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建筑消防保护及实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65.33 KB
- 文档页数:9
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与防火措施1、火灾案例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诸多文化古建筑火灾案例,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令人感到惋惜。
比如,重庆的钱塘古镇,有“亚洲第一廊桥”称号的濯水风雨廊桥在2013年11月28日发生火灾,直接烧毁;云南香格里拉旅游胜地的独克宗古城于2014年1月11日发生火灾被烧毁;侗族村寨是贵州省镇远县的一座文化古城,于2014年1月25日被烧毁;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的拱辰楼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于2015年1月3日被烧毁;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九龙寺于2017年12月10日发生火灾,佛塔、宝殿被烧毁。
这些古建筑火灾案例为人们敲响了防火的警钟,因此古建筑防火势在必行。
2、文物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2.1古建筑缺乏一定的耐火等级我国的古建筑主要以土、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中木质结构为主要支撑用料。
分析当前的火灾荷载情况,发现并未达到当前国家规定的火灾负荷量标准,存在非常严重的火灾隐患,耐火级别过低。
古建筑中的木材受时间影响,更为干燥,含有的水分太少,是极其易燃品,且有些木材经过上千年已经成为朽木,质地非常疏松,处于干燥期时,很可能一点火星造成熊熊大火[1]。
古建筑内的所有木材都是传递火焰者,这便导致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加之古建筑房顶连接紧密,因此遇到火灾时不利于散烟,房顶不断升温,发生“轰燃”。
构成古建筑的构建特点是外表面积大,普遍将木材进行拼接完成建筑,拼接过程中留有很多的缝隙,限制了通风。
对于一些建筑在高山上的古建筑而言,如遇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更为迅速,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立体焚烧。
2.2防火间距较小,易发生连带反应种类丰富的单体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以此形成类型各异的院子。
而“廊院”和“四合院”又是院子规划的主要形式,无论是从安全空间或是防火分隔看,这种格局都相对缺乏,如某一区域发生着火,得不到及时控制,便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景象,与木结构相连接的构筑物也会受到连累,焚烧的面积更广泛,形成连带反应。
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总结一、前言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精神。
这些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材料特殊等原因,火灾隐患较大。
因此,加强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1.1 消防设施不足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施普遍存在不足,如消火栓、灭火器等基本消防设施数量不足,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安装消防设施。
消防水源也存在问题,部分地区缺乏足够的消防水源,导致火灾发生时无法及时扑灭火源。
1.2 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的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弱,对火灾防范知识了解不足,缺乏火灾应急处理能力。
部分地区甚至存在私拉乱接电线、违规使用明火等现象,严重威胁了消防安全。
1.3 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地区存在消防安全检查不严格、安全隐患整改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火灾隐患得不到及时排除。
三、加强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措施2.1 完善消防设施加大投入,完善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施建设。
增加消火栓、灭火器等基本消防设施的数量,确保每个区域都具备基本的消防设施。
加强消防水源建设,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
2.2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普及火灾防范知识和火灾应急处理方法,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2.3 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责任。
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整改,确保消防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结论消防寺庙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关系到文化遗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关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与防火策略论文关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与防火策略论文近年来,古建筑火灾不断发生,2013 年11 月28日,重庆黔江濯水古镇失火,“亚洲第一廊桥”濯水风雨廊桥被毁;2014 年1 月11 日,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烧毁房屋 242 栋,古城历史风貌严重破坏,损失财产上亿; 2015 年 1 月 3 日凌晨,云南大理拱辰楼发生火灾,城楼大部分被烧毁,烧毁面积约765 m2;2015 年2 月20 日,安徽歙县一数百年古建筑发生大火,文物几乎全部被烧毁。
频繁发生的古建筑火灾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古建筑火灾的研究[1-6].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古建筑的火灾原因进行分析,从火灾风险评估技术、消防设施设备、材料阻燃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火灾防控措施,希望减少类似火灾的发生,减小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
1 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可燃物数量多,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小,总体表现出容易发生火灾,形成火烧连营的情形,由于固有的消防条件限制,容易造成巨大的文物价值损失。
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如下:1. 1 以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常见的房屋结构有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钢结构、核心筒结构、木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因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同,建筑的耐火等级也不同,木结构建筑和砖木结构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梁、板、柱、椽也以木材为主,因此以三、四级耐火等级为主,木材大多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干燥,含水量少,可燃性高,而且由于屋顶结构严实紧密,火灾时烟气和热量集聚在屋顶内部,不易散发,温度极容易积聚,火灾危险性极大。
1. 2 古建筑防火间距不足,火灾易造成大面积蔓延古建筑大多是连片建设,房屋之间飞檐相接,通过廊道相连,而且廊道耐火等级低,无防火保护,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甚至没有防火间距,庭院格局表现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的形式,这种格局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间距,建筑一旦某处起火,火灾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延烧。
故宫的防火措施与保护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为了保护故宫这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本文将介绍故宫采取的防火措施以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一、环境监控故宫的防火工作始于环境的监控。
通过安装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如火灾探测器、烟雾探测器、温湿度监测仪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迅速采取行动。
同时,故宫还使用备用电源确保监控设备在停电时能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火灾报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灭火设施的设置与维护故宫在各个关键区域设置了灭火设施,如灭火器、灭火器材箱、恒压水泵等。
这些设施都经过精心维护和定期检修,以确保其能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此外,故宫还设置了消防水系统和消防栓,供应足够的水源供灭火使用。
三、文物保护与储存故宫内珍藏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为了降低火灾对文物的损失,故宫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针对易燃物品,故宫对其进行分类储存,并采取专门的防火措施,如使用防火材料进行包装、存储器具等。
其次,故宫还定期对文物进行清理、除尘等工作,以确保其不受污染,并采取定期检测文物存储环境的方式,避免湿度、温度等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四、员工培训与演练故宫注重员工的防火知识培训,在职工入职培训中加入了防火知识的教育内容。
员工们定期参加防火演练,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和逃生路线,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同时,故宫还与专业的消防队伍保持紧密合作,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消防力量对火灾进行扑救。
五、公众教育与参与为了加强全民防火意识,故宫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如举办防火演练、举办防火宣传讲座等。
此外,故宫还建立了公众举报电话和火灾紧急避难通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防火工作中来,提高整个社会对火灾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在防火措施与保护方面,故宫一直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文物建筑火灾案例分析报告概述: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文物建筑的火灾频发。
这些火灾给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保护和传承文物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文物建筑火灾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起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背景介绍该案例发生于某历史名城内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是当地出名的旅游景点。
该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建筑不幸被多次火灾侵袭,部分珍贵文物也在其中毁于一旦。
二、起因分析1. 电器线路老化:经初步调查发现,该火灾起因是电器线路老化引发的短路所致。
由于长时间使用导致线路老化,电线绝缘层破损使得电流无法正常传导,并最终引发了明火。
2. 自然因素:此外,在当时也正值盛夏高温季节,极度干燥的环境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
高温和干燥使得建筑内部木质结构和纸质文物更容易在火势蔓延时燃烧。
3. 防火设施不足:调查发现,该古建筑缺少必要的防火设施,如自动喷水系统、消防栓等。
这导致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及时控制和扑灭。
三、危害分析1. 文化遗产损失:该次火灾导致建筑内大量珍贵文物被破坏,包括历代书籍、字画和器物等。
这些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其损失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
2. 经济损失:古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该次火灾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修复文物建筑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资源, 增加了社会负担。
3. 火灾扩散风险:由于该建筑位于历史名城中心,周边多为古建筑,极易通过火焰扩散引发邻近建筑的火灾。
这对社会治安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带来了严重威胁。
四、预防措施1. 电器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更换老化电线、插座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确保电器线路的正常运行,并警惕潜在的火灾隐患。
2. 增强消防意识:组织职工参加消防培训,提高对火灾的认知及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在该古建筑设置示范性灭火器材,并进行宣传普及,增强人们对火灾危害的认识。
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五篇模版)第一篇: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历史悠久,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利在今世,功在千秋。
由于古建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古建筑在火灾危险性、防火措施、消防管理等方面与一般的建筑有很大差异,甚至大相径庭。
下面,从这几方面谈一下古建筑防火对策。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高堂大厦、琼楼玉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火灾,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近代就有天安门城楼遭雷击起火。
秦代的阿房宫、始皇陵,“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明清两朝的北京故宫,几百年间烧毁过多少次,现在真正的明代以前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了。
古建筑古建筑起火,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估量的。
除建筑物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外,在建筑物内一般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古代碑刻等具有极强欣赏价值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古建筑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一旦发生火灾,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古建筑往往和当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
成为当地政府收入的一部分,一旦发生火灾,肯定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如果火灾扑救不及时,造成游客伤亡事件,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1998年临汾市尧庙发生特大火灾,烧毁广韵殿砖木结构建筑一座,尧王等泥塑9樽,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万元,损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为巨大。
其次,我认为引起古建筑火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上来看,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年代久远,绝大部分未经防火处理;用火用电管理不严,电器线路老化与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缺少消防给水,没有消防专用供水管网;消防车道不畅,消防车几乎根本进不去古建筑区等。
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措施分析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假日旅游已成为常态,极大地促进了古建筑的商业开发,同时也提高了防火保护的难度。
近几年,古建筑火灾发生频率不断提高,也对有关部门和防火单位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古建筑防火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因此,积极研究和探讨古建筑火灾的防护策略,对人类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标签:古建筑;防火保护;策略引言我国现存有大量历史悠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寺庙、楼阁、宅院、庙宇、古塔,其中陈列着大量的壁画、古代雕塑和文物,有着不可再生的巨大历史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
同时,古代建筑也是旅游活动集中地,由于古代建筑结构特点,近几年来火灾事故不断频发,甚至造成古建筑的损毁。
作为消防保护的重点单位,加强古建筑的防火保护措施,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势在必行。
本文结合古建筑火灾相关数据以及防火保护现状,对有效防火保护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文物古建筑火灾数据分析根据近年来针对古建筑火灾发生情况以及起火原因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古建筑火灾发生几率、火灾烧毁面积能主造成的直接损失都有了明显增长的趋势,这也说明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工作正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对起火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电气、用电不慎、吸烟、玩火等都是引发火灾的原因,其中电气和用电不慎引发的火灾数量占比最高,这也是目前古建筑防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1]。
二、文物古建筑防火保护现状(一)古建筑防火设计古建筑普遍都采用砖木结构,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枋、柱、梁等木质构件,其耐火等级较低,燃烧速度较快。
另外,古建筑中还有大量的香烛、绸缎、纸张、织物等都属于易燃物料,使火灾发生的几率大幅度提高;古建筑通常殿堂开阔,通风条件良好,对于火势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同时古建筑之间群落密集,间距较小,不利于消防车进场灭火,给防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现在古建筑中普遍存在着用电不规范、大量使用明火的情况,不少寺庙在旅游旺季或举办庙会时,烧纸、焚香的现象极大地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几率。
重视保护古建筑消防安全模版标题:重视保护古建筑消防安全引言: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历史遗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古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
为了保护古建筑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必须重视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完善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模式。
本文将从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分析、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提升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有效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提高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认识和关注。
一、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分析1.古建筑结构老化和质量问题2.古建筑局部电气设备老化和超负荷使用3.古建筑缺乏消防设施和应急设备4.古建筑内部存在火源或易燃物5.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二、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模式1.建立科学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2.配备专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3.加强古建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4.建立健全消防巡查和监督机制三、提升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有效措施1.完善古建筑消防设备2.加强古建筑火灾防控技术研究3.提高古建筑消防安全意识4.扩大古建筑消防安全培训覆盖面四、加强政府的责任与投入1.政府应加大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投入2.建立健全消防安全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监管机制结语: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更是后代子孙的精神财富。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只有通过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减少古建筑火灾的发生,保护好这些独一无二的人类文明的见证。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投入,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体系,为后代留下优秀的文化财富。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古建筑消防安全,传承人类文明的记忆。
文化遗产建筑消防保护与文物保护策略分析在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与管理中,消防安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文化遗产建筑消防保护与文物保护策略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1. 消防保护现状与挑战文化遗产建筑的独特性和历史性给消防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这些建筑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建筑结构和材料可能存在老化、腐蚀等问题,增加了火灾风险。
其次,传统的消防设施与现代消防标准存在差距,如何在不破坏建筑原貌的情况下进行更新改造是一个难题。
此外,文化遗产建筑通常人流量大,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和救援工作将更加困难。
2. 文物保护与消防安全的融合为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建筑,必须将文物保护与消防安全融为一体。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了解建筑的结构特点、材料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为制定有效的消防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应当采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消防设施和装备,如无损灭火系统、无水灭火器等,确保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提高火灾应对能力。
此外,还需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火灾防范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
3. 制定科学的管理与维护策略为了长期保护文化遗产建筑,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与维护策略。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加强对文物建筑的日常监管和维护。
其次,定期进行文物建筑的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加强与专业机构和消防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提高火灾应对和救援能力。
4. 结语文化遗产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在文物保护与消防安全工作中,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让这些宝贵的遗产得以永久保存。
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及相关实例分析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迄今我国已有多个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每年古建筑发生的火灾不胜枚举,比如2014年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火灾,大火烧毁了古城大部分,1300年历史的古城核心区变成废墟。
最近的一次古建筑火灾发生在2015年1月3日凌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拱辰楼发生火灾,城楼大部分被烧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巍山古城拱辰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
根据凤凰网2014年的统计,全国的123座历史文化名城、252个名镇、276个名村、8630家文物保护单位、3744个古村寨,基本都是木结构建筑。
2009年以来,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43起,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的37%,电气原因占总数的21%,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
虽然根据《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但目前很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
且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未有较完整的规划。
我国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一旦遇到火源,便会迅速燃烧。
古建筑内的装饰品,如悬挂的绸缎、字画、匾额、纸张等都是可燃、易燃物,这也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
古建筑的布局形式还存在消防道路不畅的问题。
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辆难以驶入,严重影响了初期火灾的扑救。
同时由于古建筑中开始频繁使用现代电气,增加了引发建筑火灾的隐患。
特别是在古建筑的装修过程中,使用的喷灯、电气焊等在内的明火工具以及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游客的烟蒂,还有游客烧香拜佛、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都增加了火灾的不确定因素。
随着现代消防技术的发展,有更多更新更先进的消防手段和产品被不断的研发出发,也为保护古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更应该要结合古建筑的本身结构特点,不能因为消防设备的安装而破坏原有结构的完整性与有机性。
比如《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
” 大部分的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
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的同事,又能保存原有的风貌,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关键性的问题是找准古建筑与消防安全的结合点,这无疑是古建筑改造中防火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时很多国外的先进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比如说欧洲的很多古建筑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装置,这对于火灾的早期发现、探测以及有效控制火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以法国卢浮宫为例,其内部设有两个消防监控室,由巴黎消防总队派人进行24小时的监控。
卢浮宫内还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装置。
同时,消防设备的安装也考虑到了与建筑空间的协调。
在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中,火灾一旦发生,即使能够被扑灭,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
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火灾早期,特别是阴燃阶段就探知到火灾的发生,及时采取行动,遏制火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的火灾探测报警技术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为人们及时发现火灾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提供了有力手段。
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也称为空气采样火灾探测系统)作为最新的火灾探测报警技术,非常适合古建筑的消防保护。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借助高效抽气泵,将防火区域内的空气样本通过管道网络采集到探测腔,然后通过对比空气样本中的烟雾粒子量和系统本身设定的报警阈值,从而发出火警信号。
而且便于隐藏安装的采样管道,可以在不破坏古建筑原有空间特色的前提下,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
下面通过2个国内外的安装案例,分析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一:德国柏林新博物馆项目简介: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始建于1843和1855年之间,是建筑师Friedrich August Stüler的主要作品。
里面陈列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二战开始后即被关闭。
在1943年11月的轰炸中,其中央楼梯、壁画,连同大量的历史珍品被随后燃起的大火所吞噬。
即使如此,与其他博物馆相比,新博物馆还是成为德国当时相对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建筑之一。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博物馆的废墟一直在沉寂中腐朽,无人问津。
直到1997年,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任命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主持新博物馆的重建工作。
重建计划尽量保留了其原有的建筑布局方式,同时修缮了损毁的部分,突出了沉淀的历史隽永之美。
妮菲蒂蒂胸像(Nefertiti Bust)——作为世界知名和广受喜爱的艺术作品,在阔别柏林7年后,于2009年9月再次回到了她最初展出的地方柏林新博物馆(Neues Museum)柏林新博物馆从来没有忘记它所经历的惨痛的战争和火焰的考验,所以从一开始,防火安全问题就在重建计划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先进的防火方案不仅能保护民众和建筑物免于烈焰之苦,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保护珍贵的展品。
这些展品大多历史悠久,一旦失去再也无法重塑。
所以必须使用高质量和全面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才能达到保护整栋建筑的目的。
经过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的严格筛选,新博物馆最终采用了德国瓦格纳的TITANUS®系列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
德国瓦格纳TITANUS产品特点瓦格纳的TITANUS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是一种极早期火灾探测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分布在被保护区域内的采样管网上的采样孔主动采集空气样本,并送至内置智能处理软件LOGIC·SENS®的探测模块进行对比分析,由此给出准确的信号提示,并根据使用者事先确定的报警设置灵敏度级别发出火灾警报。
TITANUS系统安装于所有展厅中,能在火灾发生的最早阶段探测到烟雾粒子,即使是最细微的烟雾粒子也不会放过。
而LOGIC·SENS的智能处理软件能识别真正的火灾烟雾粒子,有效防止误报。
为了建筑美观需要,某些展厅内部净空很高,烟雾上升过程中会被稀释,同时展厅中人流量大,空气流动频繁,加大了探测的难度。
而TITANUS系统采用主动吸气式探测方式,在这些严苛的环境中也丝毫不会影响其正常工作。
瓦格纳TITANUS安装优势TITANUS系统还具有另一大显著优势:安装隐蔽,不影响建筑整体美学设计。
在展厅中,管道铺设结合建筑特点,与建筑融为一体,肉眼几乎难以察觉。
特别是对展柜的保护,采用直径仅9毫米的毛细管,采样孔隐蔽地安装在毛细管底部。
探测器主机也安装在隐蔽,且便于专业人员检修的地方,日常的维护不影响博物馆的正常开放。
这些隐蔽的安装不破坏建筑的整体美观性,也不会分散参观者的注意力,更难遭到人为破坏。
这也帮助新博物馆获得了多项国家和国际性建筑奖项。
二:河北省正定隆兴寺弥陀殿项目简介:河北省正定隆兴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县城中,占地8.5万平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中弥陀殿是寺内十余座古建筑之一,为砖木结构,内高11.6米,大殿上部6.58米全部为木制结构,下部5.02米以砖结构为主。
该建筑主的火灾风险是在上部,起火原因可能为电线短路、雷击及其它自然非自然因素,所以对大殿上部的保护更为重要。
本项目所面临的挑战1:因为弥陀殿建筑体高大,殿顶为木质结构,保护大殿顶部的安全非常重要。
弥陀殿内部空间较大,各檩的垫板和枋的高度远远超过了20 厘米,对烟雾的上升起到了阻拦和减缓的作用。
而且烟雾在大空间内上升时会出现热分层的情况,冷却的烟雾无法达到天花板,使得烟雾很难被探测到,往往延误了探测烟雾的最佳时间。
瓦格纳TITANUS系列产品采用主动吸气式采样方式,结合科学合理的分层布线方式,上升的烟雾经由分布在各个位置上的采样孔,被迅速地吸收到TITANUS主机进行采样分析,所以殿内的任何位置出现了烟雾,TlTANUS都会及时探测到它的存在。
同时TITANUS 产品采用高能光源HPLS,对烟雾的探测更为敏感,即使烟雾在空间内被稀释,也能被准确地探测到。
高能光源HPLS 技术还允许TITANUS系统在-40℃到+6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所以适合各种极端的温度环境,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完美发挥其功效。
采用具有专利的LOGIC·SENS 智能信号处理软件,可以识别殿中香火和火灾烟雾的区别,有效防止误报。
此外,过滤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烟灰,使系统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项目所面临的挑战2:古建筑消防的另一难点是如何在保持其原本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建筑的整体进行消防保护。
如果采用传统的点式感烟设备,不仅在直观上破坏了建筑的美感,而且在安装时需要在建筑上打孔,间接损坏了历史建筑。
TITANUS系列产品的采样管可根据弥陀殿的结构和防火等级安装在大殿的顶部,实施分区分层的布控,最大限度的发挥TITANUS设备的技术性能;此外,采样管可简便地沿天花板或横梁铺设,用防火漆涂刷,美观而隐蔽,既保持了大殿顶部整体的视觉感受,也避免了对古建筑本体的损坏。
分布在采样管上的采样孔能确保设备快速而准确地对殿内不同高度和不同位置的空气样本进行采样分析,从而能在极早期探测到险情。
项目施工结束并使用数月后,在石家庄市正定隆兴寺举行了瓦格纳TITANUS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技术评估会。
相关项目监管负责人、国家文物局以及公安部研究所消防专家等参与此次会议并现场测试了系统的布管、安装及功能,并纷纷表示:“自安装以来,瓦格纳TITANUS系统运行稳定。
对古建的防火报警监测,该系统具备明显的优势。
”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产品以其高灵敏度、低误报率、隐蔽安装等特性得到安全领域的广泛认可,在古建筑保护中,该系统可以在不破坏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方便的进行安装,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对包括大殿、佛龛、展品柜、文物库、古建筑闷顶等各种不同的保护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保护,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文物和古建筑保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