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分支一览表(安显楼)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分支一览表(安显楼)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分支一览表(安显楼)

1

西方现代建筑流派

最近在论坛里发现爱好历史的盆友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近代建筑史流派的问题。一时兴起,计划以各流派特征,带表人物,代表作品为层次,做一个对西方建筑史各时期更替的提要。一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二来,希望以此为载体与大家交流学习。 总之,一点拙见,请多多指教。 下面是正文。 新古典主义: 19世纪的建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对古希腊、罗马建筑形式的因袭。这在政治上,反应出了新资产阶级的民主立场。但是将其称呼为古典主义复兴,又有些过于简单化。 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了一股追求“新真实”热潮,相对于——本质上仍然是贵族的个人主义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者歌颂自然、自由哈追寻源头。这一思想在建筑上也有体现,法国理论家洛吉尔,将建筑起源追溯到“茅屋”;另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说法认为,建筑本质上是梁柱结构,它的原型便是基督教里的所罗门神庙。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是通过对简化至几何图形、重视比例等方式,尝试与长期对立的自然和解。而古希腊建筑理想,不过是这一愿望的得力工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奥古斯都·普金:英国哥特复兴的旗手,哥特建筑的理性被认为能够精华巴洛克繁复的装饰,以及结束垄断建筑和艺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其代表作有英国国会大楼。 ·辛格尔:1826年以使者的身份游历英国,辛格尔吸收了其哥特复兴的成果。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辛格尔建造了大量体现现代自由国家社会文化机构的公共建筑。代表作有柏林建筑学院大楼、柏林新帕克霍夫库房、国家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结构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巴洛克繁复的装饰,热情冷却。因而转向自然。人们的兴趣在于,于自然中发现人自身的天赋才能。这一时期,学院派里涌起一股追随建筑本质的思潮,建筑设计首先将要素整合后,再以几何的古典建筑美学原则组合。 但这时,工程学院的设计师们对抽象的几形态并不感兴趣,他们坚持着建筑的结构逻辑。另一方面,迪郎编辑了历史建筑的图示,制作出了建筑要素的原型。这为将建筑设计的方法快速的教授给工程师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这种类型学,并不能直接指导设计,但结构理性主义突出工程技术,和对建筑要素进行科学分类的理念,表现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迪郎的主要贡献是其理论著作,如《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另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现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思想薄弱并且以文化上自由放任的态度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解决所有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促使现代设计积极发展。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既有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现代设计所主张的民主,即设计为大众的思想,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设计观念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当现代设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和固定的模式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临新的矛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朝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到设计上则是把以往为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 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产的、普及的新设计,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 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民主色彩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它目的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而在与之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设计中,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高度理性日益显示出冷漠的气质和单调的作风。米斯?凡德罗所主张的“少即多”在国际主义风格中被形式化地遵循着,已经失去了以往功能主义应有的精神,甚至成为一种固执的教条模式,以技术主宰的工业文化造成的设计形式的单一与人性的温和关怀背道而驰,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设计逐渐缺乏力量而最终被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的含义的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设计以后的各种风格或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虽然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处于风格繁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宗旨非常明确,其中心是反对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衷处理,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直以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新阶段。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根基和传统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主义设计自身的矛盾。 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 福柯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仅仅理解为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外立面 3.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外立面 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19年的包豪斯学派发起。现代主义建筑的立面特征反映了当代建筑表现工业化时代的精神。 具体特征: (1)建筑外观应成为新技术的反映,而不去掩饰。 (2)建筑造型自由且不对称,立面的形式取决于使用功能的需要。 (3)建筑立面造型摒弃这种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成为几何形体的抽象组合,简洁、明亮、轻快便是它的外部特征,反对多余的装饰,墙面平整光滑,无突出的柱式或线脚,窗子用大片玻璃,不加窗棂,干净利落。 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 国际式:当时的现代主义风格 自由平面自由面横向长窗,技术精美 柯布西耶 风格变化大 早期:理性主义思想萨夫以别墅1928设计1930建成 1.自由平面(生长起自由立面) 2 自由立面 3带型长窗 (采用框架结构,窗户开设不受墙体限制) 4底层架空(由于结构技术的发展,可将底层架空) 5屋顶花园(现在多见,当时是了不起的创新)(屋顶种植绿植——屋顶景观) 粗野主义时期 1952年马赛公寓 提出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立面: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立面不做任何多余装饰。直接表现的是模板拆 除之后混凝土的效果。立面装饰粗野的一面:清水混凝土。 阳台侧板颜色鲜艳 浪漫主义时期朗香教堂1950 抽象主义代表作品 上帝聆听你祈祷的声学原件 曲线屋顶像是给建筑戴上帽子倾斜白墙上大小不一的喇叭口形状的窗户。 有的外大内小,有的内小外大。营造出室内彩色的光线。 室内的家具设计皮革钢管:可调整角度的躺椅、大沙发椅。当代也一直在沿用。 赖特美国浪漫的田园主义柯布西耶:狂飙式建筑大师 流水别墅横向和竖向构图,空间交错设置。空间虚实对比、材质对比 特点:和环境的有机融合这样的作品只能放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若放在城市里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像从环境中长出来一样。 约翰逊制蜡中心蘑菇柱造型蘑菇住之间镶嵌由玻璃管组成的玻璃顶why在大空间下是开敞式办公空间(现代开敞式办公的由来)避免光线太强形成眩光。(玻璃管粘合在一起形成的玻璃可形成漫射型光线,光线柔和,适合办公空间的需要。) 密斯凡德罗 少就是多 1929巴塞罗那展馆 技术精美形式简洁 范思沃斯住宅 玻璃盒子钢和玻璃表现玻璃的透明性内部空间布局夜间一览无余忽略了住 宅私密性的需求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导读] 不仅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积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更引领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发展。 牛云华 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发展,此繁荣状态一直持续到20 世纪50年代晚期,建筑界被其垄断。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单调冷漠、毫无个性的现代 主义风格已经让市场和设计师们感到疲倦,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 义只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设计风格的变换和替代,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否定,其实不然,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发展和补充。这种设计理念的 进步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也产生很深远的 影响。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发展及影响的介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影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词开始被社会学家使用。后现代主义认为, 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符号和表征,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它被广泛地用于批评理论、 哲学、文学、建筑及其设计领域中。所谓的后现代不是指在时间上现代主义先于后现代主义, 而是说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继现代主义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各方面领域的影 响首选体现在建筑设计领域,而后才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下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 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述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与现代主义 建筑相对的一套建筑理念,在世界性的建筑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时对年轻的建筑师 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影响更是可谓巨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相悖于现代主义的建筑 理念在建筑界的影响更加深远,建筑行业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建筑设计理念。这就是 后来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被设计师们无限推崇的建筑设计理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本源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doczj.com/doc/5c11366273.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doczj.com/doc/5c11366273.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 二、表现主义文学 三、存在主义文学 四、意识流小说 五、新小说派 六、荒诞派 七、魔幻现实主义 八、黑色幽默 九、超现实主义 十、后现实主义小说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生于美国,一战后入英国籍。因为“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把神话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 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独特的象征结构,发展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 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发动并掀起了一个新的艺术狂飙——表现主义运动。

西方建筑风格体系(哥特式建筑风格)

西方建筑风格体系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哥特式建筑的典范——科隆大教堂 说到“哥特式建筑”最容易使人联想起来的莫过于那些弥漫着中世纪风情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哥特式大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的“科隆大教堂”,正是这样一座建筑史上的传奇,也是“哥特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璀璨明珠”。科隆大教堂是科隆城的象征,是德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教堂。2000多年前,罗马人创建了科隆城。1248年,科隆人又动于建造科隆大教堂,这个工程远比建一座城艰巨,直至1880年10月15日才完成,创造了欧洲建筑史上的奇迹。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 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后现代主义体现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体现的特点 通过现代设计史的课,我们对后现代主义也有所了解如:“母亲住宅、巴西议会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后现代建筑作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最早是出现在建筑学中,它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现代文化包罗万象、十分复杂,是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和消解 主义融合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不同以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鲜明特色。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类似反传统的倾向。后现代主义者使用各种否定的、批判的、解构的和破坏的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提出了各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新理论,但在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新理论中却充满着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

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 的情绪,而不 是一种共同的 教条———即 一种认为人类 可以而且必须 超越现代的情 绪”。这样一 来,不同时期 具有这种反传 统理论倾向的 哲学理论流派 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如下比较: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之迈克尔.格雷夫斯 (1)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之迈克尔.格雷夫斯 迈克尔·格雷夫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主要事迹: 1934年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在辛辛那提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获硕迈克尔·格雷夫斯士学位。1960年获罗马奖后又在罗马美国艺术学院留学,1962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4年在该地开设事务所,1972年成为该大学教授,此外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用品、首饰、钟迈克尔·格雷夫斯作品 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在美国,尤其在东海岸诸州,在钟表或服装店中,很容易看到格雷夫斯设计的物品出售,从耳环乃至电话机,或是皮钱夹,都可能标明设计者是格雷夫斯。在迪斯尼乐园中,几万平方米的旅馆以及旅馆中的一切,几乎全是格氏的作品。除了大炮,坦克,潜水艇之外,大部分的产品格氏都愿涉足。 格雷夫斯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如1985年设计的水壶实用美观,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把水壶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在壶嘴处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鸟形象,当壶里的水烧开时,小鸟会发出口哨声,非常形象。会吹口哨的水壶最先是在1922年芝加哥家用产品交易会上展出的,是一位退休的纽约厨具销售商约瑟夫·布洛克,在参观一家德国茶壶工厂时得到灵感设计的。格雷夫斯设计的水壶上,有一条蓝色的拱形垫料,能够保护手不被金属把的热量烫伤;它的底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理性主义建筑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精美主义建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野性主义建筑 "粗野主义"(Brutalism)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声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这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的一对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P.Smithson,前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影响任廷凯

西方建筑风格发展及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建筑思潮,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过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思潮不仅仅受此的影响,在中国现代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和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更具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技术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先后影响建筑发展的主流思潮,为了把握这些思潮发展的大致脉络,本文先对其进行归纳和简化分析,再对比国内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简浅地谈淡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现代主义思潮的荫芽,体现在许多文化领域中,建筑艺术领域中真正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一个随着艺术、技术的发展,不断简化装饰,强调功能和技术的过程。 a.装饰的简化:“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它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新艺术运动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曲线,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在其影响下的代表是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b.功能的重视: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 c.现代工业为背景: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要求;大力宣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d.现代主义建筑确立和传播:在之前的现代建筑思想影响下,新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出现了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勒?柯布西耶和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的传统建筑、设计和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原则、教育体系得到确立。他们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影响了整个世界20世纪的建筑面貌。 2、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具体内容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from follow function”发展为“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他的“有机设计”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这使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

当代建筑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思潮和流派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下,密斯。 物。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 20世纪 30年代 许多公共建筑也属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30年代的德国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前苏联,也风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北京的友谊宾馆、人民大会堂等,也可以算作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例子。 高技术派 国外不时有一些民用建筑以其形态类似工业建筑或看来像是某种工程构筑

物而引起人们的注意。1977年巴黎蓬皮杜国立文化与艺术中心落成时引起一阵轰动,至今这座炼油厂人似的公共建筑仍是巴黎旅游的一个热点。80年代末落成的香港汇丰银行和伦敦劳埃德大厦,同样以其高技术派的建筑风貌名噪一时。这些著名的高技术派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 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对新理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罗西不同,克里尔兄弟在类型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城市形态学方面的理论。新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时诞生在本世纪60年代,他们都针对已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而且同样主张回到传统中去学习,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