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_双十一_成功分析_杨莉
- 格式:pdf
- 大小:73.23 KB
- 文档页数:1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淘宝商城的“双十一”购物节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大的促销活动之一,每年11月11日举办。
该购物节的成功背后蕴含着许多经济学原理和策略的运用。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利用了供求关系的原理。
由于消费者在该购物节期间的购买欲望较高,供需关系失衡,价格也就随之上涨。
淘宝商城通过折扣、优惠券等手段,提前吸引消费者下单,并在购物节期间控制价格上涨,从而通过供求关系来增加销售额。
购物节还利用了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
淘宝商城首先通过抢购、限量销售等手段,制造商品的稀缺感和紧迫感,使消费者产生一种“赶紧买,否则就买不到”的心理。
这种心理引导了大量消费者一起涌入淘宝商城的购物车,形成了所谓的“羊群效应”,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加入购买行列。
然后,购物节还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的原理。
淘宝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和搜索历史进行了深入了解,准确地给消费者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商家还通过明星代言、营销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商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购物节还利用了消费者的负面心理。
由于购物节期间的折扣力度较大,消费者往往认为购买的商品是“实惠”的,而不是“浪费”。
这种心理使消费者更愿意消费,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购物节期间往往涌现出很多虚假促销的情况,消费者可能会因为错失购买而产生后悔的心理,进而主动参与消费活动。
购物节还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购物节期间,许多消费者在淘宝商城购买商品,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增长。
购物节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刺激了内需,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淘宝商城的“双十一”购物节的成功得益于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和策略的运用。
通过供求关系、心理学的羊群效应、信息不对称、负面心理等因素的引导和运用,购物节在吸引消费者、促进消费和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随着网购的日益盛行,各种网络销售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各种网络营销中,淘宝“双十一”现象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别从需求、成本、效用、定价和消费从众心理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解释了淘宝“双十一”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
标签:管理经济学淘宝商城现象分析一、背景资料从2009年开始,淘宝商城在每年的11月11日推出网购狂欢节,打造一场全民狂欢的景象。
购物狂欢节一方面使越来越多消费者从淘宝双11狂欢节中获得实惠,另外更重要的是使淘宝商城自身得到快速的发展。
2011年11月11日,实现33.6亿元支付宝交易额。
在“双十一”当天,3个品牌破4000万,4个品牌破2000万,38个品牌破1000万。
而今年,也就是2012年的11月11日当天淘宝商城的交易金额更是达到了191亿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为淘宝商城,每年11月11日已经成为消费者心中固定的购物狂欢节,网络购物正逐渐改变着国人的消费方式。
二、淘宝商城“双十一”的管理经济学角度的分析1.需求分析。
需求的移动是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的需求的变化。
分析需求增加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需求增加。
对于正常商品而言,其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正数,也就是消费者收入增加会加大对此类商品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均收入实现了稳步的增长,因此,收入的增加带动需求也是产生淘宝商城“双十一”现象的客观原因。
(2)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网络营销发展迅速。
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底提升到38.3%。
网络的普及为网络零售业务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也为企业架起了一座通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的桥梁。
(3)政策的规范和支持。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等法规,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网络交易市场。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作者:宋纤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09期摘要:自2009年淘宝商城首推“双十一”购物节活动以来,交易额呈爆发式增长。
从需求、供给以及厂商的定价策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双十一”购物节狂欢活动成功的启示,即厂商要充分把握需求定律以及消费者心理,将其恰当地运用于经营活动中。
关键词:淘宝;“双十一”购物节;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713.50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9-0156-0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09年淘宝商城首推“双十一”购物节,当年的成交额为5 000万元,而2010年的成交额就达9.36亿元,同比增长1772%。
2011—2018年的成交额分别为52亿元、191亿元、350亿元、571亿元、912亿元、1 207亿元、1 682亿元和2 135亿元。
从数字上看,淘宝“双十一”的成交额呈“井喷式”增长,记录不断被刷新。
规模巨大的交易额揭示了这场由淘宝商城所引导的全民购物节造就了商业新格局,推动了中国零售业的发展。
因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淘宝网的“双十一”购物节成功的原因就会给新形势下的市场带来很多启发。
因此,从需求、供给以及厂商定价行为三个方面,分析淘宝网“双十一”购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学原理。
一、需求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消费者的需求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在“双十一”活动的需求分析中,笔者认为,影响到消费者需求最主要的因素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者的偏好。
就消费者收入水平而言,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呈现递增趋势,2009—2017年的人均GDP 分别为26 222元、30 876元、36 403元、40 007元、43 852元、47 203元、50 521元、53 935元和59 660元,2009—2017年人均GDP增长了近1.3倍,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天猫商城“双十一”背后蕴含的管理经济学作者:戚佳媛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电商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们步入到21世纪以来,就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
网络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的消费习惯从传统交易变为网络交易。
天猫商城“双十一”作为成功的网络营销案例被不少人所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出发,分别从成本、需求、定价和效用等不同的方面入手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天猫商城;双十一;管理经济学电子商务依托于网络平台,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之下,电子商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得到较好发展[1]。
淘宝网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已经被众多人所熟知,也成为了不少人消费生活中的必要构成部分。
天猫(当时为淘宝商城)在2009年11月11日开始举办促销活动,最初只想做一个属于淘宝的节日,让大家可以更好的记住淘宝商城,可以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双十一”更是成为了电商消费节的代名词。
一、天猫商城“双十一”背景资料分析“双十一”本来单纯指的是每年的11月11日,而随着淘宝网的促销活动开展,逐渐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在全中国范围内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
从2009年之后,以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为代表的大型电商平台会利用这天开始大量的打折促销活动。
2011年11月1日阿里巴巴公司正是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双十一”商标注册申请,在2012年12月底正式获得商标使用权。
从2009年至2016年,天猫商城双十一销售额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从2009年的0.5亿销售额到2016年的1207亿元,2016年无线交易更是覆盖了235个国家和地区。
在双十一这天,物流方面也刷新全球记录,菜鸟网络共产生了6.57亿的物流订单。
由此看出天猫商城“双十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在成功的背后蕴含了哪些管理经济学的内容?从而为今后其他类似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进行简要的分析。
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作者:何婧来源:《商情》2016年第50期[摘要]:现如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步入网络信息时代,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购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不仅要了解淘宝“双十一”的发展背景,而且要学会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淘宝“双十一”成功的必要性。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淘宝与我们高中生的距离并不遥远,学校中老师的教学用具、学生的学习用品多数在淘宝上都可以网购到,网购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淘宝“双十一”在网络营销中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人们在淘宝“双十一”期间网购,不仅获得了较大优惠,而且淘宝官方商城也获得了较高的利润。
由此可见,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淘宝“双十一”的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淘宝“双十一”的背景“双十一”是指每年的11月11号,淘宝商城在七年前将11月11号设定为网购狂欢节,人们在这一天可以疯狂购物、低价购物,进而人们通过消费举动充分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
淘宝商城在推行全民购物节的第二年,支付宝的交易额超过了33.0亿,并且在全民购物节当天,个别品牌的销售量能够以单位千万来计;淘宝商城在推行全民购物节的第三年,支付宝的交易额将近120亿;淘宝商城在推行全民购物节的第四年,支付宝的交易额达到350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淘宝“双十一”的成交量以及交易额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淘宝“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方式。
二、淘宝“双十一”从管理经济学视角分析其成功的必要性1、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进而人们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升。
在高收入的影响下,人们对商品的需要会逐渐扩大,进而人们的购买动机会十分强烈,再加上淘宝“双十一”的价格比平时低廉,进而人们在需求的引导下会大量消费。
其次,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良好,发展体系较为完善,随着网购的逐渐盛行,物流需求量以及运输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
双十一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网上购物狂欢节,也是中国电商销售额最大的一天。
经济
学可以解释双十一背后的驱动力和机制,以及对中国电商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首先,双十一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双方互惠互利的交易机制。
对于消费者而言,双十一
提供了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选择,因此他们乐意在这一天购物。
对于商家而言,双十一提
供了一个销售高峰期和巨额收益。
此外,双十一还促进了电商平台和商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促进了电商的发展。
其次,双十一反映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变化。
在经济繁荣和消费水
平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变得更加注重享受和品质,更加愿意花钱购买高品质的商品。
同时,他们也更加喜欢在电商平台上购物,因为电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和经济
实惠的购物体验。
再次,双十一对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首先,它带动了消费活动和经
济增长,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其次,它提升了中国和全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带动了中国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它还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创业潜力,为年
轻人和创业者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总之,双十一不仅是一场购物狂欢,也是一场经济大战。
通过互惠互利的交易机制、
反映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双十一促进了电商的
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潜在的机遇和挑战。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双十一”购物节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一场盛宴,也是全球最大的网络购物节之一。
由于优惠力度的大幅提升,不断升级的购物体验以及营销策略的精妙运用,每年“双十一”购物节都会在短短的一天内创造数以百亿计的交易额。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原理?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价格战的经济学效应“双十一”购物节到来之前,各大电商平台都会在价格和促销方面全力以赴。
商家发布大量优惠、满减、折扣等促销活动,让消费者感到非常受用。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价格战”。
价格战通常会以低价竞争作为手段,目的是吸引更多消费者并最终赢得市场份额。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战会带来实惠,但对于商家来说,价格战也存在若干风险。
首先,降价会导致利润减少,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同时,价格战也可能让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任,觉得折扣和优惠都是在表面作秀,对商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在“双十一”购物节中,商家们都会运用套路,比如在促销的同时通过精准的推荐、个性化化的服务等方式,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量和购买频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激发消费的心理学原理在“双十一”购物节中,很多消费者会因为价格优惠而产生购买欲望,特别是那些平时有购买需求但因为价格等原因而选择放弃的消费者。
而消费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即人们往往会忽视购物成本,并对理性判断产生偏差,而在促销活动的诱惑下更甚。
因此,消费者会因此而使消费支出逐渐增加。
但是,一些消费者也会因为在价格战中的残酷竞争和商品质量等问题而引起购买后悔,产生对消费者自身欺骗的想法。
这样的消费后悔可能更常见于那些出于“凑单”目的而购买到不需要或不实用的商品的消费者。
三、消费行为的变革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逐渐崛起,“双十一”购物节也在不断变化着。
他们对购物、消费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期许,希望得到更全面、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
在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中,阿里巴巴创新地推出了“直播带货”模式,商品推介时通常由达人专门来介绍,这种商品推介方式不但增加了商品的黏性,同时又能让达人通过提前卖货来鼓励更多粉丝加入自己的团队中,从而推高销售量并收获更多相应的收益。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摘要】淘宝商城每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热情。
本文通过对“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从供需关系、价格策略、促销活动效果、消费心理和产业链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发现,淘宝商城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通过巧妙的价格策略和促销活动,成功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转。
商家在“双十一”期间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消费者也能享受到优惠的福利,整体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
“双十一”购物节不仅仅是消费者们的节日,更是一个对商家和整个经济有益的促进活动。
【关键词】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经济学分析,供需关系,价格策略,促销活动,消费心理,产业链条,商家利润,消费者福利,经济效益。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旨在庆祝11月1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吸引消费者参与盛大的购物狂欢。
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购物平台,淘宝商城每年都会举办规模宏大的“双十一”购物节,吸引数百万消费者参与,创下惊人的销售额和交易量。
背景介绍这里是引言部分的第一部分,用于阐述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淘宝商城在过去几年里逐渐成为了中国消费者购物的首选平台。
而“双十一”购物节的兴起,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狂欢购物的机会,也为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背景所在,也留下了许多经济学分析的空间。
接下来的章节将深入分析供需关系、价格策略、促销活动效果、消费心理和产业链条等方面,带领读者逐步了解和探讨这一全民购物狂欢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影响因素。
1.2 目的说明淘宝商城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狂欢节,每年吸引着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参与其中。
本文旨在对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中的供需关系、价格策略、促销活动效果、消费心理以及产业链条等方面。
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由传统的现实交易转变为网络交易。
在众多的网络营销中,淘宝“双十一”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别从成本、需求和消费心理三个方面剖析了淘宝“双十一”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进一步阐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经济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标签:管理经济学;淘宝商城;双十一一、研究背景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始于2009年,此后的每年11月11号,都呈现一番全民狂欢的景象。
从2011年到2014年,每年的11月11号的淘宝商城的交易金额分别是33.6亿、191亿、350亿、571亿,这个数字的激增可谓十分惊人。
这一方面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另一方面也使淘宝商城得到飞速发展。
二、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双十一”成功的原因1.成本分析淘宝商品的低价格主要是原因是低成本导致的,主要体现在:(1)商家无需缴纳高昂的店铺租金。
商家每年只需要向淘宝网缴纳一定的服务费,这跟实体店高昂的店铺租金相比相当于是冰山一角。
(2)低廉的人工成本。
淘宝商家只需要雇佣几个网络技术人员和客服人员就可以实现经营运作,人工成本低;而实体店铺需要结账、销售、卫生、仓储等人员,人工成本较高。
(3)税收制度不完善。
目前,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在税收方面可以节约一大笔成本支出。
2.需求分析(1)收入提高,需求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增强,导致了消费者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增加。
这是推动“双十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2)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快速消费提供契机。
网络的快速普及使得中国网民迅速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消费模式的出现架起了一座沟通网购消费者和商家交易的桥梁,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
(3)快递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电子商务的流行,快递物流业也得到了共生发展。
现代物流的业务需求量明显增加,运作效率也显著提高,为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工商学院《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淘宝“双十一”赵晓晨2017年1月〖摘要〗从2009年开始,淘宝商城在每年11月11日推出网购狂欢节,“双十一”即时诞生。
从此“双十一”网购交易额呈现级数级的增长势头,截至2016年,淘宝“双十一”全天交易额突破1207亿,交易面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
在淘宝“双十一”网购交易额井喷式增长的过程中,显示了线上零售业的极速发展壮大,并且互联网人将这种势头不断持续着。
〖关键字〗管理经济学、“双十一”、淘宝商城、现象分析〖正文〗一﹑淘宝商城发展成果及其原因分析淘宝平台的“双十一”成果注:2009-2011年的数据只包括淘宝商城的交易额,从2012年开始是淘宝商城和天猫的交易额总和。
1﹑需求分析需求的移动是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的需求的变化。
分析需求增加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平均恩格尔系数缩小导致需求增加。
对于正常商品而言,其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正数,也就是消费者收入增加会加大对此类商品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均收入实现了稳步的增长,因此,收入的增加带动需求也是产生淘宝商城“双十一”现象的客观原因。
(2)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网络营销发展迅速。
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底提升到38.3%。
网络的普及为网络零售业务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也为企业架起了一座通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的桥梁。
2011-2015年中国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渗透率2011-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及占总网民数量比率(3)政府政策支持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等法规,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网络交易市场。
随着网络交易的日益频繁,网络交易的规范性也逐渐引起了人们重视,个人网上交易平台逐步规范,电子商务政策体系也初步形成。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淘宝商城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活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轰动。
这个购物节每年的11月11日举行,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参与,创造了巨额的销售额。
那么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背后的经济学分析是什么呢?淘宝商城借助“双十一”购物节提高了销售额。
在这一天,淘宝商城会提供大量的折扣和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购物。
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可以享受到低价商品,使得他们更愿意花钱购物。
这种促销活动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销售额。
淘宝商城还会通过提供额外的优惠券、抽奖等方式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进一步提高销售额。
淘宝商城通过“双十一”购物节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效率。
在传统的购物中,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购买商品,而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购物的方式,快速方便地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淘宝商城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和筛选功能,消费者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避免了在实体店中逛遍各个角落的麻烦。
淘宝商城还提供了快递配送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货物,提高了购物的便利性和效率。
淘宝商城通过“双十一”购物节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淘宝商城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处理订单、包装商品等工作,这些都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淘宝商城的销售额也会带动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包括生产商、配送企业等。
由于淘宝商城销售的商品主要来自于各个地方的小规模生产商,他们通过参与“双十一”购物节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机会,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淘宝商城通过“双十一”购物节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
在这一天,淘宝商城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品牌,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
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购物体验和服务,这些正面的体验和口碑会进一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
淘宝商城的“双十一”购物节通过促销活动和便利的购物方式提高了销售额和消费者的消费效率,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并增强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淘宝“双十一”的成功原因和危机作者:周睿杰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24期自2009年,淘宝“双十一”异军突起,在互联网商业中创下一个接一个的销售奇迹。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双十一”的成功原因做相关剖析,并揭露淘宝“双十一”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可能隐藏着的巨大危机。
2009年,为了在传统商业的销售淡季——11月刺激消费,淘宝商城决定创造一个专属于网络用户的购物节。
当年的11月11日,淘宝商城以“光棍节”的名义,联手27家店铺,开展了一个“五折促销”活动,当日成交额5200万元。
在接下来的7年里,淘宝“双十一”销售额持续走高,9.36亿元、52亿元、191亿元、362亿元、571亿元、912亿元,创下了一个接一个的销售奇迹,令人咋舌。
在本文中,笔者意图从经济学角度,重点分析淘宝“双十一”能够如此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揭露未来“双十一”可能面临的巨大危机。
低价格使需求量增加“低价”、“打折”、“促销”、“满200送100”……这些让消费者觉得“便宜”的语词,已然成为了“双十一”的代名词。
根据经济学最基本原理之一——需求原理可知,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普通商品而言,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即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
对于以“五折促销”起家的淘宝“双十一”而言,迎来销量的大幅度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意力经济的推动作用根据常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以生产各种商品和如何分配商品的科学。
在当今信息经济中,信息爆炸是常态,这导致了与传统经济学理论非常不同的一点,即“人们的注意力”也变成了亟待分配的稀缺资源或者说变成了亟待分配的商品。
这意味着吸引公众注意力本身就能够创造财富,也就是通俗意义上说的“眼球经济”。
淘宝“双十一”历来重视宣传的强大作用。
在“双十一”到来之前,淘宝商家会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的方式,点对点地告知消费者相关促销信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各大营销号的带领下,也会涌现出一大批“双十一”热门话题;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网络媒体更是频频科普“双十一”买买买的技术贴。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双十一”发表时间:2019-04-04T10:24:36.6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吴珊珊[导读] 最近京东“618购物节”活动在网络上刷了一波很强的存在感,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阿里巴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如今,11月11号不再是众人所调侃的“光棍节”(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最近京东“618购物节”活动在网络上刷了一波很强的存在感,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阿里巴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如今,11月11号不再是众人所调侃的“光棍节”,而是在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带领下成为了全民狂欢的购物消费节。
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从2014年的571亿到15年的912.17亿再到去年18年的2135亿,是什么推动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疯狂发展?有人说“双十一”现象是营销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现在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浅显地分析一下。
(一)供需关系在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某一市场上,在每一价格下对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有购买的能力。
根据需求规律,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在“双十一”活动期间,最凸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售价低。
在淘宝、天猫上许多商家打出的优惠基本是“五折”促销,还有推出“满减”、“店铺红包”等优惠手段,商品价格的明显下降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上升。
而供给,在经济学中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也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出售的意愿,而是有供给能力。
根据供给规律,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越小。
而参与“双十一”活动的商家多是促销活动,价格的下调导致利润下降,商家就不可能把所有商品放到店铺里销售。
所以,很多商家会选择限制低价出售的商品数量,这就出现了许多人熬夜守在电脑、手机面前抢购商品的现象。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淘宝商城每年11月11日举行的“双十一”购物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购物狂欢节,也是全球最大的购物节之一。
这一活动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和商家的关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双十一”购物节涉及到了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福利等多个方面。
供给和需求是分析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淘宝商城推出大量特价促销商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供给量。
这也促使了消费者增加购买欲望,推高了需求量。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双方互动作用,使得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价格下降;而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市场价格上涨。
在“双十一”购物节中,由于供给远远超过需求,大量的促销商品导致商品价格下降。
价格弹性也是“双十一”购物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价格弹性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通常会增加购买数量,即价格弹性大于1;反之,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减少购买数量,价格弹性小于1。
在“双十一”购物节中,由于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消费者通常会增加购买数量。
这使得商家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顾客,实现销售量的增加。
市场竞争在“双十一”购物节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众多商家推出的促销活动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和提供更多优惠,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这种大规模的市场竞争,更加迫使商家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福利是“双十一”购物节的一大特点。
由于供给过剩,商家会降低产品价格并提供各种优惠措施,从而使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所需商品,享受到更大的消费者福利。
这也使得消费者在购物节期间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平时较为昂贵的商品,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幸福感。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涵盖了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福利等多个方面。
这一活动不仅在市场推动下振兴了经济,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
淘宝商城“双十一”购物节的经济学分析“双十一”购物节是中国最大的网购狂欢节,也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者节日。
每年的11月11日,各大电商平台都会推出大量的促销活动和折扣,吸引各类消费者。
在这一天,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商家则可以获得大量的销售额。
这个现象背后存在着丰富的经济学原理和现象,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双十一购物节刺激了消费需求。
由于淘宝商城等电商平台通常会在这一天推出较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使得商品价格普遍下降。
这些低价商品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使得他们愿意在这一天购买更多的商品。
这增加了总消费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双十一购物节促进了生产和就业。
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各大电商平台需要处理大量的订单和交易,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流支持。
购物节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这一天,快递员、仓库工人等各类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这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
双十一购物节影响了价格水平。
由于众多商品降价促销,双十一购物节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个较好的购物时机。
这也影响了市场的价格水平。
在商品供应侧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消费者需求的大增使得供不应求,这会促使价格上涨。
特别是在一些热门商品或独家款式上,供应量更可能无法满足需求,从而令价格进一步上涨。
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给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同时也可能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经济负担。
双十一购物节促进了消费升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双十一购物节中,各大电商平台往往推出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追求。
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消费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品牌商家也借此机会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进一步扩大销售。
双十一购物节还引发了消费者心理的满足感。
人们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会感到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而在双十一购物节中,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实现了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又会进一步刺激消费。
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分析作者:王成徐琳来源:《现代企业》2018年第08期在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为主力军,京东、苏宁易购、当当、亚马逊等为配角的电商们的大力推动下,如今的11月11日已经从几年前网友用来调侃的“光棍节”变成了全民公认的“消费节”。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始于 2009 年,此后的每年 11 月 11号,都呈现一番全民购物狂欢的景象。
从 2009 年到 2016年淘宝双十一当天的总交易金额分别为5200万元、9.36亿元、52亿元、191亿元、362亿元、571亿元、912亿元、1207亿元。
不仅国内“双十一狂欢节”交易额如此巨大,国外“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电商平台的打折力度空前,当天的交易额也是居高不下。
每年交易额的激增,证明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正逐步改变并认同网上狂欢节的营销方式,使电商平台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于网上购物方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Atsushi Komine对消费者在黑色星期五购物节当天等待商店开门、进入商店的行为及个体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了消费者在购物节期间所表现出的情绪和行为对购买量的影响。
Reza Mohammady Garfamy也认为,传统线下交易中对消费者行为倾向的测量无法充分反应消费者在此类节日性购物活动参与中的行为特点。
Sheila C. Dow还指出在不同类型的购买交易中,消费者个人心中测评标准也是不同的。
如平时经常要买的商品忽然大面积地借由购物节噱头打折促销,使他们最先感受到价格激励因而大量购买。
杨莉阐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得出管理经济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黄敬前,王健根据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对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鉴于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中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线上线下购物的心理、行为特点,以管理经济学视角对消费者“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中的参与行为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以此来不断提升电商的竞争优势并保持每年“双十一”狂欢节销量递增。
“双十一”网购盛宴的经济学分析[摘要] “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公司策划发起了“双十一”狂欢购物节,成交额达350亿元,掀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网购盛宴。
从经济学原理分析,这场网购盛宴再次验证了市场的供求法则,揭示出年轻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弹性相对较高。
网购盛宴中的价格歧视一方面使销售商剥夺了消费者剩余,获取最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消费品实质上的重新分配,增加了产出和经济福利。
关键词:供求关系;需求弹性;价格歧视;电子商务;双十一十一月十一日,被年轻人戏称为“光棍节”,近年来逐渐成为商家促销的“噱头”。
今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天猫两大网上商城策划发起了“双十一”狂欢购物节,掀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网购盛宴。
据长江商报报道,阿里巴巴数据显示,11月11日13时04分,天猫“11·11”购物节成交额突破191亿元,仅用13小时就完成了去年全天支付宝总交易额(天猫加淘宝)。
活动开场55秒成交1亿元、6分7秒突破10亿元、1小时成交突破67亿元、6小时不到突破百亿元。
截至12日0时许,天猫网成交额已达350.19亿元。
(详见A07版)从11月11日0时至24时,从第一分钟的1.17亿元到最后一分钟的350亿元,“双十一”购物节为什么能掀起这场网购盛宴?狂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济学现象?我们尝试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此加以分析。
一、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供给和需求力量可以自由发挥作用时,价格是稀缺程度的度量。
深入分析今年阿里巴巴的“双十一”网购狂欢盛宴,不难得出结论:供求规律是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在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有两个必不可缺的条件,一是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有购买的能力。
根据需求的定义,我们知道,商品价格越低,人们的需求量越大,因此,需求函数可以看做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法则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一、研究背景
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始于2009年,此后的每年11月11号,都呈现一番全民狂欢的景象。
从2011年到2014年,每年的11月11号的淘宝商城的交易金额分别是33.6亿、191亿、350亿、571亿,这个数字的激增可谓十分惊人。
这一方面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另一方面也使淘宝商城得到飞速发展。
二、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双十一”成功的原因
1.成本分析
淘宝商品的低价格主要是原因是低成本导致的,主要体现在:(1)商家无需缴纳高昂的店铺租金。
商家每年只需要向淘宝网缴纳一定的服务费,这跟实体店高昂的店铺租金相比相当于是冰山一角。
(2)低廉的人工成本。
淘宝商家只需要雇佣几个网络技术人员和客服人员就可以实现经营运作,人工成本低;而实体店铺需要结账、销售、卫生、仓储等人员,人工成本较高。
(3)税收制度不完善。
目前,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在税收方面可以节约一大笔成本支出。
2.需求分析
(1)收入提高,需求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增强,导致了消费者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增加。
这是推动“双十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2)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快速消费提供契机。
网络的快速普及使得中国网民迅速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消费模式的出现架起了一座沟通网购消费者和商家交易的桥梁,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
(3)快递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电子商务的流行,快递物流业也得到了共生发展。
现代物流的业务需求量明显增加,运作效率也显著提高,为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消费心理分析
(1)低价格吸引策略。
前面的成本分析中提到了淘宝的商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使得淘宝的同质商品的价格绝大部分是低于实体店的价格的。
因此,消费者趋向于选择去淘宝购买。
而在每年的11月11日,淘宝会推出一年当中最低的折扣,商品的价格只是平时的1/2或1/3。
甚至有时候是采用0元、1元、9.9元秒杀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这只是以牺牲小部分利益为诱饵,来赚取巨大的销售量来获得更多的盈利。
(2)消费从众心理。
在“双十一”即将到来之际,淘宝商城通常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多方面、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在这种浓烈的购物氛围中,淘宝的忠实消费群体十分容易冲动购买,不理智的消费者也会跟着盲目购买。
这种从众消费心理是每年淘宝“双十一”巨大交易额形成的强力催化剂。
三、管理经济学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1.降低经营成本,占据市场主动
经营成本的高低,是企业能否占据市场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两大构成部分。
如果企业能够降低这两部分的成本,那么其商品的单位成本就非常具有竞争力。
通过低价首先占据市场份额,如果竞争对手无法做到价格跟进,那么企业就占据了市场主动权。
前面我们分析过淘宝成功的成本原因,把较低的店铺租金视为较低的固定成本,把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税收的缺失视为较低的变动成本。
这就使得淘宝商家可以采用低价格定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最终取得成功。
2.分析需求规律,抓住市场机遇
经济学当中的需求规律为: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充分理解需求价格弹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通常,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的市场紧俏商品,企业可以大胆适当提价,这样不仅不会降低需求量,反而能够增加利润。
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其替代性较强,企业应该降价销售,以低价快销、薄利多销来争取销售量的增加。
淘宝商城就是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
3.把握消费心理,赢得市场先机
消费心理,即对消费者偏好的把握。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越强,其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
低价格策略就是抓住了消费者对低价商品偏好的心理,最终达成交易的促销方式。
因此,商家和企业应该注重分析和把握消费心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
四、结束语
淘宝商城“双十一”的巨大成功,以及实体商铺经营环境的日渐恶化,我们找到了淘宝成功和实体店铺失败的原因。
企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透过经济规律来分析和思考问题。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培养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依据经济规律来进行管理决策的思维方法。
通过理性的思维来制定科学的计划并有效实施。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德庆,马月才,王保林.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周进忠.浅谈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J].经济视野,2013(10).[4]丁敏.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企业活力,2010(10).
[5]王闪闪.管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企业经营刍议[J].今日湖北,2013(6).作者简介:杨莉(1991-),苗族,研究生,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杨莉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由传统的现实交易转变为网络交易。
在众多的网络营销中,淘宝“双十一”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别从成本、需求和消费心理三个方面剖析了淘宝“双十一”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进一步阐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经济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淘宝商城;双十一
53DOI:10.14013/ki.scxdh.2015.1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