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移植肾静脉血栓1例
- 格式:pdf
- 大小:641.46 KB
- 文档页数:2
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检查目的1、评价移植肾受体髂血管,了解有无血管手术禁忌证。
2、评价移植肾血流灌注情况,了解有无血管并发症。
二、适应证1、术前移植肾受体髂血管。
2、移植肾术后随访。
三、禁忌证及局限性一般无禁忌证。
四、超声检查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为2~5 MHz,必要时使用超声造影技术。
五、检查前准备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六、超声检查技术移植肾受体髂动脉闭塞和髂静脉血栓会导致手术失败,是手术禁忌证。
因此术前评价髂血管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针对移植肾检查,而髂血管检查请参见《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1、灰阶超声:①观察移植肾的形态、测量大小;②观察移植肾皮质回声是否均匀,集合系统是否分离,输尿管是否扩张,以及移植肾周围有无异常。
③由于肾移植后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同时应检查原肾和膀胱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
2、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评估肾血管分布;脉冲多普勒检测吻合口、主肾动脉、上中下段动脉、叶间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RI)。
对可疑血管狭窄患者,需测量狭窄远段收缩期加速时间和加速度。
3、超声造影:有助于评价移植肾梗死及实质灌注。
七、移植肾血管并发症诊断标准及注意事项(一)移植肾动脉狭窄•••1.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肾动脉狭窄处血流速度增高,出现混叠现象,狭窄即后段呈“五彩镶嵌”色。
2. 脉冲多普勒显示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200 cm/s,狭窄即后段血流紊乱,狭窄远段肾动脉,特别是肾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加速时间(AT)延长(≥0.07s),呈“小慢波”频谱。
3. 在伴有移植肾血管杂音的患者中,彩色多普勒显示动脉周围组织有杂乱的彩色伪像(由于狭窄周围组织震动所致)。
(二)肾动脉栓塞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在动脉栓塞相关供血区域内血流减少或消失,必要时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
(三)肾静脉血栓1. 灰阶声像图表现为移植肾增大,回声减低,静脉内无回声消失。
下肢深静脉血栓 (LEDVT)诊断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静脉血栓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度。
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超声组与造影组,每组各50例,最终诊断结果以造影组的诊断结果为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度。
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准确度略低,但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度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当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率下肢深静脉血栓英文简称为LEDVT,是术后以及长时间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LEDVT的发生与患者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减少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相关,部分学者认为,患者的血管壁损伤与LEDVT亦有联系。
LEDVT的主要表现是肢体局部疼痛,站立时尤为明显,皮炎、色素沉着以及皮温的变化也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LEDVT在产后、手术后以及长时间卧床患者的群体当中尤为多见,容易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工作当中需要重点进行预防[1-2]。
静脉造影是诊断该并发症的“金标准”,但是检查当中需要使用造影剂,造影剂的使用对患者的加纳可能给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静脉造影的可操作性逐渐受到临床学者的质疑。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已经逐步成为了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检查方式,超声检查主要通过对回声特点的观察分析血管局部的病变情况。
近年来,超声检查与静脉造影对LEDVT的诊断价值成为了临床关注的焦点,为了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开展了本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超声组和造影组,所有患者均存在LEDVT的危险因素,患者均符合研究涉及到的检查方式的适应症。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通过对2007年1月~2010年7月我院术后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分析,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本组39例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2.5岁。
其中骨科手术30例,腹部手术7例,静脉曲张手术2例。
手术时间1~4.5小时不等,平均2.5小时。
术前有心血管疾病的9例,糖尿病5例,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5例,高脂血症5例。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和肿胀,发病时间从术后2天到30天不等。
所有病例均经X线静脉造影证实。
采用日本SSD-58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1MHz,取仰卧位,髋关节及膝关节轻度外旋,屈曲,探头置于腹股沟处先横切显示股总动、静脉(静脉在内,动脉在外),确认股总静脉后转为纵切显示股总静脉,向上观察至髂外静脉远端,向下检查股深、浅静脉及静脉、胫前胫后静脉、小腿肌间静脉,检查时采用平静呼吸和乏氏动作相结合,应用探头加压试验和远端肢体挤压试验配合彩色多普勒信号显示,整体了解静脉血流是否通畅和静脉瓣功能情况。
没有症状体征的另一侧肢体同时检查。
2 结果超声检测出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共42条患肢。
其中单发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占64.3%,单发于右下肢12例,占28.6%,双侧同时发生血栓的有3例,占7.1%。
病变部位在股浅静脉21条,〖HT5”,6”〗月[KG-*2/3]国〖HT5”SS〗静脉9条,股总静脉7条,髂股静脉4条,小腿肌间静脉1条。
声像图特征:病变处静脉管壁增厚,管径增宽,内可见无回声、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充填,探头加压后管腔不能压闭或者不能完全压闭,乏氏动作管径无变化,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消失或探及少量血流信号,部分有“轨道”征,血流频谱失去期相性变化。
3 讨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血流的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有关[1]。
由于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周围血管扩张,组织破坏释入凝血活酶,激活内原性凝血系统,术后长时间的卧床制动,血流瘀滞,加上手术造成静脉壁损伤及不同程度的感染,以及补液量不足,血液浓缩等是造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