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相关推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华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
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篇1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华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华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华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华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华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华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华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华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华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华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化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该社会或该地区的基本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1. 社交礼仪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和个人权利的表达,因此在交往中会更加直接,讲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原则。
在会面时,他们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互致问候。
他们也喜欢喝酒和跳舞来增加气氛。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与人见面时应该先行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不要过于直接。
中餐时会互相推杯换盏,但不会喝酒过量或跳舞来增加气氛。
2. 文化内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个体权利和信仰自由,个人的品德成就和社交听闻比较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道德性和人文性,强调社交关系和亲情友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艺术水平比较重要。
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团结和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学习和成就,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推崇“内行不如己行,外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和国家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推崇“行行出状元”的原则。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修炼课外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 消费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
众所周知,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中,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的总和, 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上层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机构。
“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
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1 式上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中西方人在思维模思维方式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换句话说, 思维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结构型的,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的。
反映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则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喜欢以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则较喜欢以直白的方式来进行传意。
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为利义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则相反, 重义轻利或利义二者兼顾。
第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性和分析性。
差异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差异之四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具意会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极具直观性。
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 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意会,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
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
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
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它们的文学是惨不忍睹的简陋。
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
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
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各有利弊。
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西方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我们要抱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要抱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现民族性,突出时代性.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的往前;而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较固定,和保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是应当以继承为主.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重要的作用,否则中国早不叫中国了.但是,我们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东西一度采取了完全抛弃的方式,对传统的精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由于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金钱和利益方面,传统的东西更是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一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佳坡以及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时,我们才发现,产生于自己国家的精华思想并没有被我们所好好利用,反而是其他一些国家保存的更加完好.恢复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封建时期的状态和思想,而是将有利于我们的精华保留下来,不要让他在我们手中以创新等理由被抛弃.创新是应该的,没有创新,社会发展就不会有动力,但是缺少传统基础的社会,还叫中国吗?长期以来,部分人士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同起来表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中西方文化对比作文英语The Contrasting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WestThe world we live in is a tapestry of diverse cultures, each with its unique traditions, beliefs, and ways of life. Nowhere is this more evident than in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China and India to the modern societie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ese two broad regions have developed vastl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life, society,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lies in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foundations. The Eastern world, particularly India and China, has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 Hindu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These belief systems emphasiz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pursuit of inner peace and enlightenment. In contrast, Western culture has been predominantly shaped by the Judeo-Christian tradition, which places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 the concept of a personal God, and the struggle between good and evil.This divergence in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underpinnings has led to markedly different worldviews and approaches to life. Eastern cultures tend to be more collectivist,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the group and the greater good of society. Individuals are often expected to conform to societal norms and to prioritize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over their own personal desires. In contrast, Western cultures are more individualistic,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personal autonomy, self-expression, and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goals and aspirations.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reflec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daily life, from family structures to social interactions. In Eastern cultures, the family unit is often the cornerstone of society, with strong bonds between generations and a deep respect for elders and authority figures. In contrast, Western families tend to be more nuclear,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independence and individual pursuits.Similarly, the way people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can be vastly different. Eastern cultures often place a high value 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subtlet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social harmony. Confrontation and direct criticism are generally frowned upon, and individuals are expected to be attuned to the nuances of social cues and unspoken expectations. Western cultures,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be more direct and assertive in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self-expression and the open exchange of ideas.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extend to the realms of art,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Eastern art forms, such as calligraphy, ink painting,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ten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themes. Western art, on the other hand, has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classical Greek and Roman traditions, as well as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various artistic movements that have emerged over the centuries, such as Impressionism, Expressionism, and Abstract Expressionism.Furthermore, the contrasting approaches to time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 self are also significant areas of cultural divergence. Eastern cultures tend to have a more cyclical and holistic view of time,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is often seen as fluid and interdependent, with individuals viewed as part of a greater whole. In contrast, Western cultures tend to have a more linear and compartmentalized view of time,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individual achievement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goals.Despite these profound differences,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West are not monolithic or static. Eachregion is home to a diverse array of peoples, traditions, and perspectives, and there is a constant exchange of ideas and influ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the need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has become more crucial than ever.As we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our interconnected world, it is essential to approach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 an open mind, a willingness to learn, and a deep respect for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human experience. By embracing the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traditions of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we can gain a ric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work towards a more harmonious and inclusive global community.。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中外文化之间的对比中外文化的对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文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语言,充满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行的语言,则更倾向于简约和实用。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希望读者能对中外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语言的对比中文与英语这两种语言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的语法结构比英语更为复杂,而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简洁明了。
例如,中文中有很多发音相同的词语,但由于汉字的不同组合,这些词语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相比之下,英语的发音则更加规范,但同音异义词也存在。
此外,中文中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英语中则更多地使用短语和俗语。
二、食物的对比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菜以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著称,例如糖醋排骨、宫保鸡丁和麻辣火锅等。
中国菜注重食物的颜色、味道和质地的均衡,注重食物在口感和健康方面的平衡。
与之相比,西餐更注重菜肴的质地和营养成分。
其中的例子包括沙拉、烤牛排和焗蔬菜等。
西餐更容易吸收即可食用的食品。
三、文化的对比中西文化最重要的差异之一在于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了许多价值观,例如尊重家长、敬老尊贤和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这与基督教文化中的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时间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一种环流,注重过程和沉淀,而西方则更注重时间的线性和花絮,准时非常重要。
四、交际方式的对比在交际方面,中国人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
这种注重关系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而在西方文化中不太突出。
此外,中国人更害羞,更注重隐私,英国人则较为开放和直接。
在社交性质的场所(如酒店、社交活动等),中国人会更加谦虚、恭敬、礼貌。
然而,在英国社交场合中,人们更注重聊天,冗长的对话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感性的人更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为文化与语言、食物、习惯、价值观、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
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及交流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诗歌、绘画、戏曲、哲学等等,其中中国书法被誉为人类的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自古以来吸引了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的追捧,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与比较是一个非常长期而又广泛的过程。
本文将以“比较与交流”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一、中国书法与世界文明中的书法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与世界其他书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国外的书法中,西方书法多以字母和符号为基础,在形式上从来不动摇。
但是,中国书法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如楷书、草书、行书等。
同时,中国书法追求的是内在的灵魂和气韵,而不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与其他文明的书法相比,中国书法在技法、形式和内涵上与日韩等东亚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可以说,中国书法在东亚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见证东亚书法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
二、中国古代音乐与世界音乐中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音乐一直在各个方面为人们所追捧,奏响着各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中国古代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对比,可以发现在形式、音乐构成、乐器制作、音乐哲学、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与西方音乐不同,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情感和灵魂,强调音乐的韵味和激情。
中国古代音乐在形式上比较单调,并且在流传中也有严格的传承方式。
而西方音乐更为多元化,以不同的情感和风格在不同的文化中得到发展和推广。
三、中国古代哲学与世界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珍宝,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古代哲学有些是古代中国哲学和古代西方哲学的对比,还有些是和中东、印度等地区的哲学进行比较。
若将中国古代哲学与其它文化的哲学进行比较,会发现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为主导,主张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而西方哲学却更加注重外在世界的自由和无限发展。
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英文化对比调研报告中英文化对比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日益明显。
中英文化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对比特点,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中英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二、中英文化的价值观对比1.时间观念中国文化注重长远计划,强调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面子”和“情面”。
而英国文化则更注重时间的效率,十分强调准时等约定。
这源于英国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得到了高度重视。
2.个人与集体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家庭和社群关系。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益和个人价值被认为是重要的。
3.礼貌和礼节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礼貌和礼节,比如尊重长者和上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
而英国文化也注重礼貌和礼节,但更加强调平等原则。
4.教育价值观中国文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英国文化。
中国家长普遍期望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以便有更好的未来。
而在英国,虽然教育也很重要,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相对较低。
三、中英文化对比的影响1.商务交流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双方在商务交流中可能会出现误解和摩擦。
中方注重人情关系,英方则更注重合同和法律。
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双方需要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2.教育合作中英两国的教育合作具有相互借鉴的特点。
中国的高考制度注重记忆和应试技巧,而英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因此,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互补双方的优势,提升教育质量。
3.旅游体验中英两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中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英国游客,而英国的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则吸引了众多中国游客。
但由于文化差异,游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挑战。
相关的旅游服务和资源可以根据对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结论中英文化在时间观念、个人与集体、礼貌和礼节以及教育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对双方的商务交流、教育合作和旅游体验产生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提高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文化导入成了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交礼节上的不同:1. 称呼语:我们知道,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这种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
比如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王老师” “张护士”称为”Teacher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 s等。
再如“Uncle Wang”(王叔叔),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
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
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
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
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根系越繁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
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
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
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
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念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除了着重讨论表面上的差异,更应该深入探究其根源和本质。
一、思维方式中国人讲究“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强调整体性和平衡性。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逻辑和分析,还体现在实用和效率上。
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人们的文化习惯和行为准则。
比如,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劝酒,是为了表达诚意和情感。
而在西方社交场合,喝酒更多是为了享受和放松。
二、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个人的发展和成就并不是最高价值,更强调社会的和谐和家庭互助。
因此,许多中国人在择业时会优先考虑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在西方,个人的自由、声音和权利更受到重视。
比如,美国的“独立精神”和“民主自由主义”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观。
三、艺术表达无论是在文学、音乐还是绘画等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在中国文学中,强调画龙点睛的意境表达和人物塑造,而西方则更注重情节的起承转合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
音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最重要的是表达“意境”,而西方音乐则更强调旋律和和声。
绘画艺术也有一定区别,东方绘画强调自主意识,注重笔墨和意味,而西方绘画更强调真实感和线条表达。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历史、地理、宗教和哲学思想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交流和融合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的魅力。
中西企业文化对比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中西方企业文化比较成为常见话题。
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体系造就了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中西企业文化对比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价值观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上。
西方企业在追求效率、创新、竞争力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高度注重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个人价值观。
而东方企业则注重集体价值观,如家庭、信任、友谊、忠诚等。
同时,中西方企业对待时间的观念也有很大差异。
西方企业注重时间运用效率和行动力,在工作中强调时间管理与时间规划,强调deadline;而东方企业则较为看重时间沉淀,深化人际关系,不过分追求时间管理。
二、管理方式中西方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西方企业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在管理方面比较注重规章制度和制度化管理,强调员工个性发挥,鼓励派任工作,注重灵活性和快速应变;而中国企业则较为注重集体主义,注重管理的沟通和谈判技巧,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注重权力关系和等级差异。
三、沟通方式沟通方式也是中西企业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
在西方企业中,语言直截了当,注重信任,更注重目标和效率。
而东方企业则较为注重人际关系,更加注重隐喻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善于使用间接表达方式,减轻言语上的directness。
四、企业风格中西方企业在企业风格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企业更加注重市场化、轻资产管理,采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模式,注重员工自我发展和创新性。
而东方企业则注重家族企业文化、高度整合性的企业文化,注重快速扩展和资源整合。
总的来说,中西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在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交往中也具备着不同的灵活性。
对于不同文化的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和市场效益,需不断学习和吸取不同文化企业优势,创造具有跨文化和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适应全球化经济的需求和新的市场环境,才能在大的市场角逐中有胜算。
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作文The world is a diverse place, with a rich tapestry of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that have evolved over centuries. Two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influential civilizations are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While they share some common threads, there are also stark differen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way of life, value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ir respective peoples.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the key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se two remarkable cultures.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lies in the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underpinnings of each culture. Western thought has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Judeo-Christian tradition, with its emphasis on monotheism, the concept of a personal God, and the idea of individual salvation. This has led to a more individualistic worldview, where the focus is on the rights and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In contrast, Chinese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which promote a more holistic and harmonious view of the universe. The concept of the individual is often secondary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collective, be it the family, the community, or the nation.This philosophical diverg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social structures and values of the two cultures. Western societies tend to be more egalitarian,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personal freedom, individual achievement, and 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The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have traditionally placed a higher value on hierarchy, social harmony, and the role of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in shaping individual lives. Filial piety, the respect and obedience owed to one's elders and ancestors, is a cornerstone of Chinese culture, whereas Western societies generally place a higher premium on 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self-actualization.Another key difference lies in the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 has historically been more focused on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talents and skills. The emphasis is on fostering independent,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thinkers. In contrast,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has traditionally placed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mastery of classical texts,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formity and respect for authority. The goal is to produce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ho can contribute to the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the collective.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realms of art,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Western art and literature tend to bemore individualistic, expressive, and focu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natural world. Chinese art and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often reflect a more holistic and symbolic approach,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and spiritual virtues.In terms of architecture, Western building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focus on symmetry, grandeur, and the display of individual wealth and power.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contrast, is mor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Feng Shui, emphasizing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structures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have evolved and adapted over time, and there are many areas of convergence and mutual influence. In the modern era,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xchange have led to a blending of tradi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cultural hybrids.For example, the rise of China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 has resulted in a greater appreciation and adop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and the emphasis on work-life balance. Similarly, Western values andpractices, such as individualism, democracy, and scientific inquiry, hav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In conclusion, 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reveals a rich tapestry of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at have been shaped by centuries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evolution. While the two cultures may seem vastly different on the surface, they share a common human experience and a desir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our place in it. By embracing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and engaging in cross-cultural dialogue, we can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complexity and beauty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全球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对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文化及其传播一、全球化问题的两种认识在全球化问题上始终存在两种主要认识和态度。
一是把全球化看作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期和一种普适的进化过程,在政治上表现为民族国家及其职能的消弱和相互间依赖的加强;经济层面上表现为跨国公司与跨国金融的大规模运行从而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得到优化配置,在文化层面表现为信息传播的空前活跃以及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的盛行;另一种认识与态度是批判性的,把全球化看成是西方文明的新一轮全球扩张,即资本主义新一轮全球扩张导致世界性的不平衡与不平等格局的加剧,其中所体现的不过是资本永无止境的欲望。
二、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两种观点1. 萨义德与汤林森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争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汤林森认为, 当前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主要涉及四个层面的内容: 作为“媒介帝国主义”的话语、作为“民族国家”的话语、作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和作为批判现代性的话语。
我们借用汤林森给出的这一框架介绍汤林森和萨伊德两位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针锋相对的争论。
(1)作为“媒介帝国主义”的话语大多讨论文化帝国主义的学者都认为, 帝国主义依靠大众传媒传播、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汤林森:媒介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 媒介只是中性地、客观地传播信息, 并不存在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于第三世界的问题; 另一方面, 读者和观众有足够的自主性来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萨义德:在媒介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对现代媒介是否拥有同样的控制权, 以及帝国主义国家是否有意识、有预谋地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
而在这一点上, 萨义德认为, 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 作为“民族国家”的话语就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话语而言, 它指涉的主要是这样一种观点: 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不均衡, 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过去曾经受到、而且现在仍在受着帝国主义文化的威胁。
汤林森认为所谓的“文化威胁”论并不存在。
在他看来, “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概念, 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都充满了矛盾。
事实上, 大多数民族国家根本就没有同质的文化实体, 相反, 其内部充满了不同的氏族( ethnic) 文化或地域( regional) 文化的抗争与冲突。
因此, 汤林森非常赞同当代学者安德森的看法, 认为民族国家与文化其实是“想象出来的共同体”( Imagined Community) , 其本质乃是一种心理现象: 一种寻求互相认同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 萨义德同意汤林森的“文化开放论”与“文化交融论”。
因此, 他诚挚地呼吁文化上的“国际主义”。
萨义德也注意到, 不管是殖民时代, 还是冷战结束以来, 他所期望的文化之间的平等交往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俯视东方, 东方从来就没有获得过和西方平等的对话身份。
因而萨义德号召第三世界抵制西方世界的扩张。
其目的并不是以“西方主义”来对抗“东方主义”, 而是改变前宗主国与殖民地、主流与边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3)、作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汤林森主要反驳了一种功能论的说法:即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先锋, 其目的是通过文化层面的“同质化”, 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他看来, 上述理论的错误首先在于颠倒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是经济决定文化而不是相反, 只有在人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物质基础得到建立后才有“文化”可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不可能是经济的先锋。
其次, 如果是文化社群自觉、自主地选择了资本主义, 那么即使资本主义的确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后果, 那么也没有理由对资本主义进行批评。
萨义德:汤林森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自主性, 萨义德却正好相反。
他认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 从一开始就是以文化的扩张为条件的。
萨义德主要考察了欧美“东方学”的产生与帝国主义扩张之间的内在关系。
欧洲的东方学研究一直与欧洲诸国此消彼长的斗争有关。
萨义德还注意到, 在整个殖民时代, 西方世界许多“高尚”的文化现象都打上了帝国主义的印记,有时这些印记是暗藏着的。
所以他强调“对位阅读法”:即不局限于作品的表层含义, 而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4)、作为批判现代性的话语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批判现代性的话语: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观点: 现代性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物质财富、科学理性和民主自由, 另一方面带来了异化、无序以及工具理性的“铁笼”。
正是这样,现代性在冷战以后以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迅速地向全球扩张, 以致于第三世界不得不接受“现代性的诅咒”: 不但在经济上要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也要纳入源自西方的叙事模式。
汤林森: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是个不争的事实, 却不能证明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
他指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帝国主义已经被“全球化”所取代。
萨义德:在当前的世界秩序中, 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的冲突仍然触目惊心, 因而全球化、人类一体化的预测要么是某些理论家粉饰现实的违心之论, 要么是善良知识分子的痴人说梦。
(5)、两种看法的渊源两人采取的方法差异:汤林森主要采用的是解释学的方法。
萨义德采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正是萨义德和汤林森的差异所在: 汤林森以解释学为理据, 更多地强调文化交往中的平等关系, 而萨义德受葛兰西和福柯理论的影响, 更多地关注文化交往中帝国主义霸权的隐秘运作方式。
两人的本体论差异: 回答“谁在说话?”的问题时两人的立场不同。
葛兰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东方人,汤林森是发达国家代言人;二者分属不同的知识分子类型。
三、支持文化帝国主义存在的辩护1、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之一——好莱坞影像中的“东方主义”思维何谓“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之作过明确界定:东方主义“不是表达了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 世界进行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甚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
它“与帝国主义强力有着特殊的历史关联”。
萨义德指出“: 东方主义”是“建立在关于‘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
凡是以东方与西方这一基本二分法作为起点的对东方、东方人、东方习俗、东方“心性”、东方命运等等进行本质主义陈述的写作都属于东方主义。
西方电影关于功夫、伦理、侠客、中医、玄学、暴力美学等正是“东方主义”的典型表现。
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主义”(3).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电影的“东方主义”新动向西方国家以美国文化产业为首,通过商业文化输出,把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推销到世界各个角落,逐渐形成文化霸权。
在“全球化”时代,“东方主义”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减弱。
自从穆斯林世界被贴上美国头号敌人的标签之后,“阿拉伯”就与“恐怖主义”联系到了一起。
华人好莱坞电影的“自我东方化”的色彩。
“自我东方化”即东方人以西方人论述东方的逻辑为参照和出发点,固化和本质化“东方主义”的行为和话语表达。
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华人电影可以说明这种趋势。
“自我东方化”已经成为东方导演把影片推向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
“沉默的他者”不再沉默,转向迎合而不是挑战或推翻西方人固有的想法。
(2)典型的东方人将东方典型化有两个用处:一是方便西方对东方的把握;二是这种典型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那就是对东方的敌意。
负面的东方形象传达了西方对东方的看法与态度。
固定秩序“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黑人女性”强调缺失,强调秩序,这些都是将东方人典型化的惯用手段。
西方需要这些典型来强调他们的中心位置,将东方边缘化,并且使他们将东方的一切活动合理化。
3、新时代的东方主义《明日帝国》促使电影对东方形象作出修正的原因,第一,在欧美社会中面临着数量越来越大的非白人移民,他们的反对声音不容忽视。
其次就是票房表现。
电影中负面的东方形象令日渐清醒的东方观众反感,电影制作者在考虑利润的前提下,不得不推出貌似正面的他者形象,更标榜在他者形象上前所未有的真实塑造。
007电影一向以其敏感的时代触觉见称。
在《明日帝国》中,它带出了潮流元素:媒体的力量。
同时,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因为在电影中,在中国成立办事处是媒体大亨卡佛的目标。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两股力量的交织:一是要维护东西方的差距,二是对中国发展的担心。
进一步考量,由于中国的庞大票房,电影不得不对林慧这个角色有一番斟酌。
观众看到的林慧,正是一个折衷的东方人物形象。
“所有的对于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等的看法我都称之为显性东方主义。
任何关于东方的知识的改变都仅限于显性东方主义的改变,隐性东方主义是不变的,稳定的,永恒的”。
四、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存在的辩护1、不开放不足以成文化——关于全球化中媒体保护与媒体开放政策(1)限制性保护与扶植性保护限制性保护:对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展示进行控制;通过限制进口对国内产业进行鼓励和扶持的策略;关税和限额是限制性保护的常见形式;扶植性保护:意在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同国外竞争的实力。
通过资助和补贴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2)媒体保护主义的根源媒体保护主义以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为前提,来自对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本国文化完整性受损的恐惧;保护性政策常常与决策者的既得利益有关,政府精英除了实践他们自己的信念之外,也必须归纳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甚至充当他们的代言人;不平衡的文化交流容易引发媒体保护,对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担心不限于发展中国家,某些发达地区例如加拿大和西欧,也采取了若干媒体保护主义。
是一种精英主义文化观:认为大众对文化难有正确的判断。
典型:中国,加拿大,西欧文化帝国主义是其代表理论,与强媒体效果模式相对应(3)媒体开放政策的根源自由贸易政策是对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分配有效性信念的一种体现。
赞成自由贸易的观点认为:文化产品的国际流通和普通产品流通无异,并对个人自行选择文化有更多的信心和尊重。
典型:韩国,日本,香港自由贸易政策对外国媒体的冲击有更加客观的评价;本地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斯特劳哈尔的文化接近性,即受众对和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熟悉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被理解和产生共鸣。
文化开放主义倾向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4)全球化时代的媒体政策全球化给保护主义带来极大问题,保护主义的政策越来越失效,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扩张、技术进步以及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加速全球化的过程。
全球化与本地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外国文化会丰富本国文化。
(5)媒体开放政策的成功实践——一个极端开放的案例媒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假设,是采纳开放政策纵容外来文化会引发本土文化的激烈变革,香港足以证明这种恐惧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