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 格式:docx
- 大小:106.65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版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限最新版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限(一):2015.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最新版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限(二):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引起感染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性质、传播途径和病程等因素,传染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同时,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有相应的报告时限要求。
下面将对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时限进行详细介绍。
传染病的分类可以基于不同的因素,包括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等。
根据病原体类型,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感染病和寄生虫感染病等。
细菌性传染病包括痢疾、肺结核和淋巴肉芽肿等。
病毒性传染病包括流感、艾滋病和乙肝等。
真菌感染病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病和肺孢子菌肺炎等。
寄生虫感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和地方性斑疹热等。
除了根据病原体类型,传染病也可以根据传播途径进行分类。
例如,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包括肺结核和麻疹等。
水传播的传染病包括霍乱和肝炎等。
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包括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和肠道病毒感染等。
昆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包括疟疾和登革热等。
临床症状也可以用来对传染病进行分类。
例如,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指常见的流感和感冒等传染病;胃肠道感染是指引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的传染病;皮肤感染是指引起皮疹和水泡等症状的传染病等。
对于传染病的报告,各国都有相应的规定和时限。
及时报告传染病的感染情况对于控制和防止疫情的扩散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可以分为立即报告和定期报告两类。
立即报告适用于那些属于法定传染病的疾病,包括霍乱、鼠疫和炭疽等。
在发现这些疾病的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后,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定期报告适用于一些高发传染病和特定情况下的传染病,例如艾滋病、肺结核和性病等。
医疗机构应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向当地卫生部门定期报告相关数据。
总的来说,传染病的分类主要基于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等因素。
对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对于疫情的监测和控制至关重要,各国都有相应的报告时限要求,以确保疾病的迅速控制和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时限
一、报告种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参甲)、炭疽(参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H7N9禽流感;
3、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报告时限:
1、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与2小时内进行报告;
2、除参甲管理外的乙类传染病及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3、其他传染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另有要求的,按要求开展报告。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1(一)传染病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人,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2小时内)防保科,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在12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认定发现传染病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区以化验室结果报出的时间为准,1天或1天以上为迟报,3天或3天以上为漏报。
4、门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符合临床症状的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按法定报告时间报出,否则,按不报定性。
5、对发现法定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不报或漏报的责任人,每发现一例,扣奖金100元;每发现一例迟报的责任人,扣奖金50元。
6、发现甲类、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必须填写报告卡,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条款可予1000元以下的处罚,情节较严重的,按有关法律,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
1、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因不报或漏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2、造成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
3、因执行职务人员工作疏忽,末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二)慢性病、职业病1、被确定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按规定的报告制度向防保科报告。
2、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工作中发现居住市区的病人,患有冠心病急性发作,新发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规定的慢性病必须在出院前报防保科,否则作漏报处理,每发现一例扣奖金50元。
3、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4、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病人中发现急性职业病、急性职业中毒或疑似病人,以及属于在生活中误服或口服引起的农药中毒病人时,应及时(2小时)向防保科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向防保科索要)。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二)引言概述: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对于公共卫生管理至关重要。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种类和上报时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个大点,包括:肺结核、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型肝炎和脑膜炎。
正文:1. 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
- 应及时上报病例,上报时限为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
- 上报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情况。
2. 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
- 在发现感染者后,应在48小时内上报。
- 上报内容包括感染者基本信息、传播途径、初步治疗情况等。
3.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等。
- 上报时限为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
- 上报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时间、发病情况。
4.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症状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 在发现患者后,应在72小时内上报。
- 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毒检测结果、治疗情况等。
5. 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脑脊髓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发热、恶心等。
- 上报时限为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
- 上报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培养结果、治疗情况。
总结: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种类和上报时限,有助于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
及时上报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还能为研究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相关传染病的上报和监测工作,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陈述时限》之樊仲川亿创作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分歧,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陈述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迸发时,应于2小时内陈述【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纳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陈述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陈述。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创作时间:贰零贰壹年柒月贰叁拾日。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
限》
欧阳光明(2021.03.07)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各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繁殖的疾病。
传染病的报告和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各国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有所规定,下面将对常见传染病的报告时限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我国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现病例后立即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此外,医疗机构应当每周报告一次本地区的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的疫情情况,包括病例数、死亡数等。
其次,针对流行性感冒,我国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此外,医疗机构应当每周报告一次本地区的流感疫情情况,包括病例数、死亡数等。
除了上述传染病外,对于其他传染病,我国也有规定报告时限。
例如,对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报告;对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法定传染病,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现病例后12小时内报告。
除了报告时限外,医疗机构还应当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追踪密切接触者、加强环境清洁等,以阻断疾病的传播。
总的来说,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及时报告的重要性。
只有及时报告,才能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在日常工作中,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时限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报告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卫生监督,对于迟报、漏报的情况要进行严肃处理,以确保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和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各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报告时限进行报告,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监督,确保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和有效控制。
第一篇:各类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时限各类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时限卫生部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都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
卫生部要求各有关单位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在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
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将立即报告国务院。
第二篇: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报告时限1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爆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将传染病的报告卡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病源携带者在诊断后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2 尚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爆发传染病新发或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时, 接诊医生诊断后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病源携带者在诊断后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一、目的为了使医务人员能掌握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和要求,按要求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
二、范围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
三、职责1、医护人员:首诊医生发现法定的39种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
2、科室负责人:负责科室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收集、核对传染病疫情卡,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四、标准(一)法定传染病的种类(39种)1、甲类:2种(鼠疫霍乱)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甲型H1N1流感。
3、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计划免疫相关性疾病1、 AFP病例:14种(15岁以下,含15岁)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②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④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原因不明性),⑤神经根炎,⑥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部肌药物注射后),⑦单神经炎,⑧神经根和神经丛炎,⑨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高钾、正常钾软瘫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⑩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⑾急性多发性肌炎,⑿肉毒中毒,⒀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⒁短暂性肢体麻痹。
法定传染病上报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发现或者初步判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病人或者病原体时,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具体的上报时限如下:
一、疑似病例:
疑似病例是指临床表现符合法定传染病定义,但病原学检测阴性或未能检测的病例。
疑似病例应在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
二、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是指病原学检测或其他实验室检验明确为法定传染病
的病例。
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
三、病人:
病人是指临床表现符合法定传染病定义,但未做病原学检测或检测结果阴性的病人。
病人应在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
四、病原体:
病原体是指从患者体内采集的样本,经实验室检测确定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原体。
病原体应在检测出结果后2小时内上报。
以上时限为最长时限,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以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法定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也提醒广大民众,一旦发现或怀疑患有法定传染病的情况,应当及时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防控工作。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和事件的相关信息,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一、报告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均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责任主体。
这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报告的范围(一)传染病疫情1、法定传染病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和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局部范围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如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疾病的暴发或流行。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包括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核和辐射事故等。
三、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一)报告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
1、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
2、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收集、审核、登记和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查重、订正,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和反馈。
(二)报告时限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1)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中的禽流感、非典、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传染病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院内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三、报告病种:(一)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9种。
1. 甲类传染病(共2 种):鼠疫、霍乱。
2. 乙类传染病(共26 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共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的其他传染病。
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
(二)其他传染病除法定传染病以外的需进行网络直报的病种: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结核性胸膜炎、水痘、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测的疾病。
四、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网络不畅时,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病种及报告时限传染病病种及报告时限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传播引起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对于不同的传染病病种,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报告。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各类传染病病种以及其报告时限。
二、传染病病种及报告时限1.法定传染病病种1.1 A型流感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小时内报告;每日晨报告。
1.2 痢疾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小时内报告;每日晨报告。
1.3 丙型肝炎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小时内报告;每日晨报告。
1.4 结核病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小时内报告;每日晨报告。
1.5 急性出血热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小时内报告;每日晨报告。
1.6 麻风病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小时内报告;每日晨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其他法定传染病病种)2.非法定传染病病种2.1 肺炎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4小时内报告;每周报告。
2.2 手足口病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4小时内报告;每周报告。
2.3 诺如感染症(Zika)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4小时内报告;每周报告。
2.4 呼吸道感染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4小时内报告;每周报告。
2.5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报告时限:感染初期24小时内报告;每周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其他非法定传染病病种)三、附件附件1:传染病报告表格附件2:传染病报告流程图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用以预防、控制、消除传染病的法律法规。
2.法定传染病:是指依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需要及时报告、登记和采取防控措施的传染病。
3.非法定传染病:是指不属于法定传染病范围,但仍然需要及时报告、登记和采取防控措施以保护公众健康的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
时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
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
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
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
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
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
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
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