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1.30 KB
- 文档页数:16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当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XXX。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头正响着鞭炮,万想别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内心马上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辞仪式之后,总想写点啥,一则讲讲自个儿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迟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啥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别胜写;二是遗体告辞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差不多简明扼要地讲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脚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别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别重复,计划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别见于或别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固然懂他,那是上学阶段,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不过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尽管别能讲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讲别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讲,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往后别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事情非常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别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如此,行为也是如此。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别厌,诲人别倦,何有于我哉!”两处基本上孔老夫子以为虽心憧憬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所以,我常常跟不人讲:“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别厌,诲人别倦,因此确是人之师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怎样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的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教学重点:1.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怎样的美德。
2.略读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感知文章自然真切、沉稳平实的“写话”风格。
教学时数: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余秋雨在《君子之道》中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位立德立言、宽厚待人的现代君子——叶圣陶先生,去看看作者笔下都记录了哪些关于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之事。
(板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他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语文学家。
二人相交多年,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痛心,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的生平。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3.知识链接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丁卯.(mǎo)商酌.(zhuó)慎.重(shèn)颠沛..流离(diān pèi)譬.如(pì)朦胧..(ménɡ lónɡ) 删.去(shān)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 (2)多音字率⎩⎨⎧ (shuài )直率(lǜ)效率累⎩⎨⎧ (léi )累赘(lěi )积累 别⎩⎨⎧ (biè)别扭(bié)告别 沓⎩⎨⎧ (tà)杂沓(dá)一沓 系⎩⎨⎧ (xì)维系(jì)系鞋带 作⎩⎨⎧ (zuò)振作(zuō)作坊(3)词语释义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语出《论语·述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是教育学者张中行先生回忆与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教学本文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与精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学生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本节课应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习叶老待人宽,律己严的品质;精读课文,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敬意。
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的方法,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习略读的方法,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看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她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遒劲有力,充满灵气。
今天,让我们跟随张中行先生,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魅力与风采。
二、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三、略读课文走近叶老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交流点拨:两方面: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回复信件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2、交流总结略读时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段内容的方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
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的大风暴来了,还见了一次给他贴的大字报,幸而这有如阵风阵雨,不到片刻就过去。
但交往总是不便了,何况其时我更是自顾不暇。
所以只能默祝老人能够如《尚书》所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一晃差不多十年过去,知道老人幸得安居,食住如旧,也就放了心。
其时我是依据七十年代初的什么文件,干校结业,因为妻室是有两只手,仍在城里吃闲饭的人,所以没有返城居住的权利,双肩扛着一口下了乡。
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
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更为突出,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
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
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这里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感觉,那是: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力量会比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方面;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是不成问题,因为: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
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
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