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经典素材之君子是怎样炼成的

  • 格式:docx
  • 大小:21.6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是怎样炼成的——读《<论语>十则

一、《论语》影响深远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则》。《论语》这本书的书名,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今天的我们,对其内容却多倍感陌生了。

而在古代的中国,《论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读书人没有不熟读的。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点:第一,自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官方认定的学说,研习儒家经典著作是每个读书人必须经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封建社会后期,“四书”的地位上升,《论语》逐步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如果一本书成为考试的“指定教材”,那它流传的广泛性和深入性都必然毋庸置疑。

第二,《论语》本身的价值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人原本仅仅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为什么能够脱离动物的属性而飞跃为人?原因就在于人创造了文明。文明不仅仅是指人拥有智力,会制造工具,而且指人拥有区别于禽兽的伦理道德。《论语》恰恰就是中国人公认的提升道德修养的经典。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生都在为“修、齐、治、平”这四个字努力。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自身品德的修养——修身——永远是最基础的。孔子本人就是伟大的道德楷模,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万世师表。孔子还“耻独为君子”,要把自己的道德修养辐射到身边的人,甚至无限远方。所以,孔子开设私学,设帐授徒,教诲弟子,让他人也实现道德上的提升,成为道德君子。

二、君子是怎样炼成的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简言之就两个字——君子。而这一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什么样的人是君子。讲的是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修养、德行。

第二,第二,如何成为君子。讲的是成为一名谦谦君子方式、途径。

由此,我给本课起了“君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个的题目。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忧道不忧贫;胸怀像大海;君子有三戒;胸中有天下。

(一)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论语·学而》

“君子”原本只是一个身份概念,指贵族。与君子相对应的是“小人”,指贱民。

但到了孔子这里,他把把君子的定义改变了。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只是身份概念,而应该是道德概念。只要道德修养高,就可以成为君子。从此之后,中国人心中的君子便主要指道德君子了,与其是否是有贵族身份脱离了关系。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讲的是君子不必刻意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吃穿住行过得去就行,能生存下来就行。那么,君子追求什么呢?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人应该有志于追求真理,不能也不必把一个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的人视为同道。孔子最看重的两位学生就是这样的“士”。

第一个是孔家班的“班长”兼“体育委员”、大师兄子路: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

衣:动词,穿衣。缊(读如运)袍:破烂的棉袍子。狐貉(读如合):华丽的皮袍子。

第二个是孔家班的学习委员、小师弟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凉水,住在穷巷之中,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窘迫,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儒家为什么如此强调穿衣、吃饭、住房这些物质需求不必在意呢?因为他们认为道德修养更重要。《孟子·告子上》中说:

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在孟子看来,心中应该充满仁义之道,充满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如果仁义充塞,英名广传,又何须锦衣绣服呢?仁义、英名不就是最好的衣服吗?这正如苏轼所说:“粗缯(读如增)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君子谋道不谋禄,忧道不忧贫。

另外,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不但重要,而且有乐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水:与汤相对。汤是热水,水是凉水。肱(读如宫):胳膊。

乐在其中,什么乐趣呢?

精神世界饱满带来的自足。

食物的意义的在于充饥,所以吃不必燕窝鱼翅。喝水的目的在于解渴,所以引不必

龙井毛尖。睡觉枕着胳膊就可以了,何必要求高堂华屋呢!

有人会问,孔子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当然,孔子也是人,高车驷马谁不愿,吃香喝辣谁不愿意,他本人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话。孔子也不是没有机会富贵,齐景公要封给他一块地,他推掉了,说无功受禄会寝食难安,换言之,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将富贵比作浮云,这个比喻绝妙。天上的浮云聚散无定,虚而不实。孔子把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视作浮云,说明他已经看透了富贵的本质。

以上是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一点拓展,回过头来看课文。

敏于事而慎于言。

工作勤奋,出言谨慎。孔子讨厌夸夸其谈的人,认为做事就应该积极主动,行必有果。话不要多,要言必有信。别整天一个磨叽嘴子。孔子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个父亲的深深赞同。他给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取名李敏,一个取名李讷。

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父亲对女儿的爱会超越过世界上所有与他有关的女人。而取名正是这种爱的直接体现。李敏与李讷的父亲是毛泽东。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但却偏偏选中《论语》来为女儿起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论语》的影响力。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还要好学,好学的途径就是靠近大道,接近有修养的人,不断改进和修正自己。

(二)胸怀像大海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开阔,坦坦荡荡。小人心胸狭窄,忧忧戚戚。程颐解释说:“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循理,遵循世间的大道,指君子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役于物,受外物牵制,指小人只能做外物的奴隶。

人处于世间,无非是做事和待人两面。在遭遇困境、误解时,君子和小人的做法不同。在遭遇困境之时,君子不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已经尽力,无愧于心,一片赤诚可对天地,所以君子会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人则不同,他们没有人生高远的目标,没有精神的寄托,心中的唯一牵挂就是名和利。一旦遭遇困难,他们就患得患失,愁眉苦脸。

遭到别人的误解时,君子胸襟开阔。因为他们知道错误不在自己,只是别人还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所以君子不记恨、不打击报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人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