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
- 格式:docx
- 大小:22.48 KB
- 文档页数:5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和掌握比较长短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长短的基本概念2.教学难点:学生在比较长短时的思维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短的卡片、尺子、实物(如铅笔、书等)2.PPT或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5分钟)1.导入问题:请同学们看看手中的两根铅笔,哪根长?哪根短?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实物感受长短的区别,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3.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说出来,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容词表达出长短不同的程度,如"长、短、较长、较短"等。
Step 2 比较长短(25分钟)1.出示长、短的卡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归纳长、短的特点,并用口头或书面记录下这些特点。
3.让学生用尺子比较实物的长度,观察记录下来的结果,并与归纳的特点进行对比。
4.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观察和比较不同实物的长度,并归纳出规律,然后让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在黑板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Step 3 拓展探究(30分钟)1.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教室内的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教室的门柱、窗帘等。
2.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比较长短的知识,将教室内的物体按照长度进行排列。
3.鼓励学生自己选取两个物体进行比较,找出其他同学不同的看法,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4.放大延伸: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如用手指节、铅笔等,使学生在不同场景中运用比较长短的知识。
Step 4 巩固与评价(10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长短,并给出理由。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长和短的概念,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2. 学会用手指和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学会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排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 认识长和短的概念,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2. 学会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排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会用手指和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询问学生掌握的物品的长短。
2. 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用手指和尺子测量物品的长度,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描述物品的长度。
二、讲解1. 出示一个长度适中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指测量其长度,然后比较大小。
2. 引导学生用尺子来测量物品的长度,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尺子的单位是厘米。
3. 让学生模仿老师或同学的动作,用尺子测量教室内其他物品的长度,然后采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描述它们的长度,把它们排成一个从短到长的序列。
4. 教师发现学生可能在“一”的叫法上存在问题,由此让学生能够发现空间物品的不同,熟练掌握长度的比较,进而提高判断与感知能力。
三、练习1.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各自手指的长度并排序。
2. 分发作业本,让学生自主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
四、反思1. 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 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和练习情况。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要介绍。
【拓展建议】1. 可以要求学生外出寻找更多的物品,用尺子来测量并比较它们之间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可以选用学生家庭中较为普遍的物品,围绕它们进行练习,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年级比长短数学教案3篇一班级比长短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2、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惜小动物的教育教学难点: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
教具预备:计数器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32+5 42+7 84-4 75-375+2 64+3 72-2 38-3 45-( )=42 96-( )=9139-( )=31 49-( )=42二、新授:1、预备挂图。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惜动物的教育。
3、小组活动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4、引导学生提问题。
(1)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2)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据题意列式计算5、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a)学生小组内用计数器探究计算的方法。
(b)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算出得数的6生说出算法。
7练习。
26+10 86-20 37-20 26+20 74-20 34+40三、小结。
板书:青蛙吃害虫56+30=86 56-30=26一班级比长短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P56、P57页8和9的加减法教学目的: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洁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重点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教学预备:课件一、创设情景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二、探究学问1、8的加减法A、独立思考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出示课件聪慧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小学数学教课设计: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长短》教课设计范文教课内容:教科书 9 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 题。
教学要求:1.经过学生察看,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育学生操作、察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育学生爱惜学具的优异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领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课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学具任务:1.十二袋不一样的物件。
2.两支不一样颜色、不一样长度的铅笔。
教课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指引察看讲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沟通、报告(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沟通(3)学生报告。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指引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 ng du ǎn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 : 经过察看,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发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
3.小组报告。
[ 经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端儿都不对齐。
进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因为察看、比较的方法不一样,会得出不一样结论,只需有道理,教师就赐予一定。
)4.揭露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论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仍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指引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比长短》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详细介绍: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教具、学具准备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教学设计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a.问:你发现了什么b.小组交流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chng长、duǎn短)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1.提问:你是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a.看出来的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c.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巩固练习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整理学具[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提出要求: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后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全课小结(略)专家评析《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较的其他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不同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b.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准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出示两枝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操作、试说探索新知不要怕学生说不准要求不宜过高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比什么都可以。
小学数学教案比长短
教学内容:比的长短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并能够用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运用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图片、不同长度的物体、比较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几张拥有不同长度的物体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描述,引出“长”和“短”两个概念。
二、引入比的概念
教师用比较词语卡片展示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如“比较长”、“比较短”,并用实物进行示范和练习。
三、学习比的表达方式
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两种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四、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几组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用句子进行描述,巩固学生对比较词语的运用。
五、课堂讨论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互动交流。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回家观察身边物体的长短,并用练习中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七、复习提醒
提醒学生下节课要记得带来观察好的物体长度,并做好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引入了比的概念,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来理解“长”和“短”,并
能够用适当的比较词语进行描述。
通过观察、练习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比的概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案网权威发布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更多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
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áng长、duǎn短)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
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了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长短、比高矮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矮,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高和矮是比较出来的。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
4、通过学习,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两枝不同长短、不同颜色的铅笔、两根长短不同的绳子、各种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动物乐园要举行化妆舞会,小动物们都急急忙忙赶来了,大家都到齐了。
熊猫主持宣布:要小动物们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进入会场。
小动物们都你争我抢的要先进去。
小鸟要先进去,其他动物都反对说,你在空中飞,你最高;小猴子也要先进去,小熊说你比我高,现在你倦着身子呢……。
大家争执不休,这可急坏了熊猫。
小朋友,你能替熊猫想个办法吗?二、学习新知1、学生交流、汇报,找出比较高矮的方法。
(1)①小组讨论②汇报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出,让它们站在同一位置来比较,这样对小鸟很公平,其他动物也无可争辩;另外,在比较高低时,身体要站直,不能倦曲着,这样对小熊和小猴来说也比较公平。
③刚才咱们通过比一比(揭示课题)使小动物们都高高兴兴地进入了会场。
(2)、现在咱们也来比谁高老师先和一名同学比,再和另一名同学比。
(两位同学个子差不多)师:通过老师和这两位小朋友比个子,你知道了什么?生:老师高,学生低。
师:对!这个我们通过观察也能知道。
生:我还知道刚才这两位小朋友赵清高,徐金低。
因为赵清到你脖子那儿,徐金到你衣服的第一个扣子处。
师:真了不起!你能借助老师来知道这两位小朋友的高低。
(3)、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四人比较高低,看哪一组比较的快,咱们让比较快的一组上前也来介绍他们的好方法。
A、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B、小组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生:两个同学把鞋脱掉,背靠背地站在一起就能比出谁高谁矮。
《比长短》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比长短》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教具:长短不一的棍子、绳子等实物;PPT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长短不一的棍子或绳子。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如“小兔子找最长的胡萝卜”,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找出最长的胡萝卜,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长短。
2. 新授部分(1) 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棍子或绳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棍子或绳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长度不同。
(3) 教师演示如何比较两根棍子的长短,然后请学生模仿操作,感受比较的过程。
(4) 教师再出示多根棍子或绳子,让学生尝试比较它们的长短,并分享自己的比较方法。
3. 巩固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比较长短的实际问题,如“哪支铅笔长?”、“哪个香蕉短?”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 总结评价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长短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能比较长短的事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能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基本方法,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比长短9篇比长短 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1.15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3.教学所用的实物图。
教学设计一、教学长短1.引导学生观察。
师谈话: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设计一个悬念,让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纸袋上,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
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合作交流。
]2.交流、汇报。
a.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花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红色,三根彩带,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b.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3.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a.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b.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c.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①看出来的。
②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③两头都不对齐,如图:也能比出物体的长短。
d.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师强调: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彩带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长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也就是说,比较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e.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4.反馈练习。
a.比长短游戏①让学生可自由结合,自己选择的长短的“对象”告诉学生:你们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②交流汇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教案教学内容: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复习课教学目标: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
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1、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
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
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
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
你别小看他。
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
(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1、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
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
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
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
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2、遨游数学王国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
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
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
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
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
(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
)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
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
)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
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比长短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地第5、6题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一端对齐地方法,比长短,会表述比较地结果及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地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地.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学具地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一端对齐地方法比长短,会正确叙述比较关系.教与学地方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比较法、讨论法、应用法、自我检查评价法教学准备:纸条、小黑板、铅笔、绳子、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教师谈话: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地是什么东西吗?我们来看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 问:你发现了什么?(观察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有地物品颜色不同,有地物品大小不同,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以保护学生观察地兴趣.但不要作为观察重点.)3、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二、探究比较长短地方法.1、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2、小组合作操作探究比较长短地方法.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同地方法:(①看出来地.②把纸条横着平放在桌子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子上(或手上)比出来地……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4、揭示比较地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或纸条)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地特点:一般要把比地几个物体地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三、游戏——比长短.1、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地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比地物品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是书上提供地几种,也可以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3、师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地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四、巩固练习练习一第5、6、7题.五、整理学具要求:1、把书和自己地东西收拾好;2、每次先把桌面上地学具中最长地一个装进袋中,再把桌面上最短地一个装进袋中;3、把装好地学具放在桌子地左上角. 板书设计:比长短。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介绍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教材,共包含10个单元,包括认识1-5数字、认识图形、认识加法、认识减法、认识比较大小、认识颜色、认识时钟、认识长度、认识重量、认识容量。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儿童生活和实际场景展开,通过感官体验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概念。
这篇文档将比较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三份教案,分别为比长短、认识时钟和认识重量。
通过对三份教案的比较,总结出优缺点,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比长短教材知识点此份教案是教授比长短的知识点,着重讲解长度的概念。
内容主要包括认识长度的概念、如何比较长度、用长度单位表示长度等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感官体验,了解长度的概念。
在学生理解概念之后,教师提供图形卡片,让学生通过对比图形的长度大小,判断大小关系。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教学。
评价此份教案设计合理,重点突出。
对学生认识长度的概念、比较长度、长度单位的表示逐步讲解,步骤清晰明了。
同时,通过生活场景和实物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感知中理解概念,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认识时钟教材知识点此份教案主要教授时钟的认识和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钟、分针的作用、认识刻度、几点钟等常用知识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讲解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知时钟的作用和重要性。
接着,教师讲解时钟的组成部分、指针的作用以及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玩转时钟,让学生自己设置时间、看时间,加深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
评价此份教案讲解详细,内容完整。
在讲解时钟的组成部分和指针作用时,教师有着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条理性。
相关知识点通俗易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索时钟的好奇心。
认识重量教材知识点此份教案主要教授重量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如何称重以及重量单位的认识。
比长短教学设计一年级引言比较长短是一项基础的数学概念,对于幼儿来说,培养其观察、比较以及排列的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比较长短的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其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以及数学意识。
本文将探讨一种适用于一年级学生的比长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长短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以及排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长短的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包括不同长度的线段、竹签、纸条等。
2. 教学工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 课件或幻灯片,用于课堂展示。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长短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不同物体的长度。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比较物体的长短,并介绍使用比较词汇“长”、“短”来描述不同物体的长度。
2. 比较实物长度(15分钟)让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长度的线段、竹签或纸条。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对比这些实物的长短,并进行排列。
鼓励学生通过对比来描述实物的长短,并用手势或口语来表达。
每个小组完成后可以让他们展示并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3. 游戏活动(1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来竞争。
将线段放在桌上,要求学生有序地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比较长度相同的线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其他特征,如颜色或形状。
4. 教学展示(15分钟)在黑板或白板上绘制不同长度的线段,并使用彩色粉笔或白板笔画出长线段以及短线段。
然后,通过比较这些图形的长短,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的描述词汇填空。
逐渐增加难度,引导学生在给定的线段中选择较短或较长的线段。
5. 问题解决(15分钟)通过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长短概念来解决问题。
例如,比较不同铅笔的长度,或者问学生谁可以取得更长的跳绳。
鼓励学生使用比较词汇和数学符号来表达自己的答案。
6. 总结与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或讨论,复习并巩固学生对长短的理解。
比长短、比高低教学内容:浙教版一年级数学上P40、41教学目标:1、经历比长短、比高低的过程,掌握比长短、比高低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2、能用长短,高低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比较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长短、比高低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较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低。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秋天来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究新知(一)比高低1、对齐比。
提问:瞧,运动员出场了。
说说有哪些动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谁的体重最轻?谁的体重最重?谁爬得最高?谁长得最高?……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研究比高矮。
【板书:比高低】师:这三名运动员有高有矮。
你能比一比它们的高矮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个别学生说一说。
预设:小羊和小兔比,小羊比小兔高,小兔比小羊矮;小熊和小羊比,小熊比小羊高,小羊比小熊矮;小熊和小兔比,小熊比小兔高,小兔比小熊矮。
小熊最高,小兔最矮。
师:这三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能到黑板上比一比他们的身高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站得同样的高)师:在比较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比,也就是要一端对齐来比才合理。
我们画一条横线来检验一下是否对齐了。
【画横线】提问:在比较高矮时小羊怎么一会高,一会又矮了?师:看来和不同的小动物比,比的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比身高活动:(1)示范训练:教师让两名学生上台来比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位小朋友踮着脚)。
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公平?应该怎么比?背靠背,脚跟都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再看头顶谁高。
(2)三个人比较教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学生:现在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3请4名学生上来比身高,我们按身高从高到矮排序。
《比长短》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比长短》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长度的比较,并学会使用"长于","短于"等词汇描述物体的长度。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准确地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长度比较的方法,能准确判断出物体的长短。
难点:理解和运用“长于”、“短于”的概念进行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如铅笔、尺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度差异。
2. 新课讲授:(1) 教师解释长度的概念,可以通过手势动作辅助说明,比如举起手臂表示"长",收缩手臂表示"短"。
(2) 介绍"长于"和"短于"这两个词汇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这两个词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关系。
(3) 演示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
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选择两样物品,然后比较它们的长短。
3. 实践活动:组织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物品进行长短比较,然后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发现。
4. 巩固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比较物体的长短。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于"和"短于"的含义以及如何比较物体的长短。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练习题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掌握了长度比较的方法和"长于"、"短于"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资料】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长短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大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优良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例外的物品。
2.两枝例外颜色、例外长度的铅笔。
教学设计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
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a.问:你发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
d.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chng长、duǎn短)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a.看出来的。
b.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c.两头儿都不对齐。
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例外,会得了例外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
4.揭示比较的大凡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凡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解放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的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整理学具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后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全课小结(略)
专家评析
《长短》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盛了教学内容。
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准备。
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枝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
做一做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大凡方法。
练习一中的第5、6题,渗透比较的其他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长短的大凡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欢乐。
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可能说纸条有例外颜色等,教师在巡视中加以指导或提示。
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大凡方法。
比长短的方法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a.看出来的。
b.第二根两头都比第一根少一点,所以第二个短。
b.把一端对齐比出来的只要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出物体有长有短就行,表达不一定非常确凿,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再出示两枝颜色例外、长短例外的铅笔,说明长短是比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
长,谁比谁短。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比长短的大凡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学生对长短概念的认识。
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提示学生: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
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安排的一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操作、试说,探索新知。
不要怕学生说不准,要求合宜过高。
2.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解放活动,比什么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