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简介2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3
诗人孟浩然——个人简介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孟浩然——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人物生平诗文少年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
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
干谒张说。
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
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四月赴任。
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
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
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
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
当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
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
孟浩然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故事孟浩然,唐代顶尖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清新脱俗,准确地把握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孟浩然的作品大部分都表达了他对自然、对人性的热爱和问候,通常给人一种清新、淡然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将对孟浩然的生平与创作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玄宗开元年间人,出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他的父亲孟宾于是官大名鼎鼎,祖籍沛国(今江苏沛县)。
孟浩然幼年时就已经表现出对文学的兴趣。
在他的青年时期,他通过广泛阅读、与朋友交往等方式广泛涉猎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艺才华。
公元719年,孟浩然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并没有通过。
此后,他开始了游历之旅,走遍了江南、江西、福建等地。
他在旅途中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这一时期也是创作生涯的高峰期。
公元740年,孟浩然在湖北荆州去世,享年52岁。
二、代表作品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笃爱自然的情感,他通过对自然的揣摩表达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探询之心。
他的诗歌形式大多简朴流畅,情感深沉,有着深远的影响。
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歌写的是春天的早晨,诗人一觉醒来,触动到了动物们争着欢迎春天的情怀。
所描写的情景优美自然,读来感觉诗人笔下的春天是如此真实而生动。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所看到的自然风光,如猿猴的啼叫、河流的潺潺、长风的吹拂。
诗歌内容流畅,情感深邃,读来让人心情愉快。
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歌从草一年一度的枯荣,到火的烧不尽和迎风舒展的成长,从景色侵入道路,到交错交叠的城墙,最后到发人深沉的别离情感,写尽了自然的兴衰和人间纠葛。
4.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和名言有哪些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与王之涣、李白、杜甫并称为唐诗四杰中的“浪漫派”。
他的诗作充满了自然意境,以清新自然为主题,颇具山水诗的特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和其代表作吧。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孟浩然,字慎行,号东篱,唐代著名诗人,华山人。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聪颖,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家乡读书期间,他曾向当地名士学习诗文,磨炼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后来,他于天宝年间前往长安求学,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流。
在孟浩然的生平中,他曾历任华州司马、泾州刺史等职务,但政治生涯不如他的文学成就辉煌。
唐未的安宗之乱期间,孟浩然病逝,享年仅34岁。
他终其一生,留下了两百多首传世诗篇。
孟浩然的名言1、清平调·其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是孟浩然著名的诗句,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他在这首诗中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命运相比较,寄托了对人生流年易逝的深刻感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我相府,雪满皇州。
孤舟瓜洲一道寒,独卧莲花两鬓斑。
”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小诗,写出了作者在官场之外的落寞。
孟浩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韵味。
3、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的形象描写非常的深刻,诗中山林清幽,人迹罕至,使人感觉到一片深山幽谷中的静谧和宁静。
4、夜泊牛渚怀古“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的气氛凝重,诗人沉浸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中,从月色、渔灯、萤光、波澜、星辰等自然现象中浮现出心理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浪漫气氛。
结语孟浩然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自然意境,具有清新自然的主题,其诗歌的韵味和思想性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他的代表作品《春晓》、《登科后》、《折杨柳》等被誉为经典之作,今日仍然触动人心。
而他的名言和诗句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浓浓的印记,这是孟浩然影响世界的真正力量。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简单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自然、典雅简洁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包括田园诗、山水诗、抒情诗及旷达开朗的有志之作等,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和风格,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独特而精彩的诗歌世界。
孟浩然生于689年,祖籍河南郑州,出生于湖北监利。
他的家庭背景优越,父亲是随唐高宗征讨吐蕃的将领,因功被封为公侯。
孟浩然自幼聪颖异常,喜欢读书诗词,又爱好田园生活,酷爱自然风光和人间烟火,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浩然年轻时曾经游学梁州(今陕西临潼),结识了王维等杰出的诗人。
他在王维的影响下,开始了诗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他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对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思考也深入到了他的诗歌当中。
孟浩然的诗歌清新淡泊、通俗易懂,善于言简意赅、情感自然地表达。
他喜爱田园、山水、花鸟等自然风光,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人生哲理,是他诗歌中最重要的主题。
他深知人生短暂,珍惜人生,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诗中常以自然景象作为比喻,留白恰到好处,放飞思维,启迪人心。
他的作品擅长于以简约、自由、流畅的笔触,创作出一种自然、清新、虚静、雅致、超凡脱俗的诗歌风格,使其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孟浩然的诗歌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春晓》、《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过故人庄》、《石鼓歌》等。
其中,《春晓》描述的是春天的清新美景,引人入胜,深入人心。
《登高》表达了作者时光倒流,回到故老家乡,篇篇诗句都是对家乡美景的赞美。
《夜泊牛渚怀古》则描绘了孟浩然夜游牛渚,怀念昔日仙逝的景致。
《过故人庄》是对故友的怀念,表达了对友情的情感。
《石鼓歌》反映了当时边塞生活、苦难境遇和人民的斗争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石鼓歌》是孟浩然的政治长诗。
其选材广泛,内容丰富。
它既是将军们的战争荣辱,也是平民生活的悲苦,同时也暗示着未来的转机。
孟浩然以自然的声音代替人的声音,取得了一种自然平衡和激烈的对比效果,赋予这首诗一个强烈的反战主题和反对战争的意味。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和名言名句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清新素雅,深具哲理思考,流传至今广受人们欣赏。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清新自然,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带来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和名言名句,希望能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
一、简介资料孟浩然,字宣城,唐代诗人,出生于河南信阳,曾任汝州刺史。
他约生于689年,卒于740年,享年51岁。
孟浩然是唐代古诗三百首中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和王之涣、王维、李白并称为“中唐四杰”。
孟浩然家世显赫,父亲孟郊曾任太常博士,堂兄孟昶还曾担任过著名的中书舍人。
孟浩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孟郊敦厚宽宏,鼓励他崇尚真理,讲求道德。
“我父教我一言而当之,再言而不听,亦诚土壤也。
”孟浩然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
孟浩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其中《登科后》、《春晓》、《夜泊牛渚怀古》等佳作流传至今。
他的作品注重描绘大自然,细腻地表达诗意与情感,弘扬人文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珍宝。
二、名言名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高》这是孟浩然最著名的诗句之一,作品全名为《登高》,描述了诗人登高远眺,感叹自然壮观景象,展现了一种传神的写景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晓》《春晓》是孟浩然著名的诗歌之一,描绘了早春的田园美景,描述了春日气息独具的美好氛围,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和艺术价值。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登高》这是孟浩然的名言名句之一,描绘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沉思感悟,表达了对于执着爱情的生命热情,充满了幽微的哲学感。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鹳雀楼》这是孟浩然的又一经典诗句,描绘了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悟,同时也是一种鲜明的写实主义艺术表达。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孟浩然感性的名言名句之一,表达了落花有重生之机,春天会再次到来的深刻思想感悟,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孟浩然的简介有哪些故事呢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江南四大家”之一,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其诗风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孟浩然的生平以及其创作中的一些故事。
一、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自幼聪明好学,13岁时便开始拜访名士学习诗文。
后来他考取进士,但始终未能入仕。
据说孟浩然一生守清贫,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亲友多托疾病借钱,但他总是潦草地写下“近来贫病交侵,奄然无所”,展现出自己的洒脱。
最后,孟浩然在海上不幸遇难,年仅36岁。
二、孟浩然的诗歌孟浩然的诗风清新淡雅,以写景抒怀见长。
他的诗歌中都蕴含着浓郁的养生意味和生命哲学。
其中《春晓》、《登高》、《清平调·其一》、《宿建德江》等诗作更是被人们传诵千古。
孟浩然的诗历来被视为“诗中王子”,举世皆称之为“浩然之气”,具有其深远的文学价值。
三、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故事1.《春晓》的创作据传,孟浩然创作《春晓》的时候,年仅16岁,他应当晚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邀,在长安古城的阳台上写字。
看到窗外美丽的春景,孟浩然便灵感大发,将自己对春天的感悟倾诉而出,写下了这首以“春”为主题的超凡诗篇。
2.《登高》的创作传说孟浩然在登高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上山有山神,下山有渔樵。
山中往来人,不觉远行过。
”于是孟浩然萌生了写这篇诗歌的创作念头。
这首诗以“登高”为题,表达出诗人对高处风光的热爱和他对逍遥自在的人生向往。
3.《宿建德江》的创作孟浩然有一次夜行,在一处静谧的江边宿营,感受到深邃的江水和沉睡的大地,在这个静谧的夜晚,他写下了《宿建德江》这篇别具韵味的诗歌。
这篇诗以“江”为主题,突出了江水的柔美和无穷力量,情感高度联想丰富。
四、最后孟浩然的生平虽然短暂,但其杰出的诗词作品却流传至今,并被称为“诗中王子”,“浩然之气”。
他的诗歌除了表现了对自由舒适的生活的向往之外,还渗透了大量的养生思想,启示了后人如何追求健康温馨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注我们的内心需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远离纷扰,才能在颠簸起伏、衰落遭遇、幸福与泪水中,绽放出真正自我,享受人生的真谛。
孟浩然的资料(推荐7篇)篇1:孟浩然的资料孟浩然的资料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孟浩然的简介介绍和代表作孟浩然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的《春晓》即是出自他的手笔。
本文将从孟浩然的生平、创作特点、代表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沂水,陇西人,唐代初唐四杰之一。
其家境优越,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孟东野曾任保定令、中书舍人,父亲孟华为禁中官吏,家境富裕,但孟浩然性格豁达、心思开阔,不羁不俗。
他早年曾游学南北,游历江南及巴蜀山水之间。
唐玄宗至德年间,孟浩然担任过州判官、太子洗马,天宝年间,他任太子宾客、中书舍人。
武则天时,孟浩然因谪为河东水利使,后任陕西府丞。
天宝十年(751年),安史之乱爆发,孟浩然弃官归乡。
唐肃宗建中二年,孟浩然去世,享年52岁。
二、孟浩然的创作特点孟浩然的诗风清新自然,以山水田园、自然景观、人物描写为主,也有一部分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旧世俗道德的批判。
他的诗歌形象描写生动,表达深远含蓄。
孟浩然的诗作往往以写景为主,但不仅仅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借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例如《春晓》抒发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慨,而《登科后》则表达了作者对士人生活和命运的看法。
他的诗歌风格豁达洒脱,抒发的情感真挚感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三、孟浩然的代表作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堪称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国内外熟知的经典之作。
诗歌的描写境象鲜明,自然景物连贯纯净,展现了春季清晨的万物复苏、生命的勃发及人对自然的感慨。
2、《登科后》:“苏颋之策,蔡琰之谏,谏如流水,策如山川,皆成见听之学。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成功考中进士后的士人,回顾过去的学业生活,对历经困苦及光荣之举的感慨,表达了对新时代学人梦想的追求。
此诗艺术效果深入人心,堪称唐诗中语言和形式的典范。
3、《十八拍》:“秋风引弓,皓月半空,烟霭遶楼回角,花梢一夜新露。
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品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相貌儒雅,风神散朗,友善警敏,宽厚大度,慷慨豪迈,常解人之难,救人于困,善写五言诗,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孟浩然文学成就,欢迎阅读!孟浩然简介: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现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代表作品:《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田家元日》《凉州词》《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宵月下有怀》《与诸子登岘山》《秋登兰山寄张五》《春中喜王九相寻》《西山寻辛谔》《夜渡湘水·一作崔国辅诗》《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来闍黎新亭作》《梅道士水亭》《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和宋太史北楼新亭》《白云先生王迥见访》《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临涣裴明府席遇张十一、房六》《寒夜》《书怀贻京邑同好》《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宴张别驾新斋》《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等等。
孟浩然典故:隐鹿门山孟浩然性爱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
”正是适应了这性情。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和代表作品是孟浩然是唐代诗人之一,生于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卒于大唐玄宗天宝七载(762年),去世仅有27岁。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春晓》《夜泊牛渚怀古》《登高》等,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和代表作品。
孟浩然是山西蒲州(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家世显赫,父亲孟郊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成功地协调了唐玄宗和安史之乱的冲突,成为一代名臣。
孟浩然从小就在家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早年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五岁时就能够写出出色的诗歌。
后来,他入京赴考,历任太学生、秘书郎、纳言府长史等职,但他不喜欢充满权力斗争和政治纷争的官场生活,于是选择辞去职务,回到故乡独自行走天下,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诗意的田园。
孟浩然的诗歌以自然和田园为主题,他善于借用自然景物,表达人的情感和社会现象,使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他的代表作《春晓》中,描绘了春天的一天开始,一切的生活都在复苏,大地充满活力。
《夜泊牛渚怀古》中,孟浩然在夜晚的江边停泊,回望历史的长河,感叹人生短暂,人类历史却无穷无尽。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唐代哲学文学风气盛行的时候,孟浩然的诗歌独树一帜,成为独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
孟浩然的文学成就深深影响了后人,他的诗歌随着历史的推移,在文坛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代苏轼称其为“诗中有画”、明代杨慎夫称其为“山水诗之神童”,清代黄宗羲更将他与王维、李白、杜甫并列为唐诗四杰之一。
所有这些,都说明孟浩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独特而重要。
总之,孟浩然是唐代文坛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从自然和田园中得到灵感,隐喻着人类的内心和社会的现象,尤其是在唐代文学政治风气诸多波折的时候,他的诗歌更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
虽然孟浩然短暂的一生仅有20余年,但他的诗歌却带给了后人无穷的文化、艺术和精神上的启示。
孟浩然简介50字孟浩然简介孟浩然(689—740),或谓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
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
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
孟浩然是唐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有《孟浩然集》传世。
《全唐诗》存诗二卷。
篇二:孟浩然简介人物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新、旧《唐书》有传。
人物生平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有关孟浩然是唐代文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被誉为“清风举、雅望高”。
下面就来对他的简介资料和几首代表作进行介绍。
一、简介资料孟浩然,字潜之,祖籍河南项城,生于河南郡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被称为“洛阳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尚书郎、秘书监,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喜欢读书,常常把自己的书房开放给周围的人。
这也让孟浩然从小接触到了各种书籍。
他自幼聪明多才,善于诗词,能够自行进行文论和诗歌创作。
然而,他的父亲却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官,一家人也因此搬到了江南(今浙江、江苏一带),孟浩然也开始了漂泊之旅。
在江南时期,孟浩然结识了许多文化名流,包括王维、李白、杜甫等诗人。
在这些诗人的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
因为他的诗歌派别属于“新乐府”,所以他的诗歌又被称为“新乐府派”诗歌。
孟浩然的诗歌题材多元化,既有感慨人生的抒情诗,也有对自然的赞美,更有对时政的批判。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清丽流畅、富有音乐感,并能通过寥寥数语,使人联想到更多的意境和意义。
二、几首代表作1.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这首诗中,孟浩然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形象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深沉,同时也勾起了我们人类的悲凉和悲哀。
而诗中最劝退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是在表达孟浩然对自己人生的感怀,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是在表达他对现实的厌倦和失望。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孟浩然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
诗体短小精悍,表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和自然万物的喜悦。
熟悉的鸟鸣声和花瓣的飘落都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也反映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变幻无穷。
孟浩然的简介生平事迹概括孟浩然,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自然、清新,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的家族世居河南南阳,他的父亲孟郊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孟浩然幼年时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十分热爱诗歌。
在他父亲的影响下,他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
他不仅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学经典,也在当地的学校学习儒学和诗歌。
孟浩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富有教养和人格魅力,深受人们喜欢和尊重。
他曾经在长安市进士科考试中获得第二名。
他曾担任过宣州文学的官员,但是后来因为对官场的反感和对诗歌的热爱,他选择了离开官场,回到了故乡南阳,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孟浩然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力、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名。
他的诗歌主要写景,他的笔下的山水和田园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受。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表达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悟。
“春眠不觉晓”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含有浓郁的情感。
“处处闻啼鸟”则表达了春天田园生活中满目的生机和活力。
“夜来风雨声”更是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春天的气象变化和生命的不断循环。
孟浩然的诗歌颇受当代学者和读者的欣赏和喜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总结孟浩然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表现了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作品自然清新,朴实无华,流露着诗人的感情和眼界。
他的诗歌还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诗书才情不自负,万古愁痛满天涯”。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15字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出生于公元689年,是当时山西长治一带的人。
当时的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时期,因此孟浩然能够在这个时期成为一位重要的文学巨匠。
孟浩然的父亲孟郊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这对孟浩然的文学生涯具有一定的影响。
孟浩然在年轻时曾经到了长安学习,了解唐代文化,从此开始痴迷于文学创作。
孟浩然的诗歌以优美动人、清新淡雅著称,他的作品有很多都涉及到了自然和人生,反映了他对世界万物热爱的情感。
孟浩然的代表作包括《春晓》、《登高》、《南园十三首》等等,其中《春晓》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孟浩然的诗歌曾经被当时的皇帝赞誉为“翰墨之宝”,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诗作经过了千年的传承,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
尽管孟浩然在当时的唐代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声望,但他却始终不失为一位谦虚和高尚的人。
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位小小的诗人,唯有不断创作,才能为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与此同时,孟浩然还在他的诗歌中向读者传达了一些哲学思考。
他认为,人应该尽量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被蒙蔽了双眼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
这些思考让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诗歌的美感和文学价值,而且还包含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孟浩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一直秉持着“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对待身边的人总是充满着关心和爱意。
他的人生品质和文学成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总之,孟浩然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和人物。
他的诗歌无疑彰显了唐代文学高峰期的艺术成就,而他的人格品质也令他成为了后世人们敬重的对象。
他的人生和文学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上。
孟浩然的简介和诗孟浩然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绝代优秀的女诗人薛涛的好友。
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色、自由闲适、豁达宽阔为主题,具有文学价值和哲理意义。
本文将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分析其诗歌创作特点。
1. 生平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慎微,号孟山人,出生在陈留郡颍川(今河南省杞县西南)的一个文学世家,家中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官吏。
他自幼聪慧好学,家庭环境和个人修养都为他今后的文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曾留学长安,师从王维学习诗歌和绘画,又和李白、王之涣、孟郊等交往,并且成为他们的好友。
他曾任蒲州刺史、相州录事参军等职,但因家族根基不稳、时局动乱而屡遭贬官。
直到晚年才病死于洛阳。
2. 代表作品孟浩然的诗歌代表作品有《春晓》、《登高》、《秋登兰山寄张五》、《过故人庄》等。
其中《春晓》是他最著名的一首小诗,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春天和夜晚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高》是孟浩然另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意境深远、视野开阔,以壮美自然景色激发人的豁达情感和向上精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歌都以自然为主题,表现出孟浩然自由解放、不拘束的心态和人生观念,使人们感受到他的诗歌思想与气质。
3. 创作特点孟浩然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酷爱之情,以山水为表现对象,极具诗意和浪漫性。
他的诗以自由闲适、豁达宽阔、优美清新为特点,富有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文学价值。
他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大自然万物的生动形象,把自己的感性思维与对现实的审视融为一体。
他的诗歌时而秀丽如诗,时而苍凉伟岸,时而恬静如湖,时而澎湃如海,宛如带有哲理的清流一般,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在孟浩然的诗歌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感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叹息,对人生的热爱和传承,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孟浩然简介20字
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以字行”即仅称呼此人的“字”代名,这是一个流行于汉字文化圈中关于称谓的术语。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涉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贪吃鲜鱼不忌口,病发身亡。
),年五十二。
孟浩然一生布衣,虽过着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诗风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孟浩然的简介资料100孟浩然(689年-740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生活在“琴瑟之上、得道于心”的佛道之士,以其清新脱俗、超凡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诗篇,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浩然出生于河南省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区),家庭背景很丰厚,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宰相孟爽。
在其父的影响下,孟浩然很早就开始接触文学、宗教和哲学,并尤其喜欢佛教和道教文化。
他十分幸运,能够在唐代文化繁荣的时期来临时,与许多文化名人结识,受到了不少启迪和影响。
在诗歌方面,他首先向唐朝大诗人王之涣学习,后又向王维、李白、杜甫等诗人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
在宗教方面,孟浩然十分热爱佛教,他常常到寺庙研读佛经,引领了当时文化界的一股佛教风潮。
孟浩然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作品天真清新、简洁优美,措辞简练、朴素自然,意境深邃、超凡脱俗,言辞精致、独具匠心,给人以极其美好的感受,真正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文学风韵。
孟浩然的作品概括起来大都反映了他对生命的体验和追求,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颂、对宗教的尊崇和对人性的思考。
孟浩然的代表作有《登科后》、《春晓》、《夜泊牛渚怀古》、《南园十三首》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春晓》。
这首诗以爽朗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景,表现了作者的开朗豁达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首诗的末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成为了孟浩然最有名的名言,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诗意和最能表现生命真谛的诗句之一。
孟浩然一生一直在诗歌创作的路上不断探索,他的诗歌承载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颂、对宗教的尊崇和对人性的思考,对后世的文学影响至为深远。
他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依然散发出耀眼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孟浩然简介20字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他和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曾隐居鹿门山,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开唐朝山水诗之先河,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
孟浩然经历简单,诗歌题材狭隘,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孟浩然生平
公元689年生于襄州襄阳。
少年时代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佚事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名声
孟浩然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
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