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PPT
- 格式:ppt
- 大小:7.50 MB
- 文档页数:19
定义与背景定义129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背景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01游行示威北平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
02宣传抗日学生们通过演讲、宣传、散发传单等方式,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03扩大影响129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各大城市,得到全国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历史发展进程03北平的大中学生是129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发起者,他们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抗日信念,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学生许多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到129运动中,他们通过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为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舆论引导。
知识分子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工人也加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来,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市民和工人主要参与力量03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129运动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坚定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01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29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02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29运动促进了各界人士的觉醒和团结,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重要意义与影响事件发生原因及导火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1935年,日本在华北地区制造事端,企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青年学生爱国情怀激荡北平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爱国纪念日一二九爱国运动01一二九运动事件背景03一二九运动事件口号02一二九运动事件过程04一二九运动事件意义目 录C O N T E N T S01一二九运动事件背景“九一八”事之后,日本帝国主加侵略中国。
他在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治的同,利用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北,民族危机日益重。
1935年五六月,日本侵略者密策划,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先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达成了“何梅定”和“秦土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两省的大部分主奉送日本。
之后,日本帝国主极策所北五省“防共自治运”,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全面在北行政治、事、、文化侵略,“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平静的桌了”,激起北平各人民的极大慨。
02一二九运动事件过程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爆。
大学、中国大学、北平范大学等校学生着大旗和,分朝着新。
清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国学生离城,到达西直,城已被警关,愿伍无法城。
两校学生就在西直一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民和守城警行抗日宣上午10点半,新前集了中国大学、北平范大学、北大学等十多所学校1000多人的愿伍。
上午11,何的秘侯成出来与学生会面,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国民党日妥内反共政策百般狡。
同学其答复极慨,振臂高呼“打倒国”,“愿不成,我示威游行去”,宋黎被推游行伍的指。
当游行伍行至西牌楼平津戍司令部附近,遇到警的阻和。
同学不畏暴,高呼抗日救国口号,前,伍也越来越壮大。
北京大学的德珩、中国大学的吴承仕等教授和当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夫也参加了游行示威。
国内外多社的者随行采。
伍西四、国寺、地安、沙抵达王府井大街,已大到四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