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及其设计、制备、优化
- 格式:ppt
- 大小:650.50 KB
- 文档页数:34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新编生物工艺学设计题目: 培养基优化设计院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姓名:学号:2专业班级:08生物技术指导教师:关现军2011 年6月3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1.摘要················································页码2.关键字··············································页码3.设计背景············································页码3.1培养基简介···········································页码3.2培养基优化设计的重用意义····························页码4 设计方案·················································页码 4.1原材料制备···········································页码 4.2菌种的选择···········································页码 4.3营养因子的比例设·····································页码4.4理化条件控制············································页码4.5总工艺流程列叙········································页码5 预期结果················································页码6 方案实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页码7 设计感受·················································页码7.1 关于本方案···················································页码 7.2 关于自我·····················································页码8参考文献··················································页码.1 摘要以改良MRS发酵培养基为墓础,选择玉米浆、牛肉膏、乳糖、番茄汁、际蛋白陈等7个营养因子增菌培养乳酸菌进行优化。
植物组培培养基及其配制培养基好比土壤,是组织培养中离体材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
因此,在组织培养基的各个环节中,应着重掌握培养基,了解它的组成和配制方法。
一、组成培养基的五类成分目前,大多数培养基的成分是由无机营养物、碳源、维生素、生长调节物质和有机附加物等五类物质组成的。
1.无机营养物无机营养物主要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部分组成,大量元素中,氮源通常有硝态氮或铵态氮,但在培养基中用硝态氮的较多,也有将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使用的。
磷和硫则常用磷酸盐和硫酸盐来提供。
钾是培养基中主要的阳离子,在近代的培养基中,其数量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而钙、钠、镁的需要则较少。
培养基所需的钠和氯化物,由钙盐、磷酸盐或微量营养物提供。
微量元素包括碘、锰、锌、钼、铜、钴和铁。
培养基中的铁离子,大多以螯合铁的形式存在,即FeSO4与Na2—EDTA(螯合剂)的混合。
2.碳源培养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它们的光合作用较弱。
因此,需要在培养基中附加一些碳水化合物以供需要。
培养基中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蔗糖。
蔗糖除作为培养基内的碳源和能源外,对维持培养基的渗透压也起重要作用。
3.维生素在培养基中加入维生素,常有利于外植体的发育。
培养基中的维生素属于B 族维生素,其中效果最佳的有维生素B1、维生素B6、生物素、泛酸钙和肌醇等。
4.有机附加物包括人工合成或天然的有机附加物。
最常用的有酪朊水解物、酵母提取物、椰子汁及各种氨基酸等。
另外,琼脂也是最常用的有机附加物,它主要是作为培养基的支持物,使培养基呈固体状态,以利于各种外植体的培养。
5.生长调节物质常用的生长调节物质大致包括以下三类:(1)植物生长素类。
如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
(2)细胞分裂素。
如玉米素(Zt)、6-苄基嘌呤(6-BA或BAP)和激动素(Kt)。
(3)赤霉素。
组织培养中使用的赤霉素只有一种,即赤霉酸(GA3)。
二、常用培养基配方及其特点1.常用培养基配方组织培养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培养基的选择。
方法一:LB培养基、平板保存的工程菌HB101/pJJ-rhIFNα2B、Amp、酵母提取物、蛋白胨、10×SAE、100×MgCl2、100×TES、Tris、HCl10×SAE配方(1L):KH2PO410g、K2HPO4·3H2O52.4g、NH4Cl10g、K2SO426g100L【步骤】种子制备:1、取100mLLB培养基加入到一无菌的500ml三角形中,同时加入100μl100mg/ml的Amp。
2、接种甘油管保存的工程菌HB101/pJJ/rhIFNα-2b100μl,使工程菌分散于培养液中。
3、盖好试管,在摇床上以220rpm的速度,于37℃培养至对数中期(约5小时)上罐准备:1、配置500ml10×SAE2、配置发酵培养基(3L)称取胰蛋白胨30g,酵母提取物90g,加入2.64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后加入300ml 10×SAE、30ml100×MgCl2、30ml100×TES。
3、将培养基加入到5L发酵罐,插入pH、溶氧电极和温度探头,装上空气过滤膜,包扎好后放入灭菌锅中,同时放入一瓶250ml30%磷酸(调pH用),于1.05kg/cm2高压下蒸汽灭菌30min。
4、待灭菌结束后,将发酵罐放在冷却底座上,开启发酵罐控制系统,联接好冷凝水、空气线路。
5、控制pH=7.4,在转速650r/m、通气量3L/min 定D.O.为100%于自动控制发酵罐上37℃发酵22小时。
6、当培养基温度冷却到37℃后,接入制备好的种子7、从接种完时刻起,每两小时取适当量样品,其中取1ml用于测菌体浓度(A600nm);另取1ml加入到一称过重ep管中,12000rpm离心,小心取出900μl上清用作测菌体浓度的空白,甩干后再次称重,计算菌体湿重,按每8.3mg菌体湿重加入300μL水重悬菌体,冻于-20℃备用。
2021保加利亚乳杆菌增菌培养基的优化和制备范文 0、引言 近年来,酸乳制品因其具有保健、长寿、美容以及医药应用的效果而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是用于酸乳发酵的主要菌种之一,其通过发酵鲜奶产酸、产胞外多糖以及风味物质,赋予酸奶独特的风味、良好的质地和细腻的口感. 同时,其具有调节人体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功能、抗癌抗肿瘤等重要的生理保健功能,因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酸乳生产中,开发高活性、低成本酸奶直投式发酵剂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而该工作首先必须获得能够使乳酸菌快速生长的增菌培养基. 乳酸菌增菌培养基的研究国内外具有不同的方法. 如程艳宇等人,通过优化MRS培养基中Mg,Mn和Fe3种微量元素的配比,实现了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增殖.刘海燕、吕加平等人使用番茄汁、胡萝卜汁、啤酒等物质对植物乳杆菌等乳酸菌进行了增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安莉等人以17种氨基酸与牛乳的复合物为主要材料,研究了氨基酸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的影响,证明丝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与牛乳复合时对保加利亚乳杆菌促生长作用明显.ClaireL.V.、周景欣等人经过体外试验、临床研究发现,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等对人体肠内乳酸杆菌均有明显的增殖作用. 另有研究者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不同蔬菜来研究蔬菜对其增殖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课题组前期从牛乳发酵剂中筛选获得了能显著降低羊乳膻味和改善羊乳质地的发酵菌株,并对其凝固羊乳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添加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等适宜菌株研究了羊乳发酵的条件. 本文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LB)为试验菌株,以基础培养基为基础,通过PB实验设计方法,对7种碳源/益生元和8种氨基酸进行了筛选,以期获得影响LB增菌的碳源/益生元和氨基酸,为进一步优化保加利亚乳杆菌增菌培养基和制备直投式酸羊奶冻干发酵剂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种及培养基 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由本实验室前期分离筛选,适宜用于羊奶发酵.MRS培养基:青岛高科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液体培养基用于LB的活化,琼脂培养基用于其计数.LB发酵基础培养基:葡萄糖5.43g,蛋白胨0.98g,磷酸氢二钾0.59g,蒸馏水100mL,pH值6.4~6.6.118 ℃灭菌15min.用于LB的基础培养. 1.1.2主要试剂及仪器 实验中各种糖类、氨基酸以及上述培养基中所用试剂均为生化试剂级.DH5000AB型电热恒温培养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SW-CJ-1F无菌操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DH5000AB电手提式蒸汽压力灭菌器:江阴滨江医疗器械厂;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PB-10酸度计:赛多利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菌种活化及培养 MRS培养基经118℃灭菌15min,放于冰箱备用.取保加利亚乳杆菌(LB)的冻干菌粉,在无菌条件下,以2%的接种量接种于MRS培养基中,37℃下恒温培养24h.镜检确定无杂菌,再重复转接3次至活力稳定,即可达到活化目的. 1.2.2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基优化本实验采用 PB设计进行分类筛选,以LB发酵基础培养基为培养基,优化碳源(乳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水苏糖及菊糖7种)、氨基酸(羟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及谷氨酸8种).以上实验接种量均为3%,35℃培养20h后,测定其pH、OD值及活菌数.每组做3个平行,以活菌数为响应值,确定最优的碳源及氨基酸. 1.2.3菌体浓度测定 (1)活菌计数法:采用固体MRS培养基,梯度稀释平板计数法分别对LB进行计数. (2)分光光度法:取增菌培养液,以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为对照,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下比色而得. 1.2.4培养液pH值的测定 采用PB-10酸度计,室温下直接测定发酵液pH值,每份3个平行. 1.2.5碳源/益生元影响因子的筛选 选取N=12的PB设计,以葡萄糖(X1),乳糖(X2),低聚木糖(X3),低聚果糖(X4),低聚半乳糖(X5),低聚异麦芽糖(X6),水苏糖 (X7),菊糖(X8)8个因素为考察对象,并以活菌数(Y)为响应值,各因素分别取高(+)、低(-)两个水平,低水平设置为原始的培养条件,高水平是低水平的2倍,12次试验中,菌体均在35 ℃下培养20h后,测定其pH、OD及活菌数,每组设3个平行.各个因素的编码水平见表1所示. 1.2.6氨基酸影响因子的筛选 菌体的生长除了碳源外,还需要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它们能对菌体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采用9因素两水平、N=12的实验设计,对羟脯氨酸(X1)、精氨酸(X2)、亮氨酸(X3)、丝氨酸(X4)、天冬氨酸(X5)、酪氨酸(X6)、谷氨酸(X8)、苯丙氨酸(X9)等进行研究.其中(X7)是虚拟项,以减少误差.活菌数(Y)为响应值,筛选出影响较大的因素.35℃下培养20h后,测定其活菌数及pH,每组设3个平行.各个因素的编码水平见表2所示. 2、结果与讨论 2.1碳源/益生元影响因子筛选结果分析 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3所示.OD和pH作为参考值,活菌数为响应值. 所示. 结果显示,各个因素对LB生长的影响强弱为:X1>X8> X4> X6> X2> X5> X7>X3.其中X1(p=0.033)是影响LB生长的显著因素,X4(p=0.091)、X8(p=0.061)均为重要因素.X1、X4、X8对LB生长影响均呈正效应(如图1所示). 上述结果中菊糖、低聚果糖对LB的增菌影响与周景欣、吕利军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均对乳杆菌具有增菌作用;葡萄糖、乳糖的增菌作用与史媛英的研究结果有差异,本实验中葡萄糖的影响更加显著,乳糖的作用较小且呈负效应(T=-1.265),这种差异可能是菌种不同所导致. 2.2氨基酸影响因子筛选结果分析 试验设计和结果见表5所示,分析时以活菌数为响应值. 根据SAS软件分析得到图2,由图2可知,剔除X7虚拟项后的八个因素,其中前三个因素即谷氨酸(X8)、羟脯氨酸(X1)和酪氨酸(X6),条带较长,即对LB生长的影响较大.且X1、X6对响应值Y呈正效应,而影响最大的X8则呈负效应(T=-1.005),如图3所示.上述结果与安莉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在本实验中丝氨酸、赖氨酸的影响相对于谷氨酸、羟脯氨酸和酪氨酸较小,且亮氨酸呈负效应. 3、结论 采用PB实验设计,从7种碳源/益生元和8种氨基酸中分别筛选出显著影响保加利亚乳杆菌增殖的因子. 结果表明,葡萄糖、低聚果糖、菊糖、酪氨酸和羟脯氨酸等有利于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概率水平>90%,且对菌体的累积呈正效应,其中影响最显著的碳源为葡萄糖(p=0.033),概率水平>95%;谷氨酸的添加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直投式酸羊乳冻干发酵剂制备中其添加量受到限制.。
微生物培养基一、培养基的定义培养基通常指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广义上说,凡是支持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介质或材料均可作为微生物的培养基。
二、培养基配制的原则1.营养物质应满足微生物的需要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应恰当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4.根据培养的目的三、培养基的类型1.按纯度分类(1)合成培养基优点是:成分已知、精确、重复性好。
但价格较贵,培养的微生物生长较慢。
适用于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生理、遗传育种及高产菌种性能的研究。
(2)天然培养基优点是配制方便、经济、营养丰富,但是,它的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稳定(受产地、品种、保存加工方法等因素影响)。
常见的天然培养基成分有:麦芽汁、肉浸汁、鱼粉、麸皮、玉米粉、花生饼粉、玉米浆及马铃薯等。
实验室常用牛肉膏、蛋白胨及酵母膏等。
(3)半合成培养基由部分天然材料和部分已知的纯化学药品组成。
特点是配制方便,成本低,微生物生长良好。
发酵生产和实验室中应用的大多数培养基都属于半合成培养基。
2.按状态分类(1)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是指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配制而成的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此外,固体营养物(如麸皮、米糠、木屑、土豆块、玉米粉)与水和盐等混合构成的疏松状培养基也属于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很多用途,例如它可用于菌种分离、鉴定、菌落计数、检测杂菌、选种、育种、菌种保藏、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效价测定及获取孢子等。
在发酵工业中常用固体培养基进行固体发酵(2)液体培养基各营养成分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水溶液或液体状态的培养基称为液体培养基。
工业上绝大多数发酵都采用液体培养基。
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研究和获取大量菌体是也常利用液体培养基。
(3)半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是指琼脂加入量为0.2-0.5%而配制的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有许多特殊的用途,如可以通过穿刺培养观察细菌的运动能力,进行厌氧菌的培养及菌种保藏等。
实验一微生物(酵母)的培养基优化(指导教师:汪文俊熊海容王海英肖新才实验员: 张继泰) 一.实验目的:掌握微生物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确定方法,学会对已确定菌种确定实验室发酵工艺。
二.实验原理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有比浊法和直接称重法等。
由于酵母在液体深层通气发酵过程中是以均一混浊液的状态存在的,所以可以采用直接比色法进行测定。
三.仪器与试剂全恒温振荡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槽、天平、电炉。
试剂为葡萄糖、蔗糖、酵母浸粉、KH2PO4。
四.实验方法(1)、培养基的配制(见表1,2)表1 正交表试验设计因素水平葡萄糖蔗糖酵母膏KH2PO41 1.0 0.0 0.5 0.52 2.0 1.0 1.0 1.03 3.0 2.0 2.0 2.0表2 正交表实验方案编号葡萄糖(A) 蔗糖(B)酵母膏(C)KH2PO4(D)生物量(OD)h12h24h36h48h60h1 (1) (1) (1) (1)2 (1) (2) (2) (2)3 (1) (3) (3) (3)4 (2) (1) (2) (3)5 (2) (2) (3) (1)6 (2) (3) (1) (2)7 (3) (1) (3) (2)8 (3) (2) (1) (3)9 (3) (3) (2) (1)(2)将上述培养基配制好以后,每250 ml三角瓶装入培养基100 ml,于121℃下灭菌30 min,冷却。
(3)冷却后接种(接种量为5%),置于28℃培养箱进行培养。
(4)测OD值:将接种0 h、12 h、24 h、36 h、48 h、60 h不同时间的菌悬液摇均匀后于560nm波长、1cm比色皿中测定0D值。
比色测定时,用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空白对照,并将0D值填入表中,最终确定最佳培养基的组成及发酵时间。
五.思考题(1)比浊计数在生产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2)本实验为什么采用560nm波长测定酵母菌悬液的光密度?如果你在实验中需要测定大肠杆菌生长的OD值,你将如何选择波长?实验二紫外线的诱变育种(指导教师:汪文俊熊海容王海英肖新才实验员: 张继泰) 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
原种培养基的制备实验报告引言:原种培养基是一种用于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培养基,可以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使微生物能够生长繁殖。
制备原种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步骤,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实验旨在制备一种适合细菌培养的原种培养基,并对其配方和制备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材料与方法:1. 配方:原种培养基的配方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一般包含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组分。
本实验采用的原种培养基配方如下:- 葡萄糖:10g/L- 酵母提取物:5g/L- 蛋白胨:5g/L- 柠檬酸钠:2g/L- 磷酸二氢钾:2g/L- 硫酸镁:0.5g/L- 氯化钠:5g/L- 硫酸亚铁:0.01g/L- pH调节至7.02. 制备过程:(1) 将葡萄糖、酵母提取物、蛋白胨、柠檬酸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氯化钠、硫酸亚铁分别称取所需质量,并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
(2) 搅拌均匀,使各组分充分溶解。
(3) 使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并进行调节,使其达到7.0。
(4) 将培养基溶液倒入无菌烧瓶或试管中。
(5) 高压灭菌,条件为121℃,压力为15 psi,持续20分钟。
(6) 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即可使用或密封保存。
结果与讨论:根据上述方法制备的原种培养基具有以下特点:1. 营养丰富:原种培养基中含有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需求。
2. pH适宜:通过调节培养基的pH值至7.0,使其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3. 稳定性高:经过高压灭菌处理后,原种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已被杀灭,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4. 制备简便:本实验采用的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制备。
然而,制备原种培养基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配方中的成分需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可能有所差异。
其次,制备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真菌的污染。
制备培养基的步骤
1 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是生物分析或制备的基本材料,它以特定的成分和比例组成,能够满足细菌生长所需的条件。
根据其成分特点,培养基可以大
致分为通用培养基和特定培养基。
通用培养基一般包括牛奶根培养基、混合性培养基和凝胶培养基
三种。
牛奶根培养基是用大肠杆菌漂白的牛奶和蔗糖混合准备的,主
要用于繁殖大肠杆菌和其他有衣菌,接种率较高且保护作用好;混合
性培养基是以牛奶根培养基为基础,在其中添加多种营养因素,扩大
其适应细菌种类的范围;凝胶培养基则是将牛奶根培养基加入胶体,
当凝固后,即可复悬在胶体上,此时便可用于细菌繁殖。
特定培养基主要包括柳氏培养基、塞氏培养基和布洛克培养基等。
柳氏培养基多用于进行古菌培养;塞氏培养基则可以满足肠道细菌的
繁殖;布洛克培养基只制备某一种细菌,而不适合其它细菌的生长和
繁殖。
2 培养基的制备步骤
培养基的制备要经历三个阶段:配方设计、配制加工和检测验证,只有在每一个步骤完成后,培养基才能达到规范,安全且质量合格的要求。
首先,研究人员要根据细菌所需的养分,进行配方设计。
其次,根据配方,制备物料并采用严格的清洁消毒措施,加入恰当的温度和pH值,按要求进行调配;最后,完成制备后,应进行多次检测,以确定其中所使用的物质是否满足有关规定,排除存在的异常因素。
总之,培养基的制备既关系到研究的精准性,也关系到研究的安全性,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的条件有限,严格依照工艺要求,按步骤紧密跟进,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