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代数综合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52.52 KB
- 文档页数:9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题方法。
2. 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函数问题。
2. 解题方法:列方程、列不等式、列函数关系式。
3. 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步骤:(1)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找出关键信息。
(2)设未知数,找出已知数。
(3)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代数模型。
(4)解代数方程(不等式、函数)。
(5)检验解的合理性,解释实际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步骤,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思考。
2. 讲解:介绍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关系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代数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4. 练习:布置一些代数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总结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步骤。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一些实际问题,尝试将其转化为代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2.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代数综合问题初中代数综合题,主要以方程、函数这两部分为重点,因此牢固地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及函数性质等重要基础知识是解好代数综合题的关键.在许多问题中,代数和几何问题交织在一起,就要沟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三类问题的常见解法: 1、整体的想法;2、关于整数根的问题;3、需要数形结合的问题.例1. 已知关于x 的方程 03)13(2=+++x m mx . (1)求证: 不论m 为任何实数, 此方程总有实数根;(2)若抛物线()2313y mx m x =+++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m 为正整数,试确定此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点P ),(11y x 与Q ),(21y n x +在(2)中抛物线上 (点P 、Q 不重合), 且y 1=y 2, 求代数式81651242121++++n n n x x 的值.例2. 已知:如图,平行于x 轴的直线y =a(a ≠0)与函数y =x 和函数xy 1=的图象分别交于点A 和点B ,又有定点P(2,0).(1)若a >0,且91tan =∠POB ,求线段AB 的长; (2)在过A ,B 两点且顶点在直线y =x 上的抛物线中,已知线段38=AB ,且在它的对称轴左边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求满足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已知经过A ,B ,P 三点的抛物线,平移后能得到259x y =的图象,求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例3.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40x mx m -+-=. (1)求证:这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抛物线2224y x mx m =-+-与x 轴的交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3)将(2)中的抛物线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图形C 1,将图形C 1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图形C 2,当直线y=x b +(b<0)与图形C 2恰有两个公共点时,写出b 的取值范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点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1,2)B.(﹣1,2)C.(﹣1,﹣2)D.(﹣2,1)【答案】C【解析】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由此可得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1,﹣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正确地记住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是关键.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2.郑州某中学在备考2018河南中考体育的过程中抽取该校九年级20名男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以便知道下一阶段的体育训练,成绩如下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5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2.30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2.25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是0.0725【答案】B【解析】根据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详解】由表格中数据可得:A、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是2.35,错误;B、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中位数是2.30,正确;C、这些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2.30,错误;D、这些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不是0.0725,错误;故选B.【点睛】考查了方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熟练掌握定义和计算公式是本题的关键,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3.甲队修路120 m 与乙队修路100 m 所用天数相同,已知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 m ,设甲队每天修路xm.依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120100x x 10=- B .120100x x 10=+ C .120100x 10x =- D .120100x 10x=+ 【答案】A【解析】分析:甲队每天修路xm ,则乙队每天修(x -10)m ,因为甲、乙两队所用的天数相同,所以,120100x x 10=-。
中考数学复习代数几何综合问题专项练习(人教版含答案) K
j 代数几何综合问题(1)专项练习
1 如图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抛物线经过点B(0,4)。
⑴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过点D、B作直线交x轴于点A,点C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C点的纵坐标为,连接BC、AC。
求证△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⑶在⑵的条下,将直线DB沿y轴向下平移,平移后的直线记为l,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是否存在直线l,使△A′B′C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一部分如图所示。
已知它的顶点M在第二象限,且经过点A(1,0)和点B(0,1)。
(1)试求,所满足的关系式;
(2)设此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当△AMC的面积为△ABC面积的倍时,求a的值;
(3)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ABC为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请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4,0)、B(-1,0),与y轴交于点C,点D在线段OC上,OD=t,点E在第二象限,∠ADE=90°,,EF⊥OD,垂足为F。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线段EF、OF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当△ECA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代数几何综合问题(1)专项练习
参考答案
1 (1)解由题意知16a+6=4。
代几综合题(以代数为主的综合)知识梳理教学重、难点作业完成情况典题探究例1 已知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交于点A (0,3),与x 轴分别交于B (1,0)、C (5,0)两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D 为线段OA 的一个三等分点, 求直线DC 的解析式;(3)若一个动点P 自OA 的中点M 出发,先到达x 轴上的某点(设为点E ),再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某点(设为点F ),最后运动到点A ,求使点P 运动的总路径最短的点E 、点F 的坐标,并求出这个最短总路径的长.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mx n =++经过(02)P A ,两点.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B ,将直线AB 沿y 轴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直线,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C 点,求直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求到直线OB OC BC ,,距离相等的点的坐标.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x b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点B 的坐标为(3,0),将直线y kx =沿y 轴向上平移 3个单位长度后恰好经过B 、C 两点.(1) 求直线BC 及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 ,点P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APD =∠ACB ,求点P的坐标;(3)连结CD ,求∠OCA 与∠OCD 两角和的度数.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3454122+-++--=m m x m x m y 与x 轴的交点分别为原点O 和点A ,点B(2,n)在这条抛物线上.(1) 求点B 的坐标;(2) 点P 在线段OA 上,从O 点出发向点运动,过P 点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OB 交于点E 。
延长PE 到点D 。
使得ED=PE. 以PD 为斜边在PD 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D(当P 点运动时,C 点、D 点也随之运动)当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的顶点C 落在此抛物线上时,求OP 的长;若P 点从O 点出发向A 点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同时线段OA 上另一点Q 从A 点出发向O 点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当Q 点到达O 点时停止运动,P 点也同时停止运动)。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 代数、三角、几何综合问题概述:代数、三角与几何综合题是较复杂与难度较大的问题,其中包括方程、函数、三角与几何等,内容基本上包含所有的初中数学知识,必须把以前的函数观念、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进行综合来解题.典型例题精析 例1.有一根直尺的短边长2cm ,长边长10cm ,还有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形纸板,它的斜边长12cm ,如图1,将直尺的矩边DE 放置与直角三角形纸板的斜边AB 重合,且点D 与点A 重合,将直尺沿AB 方向平移如图2,设平移的长度为xcm (•0≤x ≤10),直尺和三角形纸板的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cm 2.(1)当x=0时(如图),S=________;当x=10时,S=___________; (2)当0<x ≤4时(如图2),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3)当4<x<10时,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同学可在图3、•图4中画草图)解析:(1)2;2.(2)在Rt △ADG 中,∠A=45°, ∴DG=AD=x .同理EF=AE=x+2,∴S 梯形DEGF =12(x+x+2)×2=2x+2, ∴S=2x+2.(3)①当4<x<6时,(如图5) GD=AD=x ,EF=EB=12-(x+2)=10-x , 则S △ADG =12x -2,S △BEF =12(10-x )2, 而S △ABC =12×12×6=36,∴S=36-12x 2-12(10-x )2=-x 2+10x-14,S=-x 2+10x-14=-(x-5)2+11,∴当x=5(4<5<6)时,S 最大值=11.②当6≤x<10时(如图6), BD=BG=12-x ,BE=EF=10-x ,S=12(12-x+10-x )×2=22-2x , S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S ≤10.由①、②可得,当4<x<10时,S 最大值=11.例2.如图所示,点O 2是⊙O 1上一点,⊙O 2与⊙O 1相交于A 、D 两点,BC⊥AD,垂足为D ,分别交⊙O 1、⊙O 2于B 、C 两点,延长DO 2交⊙O 2于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BO 2交AD 于G ,连结AG .•(1)求证:∠BGD=∠C ;(2)若∠DO 2C=45°,求证:AD=AF ;(3)若BF=6CD ,且线段BD 、BF 的长是关于x 的方程x 2-(4m+2)x+4m 2+8=0•的两个实数根,求BD 、BF 的长.解析:(1)∵BC ⊥AD 于D , ∴∠BDA=∠CDA=90°,∴AB 、AC 分别为⊙O 1、⊙O 2的直径.∵∠2=∠3,∠BGD+∠2=90°,∠C+∠3=90°, ∴∠BGD=∠C .(2)∵∠DO 2C=45°,∴∠ABD=45°,∵O 2D=O 2C ,∴∠C=∠O 2DC=12(180°-∠DO 2C )=67.5°, ∴∠4=22.5°, ∵∠O 2DC=∠ABD+∠F , ∴∠F=∠4=22.5°,∴AD=AF .(3)∵BF=6CD ,∴设CD=k ,则BF=6k . 连结AE ,则AE ⊥AD ,∴AE ∥BC ,∴AE AFBD BF∴AE ·BF=BD ·AF . 又∵在△AO 2E 和△DO 2C 中,AO 2=DO 2 ∠AO 2E=∠DO 2C , O 2E=O 2C ,∴△AO 2E≌△DO 2C ,∴AE=CD=k,∴6k2=BD·AF=(BC-CD)(BF-AB).∵∠BO2A=90°,O2A=O2C,∴BC=AB.∴6k2=(BC-k)(6k-BC).∴BC2-7kBC+12k2=0,解得:BC=3k或BC=4k.当BC=3k,BD=2k.∵BD、BF的长是关于x的方程x2-(4m+2)x+4m2+8=0的两个实数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BD+BF=2k+6k=8k=4m+2.整理,得:4m2-12m+29=0.∵△=(-12)2-4×4×29=-320<0,此方程无实数根.∴BC=3k(舍).当BC=4k时,BD=3k.∴3k+6k=4m+2,18k2=4m2+8,整理,得:m2-8m+16=0,解得:m1=m2=4,∴原方程可化为x2-18x+72=0,解得:x1=6,x2=12,∴BD=6,BF=12.中考样题训练1.已知抛物线y=-x2+(k+1)x+3,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y 随x的增大而减小.(1)求k的值及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的左边),抛物线的顶点为P,试求出A、•B、P三点的坐标,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条抛物线;(3)求经过P、A、B三点的圆的圆心O′的坐标;(4)设点G(0,m)是y轴上的动点.①当点G运动到何处时,直线BG是⊙O′的切线?并求出此时直线BG的解析式.②若直线BG与⊙O相交,且另一个交点为D,当m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在x轴的下方?2.如图,已知圆心A(0,3),⊙A与x轴相切,⊙B的圆心在x轴的正半轴上,且⊙B与⊙A外切于点P,两圆的公切线MP交y轴于点M,交x轴于点N.(1)若sin ∠OAB=45,求直线MP 的解析式及经过M 、N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A 的位置大小不变,⊙B 的圆心在x 轴的正半轴上移动,并使⊙B 与⊙A 始终外切,过M 作⊙B 的切线MC ,切点为C ,在此变化过程中探究: ①四边形OMCB 是什么四边形,对你的结论加以证明;②经过M 、N 、B 三点的抛物线内是否存在以BN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表示出来;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直线L 与⊙O 相交于点A ,直径AB=6,点P 在L•上移动,连结OP 交⊙O 于点C ,连结BC 并延长BC 交直线L 于点D .(1)若AP=4,求线段PC 的长;(2)若△PAO 与△BAD 相似,求∠APO 的度数和四边形OADC 的面积.(•答案要求保留根号)LyM CBA xPO N考前热身训练1.如图,已知A 为∠POQ 的边OQ 上一点,以A 为顶点的∠MAN 的两边分别交射线OP 于M 、N 两点,且∠MAN=∠POQ=α(α为锐角),当∠MAN 为以点A 为旋转中心,AM 边从与AO•重合的位置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MAN 保持不变)时,M 、N 两点在射线OP•上同时以不同的速度向右平行移动.设OM=x ,ON=y (y>x ≥0),△AOM 的面积为S ,若cos α、OA•是方程2z 2-5z+2=0的两个根.(1)当∠MAN 旋转30°(即∠OAM=30°)时,求点N 移动的距离;(2)求证:AN 2=ON ·MN ; (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量x 的取值范围;(4)试写出S 随x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S 的取值范围.2.如图,已知P 、A 、B 是x 轴上的三点,点A 的坐标为(-1,0),点B 的坐标为(3,0),•且PA :AB=1:2,以AB 为直径画⊙M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 (1)求证:PC 是⊙M 的切线;(2)在x 轴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 ,使得直线QC 与过A 、C 、B•三点的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若存在,求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画⊙N ,使得圆心N 在x 轴的负半轴上,⊙N 与⊙M 外切,且与直线PC 相切于D ,•问将过A 、C 、B 三点的抛物线平移后,能否同时经过P 、D 、A 三点?为什么?M A Q P O N答案:中考样题看台1.(1)k=1,抛物线解析式y=-x2+2x+3(2)A(-1,0),B(3,0),C(1,4)(3)∵⊙O′过A、B两点,∴O′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轴于M,交⊙O′于N,则有MP×MN=MA×MB,4MN=2×2,∴MN=1,•PN=5,O′P=52<PM,∴O′点在x轴上方,∴O′M=32,∴O′(1,32).(4)①过B点作⊙O′的切线交y轴于点G,直线BO′交y轴于点E,可求出直线BO•′的解析式为,y=-34x+94,∴E(0,94),∵BG是⊙O′的切线,BO⊥EG,∴BO=OE×OG,∴OG=4,•∴G(0,-4),求出直线BG的解析式为y=43x-4.②-4<m<0.2.(1)在Rt△AOB中,∵OA=3,sin∠OAB=45,cos∠OAB=35,∴AB=5,OB=4,BP=5-3=2.•在Rt△APM中,APAM=cos∠OAB=35,∴AM=5,OM=2,∴点M(0,-2),又△NPB∽△AOB,∴BN AB BP OB,∴BN=52,•∴ON=32,∴点B(32,0),设MP的解析式为y=kx+b,∵MP经过M、N两点,∴MP的解析式为y=43x-2,设过M、N、B的抛物线解析式为y=a(x-32)(x-4)且点M(0,-2)在其上,可得a=-13,即y=-13x2+116x-2.(2)①四边形OMCB是矩形.证明:在⊙A不动,⊙B运动变化过程中,恒有∠BAO=∠MAP,OA=AP,∠AOB=∠APM=90°,∴△AOB≌△APM,∴OB=PM,AB=AM,∴PB=OM ,而PB=BC ,∴OM=BC ,由切线长定理知MC=MP ,∴MC=OB , ∴四边形MOBC 是平行四边形, 又∵∠MOB=90°,∴四边形MOBC 是矩形.②存在,由上证明可知,Rt △MON ≌Rt △BPN , ∴BN=MN .因此在过M 、N 、B 三点的抛物线内有以BN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MNB 存在,• 由抛物线的轴对称性可知,在抛物线上必有一点M ′与M 关于其对称轴对称, ∴BN=BM ′,这样得到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MNB 和△M ′NB . 3.(1)∵L 与⊙O 相切于点A ,∴∠4=90°,∴OP 2=OA 2+AP 2, ∵OB=OC=12AB=3,AP=4, ∴OP 2=32+42,∴OP=5, ∴PC=5-3=2.(2)∵△PAO ∽△BAD ,且∠1>∠2,∠4=90°, ∴∠2=∠APO ,∴OB=OC ,∴∠2=∠3 ∵∠1=∠2+∠3,∴∠2=2∠2=2∠APO ∴∠4=90°,∴∠1+∠APO=90° ∴3∠APO=90°,∴∠APO=30°. 在Rt △BAD 中,∠2=∠APO=30°.∴AD=6sin30°=6×3. 过点O 作OE ⊥BC 于点E ∵∠2=30°,BO=3,∴OE=32,BE=3×cos30°=2,∴∴S 四边形OADC =S △BAD -S △BOC =12AB ·AD=12BC ·OE=12×6×12×3294154.考前热身训练1.(1)易知OA=2,cos α=12,∠POQ=∠MAN=60°, ∴初始状态时,△AON 为等边三角形,•∴ON=OA=2,当AM 旋转到AM ′时,点N 移动到N ′, ∵∠OAM ′=30°,∠POQ=∠M ′AN•′=60°,∴∠M ′N ′A=30°,在Rt △OAN 中,ON ′=2AO=4, ∴NN ′=ON ′-ON=2,∴点N 移动的距离为2.(2)易知△OAN ∽△AMN ,∴AN 2=ON ·MN .(3)∵MN=y-x ,∴AN 2=y 2-xy ,过A 点作AD ⊥OP ,垂足为D ,可得OD=1, ∴DN=ON-OD=y-1,在Rt △AND 中,AN 2=AD 2+DN 2=y 2-2y+4, ∴y 2-xy=y 2-2y+4,即y=42x-. ∴y>0,∴2-x>0,即x<2,又∵x ≥0,∴x 的取值范围是:0≤x<2.(4)S=12·OM ·x ,∵S 是x 的正比例函数,且比例系数2>0,∴0≤S<2·2.即0≤ 2.(1)易知⊙M 半径为2,设PA=x ,则x :4=1:2⇒x=2,由相交弦定理推论得OC=OA .OB=1×3,2=PO 2+OC 2=32+2=12,PM 2=42=16,MC 2=22=4,∴PM 2=PC 2+MC 2,∴∠PCM=90°.(2)易知过A 、C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x+1)(x-3),•假设满足条件的Q 点存在,坐标为(m ,0),直线QC 的解析式为y=-m, ∵直线QC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方程(x+1)(x-3)∴(2+3m)2=0,∴m=-32,即满足条件的Q 点存在,•坐标为(-32,0);(3)连结DN ,作DH ⊥PN ,垂足为H ,设⊙N 的半径为r ,则∵ND ⊥PC , ∴ND ∥MC ,∴DN PN MC PM =,∴224r r -=, ∴r=23,∵DN 2=NH ·NP ,∴(23)2=NH·(2-23),∴NH=13,∴,∴D(-2).∵抛物线y=-3(x+1)(x-3)平移,使其经过P、A两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3(x+•1)(x+3)又经验证D是该抛物线上的点,∴将过A、C、B三点的抛物线平移后能同时经过P、D、A三点.。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教案第一章:代数应用性问题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解决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 教学内容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代数应用性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1.3 教学过程引入代数应用性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特点,如实际背景、数学模型等。
讲解代数应用性问题解决的步骤,如理解问题、建立方程等。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培养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2.3 教学过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如加减法、代入法等。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第三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培养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
3.3 教学过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性质和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
第四章:不等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培养学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
4.3 教学过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如大小比较、解集表示等。
第五章:整式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整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培养学生应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整式的定义和性质。
整式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5.3 教学过程引入整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整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九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算式专项练习题代数方程的解法与解析在九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代数方程。
解代数方程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应用数学的基础。
本文将分享一些九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算式专项练习题代数方程的解法与解析。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ax + b = 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如下:(1) 移项:将方程中的含有未知数的项全部移到等号的另一侧,得到标准形式ax = -b;(2) 消元:通过除以a的方式将方程化简为x = -b/a,这样就求得了方程的解x。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中较为复杂的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ax² + bx + c = 0。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因式分解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乘积时,我们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求解方程;(2) 公式法: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 [-b ± √(b² - 4ac)] / 2a,计算出方程的两个解。
3. 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是九年级数学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解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 代入法:将已知的某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表示成另一个未知数的函数,再代入另一个方程进行求解;(2) 消元法:通过加减消元或倍加消元的方式,化简方程组为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解未知数。
4. 不等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中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解不等式方程涉及到分析方程的解集的范围。
常见的不等式方程有以下几种类型:(1) 一元一次不等式:如ax + b < 0, ax > b等;(2) 一元二次不等式:如ax² + bx + c > 0,ax² + bx + c ≤ 0等;(3) 两个未知数的线性不等式组:如{2x + 3y < 5, x + 2y > 3}等。
代数综合题一:对于实数a,b,我们用符号min{a,b}表示a,b两数中较小的数,如min{3,5}=3,因此,min{-1,-2}=________;若{}22min(1),4+=,则x=___________.x x题二:对于实数c,d,我们用符号max{c,d}表示c,d两数中较大的数,如max{3,5}=5,因此,题四: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0,m2)(m>0)在y轴正半轴上,过点P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分别交抛物线C1:y A、B,交抛物线C2:y于点C、D.(1)如图①,原点O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为点Q,分别连接OA,OB,QC 和QD,求△AOB与△CQD面积比为_______.(2)如图②过点A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C2于点E,过点D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C1于点F,在y轴上任取一点M,连接MA、ME、MD和MF,则△MAE与△MDF面积的比值为_______.题七: 设函数y =⎩⎨⎧<+≥+-0130242x x x x x , ,,若互不相等的实数x 1,x 2,x 3,满足y 1=y 2=y 3, 求x 1+x 2+x 3的取值范围.题八: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y =243x x ++与x 轴交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 (1)求直线AC 的表达式;(2)在x 轴下方且垂直于y 轴的直线l 与抛物线交于点P (x 1,y 1),Q (x 2,y 2),与直线AC 交于点N (x 3,y 3),若x 1>x 2>x 3,结合函数的图象,求x 1+x 2+x 3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题一:-2,-3或2.详解:∵-2<-1,∴min{-1,-2}=-2,∵{}22+=,x xmin(1),4当(x+1)2=x2时,解得:x=-0.5,(x+1)2=x2=0.25,这时不可能得出最小值为4,当x>-0.5,(x+1)2>x2,则x2=4,解得x1=2或x2=-2(舍去),当x<-0.5,(x+1)2<x2,则(x+1)2=4,解得x1=-3或x2=1(舍去),∴x=-3或x=2.题二:∵{}22++=,max22,2x x x当x2+2x+2=x2时,解得:x=-1,x2+2x+2=x2=1,这时不可能得出最大值为2,当x>-1,x2+2x+2>x2,则x2+2x+2=2,解得x1=0或x2=-2(舍去),∴x=0.题三:∴C (-3m ,m 2),D (3m ,m 2),∴CD =6m ,∵O 、Q 关于直线CD 对称, ∴PQ =OP ,∵CD ∥x 轴,∴∠DPQ =∠DPO =90°,∴△AOB 与△CQD 的高相等, PQ CD PO AB ⋅⋅2121=mm 64=32.AEM DFMS S=∵S △OEF +S △OFD =S △OEC +S 梯形ECDF ,而S △OFD =S △OEC =2, 2详解:先作出函数y =⎩⎨⎧<+≥+-0130242x x x x x , ,的图象,如图,不妨设x 1<x 2<x 3,∵y =242x x -+(x ≥0)的对称轴为x =2,y 1=y 2,∴x 2+x 3=4, ∵y =242x x -+(x ≥0)的顶点坐标为(2,-2),令y =-2,代入y =3x +1,解得:x =-1,∴-1<x 1<0,则x 1+x 2+x 3的取值范围是:-1+4<x 1+x 2+x 3<0+4,∴3<x 1+x 2+x 3<4.题八: (1)y =x +3;(2)-8<x 1+x 2+x 3<-7.详解:(1)由y =243x x ++得到:y =(x +3)(x +1),C,∴A (-3,0),B (-1,0),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k ≠0), ∴⎩⎨⎧==+303-b b k ,解得:⎩⎨⎧==31b k ,所以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x +3,(2)由y =243x x ++得到:y =(x +2)2-1,∴抛物线y =243x x ++的对称轴是x =-2, 顶点坐标是(-2,-1),∵y 1=y 2,∴x 1+x 2=-4,令y =-1,代入y =x +3,解得:x =-4,∵x 1>x 2>x 3,∴-4<x 3<-3,∴-4-4<x 1+x 2+x 3<-3-4,∴-8<x 1+x 2+x 3<-7.代数几何综合题一: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1,0)、B(3,0)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M坐标;(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到点P,使得△P AC的周长最小,并求出点P 的坐标.题二: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点A(-4,0),B(1,0),与y轴交于点D(0,4),点C(-2,n)也在此抛物线上.(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C的坐标;(2)设BC交y轴于点E,连接AE,AC请判断△A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题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在图形M上,点Q在图形N上,称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为图形M,N的密距,记为d(M,N).特别地,若图形M,N有公共点,规定d(M,N)=0.(1)如图1,⊙O的半径为2,①点A(0,1),B(4,3),则d(A,⊙O)=,d(B,⊙O)=.是⊙O的关联点,求m的取值范围;(2)若线段EF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求这个圆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题一: (1)y =214x --+(),M (1,4);(2)P (1,2). 详解:(1)∵抛物线y =ax 2+bx +c (a ≠0)过A (-1,0)、B (3,0),C (0,3)三点,∴93003a b c a b c c ++=⎧⎪-+=⎨⎪=⎩,解得12c=3a b =-⎧⎪=⎨⎪⎩.故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2314y x x x =-++=--+(),故顶点M 为(1,4); (2)如图1,∵点A 、B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连接BC与抛物线对称轴交于一点,即为所求点P .设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H ,题二: (1)y =-x 2-3x +4,C (-2,6);(2)△A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详解:(1)∵抛物线经过A 、B 、D 三点,∴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可得164004a b c a b c c -+⎧⎪++⎨⎪⎩===,解得134a b c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 =-x 2-3x +4, ∵点C (-2,n )也在此抛物线上,∴n =-4+6+4=6,∴C 点坐标为(-2,6);∴AE2+CE2=20+20=40=AC2,且AE=CE,∴△AC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023年九年级数学下册中考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专题--代数式一、计算题1.阅读下面文字:对于(﹣5 )+(﹣9 )+17 +(﹣3 )56233412可以如下计算:原式=[(﹣5)+(﹣ )]+[(﹣9)+(﹣ )]+(17+ )+[(﹣3)+(﹣ )]56233412=[(﹣5)+(﹣9)+17+(﹣3)]+[(﹣ )+(﹣ )+ +(﹣ )]56233412=0+(﹣1 )14=﹣1 14上面这种方法叫拆项法,你看懂了吗?仿照上面的方法,计算:(−202023)+201934+(−201856)+2017122.已知 是方程组 的一组解,求此方程组的另一组解. {x 1=3y 1=−2{x 2+y 2=mx +y =n 3.已知 ,将代数式 先化简|2x−3y +5|+(x +2y−1)2=0x(x−4y)+(2x +y)(2x−y)−(2x−y)2再求值.4.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x 的绝对值是2,求:(a+b+cd )x+(a+b )2017+(﹣cd )2018的值.5.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x 2−6x−3=02x(x−3)−(x +1)(x−1)+36.如果代数式 的值与字母x 所取的值无关,(−2x 2+ax−y +6)−(2bx 2−3x +5y−1)试求代数式 的值.13a 3−2b 2−(14a 3−3b 2)7.已知 , , 互为相反数,求 的值.|a +3|+|b−5|=0x y 3(x +y)−a +2b8.观察图形,解答问题:(1)按下表已填写的形式填写表中的空格:图①图②图③三个角上三个数的积1×(-1)×2=-2(-3)×(-4)×(-5)=-60三个角上三个数的和1+(-1)+2=2(-3)+(-4)+(-5)=-12积与和的商-2÷2=-1(2)请用你发现的规律求出图④中的数y和图⑤中的数x. 9.我们定义一种新运算: .a∗b=a×b−a+b(1)求的值.2∗(−3)(2)求的值.(−2)∗[2∗(−3)]10.若不等式2(x+1)﹣5<3(x﹣1)+4的最小整数解是方程 的解,13x−ax =5求代数式a 2﹣2a﹣11的值.11.先化简,再求值:2+(a+b )(a-b )-,其中a=﹣3,b=.b 2(a−b )21212.对于任意实数a ,b ,定义关于“ × ”的一种运算如下:a × b=2a-b .例如:5 × 2=2×5-2=8,(-3) × 4=2×(-3)-4=-10。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教案第一章: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概念与解题方法1.1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定义与特点解释代数应用性问题的概念分析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特点1.2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步骤提出问题建立代数模型求解代数模型检验解的合理性1.3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常见类型线性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函数问题第二章:线性方程应用性问题复习2.1 线性方程的定义与解法解释线性方程的概念介绍线性方程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图解法等2.2 线性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建立线性方程模型求解线性方程,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答2.3 线性方程应用性问题的常见题型比例问题利润问题行程问题第三章:不等式应用性问题复习3.1 不等式的定义与解法解释不等式的概念介绍不等式的解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3.2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建立不等式模型求解不等式,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答3.3 不等式应用性问题的常见题型盈亏问题范围问题排序问题第四章:函数应用性问题复习4.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解释函数的概念介绍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4.2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求解函数,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答4.3 函数应用性问题的常见题型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函数图像问题函数性质问题第五章: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综合训练5.1 综合训练的目的与意义强调综合训练的重要性说明综合训练对于提高解题能力的帮助5.2 综合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设计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综合训练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训练5.3 综合训练的评估与反馈评估学生的训练成果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第六章:典型代数应用性问题解析6.1 典型问题的选材与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代数应用性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数学原理6.2 典型问题的解答与讲解提供详细、清晰的解答步骤对解答过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6.3 典型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对典型问题进行拓展,提出相似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延伸,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七章:中考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策略7.1 中考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特点与趋势分析中考代数应用性问题的特点探讨中考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趋势7.2 中考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技巧介绍解题技巧,如:审题、建模、求解、检验等引导学生运用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7.3 中考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备考建议给出备考建议,如: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多做练习等鼓励学生积极备考,提高中考成绩第八章:代数应用性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8.1 代数应用性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探讨代数应用性问题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强调代数应用性问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8.2 生活实例中的代数应用性问题解析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其转化为代数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8.3 代数应用性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训练设计生活化的代数应用性问题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9.1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果9.2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9.3 代数应用性问题的解题策略与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问题,运用解题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解题策略与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第十章:代数应用性问题复习的评估与反思10.1 复习效果的评估评估学生的复习效果,如:知识掌握程度、解题能力等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10.2 复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引导学生反思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如: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果鼓励学生分享复习经验,共同提高学习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代数应用性问题的基本概念与解题方法补充说明:学生需要理解代数应用性问题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按照步骤解决问题。
代数综合专题西城区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x2–2m x–2m–2.(1)若该抛物线与直线y= 2交于A,B两点,点B在y轴上.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及点A的坐标;(2)横坐标为整数的点称为横整点.①将(1)中的抛物线在 A,B两点之间的部分记作G1(不含A,B两点),直接写出G1上的横整点的坐标;②抛物线y=x2–2m x–2m–2与直线y=–x–2交于C,D两点,将抛物线在C,D两点之间的部分记作G2(不含C,D两点),若G2上恰有两个横整点,结合函数的图象,求m的取值范围.26.解:(1)∵抛物线y=x2-2m x-2m-2与直线y=2交于A,B两点,点B在y轴上,∴点B的坐标为(0,2).∴-2m - 2= 2.∴m = -2.∴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4x+ 2.∵A,B两点关于直线x =-2对称,∴点A的坐标为(-4,2).(2)①y=x2+4x+2的图象,如图1所示.G1上的横整点分别是(-3,-1),(-2,-2),(-1,-1).②对于任意的实数m,抛物线y=x2-2m x-2m–2与直线y= -x-2总有一个公共点(-1,-1),不妨记为点C.当m≤-1时,若G2上恰有两个横整点,则横整点的横坐标为-3,-2,如图2.∴ -2≤32m<-.当m>-1时,若G2上恰有两个横整点,则横整点的横坐标为0,1,如图3.∴12m<≤1.图1图2 图3综上,G2恰有两个横整点,m的取值范围是-2≤32m<-或12m<≤1.··························································································6分东城区2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4ax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的左侧).(1)求点A,B的坐标;(2)已知点C(2,1),P(1,-a),点Q在直线PC上,且Q点的横坐标为4.①求Q点的纵坐标(用含a的式子表示);②若抛物线与线段PQ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a的取值范围海淀区.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抛物线G:2240)y ax ax a=-+≠(.(1)当a =1时,①抛物线G 的对称轴为x =_____________;②若在抛物线G 上有两点12(2,),(,)y m y ,且21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2)抛物线G 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M ,点M 与点A 关于y 轴对称,将点M 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B ,若抛物线G 与线段AB 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图象,求a 的取值范围.26.解:(1)①1; ②m >2或m <0;(2)∵抛物线G :224y ax ax =-+的对称轴为x =1,且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M , ∴点M 的坐标为(1,0). ∵点M 与点A 关于y 轴对称, ∴点A 的坐标为(-1,0). ∵点M 右移3个单位得到点B , ∴点B 的坐标为(4,0).依题意,抛物线G 与线段AB 恰有一个公共点, 把点A (-1,0)代入224y ax ax =-+可得43a =-;把点B (4,0)代入224y ax ax =-+可得12a =-;把点M (1,0)代入224y ax ax =-+可得4a =. 根据所画图象可知抛物线G 与线段AB 恰有一个 公共点时可得 41432a a -<≤-=或.大兴区2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为A ,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1)求点A,B 的坐标;(2)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整点. ①直接写出线段AB 上整点的个数;沿x 翻折,得到新抛物线,直接写出新抛物线在x 轴上方的部分与线段AB所围成的区域内(包括边界)整点的个数.25.解:(1)得中,令)(在,01-1412=-=y x y 1,321-==x x ……………………………………………………………..1分∴点A 的坐标为(-1,0),点B 的坐标为(3,0)………………………..2分 (2)①5;……………………………………………………………………..3分②6. ……………………………………………………………………..5分石景山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4(0)y ax ax c a =-+≠与y 轴交于点A ,将点A 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C ,D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2)若点A 与点D 关于x 轴对称, ①求点B 的坐标;②若抛物线与线段BC 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a 的取值范围.26.解:(1)∵24y ax ax c =-+2(2)4a x a c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2x =. ………………………… 2分 (2)①∵直线335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C ,D , ∴点C 的坐标为(5,0),点D 的坐标为(0,3)-. ∵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A 与点D 关于x 轴对称, ∴点A 的坐标为(0,3).∵将点A 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点B 的坐标为(2,3). ………………………… 3分 ②抛物线为243(0)y ax ax a =-+≠,顶点为(2,34)P a -. (ⅰ)当0a >时,如图1.令5x =,得25203530y a a a =-+=+>, 即点(5,0)C 总在抛物线上的点(5,53)E a +的下方. ∵P B y y <∴点(2,3)B 总在抛物线顶点P 的上方,结合函数图象,可知当0a >时,抛物线与线段BC 恰有一个公共点.(ⅱ)当0a <时,如图2. 当抛物线过点(5,0)C 时, 252030a a -+=,解得35a =-.结合函数图象,可得35a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35a -≤或0a >. …………………… 6分丰台区2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1C :221y mx mx m =++-沿x 轴翻折得到抛物线2C . (1)求抛物线2C 的顶点坐标;(2)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① 当1m =时,求抛物线1C 和2C 围成的封闭区域内(包括边界)整点的个数;② 如果抛物线1C 和2C 围成的封闭区域内(包括边界)恰有7个整点,求出m 的取值范围.25.(1)顶点坐标为(1-,1);…….…....………….....…………….…...….….....…………2分 (2)①当1m =时,21:2C y x x =+,22:2C y x x =--. ….…...….….....…………3分 根据图象可知,1C 和2C 围成的区域内(包括边界)整点有5个.…4分②抛物线在1C 和2C 围成的区域内 (包括边界) 恰有7个整点,结合函数图象,可得抛物线与x 轴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1≤2x <.将(1,0)代入221y mx mx m =++-,得到 14m =, …….....………5分 将(2,0)代入221y mx mx m =++-,得到 19m =,结合图象可得 19m <≤14. ….…...…..….....………….........………6分顺义区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抛物线与 轴交于点A ,将点A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点B 在抛物线上.(1)求点B 的坐标(用含m 的式子表示); (2)求抛物线的对称轴;(3)已知点P (-1,-m ),Q (-3,1).若抛物线与线段PQ 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m 的取值范围.26.解:(1)依题意得:A (0,-m ).………………………………………………… 1分 ∴B (-3,-m ). ………………………………………………………… 2分 (2)∵点A ,B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32-;………………………………………… 4分(3)当m >0时,点A (0,-m )在y 轴负半轴, 此时,点P ,Q 位于抛物线内部(如图1).所以,抛物线与线段PQ 无交点. ……………………… 5分当m <0时,点A (0,-m )在y 轴正半轴,当AQ 与x 轴平行,即A (0,1)时(如图2), 图1 抛物线与线段PQ 恰有一个交点Q (-3,1).6分26轴交于点A .(1)直接写出点A 的坐标;(2)点A 、B 关于对称轴对称,求点B 的坐标;(3)已知点(4,0)P ,PQ 恰有两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a 的取值范围.26.解:(1)()0,3-; ················································································· 1 (2)∵212b ax a a-=-=-=; ∴()2,3B -. ··········································································· 2 (3)当抛物线过点P (4,0)时,38a =, ················································ 3 ∴8,03Q ⎛⎫- ⎪⎝⎭.此时,抛物线与线段PQ有两个公共点.当抛物线过点1(,0)Qa-时,a=1,此时,抛物线与线段PQ有两个公共点.∵抛物线与线段PQ恰有两个公共点,∴318a≤≤. (5)当抛物线开口向下时,3a<-. (6)综上所述,当318a≤≤或3a<-时,抛物线与线段PQ恰有两个公共点.昌平区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2y ax bx c=++与y轴交于点A,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点B在抛物线上.(1)①直接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是________;②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b;(2)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整点.点A恰好为整点,若抛物线在点A,B之间的部分与线段AB所围成的区域内(不含边界)恰有1个整点,结合函数的图象,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26.(1)①对称轴是:x=1.…………………………………………………………………… 1分②b=-2a.…………………………………………………………………… 3分(2)-2≤a<-1或1<a≤2.……………………………………………………………………6分门头沟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2420y ax ax a a=-+≠的顶点为P,且与y轴交于点A,与直线y a=-交于点B,C(点B在点C的左侧).(1)求抛物线()2420y ax ax a a=-+≠的顶点P的坐标(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2)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记抛物线与线段AC围成的封闭区域(不含边界)为“W区域”.①当2a=时,请直接写出“W区域”内的整点个数;②当“W区域”内恰有2个整点时,结合函数图象,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房山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1+2-2-=2m mx mx y 与x 轴交于点A ,B . (1)若2=AB ,求m 的值;(2)过点)20(,P 作与x 轴平行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M ,N .当2≥MN 时,求m 的取值范围.26. (1)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1=22--=mmx . …………1分 ⸪点A 、B 关于直线1=x 对称,AB =2∴ 抛物线与x 轴交于点(0,0)、(2,0).…………2分将(0,0)代入1+2-2-=2m mx mx y 中, 得0=1+2-m 即21=m . …………3分 (2)抛物线1+2-2-=2m mx mx y 与x 轴有两个交点∴0>Δ 即()0>1+-2(4-2-2)m m m …………4分 解得: 0<31>m m 或①若0>m ,开口向上,如图26-1当2≥MN 时,有2≤1+2-m 解得21-≥m 图26-1结合※可得31>m …………5分②若0<m ,开口向下,如图26-2当2≥MN 时,有2≥1+2-m 解得21-≤m 结合※可得21-≤m …………6分 综上所述m 的取值范围为31>m 或21-≤m 图26-2密云区2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258y ax ax a =-++(0a ≠). (1)写出抛物线顶点的纵坐标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若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点A 和点B ,且点A 在点B 的左侧,AB =4. ① 求a 的值;② 记二次函数图象在点 A ,B 之间的部分为W (含 点A 和点B ),若直线 y kx b =+ (0k ≠)经过(1,-1),且与 图形W 有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 b 的取值范围.25. (1)4a +8 ………………………………1分(2)①解:∵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1又∵ 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点A 和点B ,AB =4∴ 点A 和点B 各距离对称轴2个单位 ∵ 点A 在点B 的左侧∴A (-1,0),B (3,0) ………………………………3分 ∴将B (3,0)代入2258y ax ax a =-++ ∴9a -6a +5a+8=0a=-1 ………………………………4分②当 y kx b =+(0k ≠)经过(1,-1)和A (-1,0)时, 当 y kx b =+(0k ≠)经过(1,-1)和B (3,0)时, ∴………………………………6分朝阳区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ax bx =+经过点(3,3) . (1)用含a 的式子表示b ;(2)直线4+4y x a =+与直线4y =交于点B ,求点B 的坐标(用含a 的式子表示);(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1,4),若抛物线与线段A B 恰有一个公共点,直接写出10k b k b +=-⎧⎨-+=⎩12b =-130k b k b +=-⎧⎨+=⎩32b =-1322b b ≥-≤-或a(a<0)的取值范围.通州区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存在抛物线以及两点和.(1)求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若该抛物线经过点,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3)若该抛物线与线段只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图象,求的取值范围.26. (1)顶点坐标为()·····1分(2)·····2分·····3分(3)如图1抛物线顶点在线段上时,............................... 4分如图2抛物线顶过点时,·····5分综上: 或····6分燕山区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221y x mx m =-+-. (1) 求抛物线顶点C 的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2) 已知点A (0,3),B (2,3),若该抛物线与线段AB 有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出m 的取值范围.26.解:(1) 2221y x mx m -+-==2()1x m --∴抛物线顶点为C (m ,-1). ………………………2分(2)把A (0,3)的坐标代入2221y x mx m =-+-得231m -=, 解得 2m ±=.把B (2,3)的坐标代入2221y x mx m -+-=得2232221m m -⨯+-=, 即240m m -=, 解得 0m =,或4m =.结合函数图象可知:20m -≤≤,或24m ≤≤. ………………………6分。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代数综合题(含答案)代数综合题是一类综合题,主要包括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内容,需要用到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代入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代数综合题需要注意归纳整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抓住题意,化整为零,层层深入,各个击破。
同时,需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k+1)x-6=0的一个根是2,求方程的另一根和k的值。
解:设方程的另一根为x1,由韦达定理:2 x1 =-6,∴x1 =-3.由韦达定理:-3+2= k+1,∴k=-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4)x+3x+k-3k-4=0的一个根为2,求k的值。
解:把x=0代入这个方程,得k-3k-4=0,解得k1=1,k2=-4.因为k+4≠0,所以k≠-4,所以k=1.需要注意需满足k+4的系数不能为0,即k≠-4.已对方程2x+3x-l=0,求作一个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已知方程两根的倒数。
解:设2x+3x-l=0的两根为x1、x2,则新方程的两根为1/x1、1/x2.得到1/x1+1/x2=3,所以新方程为y2-3y-2=0.某产品每件成本10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日销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的关系如下表:x(元)xxxxxxxx… y(件)xxxxxxxx…(省略号表示数据继续往下延伸)。
⑴在草稿纸上描点,观察点的分布,建立y与x的恰当函数模型。
⑵要使每日的销售利润最大,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日销售利润是多少元?解:⑴经观察发现各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设y=kx+b(k≠0)。
⑵由题意可知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为20元,此时每日销售利润为200元。
1、根据题意可列出函数关系:y=ax^2+bx+c,代入三组数据得到三个方程组成的线性方程组:begin{cases} 8.6=1990a+1990b+c \\ 10.4=1995a+1995b+c \\ 12.9=2000a+2000b+c \end{cases}$$解得:$a=0.45,b=-1792.5,c=xxxxxxx$,所以二次函数为$y=0.45x^2-1792.5x+xxxxxxx$,代入$x=15$得到2005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1亿元人民币。
代数式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按图中所示的规律,用2016个这样的三角形镶嵌而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是()A.2018 B.2019 C.2017 D.20162.根据如图所示的三个图所表示的规律,依次下去第n个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是()A.3n B.3n(n+1)C.6n D.6n(n+1)3.用四个全等的矩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大正方形,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若用x,y表示矩形的长和宽(x>y),则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A.x+y=12 B.x﹣y=2 C.xy=35 D.x2+y2=144二、填空题4.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ab≠0),其中第7个式子是,第n个式子是(n为正整数).5.搭建如图①的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这样的帐篷按图②、图③的方式串起来搭建,则串7顶这样的帐篷需要根钢管.6.定义:a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称为a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的差倒数是.已知a1=﹣,a2是a1的差倒数,a3是a2的差倒数,a4是a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a2009=.7.把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各边三等分,分割得到图①,图中含有1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把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各边四等分,分割得到图②,图中含有3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把边长为5的正三角形各边五等分,分割得到图③,图中含有6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依此规律,把边长为7的正三角形各边七等分,并按同样的方法分割,得到的图形中含有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8.一盒铅笔12支,n盒铅笔共有支.9.观察下列等式:1、32﹣12=4×2;2、42﹣22=4×3;3、52﹣32=4×4;4、()2﹣()2=()×();…则第4个等式为,第n个等式为.(n是正整数)10.观察表一,寻找规律.表二,表三分别是从表一中选取的一部分,则a+b的值为.表一:0 1 2 3 …1 3 5 7 …2 5 8 11 …3 7 11 15 ………………表二:1114a表三:11 1317 b11.将正整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排列下去,若有序实数对(n,m)表示第n排,从左到右第m个数,如(4,2)表示实数9,则表示实数17的有序实数对是.12.已知21=2,22=4,23=8,24=16,25=32,…,观察上面规律,试猜22008的末位数是.13.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图所示的方式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棋子枚.(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14.观察下列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20个图形共有个★.15.下列给出的一串数:2,5,10,17,26,□,50.仔细观察后回答:缺少的数是.16.将杨辉三角中的每一个数都换成分数,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分数三角形,称莱布尼茨三角形.若用有序实数对(m,n)表示第m行,从左到右第n个数,如(4,3)表示分数.那么(9,2)表示的分数是.17.观察右表,依据表格数据排列的规律,数2008在表格中出现的次数共有次.1 2 3 4 …2 4 6 8 …3 6 9 12 …4 8 12 16 ………………三、解答题18.先观察下列等式,然后用你发现的规律解答下列问题.┅┅(1)计算=;(2)探究=;(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3)若的值为,求n的值.代数式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按图中所示的规律,用2016个这样的三角形镶嵌而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是()A.2018 B.2019 C.2017 D.2016【考点】平面镶嵌(密铺).【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根据图象显示的规律找到,1个三角形,2个三角形,3个三角形组成的周长,得到规律为第n个三角形的周长为3+(n﹣1),所以可求得2016个这样的三角形镶嵌而成的四边形的周长.【解答】解:由图中可知:1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的周长是3;2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的周长是3+1=4;3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的周长是3+2=5;…那么2016个这样的三角形镶嵌而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是3+2015=2018.故选A.【点评】本题需注意要以第一图为基数来找规律.2.根据如图所示的三个图所表示的规律,依次下去第n个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是()A.3n B.3n(n+1)C.6n D.6n(n+1)【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从图中这三个图形中找出规律,可以先找出这三个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分析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第n个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解答】解:从图中我们发现(1)中有6个平行四边形,6=1×6,(2)中有18个平行四边形,18=(1+2)×6,(3)中有36个平行四边形,36=(1+2+3)×6,∴第n个中有3n(n+1)个平行四边形.故选B.【点评】本题为找规律题,从前三个图形各自找出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从中观察出规律,然后写出与n有关的代数式来表示第n个中的平行四边形的数目.3.用四个全等的矩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大正方形,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若用x,y表示矩形的长和宽(x>y),则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A.x+y=12 B.x﹣y=2 C.xy=35 D.x2+y2=144【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专题】几何图形问题;压轴题.【分析】能够根据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求得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其边长分别列方程,根据4个矩形的面积和等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差列方程.【解答】解:A、根据大正方形的面积求得该正方形的边长是12,则x+y=12,故A选项正确;B、根据小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得该正方形的边长是2,则x﹣y=2,故B选项正确;C、根据4个矩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即4xy=144﹣4=140,xy=35,故C选项正确;D、(x+y)2=x2+y2+2xy=144,故D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关键是能够结合图形和图形的面积公式正确分析,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二、填空题4.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ab≠0),其中第7个式子是﹣,第n个式子是(﹣1)n(n为正整数).【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观察给出的一列数,发现这一列数的分母a的指数分别是1、2、3、4…,与这列数的项数相同,故第7个式子的分母是a7,第n个式子的分母是a n;这一列数的分子b的指数分别是2、5、8、11,…即第一个数是3×1﹣1=2,第二个数是3×2﹣1=5,第三个数是3×3﹣1=8,第四个数是3×4﹣1=11,…每个数都比项数的3倍少1,故第7个式子的分子是b3×7﹣1=b20,第n个式子的分子是b3n﹣1;特别要注意的是这列数字每一项的符号,它们的规律是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故第7个式子的符号为负,第n个式子的符号为(﹣1)n.【解答】解:第7个式子是﹣,第n个式子是(﹣1)n.故答案为:﹣,(﹣1)n.【点评】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对于本题而言难点就是变化的部分太多,有三处发生变化:分子、分母、分式的符号.学生很容易发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但是如何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分式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难点中的难点.5.搭建如图①的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这样的帐篷按图②、图③的方式串起来搭建,则串7顶这样的帐篷需要83 根钢管.【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得:搭建如图①的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从串第2顶帐篷开始,每多串一顶帐篷需多用11根钢管.【解答】解:第一顶帐篷用钢管数为17根;串二顶帐篷用钢管数为17+11×1=28根;串三顶帐篷用钢管数为17+11×2=39根;以此类推,串七顶帐篷用钢管数为17+11×6=83根.故答案为:83.【点评】本题考查图形中的计数规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6.定义:a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称为a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的差倒数是.已知a1=﹣,a2是a1的差倒数,a3是a2的差倒数,a4是a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a2009=.【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倒数.【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理解差倒数的概念,要根据定义去做.通过计算,寻找差倒数出现的规律,依据规律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差倒数定义可得: ==, =4,.显然每三个循环一次,又2009÷3=669余2,故a2009和a2的值相等.【点评】此类题型要严格根据定义做,这也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类型题之一,同时注意分析循环的规律.7.把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各边三等分,分割得到图①,图中含有1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把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各边四等分,分割得到图②,图中含有3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把边长为5的正三角形各边五等分,分割得到图③,图中含有6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依此规律,把边长为7的正三角形各边七等分,并按同样的方法分割,得到的图形中含有15 个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分割含有边长是1的正六边形,其实你可以看个底部,要数六边形,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小三角形是不包含在内的,一开始你可以忽略它们,而底部每个小三角形都由一个正六边形所独有的底三角形,当大的正三角形边长为N时,所以底部有六边形有N﹣2个,上一层的两个顶点小三角形又可以忽略,而第二层有小三角形N﹣1个,所以第二层有六边形有N﹣1﹣2个,即N﹣3个,如此类推,再上几层就是N﹣4,N﹣5,N﹣6个,一直到从上数下第三层,再上一层的三角形已经不能再当六边形的底了,所以到此为止,所以共有的六边形是N﹣2+N﹣3+N﹣4+…+2+1=[(1+N﹣2)(N﹣2)]÷2=.【解答】解:故当N=7时, =15个.【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图形的有规律变化,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8.一盒铅笔12支,n盒铅笔共有12n 支.【考点】列代数式.【专题】应用题.【分析】本题考查列代数式,要注意文字中的数学关系,一盒12支,n盒则共有12n支.【解答】解:12•n=12n.【点评】本题考查列代数式,要明确一盒12支与n盒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所求的量的等量关系.9.观察下列等式:1、32﹣12=4×2;2、42﹣22=4×3;3、52﹣32=4×4;4、()2﹣()2=()×();…则第4个等式为62﹣42=4×5 ,第n个等式为(n+2)2﹣n2=4×(n+1).(n是正整数)【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观察几个式子可得①32﹣12=4×2可化为:(1+2)2﹣12=4×(1+1);②42﹣22=4×3可化为(2+2)2﹣22=4×(2+1);故第4个等式为62﹣42=4×5;第n个等式为(n+2)2﹣n2=4×(n+1).【解答】解:62﹣42=4×5,(n+2)2﹣n2=4×(n+1).【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的能力,要求学生首先分析题意,找到规律,并进行推导得出答案.10.观察表一,寻找规律.表二,表三分别是从表一中选取的一部分,则a+b的值为37 .表一:0 1 2 3 …1 3 5 7 …2 5 8 11 …3 7 11 15 ………………表二:1114a表三:11 1317 b【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图表型.【分析】每一竖行相隔的数是相同的,每相邻两个横行之间相隔的数也相隔1.【解答】解:表二从竖行看,下边的数应比上面的数大3,∴a=14+3=17.表三从竖行看,下边的数比上边的数大6,那么后面那行下边的数就该比上边的数大7.∴b=13+7=20∴a+b的值为37.【点评】关键是通过归纳与总结,得到其中的规律.11.将正整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排列下去,若有序实数对(n,m)表示第n排,从左到右第m个数,如(4,2)表示实数9,则表示实数17的有序实数对是(6,5).【考点】坐标确定位置.【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寻找规律,然后解答.每排的数字个数就是排数;且奇数排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而偶数排从左到右,从大到小.【解答】解:观察图表可知:每排的数字个数就是排数;且奇数排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而偶数排从左到右,从大到小.实数15=1+2+3+4+5,则17在第6排,第5个位置,即其坐标为(6,5).故答案为:(6,5).【点评】考查类比点的坐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图形,寻找规律是关键.12.已知21=2,22=4,23=8,24=16,25=32,…,观察上面规律,试猜22008的末位数是 6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由题中可以看出,以2为底的幂的末位数字是2,4,8,6顺次循环.那么2008÷4=502,则22008的末位数是应是循环的最后一个6.【解答】解:∵以2为底的幂的末位数字是2,4,8,6顺次循环,且2008÷4=502,∴22008的末位数是应是循环的最后一个6.【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以2为底的幂的末位数字的循环规律.13.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图所示的方式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棋子3n+1 枚.(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专题】规律型.【分析】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从简单图形入手,抓住随着“编号”或“序号”增加时,后一个图形与前一个图形相比,在数量上增加(或倍数)情况的变化,找出数量上的变化规律,从而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解答】解:第一个图需棋子4;第二个图需棋子4+3=7;第三个图需棋子4+3+3=10;…第n个图需棋子4+3(n﹣1)=3n+1枚.故答案为:3n+1.【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图形,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4.观察下列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20个图形共有60个★.【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排列组成的图形都是三角形.第一个图形中有1×3=3个★,第二个图形中有2×3=6个★,第三个图形中有3×3=9个★,…第20个图形共有20×3=60个★.【解答】解:根据规律可知第n个图形有3n个★,所以第20个图形共有20×3=60个★.【点评】解决此类探究性问题,关键在观察、分析已知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寻其规律.本题的关键规律为第n个图形有3n个★.15.下列给出的一串数:2,5,10,17,26,□,50.仔细观察后回答:缺少的数是37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规律型.【分析】第一个数是12+1=2;第二个数是22+1=2;缺少的是第6个数应为62+1=37.【解答】解:缺少的是第6个数应为62+1=37.【点评】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找到数列中的数和相应的数的平方之间的关系.16.将杨辉三角中的每一个数都换成分数,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分数三角形,称莱布尼茨三角形.若用有序实数对(m,n)表示第m行,从左到右第n个数,如(4,3)表示分数.那么(9,2)表示的分数是.【考点】坐标确定位置.【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观察图表寻找规律:是第几行就有几个分数;每行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行第一个分数的分母为行号,如第n行为,第二个的分母为;每行首尾对称.据此规律解答.【解答】解:观察图表可知以下规律:是第几行就有几个分数;每行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行第一个分数的分母为行号,如第n行为,第二个的分母为;每行首尾对称.故(9,2)表示第9行,从左到右第2个数,即=.故答案填:.【点评】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找出本题的数字规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7.观察右表,依据表格数据排列的规律,数2008在表格中出现的次数共有8 次.1 2 3 4 …2 4 6 8 …3 6 9 12 …4 8 12 16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分析可得:第一行分别为1的1,2,3,…的倍数;第二行分别为2的1,2,3,…的倍数;第三行分别为3的1,2,3,…的倍数;…;2008=1×2×2×2×251;故2008在表格中出现的次数共有8次.【解答】解:2008=1×2×2×2×251,故2008在表格中出现的次数共有8次.【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归纳数据规律的能力,关键是找出规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解题技巧.三、解答题18.先观察下列等式,然后用你发现的规律解答下列问题.┅┅(1)计算=;(2)探究=;(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3)若的值为,求n的值.【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通过观察数据找到规律,并以规律解题即可.【解答】解:(1)原式=1﹣﹣+﹣+﹣+﹣=1﹣=;(2)原式=1﹣﹣+﹣+﹣+…+﹣=1﹣=;(3)=+…+==由=,解得n=17,经检验n=17是方程的根,∴n=17.【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通过特例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一般结论的能力.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分式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此类题目中的难点.。
中考专题复习-代数篇【整式篇】【学生总结-幂运算公式】 (1) (2) (3) (4)2、若32=n a ,则n a 6= .3、若 3m ,2m y x == 则 =+y x m ____, =+y 2x 3m =______.4、计算:()()()22245+•+•+b b b ().)2y -x (2y)-x (2y -x 432••【换指数】计算:(-2)1999+(-2)200020102009)532()135(⨯【整体带入】变式3、若ab 2=-6 ,则-ab(a 2b 5-ab 3-b)的值为平方差公式公式: ( a+b)(a-b)= a 2-b 2语言叙述:两数的 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 . 。
公式结构特点:左边: (a+b)(a-b)右边: a 2-b 2完全平方公式公式: (a+b)2=a 2+2ab+b 2 (a-b)2=a 2-2ab+b 2语言叙述:两数的 完全平方和(差)等于这两个数各自平方和与这两个数乘积2倍的和(差)。
,. 。
公式结构特点:左边: (a+b)2; (a-b)2右边:a 2+2ab+b 2; a 2-2ab+b 2 熟悉公式:公式中的a 和b 既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字母,还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或者一个多项式。
公式变形1、a 2+b 2=(a+b)2 =(a-b)22、(a-b )2=(a+b)2 ; (a+b)2=(a-b)23、(a+b)2 +(a-b )2=4、(a+b)2 --(a-b )2= 一、计算下列各题:2)(y x + 2)23(y x - 2)12(--t 5、2)313(c ab +-【十字相乘法】(二次项系数为1)232++x x 232+-x x 322-+x x 322--x x(二次项系数不为1)2522++x x 3522--x x 20322--x x 7522-+x x【分式篇】【分式加减法】例.(1)3b b x x + 242)2(2---x x x例.计算 (1)mm -+-329122 (2)a-b+22b a b +变式练习 1.计算:(1) (2)xx x ----13132(3)222x x x +--2144x x x --+ (4)++y x 1yx -11、计算:(1)))(())((a b c b ca cb b a b a --++--+ (2)x x x x ---3)3(32(3)22n m nn m m n m m ---++ (4) a -242a --【分式乘除法】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计算例1.计算 (1)y x yz z xy 32982-•- (2)y x yx y x y x y x +-•-+÷-222)(1计算:(1)⎪⎪⎭⎫ ⎝⎛-÷x y y x 346342, (2)xy x xy xy y x y x ++÷++-22222224.【分式混合计算】例.计算:(1))(a ab a b a 222-2a b a · 1-2a 12+++ (2) 4421642++-÷-x x x x变式练习 1.计算(1)⎪⎭⎫ ⎝⎛+-÷-111122x x x (2)x x x x x x x x -÷⎪⎭⎫ ⎝⎛+----+44412222【二次根式篇】【知识点一】:二次根式 1、a 有意义的条件:a 0≥2、二次根式的非负性:①⎩⎨⎧<-≥==0a ,a 0a ,a |a |a 2②0a ≥3、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和因式; ②被开方数不含分母.4、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0,0a b ab a b =≥≥g()0,0a a a b b b=≥≥例题讲解:例1:a 3-有意义,a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 2:已知y=2x -+2x -+5,求=yx_____________; 3:21--=x x y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x 应满足 ; 例2:02)2(2=++-y y x ,则xy 的值。
2024年1月九上期末——代数综合1.【东城】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2,c )在抛物线2(0)y ax bx c a =++>上,设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t =.(1)求t 的值;(2)已知11()M x y ,,22()N x y ,是该抛物线上的任意两点,对于11m x m <<+,212m x m +<<+,都有12y y <,求m 的取值范围.2.【西城】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1,A t y ,()1,B t y+,()23,C t y +三点都在抛物线224y ax ax =-+(0a >)上.(1)这个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________.(2)若132y y y >≥,求t 的取值范围;(3)若无论t 取任何实数,点A ,B ,C 中都至少有两个点在x 轴的上方,直接写出a 的取值范围.3.【海淀】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1,A m -,点()3,B n 在抛物线2(0)y ax bx c a =++>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t =.(1)当2t =时,①直接写出b 与a 满足的等量关系;②比较m ,n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已知点()0,C x p 在该抛物线上,若对于034x <<,都有m p n >>,求t 的取值范围.4.【朝阳】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x 1,m ),(x 2,n )在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t .(1)若对于x 1=1,x 2=3,有m =n ,求t 的值;(2)若对于t -1<x 1<t ,2<x 2<3,存在m >n ,求t 的取值范围.5.【石景山】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0)y ax bx c a =++>经过点(33)A a c +,.(1)求该抛物线的对称轴;(2)点1(12)M a y -,,2(2)N a y +,在抛物线上.若12c y y <<,求a 的取值范围.6.【丰台】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2,1y ),(6,2y )为抛物线22y x mx n =-+上两个不同的点.(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用含m 的式子表示);(2)若12y n y <<,求m 的取值范围.7.【昌平】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0,3),(6,1y )在抛物线()02≠++=a c bx ax y 上.(1)当31=y 时,求抛物线的对称轴;(2)若抛物线()02≠++=a c bx ax y 经过点(-1,-1),当自变量x 的值满足-1≤x ≤2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求a 的取值范围;(3)当0>a 时,点(m -4,2y ),(m ,2y )在抛物线c bx ax y ++=2上.若2y <1y <c ,请直接写出m 的取值范围.8.【通州】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11,P x y ,()22,Q x y 是抛物线2221y x mx m =-+-上任意两点.(1)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用含m 的式子表示);(2)若12x m =-,25x m =+,则1y ______2y ;(用“<”,“=”,或“>”填空)(3)若对于114x -≤<,24x =,都有12y y ≤,求m 的取值范围.9.【房山】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1)m ,,(3)n ,在抛物线24(0)y ax bx a =++>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t =.(1)当m n =时,求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坐标及t 的值;(2)点00()(3)x n x ≠,在抛物线上,若4m n <<,求t 的取值范围及0x 的取值范围.10.【大兴】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2,m )在抛物线2(0)y ax bx c a =++>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t .(1)当m =c 时,求t 的值;(2)点(-1,y 1),(3,y 2)在抛物线上,若c <m ,比较y 1,y 2的大小,并说明理由.11.【门头沟】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1x ,1y ),N (2x ,2y )为抛物线2y ax bx c=++(a >0)上任意两点,其中12x x <.(1)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2,当12x x 、为何值时,12y y c ==;(2)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t ,若对于124x x +>,都有12y y <,求t 的取值范围.12.【燕山】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1,m ),N (3,n )在抛物线2y ax bx c =++(a >0)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t .(1)若m =n ,求t 的值;(2)若c <m <n ,求t 的取值范围.13.【顺义】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y =x 2﹣2ax +a 2﹣4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左侧).(1)若a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及A ,B 两点的坐标;(2)已知点(3﹣a ,y 1),(a +1,y 2),(﹣a ,y 3)在该抛物线上,若y 1,y 2,y 3中有且仅有一个大于0,求a 的取值范围.14.【密云】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2,m )和(5,n )在抛物线y =x 2+2bx 上,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t .(1)若m=0,求b 的值;(2)若mn <0,求该抛物线的对称轴t 的取值范围.15.【平谷】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二次函数mx x y 22-=的图象上两个点A ),(11y x ,B ),(22y x ,点A 、B 之间的部分(包含点A 、点B )记作图象G ,图象G 上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记作y G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对称轴(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2)当m=1,x 1=0,x 2=3时,求y G 的值;(3)当121-=m x ,122+=m x 时,恒有y G >21y y -,求m 的取值范围.。
中考冲刺:代数综合问题
【中考展望】
初中代数综合题,主要以方程、函数这两部分为重点,因此牢固地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及函数性质等重要基础知识,是解好代数综合题的关键.在许多问题中,代数和几何问题交织在一起,就要沟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解综合题有利于透彻和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点拨】
(1)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解综合题的基础;
(2)认识综合题的结构是解综合题的前提;
(3)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解综合题的关键;
(4)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程序是解综合题的核心.
* 审题(读题、断句、找关键);
* 先宏观(题型、知识块、方法);
后微观(具体条件,具体定理、公式)
* 由已知,想可知(联想知识);
由未知,想须知(应具备的条件),注意知识的结合;
* 观察——挖掘题目结构特征;
联想——联系相关知识网络;
突破——抓往关键实现突破;
寻求——学会寻求解题思路.
(5)准确计算,严密推理是解综合题的保证.
【典型例题】
类型一、函数综合
例1.已知函数
2
y
x
和y=kx+1(k≠0).
(1)若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1,a),求a和k的值;
(2)当k取何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总有公共点?
【变式】如图,一元二次方程0322
=-+x x 的两根1x ,2x (1x <2x )是抛物线)
0(2
≠++=a c bx ax y 与x 轴的两个交点B ,C 的横坐标,且此抛物线过点A (3,6).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设此抛物线的顶点为P ,对称轴与线段AC 相交于点Q ,求点P 和点Q 的坐标; (3)在x 轴上有一动点M ,当MQ+MA 取得最小值时,求M 点的坐标.
类型二、函数与方程综合
例2.已知关于x 的二次函数22
12
m y x mx +=-+与22
22m y x mx +=--,这两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中
的一条与x 轴交于A ,B 两个不同的点.
(1)试判断哪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 ,B 两点;
(2)若A 点坐标为(-1,0),试求B 点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对于经过A ,B 两点的二次函数,当x 取何值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x
y
O
【变式】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x 2+(3m +1)x +3=0. (1)求证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如果抛物线y =mx 2+(3m +1)x +3与x 轴交于A 、B 两个整数点(点A 在点B 左侧),且m 为正整
数,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3)在(2)的条件下,抛物线y =mx 2+(3m +1)x +3与y 轴交于点C ,点B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D ,设
此抛物线在-3≤x ≤1
2
之间的部分为图象G ,如果图象G 向右平移n (n >0)个单位长度后
与直线CD 有公共点,求n 的取值范围.
类型三、以代数为主的综合题
例3.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
10y ax
bx a =++≠过点()1,0A -,()1,1B ,与y 轴交于点
C .
(1)求抛物线()210y ax bx a =++≠的函数表达式;
(2)若点D 在抛物线()210y ax bx a =++≠的对称轴上,当ACD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D 的坐标;
(3)在抛物线()210y ax bx a =++≠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ACP △成为以AC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抛物线2
3y ax bx =++与y 轴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1tan 3
OCA ∠=
,6ABC S =△.
(1)求点B 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坐标;
(3)若E 点在x 轴上,F 点在抛物线上,如果A ,C ,E ,F 构成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点E 的坐标.
例5.已知函数y 1=x ,y 2=x 2
+bx+c ,α,β为方程120y y -=的两个根,点M(t ,T)在函数y 2的图象上.
(1)若13α=
,1
2
β=,求函数y 2的解析式; (2)在(1)的条件下,若函数y 1与y 2的图象的两个交点为A ,B ,当△ABM 的面积为
31
12
时,求t 的值; (3)若0<α<β<1,当0<t <l 时,试确定T ,α,β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如图,已知在直角梯形AOBC 中,AC∥OB,CB⊥OB,OB=18,BC=12,AC=9,对角线OC 、AB 交于点D ,
点E 、F 、G 分别是CD 、BD 、BC 的中点,以O 为原点,直线OB 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G 、E 、D 、F 四个点中与点A 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是 ( )
A .点G
B .点E
C .点
D D .点F
2.已知函数y=()⎪⎩⎪⎨⎧>--≤--)
3(1
)5(31
)1(2
2x x x x ,若使y=k 成立的x 值恰好有三个,则k 的值为 ( )
A .0
B .1
C .2
D .3
3.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2的图象如图所示,顶点为(﹣1,0),下列结论:①abc <0;②4ac ﹣b 2
=0;③a >2;④4a ﹣2b+c >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二、填空题
4.若a+b-21a --42b -=33c --
1
2
c-5,则a+b+c 的值为 .
5.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
+(k-5)x+9=0在1<x <2内有一实数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6.关于x 的方程,2kx 2
-2x-3k=0的两根一个大于1,一个小于1,则实数k 的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
7.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
+(2k+1)x+k 2
+1=0有两个不等实根x 1、x 2. (1)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两实根x 1、x 2满足x 1+x 2=﹣x 1•x 2,求k 的值.
8.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312
=-+--m x m x .
(1)求证:不论m 取何值时,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直线()31+-=x m y 与函数m x y +=2
的图象1C 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2,求关于x 的一
元二次方程()0312
=-+--m x m x 的解.
(3)在(2)的条件下,将抛物线()312
-+--=m x m x y 绕原点旋转︒180,得到图象2C ,点P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分别与图象1C 、2C 交于N M 、两点,当线段MN 的长度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
9. 抛物线2y ax bx c =++,a >0,c <0,2360a b c ++=.
(1)求证:
1
023
b a +>; (2)抛物线经过点1
(,)2
P m ,Q (1,)n .
① 判断mn 的符号;
② 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点A 1(,0)x ,点B 2(,0)x (点A 在点B 左侧), 请说明116x <
,21
12
x <<.
10. 已知:二次函数y=22
(2)x n m x m mn +-+-. (1)求证:此二次函数与x 轴有交点;
(2)若m-1=0,求证方程22
(2)0x n m x m mn +-+-=有一个实数根为1;
(3)在(2)的条件下,设方程22
(2)0x n m x m mn +-+-=的另一根为a,当x=2时,关于n 的函
数1y nx am =+与22
2(2)y x n m ax m mn =+-+-的图象交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平行于y 轴的直线L 与1y nx am =+、22
2(2)y x n m ax m mn =+-+-的图象分别交于点C 、D ,若
CD=6,求点C 、D 的坐标.。