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会考复习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的聚落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城镇与乡村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通过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聚落分布特点、观看现代聚落的分布的视频,讨论得出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
通过分析不同特色的民居特色及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辩论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当夜晚来临,家家户户灯光亮起,我们打开地图,发现它是如此美丽!同学们,每个地区的灯光亮度一样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其实,在一个区域内,众人汇集,落地为家,就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聚落。
灯光明亮的区创设情境,从灯光亮度与聚落的关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域聚落多而且密集;而灯光暗淡的区域聚落少或没有聚落。
1.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过渡:出示“聚落”两个字,引导学生推测篆文“聚落”。
先解“聚”字,篆文中的“聚”上半部分是“取”,可以引申为“取得食物”,下半部分为三个“人”,合起来的意思是在古代只有众人聚集到一起生活,才能取得更多的食物。
教师:总结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
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规模: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人的村庄。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笔记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形状。
- 地球可不是方方正正的哦,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就像一个有点被压扁的皮球,不过这个“扁”和“鼓”的差别非常小呢。
- 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有趣啦。
古代人觉得大地是平的,后来有了很多证据才发现地球是个球体。
比如麦哲伦环球航行,他的船队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最后又回到了原点,这就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呀。
还有海边看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也是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 大小。
-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这个数字可一定要记住哦。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这就像给地球系了一条超级长的腰带。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想象一下,这是一个超级大的“家”,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家”里呢。
(二)地球仪。
1. 经纬线。
- 纬线。
- 纬线就像地球仪上的腰带一样,是横着的圆圈。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它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从赤道往两极,纬线越来越短,到了两极就缩成一个点啦。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就像你沿着腰带走,是在东西方向上移动哦。
- 低纬度地区是0° - 30°,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比较炎热,像热带地区就在这个范围内。
中纬度地区是30° - 60°,这里的气候就比较多样啦,有温带的四季分明。
高纬度地区是60° - 90°,那可是非常寒冷的地方,有极地气候呢。
- 经线。
-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它们指示南北方向。
就像地球仪上从北极到南极的一条条竖线。
本初子午线是0°经线,它可是划分东西经度的分界线哦。
2. 经纬度。
- 纬度是用来表示纬线的度数的。
赤道是0°纬线,北纬是用“N”表示,南纬是用“S”表示。
比如说北京大约在北纬40°,这个纬度就决定了北京的一些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的大致情况。
- 经度是用来表示经线的度数的。
世界的人口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解析统计图表,来感受人口数量的变化。
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原因,主要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后面学,解读气候特征)、世界人种分布图等地图分析归纳。
三大人种的特征,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学习。
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运用漫画,对比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增长慢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综合思维)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综合思维)4.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1.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
3.世界的人口问题。
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绘图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亡率决定的。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补充: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图中ab、bc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表示人口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新增的人口少于死亡的人口,即人口负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图中cd、de段)。
(3)认识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教师:出示教材第64页图4-2“2021年不同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读图获取信息,总结不同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的差异。
学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初一地理备考重点来啦!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重点考查人口的分布特点和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居民与聚落知识点,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学习,希望对大家期末备考有帮助!知识点第一节、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的数量: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到65亿。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详见教材64页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3. 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当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等于0,表示人口停止增长;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汉语是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共和国、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汉语是联合国承认的官方六大的工作语言之一。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河网密布的平原)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学会了呢?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最后的时间复习备考,预祝大家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总数在2011年达到70亿,每年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在不断增长———————18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3、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呈现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呈现负增长,表示人口减少,但不表示人口停止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零增长,既没增加也没减少4、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大洲:欧洲(最低),北美 人口增长率较高大洲:非洲(最高)、亚洲、拉丁美洲5、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口迁移。
6、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该区域人口总数÷该区域总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7、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人口稠密地区(四密):①亚洲东部 ②亚洲南部 ③欧洲的西部 ④北美洲东部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分布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工业、农业发展早ABCD(2)人口稀少地区(四疏):A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B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C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D 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8、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环境破坏、资源减少、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饥饿贫困、就业困难等)解决措施:生育控制政策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结论: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三大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人种人种特点人种分布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的西北部白种人肤色等很浅,头发天生波状,嘴唇薄,鼻梁高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东南、非洲北部、亚洲西部黄种人肤色淡黄色,头发黑直,面部扁平,体毛中等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六种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居民与聚落世界人□增长曲线201900J??'*厩三次技术革 、命,二战结束.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巡然增长率諾生率-死亡率囂1< 0判断正误:1、 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时,人口数量增加?2、 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时,人口数量减少?80 60第一次技 1第二次技 术革命1术革命40食物医疗技术年内出生人口 总人口x 1 ()0% —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50%(2011年10月31日)70亿人口 /亿每增加10亿所需 的时间/年10~20 r wo 1 20~30 30 30~40 15 40~50 12 50~6012 60~7012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世界人口70亿(2011年),中国人口 13.7 亿(2010 年)。
17利 1N00 询冊 年份i2 BQ01.人口与人种一数量3 7M|( 1999年 10月 12 日) 60(1975 年)40亿(1960 ) 30亿( 1930 年)20(1830 年)10亿|!別(1987 年7月 11日) 50亿 /UMHS IHJ0 3MQIJ世界人口增长曲线1QH1冋年特人口最多的洲是:亚洲 人口最少的洲是:大洋洲自然增长率最大的洲是:非洲 自然增长率最小的洲是:欧洲1. 人口与人种一分布单位:人/千米2人口稠密区:中低纬度 沿海 平原地区4L56o■ ■1%■ I0J3n i %堆垃率O 1亿人口 —地区界ii : iAnJt 计上*瞄把*刑脊沟北養和竝丁签洲科咎地■世 北社也括£购利加tit.扶丁 £洲是拒養川皿南的屯洲IU 宋和地U人口巒度二某地人口总数 该地的总面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人口擁度 人/千米》王业发展早,经济发达地形平坦、水 源充足r 气候 温暖湿润,农 业发展悠久。
北美洲东部1 10 100狮1 IV JUU 47 诃人口稀少区:干旱的沙漠、湿热的雨林、严寒的高纬、高峻的高原山地。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人口要素是认识全球的人文环境的开始。
从区域范围上着眼于全球,课标要求的重点是从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状况;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城镇和乡村为聚落的两大类型。
课标要求主要包括聚落景观特征和聚落变化两方面;景观特征首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在不同时间尺度中观察并描述;“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内容要求,要初步认识文化的含义,从群族历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尤其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课标“世界地理”中的“居民与文化”,这部分课程内容由人口与人种、聚落、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宗教)3个方面构成,共安排了“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聚落”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三节内容。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知识基础。
教材在“世界的人口”一节中,以“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为目标题,通过文字叙述和活动设计,力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自然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人口分布的差异包括人口密度的差异和人种分布的差异。
“世界的聚落”一节在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价值。
学生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 ⑵人口的增长速度: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P66中的图4.5)
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 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 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 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 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 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 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问题
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 ②食——粮食紧缺 ③住——住房紧张 ④行——交通拥挤 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
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
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⑶主要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
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源地区
亚洲的西教堂:高高耸立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乡村和城市
⑴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①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②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②生
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
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⑶聚落差异大:
热带雨林:双层木楼、高架屋热带沙漠:墙厚、窗小
黄土高原:窑洞北极地区:冰屋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⑴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
⑵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