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总结
- 格式:pptx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59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3、文化遗存:以元谋人、北京人为代表。
4、生活状况: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3、主要文化遗存(三)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特别提醒1:区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不同。
特别提醒2: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特别提醒3: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1)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A 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B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C 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国家建立——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政治:A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中央机构:最高统治者:夏王。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C地方管理:对夏部落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1、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文化: A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纪录。
第一单元总结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实行的原因(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的社会分期单元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三、由“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政治制度)(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很不稳定。
(2)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较之商代的“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较之西周的分封制,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建立。
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充分巩固。
四、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五、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确立。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一门涵盖了中外历史发展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下面,我将从不同单元来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史在古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和衰落也是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比如古巴比伦、波斯帝国等。
通过学习古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衰落,从中汲取教训,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第二单元:中世纪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中世纪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斗争和十字军东征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中世纪东方文明的发展,比如伊斯兰教文明在中世纪的繁荣。
通过学习中世纪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和东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近代史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革命的时期。
在近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近代欧洲的工业革命、民族主义运动、殖民主义扩张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近代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革命,如何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进一步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
第二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为多个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古代史概论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最早的一个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 1 - 2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7 - 单元整合 ....................................................................................................................... - 13 -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①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构图解史]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①战: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共分为十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分别对每个单元进行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社会的形成古代社会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本单元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并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建立氏族社会。
青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和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加。
铁器时代的开启,更是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单元:古代帝国的兴衰在古代帝国的兴衰单元中,介绍了古代东方和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
其中包括了诸如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重要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特别是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繁荣发展,建立了强大的王国;而苏美尔文明则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国家。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则彰显了西方文明的璀璨辉煌。
这些古代帝国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三单元:中世纪封建文明的绽放在中世纪封建文明的绽放单元中,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兴盛,教会和王权的力量逐渐得到加强,各国建立了封建制度,贵族阶层繁荣起来。
同时,十字军东征、人文主义运动等事件也在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展开,为欧洲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近代世界的变革在近代世界的变革单元中,主要介绍了17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近代世界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殖民地扩张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等方面。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社会出现了剧烈变化。
殖民地扩张则使得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张,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时代的探索与建设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探索与建设单元中,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展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960年,赵匡胤夺取帝位,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除一小部分留做地方开支外,其余地方赋税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①地方: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路一级分设四监司,互不统属,各自监州。
②中央: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掌财权;枢密院和三衙,分掌调兵权、统兵权。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积极:(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4.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权力、机构众多;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北部:宋辽战争①背景:契丹族建立的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概况: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③结果:宋辽和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
(3)西北:宋夏战争①概况: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②结果:双方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2.财政危机(1)养兵: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每年送给西夏和辽钱物。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让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结果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4)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分封制的对象、特点、目的、评价(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4)评价: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②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1)基本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2)实质: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尚未集权(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商鞅变法的内容、评价(1)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基层治理: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④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3、列举儒、道、法、墨、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4、“百家争鸣”的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1.列强的侵华史(1)鸦片战争(1840-1842)①爆发的必然性: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英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
②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③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④《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危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关税要与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⑤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②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③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