 鲍照《冬至》:“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
长河结斕讦,层 冰如玉岸。
”日晷有天子授时之意,通过日 晷测定日影移动的变化,反映了冬至日节气的到来。
同时,此诗还描写了鹤负霜、雁带 云、长河结冰的冬至节气物候景色特征。
古代还通过观察天象,北斗星斗杓的指向来判断节气。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景日照南天。
”古代以“斗柄 授时”,“北斗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冬至时 斗柄指向北,故有“岁星瞻北极”。
“景日照 南天”是指冬至这天,太阳照在最南端(南 回归线)上,所以冬至又称日南至或“南 至”。
冬至是“阴阳合精,天地交让”之时,“周家”句指周历以冬至月为岁首正月。
依照古代礼制,国君在冬至(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至为岁首过新年)那 一天,在太庙听政以后,必须登台观望天象,由文书记载云物变化情况。
据《春秋左 传•僖公五年》载:“王正月辛亥朔,日南 至。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凡是“二分、二至及四立”那天,都要登台观测记载云物变化,占验吉凶祸福,预测节气变化,以便对将来的变故作出准备。
唐代穆寂《冬至日祥风应候》:“节逢清景至,占气二 仪中。
独喜登台日,先知应候风。
”在冬至节气的早晨登台观云气风色,以占来岁吉凶 或丰收或水旱。
唐代诗词多以“云物”指冬至。
唐代孟 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云:“云物吟孤屿,江山辨四维。
晚来风稍紧,冬至日行迟。
”杜甫《小至》:“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宋人诗文也多以“书云”指冬至。
宋代李曾伯《雪夜不寐偶成》:“底事阳和尚未回,书云已久未逢梅。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用书云之误》:“今人 以冬至日为书云,至用之於表启中。
…… 汉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毕,登灵臺观云物,尤为可证。
”古人以冬至云气来测验休咎,如果云迎日出,云送日没,则是吉兆。
中国古代还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规 定有冬至的月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
周朝当时已采用地支记月,冬至所在 的月份为子月,即现今农历的十一月。
在周 代,冬至所在的月份也被称为“建子之月”。
周历把冬至视为正月的历史,所以它常被当作真正的年周期之始。
唐代韦应物《冬至夜 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庾信《寒园即目》:“子月泉心动,阳艾地气舒。
”意思都是在说子月时大地已经开始回暖,地下冰冻的泉水开始涌动,阳气开始回升,太阳照在最南端(南回 归线)上。
冬至这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 长的一天。
因此“冬至”又叫“日短至”、“长至”。
唐代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十 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在冬至这样寒冷的长夜里,三千里外还有夜行人,诗人白居易充满无限感伤。
“长至”,意自夏 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
白居易 《冬至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冬至日是一年中夜色最长的一天,由于北半球所受的太阳光辐射量处于最低73值,此即“阴极之至”。
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之前,已两次被贬。
诗人心境不佳,借景 抒怀,愤怨之情,跃然纸上。
冬至之后,白日渐长。
《周礼》:“冬至 日在牵牛,影长一丈三尺。
”冬至日后日影渐长,古尺一丈三尺,相当于今天的3. 5米,详细记载了冬至时圭表的日影长度。
唐 代杜甫《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 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 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冬至之后,日渐 长而影渐短。
第五句则说出了冬至节气梅花初放的物候特点。
南宋方岳《冬至》诗云:“至日观书不几行,梅梢横月欲昏黄。
汉宫 红影无人见,未必能添一线长。
”《岁时记》云:“晋魏间,宫中用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每日添长一线。
”一线长,谓冬至后白日渐长。
冬至之后,阳气始至。
古代认为阴极之至,一阳始生,故又称冬至“一阳生暠“阳生”。
唐代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唐代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
”唐代权德舆《冬 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明日一阳生 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
”唐代韩愈《晚秋 郾城夜会联句》:“雪下收新息,阳生过京索。
”唐代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苹洲见忆》:“白苹亭上一阳生,谢跳新裁锦绣成。
”宋代张抡《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
”唐代杜甫《小至》:“天时 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意思是说天时人事变化快,转眼又到冬至了。
冬至也 被称为“一阳节”。
宋代无名氏《梅香慢》:“未待江南,早冠百花,先占一阳佳节。
”宋 代王安石《冬至》:“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 生。
”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先民们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会随着季节、气 候的变化,呈现相应的物候变化,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 水泉动。
”除了以自然界的蚯蚓是否蜷缩着身体、麋鹿的角是否脱落、山中的泉水是否流动来判断冬至节气的到来,文人们还常以“早梅绽放暠“腊柳抽芽”与否来判断冬至节气。
晚唐韩俋《冬至夜作》:“中宵忽见动 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唐代殷尧藩《冬 至酬刘使君》:“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唐代李郢《和湖州杜员外冬至日白苹洲见忆》:“千嶂雪消溪影渌,几家梅绽海波清。
”宋代吴文英《西江月(丙午冬至)》:“小帘沽酒看梅花。
梦到林逋山下。
”宋代汪宗臣《水调歌头•冬至》:“官路春光 早,箫落数枝梅。
”宋代朱淑真《冬至》:“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已有 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腊梅吐蕊、杨柳抽芽是天气即将回暖的物候特征。
于冰 天雪地,梅花含苞待放,腊柳抽出新芽,春 天就不遥远了。
唐代杜甫《小至》:“岸容待 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
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这个 联句,也成为后世过冬至节时常贴的一副对联。
古时为了判断、预测节气变化,常以律 管中飞出的葭灰来占卜节令。
宋代苏轼《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伏以候气 葭灰,喜律筒之已应。
”将葭(初生的芦苇)茎中的薄膜烧制成灰,置于律管内。
每当律 管内的葭灰飞出,表示该节候已到,谓之葭 灰“占气法暠“候气法”。
唐代韩偟《冬至 夜作》:“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冬至半夜看见律管中有葭灰飞出,料 到南方已有早梅开放。
唐大杜甫《小至》:74“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过了 冬至,绣女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因此,古人 也称冬至月称为“葭月”。
宋代汪宗臣《水 调歌头•冬至》:“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宋代朱淑真《冬至》:“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 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古人相信十二音律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当各月所属中气到来时,将引发地气上升,而此气可使相应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扬起。
黄钟为十二律之一,声音最大最洪亮,对应冬至。
二、冬至节日习俗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重要节日,俗称“冬节”、“长至 节”、“亚岁”等,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冬至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岁时节日。
古时,皇帝要在冬至这一天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馄饨等民间风俗。
(一)冬至祭天。
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 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起始点。
冬至 一阳生,从此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所以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日,必须隆重庆贺,历代皇 帝都会在冬至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